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工业霸主德意志 >

第186部分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186部分

小说: 工业霸主德意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减少国际舆论带来的压力,埃里克开始注重与英国缓和关系,除了安德里亚斯·冯·施密特经常游走于皇室成员之间外,对于英国提出让德国参与殖民地海上巡视的请求,德国也是有求必应。

    凡此种种,只要英国人不吵不闹,其他国家则不闻不问,基本上都能做到相安无事。

    世界平静安宁对于美国来说似乎并非好事,它必须时常对其他国家进行敲打,没事找事,以显现自己霸权的存在。

    地接两大洋、幅员辽阔的美国,并不缺乏矿藏资源,但近些年来却突然对海湾地区等中东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联一直是中东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但苏联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承认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大国之一,为了让土耳其顺利部署黑海舰队而不受苏联的排斥。

    埃里克暗暗使坏,在德国并不缺少技术力量和先进器材的同时,联合土耳其邀请美国国家能源部门共同勘探黑海海洋石油储量。

    靠玩地缘政治起家的美国立即心领神会,不但很快派出了阵容庞大的“专家团队”,更是与德国亲如故交、眉来眼去,甚至开始对黑海沿岸指手画脚。

    苏联恨得牙根直痒,但苦于势单力孤,一熊难敌群狼,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土耳其明目张胆地在黑海南岸部署了自己的舰队。

    美国确实有动力在可能的情况下挑战苏联,但相比之下,美国在中东乃至黑海的实力无疑仍然处于下风。

    但美国善于拉帮结派,虽然它暂时还不会在这一地区部署自己的军队,但却完全有能力把这一地区搅和成烂摊子,并不断挑起中东多国与苏联之间的矛盾,从中捞取黑色收益,也让苏联时刻感到无比难受。

    虽然美国时刻不忘自己的霸权,但国会却并不希望美国过早地陷入中东事务,而应该通过对苏联的中东盟友采取拉拢或双重遏制政策来迫使这一地区逐渐疏远苏联。

    埃里克借助美国的实力淡化了苏联在本地区的影响,但同时也让苏联开始对德国保持高度警惕。

    德、美之间并没有苏联想象的那样紧密牵手,蜜月期刚过,马上就分道扬镳了。

    埃里克并不愿意让美国过多插手中东事务,更不想看到凯沫尔政府与西方来往过于蜜切。

    而土耳其对德国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加上也看不惯美国人的无礼与傲慢,因此,黑海石油勘探合作随后不了了之。

    没有合适的跳板,美国对中东就只能远观,这无疑是非常难受的现实。

    有了第一次接触,美国当局暗暗开始谋划下一步的行动,虽然参众两院都知道难如登天,但在并不缺少小伙伴的情况下,开始一步步对德国施压。

    不久,美国一战后对德国的承诺开始改变为有条件地兑现,也就是变相实施金融制裁,进一步提高德国国内的生产建设成本,同时唆使希腊、法国、意大利等国平民依据日内瓦公约对德国曾经在战争期间“滥杀无辜”的行为进行受害者赔偿。

    这种赔偿区别于国家赔偿,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准确统计的,而且在进行国家赔偿的时候虽然有过充分考虑,但并不排除仍有部份战争受害者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

    这明明就是美国玩的一种平衡,以此迫使德国接招、妥协,并让出部份巴尔干半岛和中东的利益。

    埃里克非常气愤,只得一面指示外交部迅速对美国展开外交攻势,一面让外交部副部长拉特瑙前往上述国家进行调查统计。

    南部欧洲的态势逐渐微妙,还只是美国作为进入黑海地区之前的努力,可是,美国并不愿意就此罢手,接下来,处在波罗的海沿线各国再次成为美国游说的对象,其理由是联合各国紧密合作,显示军事存在,阻止苏联向东欧的步步蚕食和武装侵略。

    这两项措施其实都是为了协同各国遏制德国,同时,也在多方面推动对苏联的压制。

第355章 展示肌肉() 
    美国最新创办的《外交》杂志称,美国试图为全世界奉献自己智慧与决策,并希望能看到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人类文明新秩序。

    杂志甚至鼓吹称,自一战以来,美国以其高度的民主,将一个庞大的国家改变成了世界强国,可见其政策影响力和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紧接着,英、法等国各大报纸开始跟风鼓吹,就连德国部份附属国也宣布愿意效仿和实施这种所谓的美式民主,一时间,国际形势风起云涌、扑朔迷离。

    然而,以苏联为代表的对立阵营却对美国的高调叫卖不屑一顾,甚至针锋相对地在各大报刊杂志上相互打起了擂台。

    “大国搏弈已经悄悄开始了,看来这次雷声大、雨点也不小。”麦克斯将当天的报纸递给埃里克说。

    “什么民主,实际上就是彻头彻尾的寡头政治!强买强卖!根本没有什么公平正义!他们对自己国内如此,对国际社会更是如此!美国人已经沿用了一百多年,面临的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带来的福利!这是谁也争辩不了的。”埃里克毫不客气地说。

    “可他们却说得理直气壮、天花乱坠,就象是人间铁律。”麦克斯气愤地说。

    “简直是鬼话连篇,美国什么时候选出一位优秀的平民总统给我看看!”埃里克鄙弃地说。

    “美国该杂志推出的言论显然极其富有挑战性,看来我们的国防部瓦尔特·勃劳希契部长说南方附属地区将会受到影响,看来真不是没有原由的空虚来风。”麦克斯说。随后,他要求总统加强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盲目跟风、上当受骗……

    显然,美国已经意识到中东这块地方有着牢不可破苏联和德国情节,如果强行干预,美国非但不能如其所愿,相反将陷于被动。与其到时候被德国和苏联挤出来,不如隔空喊话、散播政治言论、蛊惑人心更有面子些。

    美国一位知名分析家认为,现在世界局势还不太明朗,德意志联邦政府虽然看似与苏联走得很近,实际上都是在悄悄舔舐伤口、各取所需,一旦双方利益发生碰撞,互相仇视便指日可待。

    埃里克从内心上是认可这位分析家的预测的,随着苏联逐步对周围反对派势力的绞杀,德国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地缩小。德国不是没有看清形势,苏联也不是傻瓜,只不过现在浓疱未破,双方都还在努力维持现状。

    美国人现在急于帮忙掀开这个盖子,但德、苏双方却偏偏没有上当,两国都知道,这种政治游戏往往会在一念之差出错,所以都尽量避免触碰这根细小、微弱的引线。

    最近有媒体爆料称苏联试图与土耳其已经达成协议,双方将团结域内国家共享黑海利益,并共同抵御外来势力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土耳其的反应也很积极,趁机要求苏联帮助其打击国内分裂势力,尤其是镇压东南部少数民族的零星暴动。

    苏联慷慨地接受了邀请,并对土耳其境内少数民族武装不断加大打击力度,直到残余分裂势力大都逃往邻国。

    显然,凯沫尔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意在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是向外界宣示一个地区强国家的存在。实际上,苏联也是求之不得、随行就市,一方面是为了扶助凯沫尔政府,做个顺水人情,另一方面则另有玄机,借机为苏联今后控制中东地区扫清障碍,所以,二话没说,便立即采取了强势介入。

    布洛姆福斯造船厂的船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工作。跟着埃里克在船台上转来转去,勃劳希契在工作台上偶然看到当天报纸上的内容,顿时气得咬牙切齿。

    其实,埃里克和弗兰茨早就看到了这则消息,只是作为联邦总统,他不便于发作,反而表现得非常淡定。

    “世界上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部长阁下。凯沫尔只是个俗人,他当然跳不出这个圈子。”埃里克安慰他说。

    “我就是看不惯他那种财大气粗的土豪模样,一个破落的奥斯曼残余政府有什么资格成为德意志联邦的客人?也只有苏联才会表示希罕。”勃劳希契的话说出来其实有些酸溜溜的。

    “别担心,部长阁下。土耳其的做法也是为了自保,我们应该表示理解。现在,我们的国防部可以适当对苏联和土耳其的做法进行积极评价,以显示我们的姿态。”埃里克意味深长地说。

    “不得不说这是总统先生高明的做法,因为我们说好说歹都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倒不如为他们拍手叫好。”弗兰茨虽然并不擅言语,其实也富有政治思想,这是埃里克非常看好的。

    U…35潜艇是德国海军的传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取得过最为辉煌的战绩,总共击沉了224艘协约国各类船只,毁损总吨位达到54万吨。而担任该艇艇长时间最长的洛塔尔·冯·阿诺德·德·勒·佩勒也成为了一战传奇人物。

    极其幽默的是,在击沉敌方船只以前,佩勒偶尔会耐心地允许敌方水手们登上救生艇,还彬彬有礼地指明最近的陆地方向,然后才发动攻击。在他的指挥下,U…35潜艇击共沉了195艘协约国船只,也使佩勒成为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潜艇艇长。

    U…35潜艇采用了双壳体结构,具有良好的远洋性能和水面航行性能。水下排水量878吨,最快航速为水面16。4节,水下9。7节。当它以8节的速度在水面巡航时,航程可以达到8790海里。

    这艘潜艇的武器为4具50厘米直径鱼雷发射管,可以同时携带6枚鱼雷。艇上人员包括4名军官和31名水兵。

    1914年11月,U…35潜艇正式进入德国海军服役,从1915年3月份开始,U…35潜艇便象黑色幽灵一样在大洋里神出鬼没,从它服役开始,直到1918年3月,224艘协约国船只在它的攻击下葬身海底,总吨位达到54万吨。

    佩勒不仅善于使用鱼雷对敌攻击,也曾有过使用潜艇的甲板炮击沉敌方船只的记录。1915年11月,佩勒开始担任U…35艇艇长,并在地中海的15次任务中击沉了189艘商船,总吨位为44万吨。其中在U…35的第14次部署中,短短25天内就大开杀戒,击沉了54艘商船,总吨位为9万吨。

    1916年2月26日,U…35潜艇发射鱼雷击沉运载1800名士兵的法国武装商船“普罗旺斯”号,造成990人死亡。同年10月4日,击沉法国运输船“高卢”号,造成1000多人丧生。

    U…35潜艇击沉的船只包括英国、法国、挪威、意大利、葡萄牙、埃及、突尼斯、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典、美国、日本这13个国家的船只。不过,大部分都是排水量不到5000吨的小角色,其中还包括100吨以内的小型炮艇,并没有击沉协约国海军的任何一艘主力军舰的记录。

    潜艇被称为水下制敌神器,军事地位丝毫不逊于航空母舰,放眼全球,能够具备自主建造潜艇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国,鉴于潜艇自身对工艺结构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全球也只有极少数军事大国才能具备这一能力。

    早在20世纪初期,德国便自主研发各种大小规格的潜艇,但由于战争迫在眉睫和尖端材料的匮乏,制造工艺相对粗糙,性能不强,尤其是噪音过大,后来成为了英、美等国海军反潜的靶子。

    潜艇是否先进,最核心的技术指标就是降噪能力,德国上世纪初研制的潜艇噪音处理技术可靠性非常差。当然,这不光是德国一家的尴尬,当下英、美等国家也同样无法解决这一难题。现在,德国工业制造不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潜艇的制造技术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因此,埃里克对船厂降噪的研究也同时加大了资金投入。

    苍天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德国海军建设可谓捷报频传。

    德国首艘航母正式下水;

    Z…21系列大型驱逐舰和护卫舰相继成功服役;

    让埃里克更加兴奋的是,潜艇降噪技术在德国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同时,最新下水的几艘潜艇上,武器和信息通讯等领域也运用了大量的高新科学技术。埃里克现在有理由相信,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环境背景下,或许德国海军的辉煌又将从头续写。

    这一次,埃里克并没有对外封锁消息,反而是让国内外各大媒体公开报道,广泛宣传了这一重大消息。

第356章 摩洛哥重归() 
    有了埃里克强硬的政治把定,美国的暗中帮助与挑唆很难让德国那些别有用心的在野党形成反政府气候,从而维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也凝聚了全民族的向心力,更保证了国家政策的延续性和执行力,使得德意志联邦经济和国防军事蒸蒸日上、日新月异。

    德意志联邦的稳定与繁荣是美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许多领域遭到德国的政治回击后,接下来,英、美等国对德国新一轮的磨擦又在酝酿之中。

    此时,德国还不是国际联盟的成员,而美国却突然用国际联盟的标准对德国进行品头评足,这让埃里克感到十分可笑,令人费解的是,美国竟然也不是国际联盟的成员之一,那么,利用国际惯例追索德国受害者赔偿一说便不能成立。

    可是,美国并没有死心,偏偏装扮成一副替天行道的面孔,不断旧事重提,并开始依据另一个理由找麻烦,说当时《柏林和约》中规定德国应该向协约国赔偿2260亿马克,因为和约参与国领导人纷纷退场,导致调查不够深入,后来确定只需赔付1320亿马克了事,这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还有绝大部份赔偿款没有兑现等等。

    埃里克在柏林回答各国记者提问时强调,这是美国没安好心,有意混淆国际视听,借机浑水摸鱼。并强硬地宣布,战争是帝国时代发起的,联邦政府无非是代人受过,可承认,也可以不予承认,虽然已经被迫在和约上签字,但德国有理由拒绝继续履行。

    一石激起千层浪,世界舆论顿时一片哗然。

    巴尔干半岛作为欧洲南部的战略要地,历来是欧洲列强交替争夺的逐鹿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1914年6月,发生在这里的萨拉热窝事件,拉开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