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工业霸主德意志 >

第197部分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197部分

小说: 工业霸主德意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注资和立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实际上,若不是联邦研究院的项目太过驳杂、难以捋清,汉斯·路德只怕早就开始着手整顿,而不是放任埃里克一手遮天、胡作非为地把国家研究经费像水一样泼出去而收不回。说到底,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对埃里克本人有什么过节,就因为汉斯路德是个精打细算的人,他只想共同监督,把钱用在刀刃上。

    从总统府出来,汉斯心里很沉重,自从接任联邦国家总理,很快就遭遇了眼下的金融风暴,他现在也是有气没处撒了。

    11月份,北大西洋的冷风吹在身上凉凉的。因为是雨后,空气中久久弥漫着一股泥巴与雨水混合的气息。埃里克工业园象平常一样,以它博大的胸怀迎接着一位常来的贵客,他就是联邦国家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

    埃里克是这里的常客,但每次都是匆忙而来、又匆忙而去,不过,这次却颇为不同,似乎想安营扎寨、在这里长住。

    汉莎宫的随行人员几乎悉数出动,除了艾娜塔,马迪娜和联调局常设总统府值班室也将办公室转移到了这里。当十几架运输机井然有序地降落在机场时,国防部新上任的研究院院长贝腾·冯·塔戈里施便亲自带领研发团队铺着红地毯相迎。埃里克没见过贝腾,但对于这样的欢迎仪式却并不陌生。

    哈伯非官非僚,也从未在内阁会议上出现过,说白了,他仅仅只对埃里克个人负责,因此,此次长住,埃里克也可能是想与哈伯共同攻关,同时对新任研究院院长的贝腾来一次小小摸底。

    贝腾·冯·塔戈里施,男,出生于1875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战时担任过符腾堡步兵团连级副官,有过负伤经历,荣获一次一级铁十字勋章。战后在1921年进入联邦政府,后经哈伯提拔转入研究院。这是埃里克对贝腾所能够掌握的全部信息。

    能在国防部成为不倒翁,而且还能得到相应的提拔,可见贝腾也是精明之人。就职后,贝腾一直得到哈伯的辅助,工作也算得上顺风顺水。但是,两人除了工作外,属于国家机密性的数字却只字不提。

    贝腾很圆滑,也很务实,正因为如此,埃里克才打算过来住一段时间,摸摸他的底细,同时催促大家赶紧继续开展火箭项目和超强蓄电池的研发工作。

    这年头都不容易,因为美国主动对外挑起经贸磨擦,致使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经济低迷。好在部分原材料的进口源头来自东亚和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市场目前还算基本稳定。但是,由于国际市场流通不畅,国内部份科技产品同时出现了大量积压。许多企业因为资金无法及时回收,已经造成研发工作停顿,项目勒令下马等情况。经济学家称,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久而久之,企业就会不进反退,直至消亡。

    埃里克很庆幸,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只顾仰英、美、法之鼻息,不难想象,在纽约崩盘的那天,他就只能做好被迫退位的思想准备。正是因为他清楚地划清了与西方的界线,并尽可能模糊东边的关系,加上拉动内需,才使得德国并不完全依赖于单一市场,并有幸避开了这一次经济危机,虽然波及部份企业,但好于国际整体形势。

    在大灾大难面前,谁都难以独善其身,面对一步步逼近的全球经济危机和英、法、美的战略挤压,埃里克不得不重新考虑用一种非正常的手段寻找出路,首先是利用国防开支拉动科技产业,并将过剩的产能向半岛和中东倾销。同时,越是在这种关键时刻,烧钱的火箭发动机研发项目更要加紧上马,否则,这种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大项目就将受制于人。

    埃里克从飞机的云梯徐徐走下,与前来迎接的贝腾、哈伯、以及专家团队一一握手、问好,然后一齐走向停在路边的车队。

    大型箱式货车快速开进机场,工作人员迅速从几架运输上整理好各类办公设备,交由机场搬运工转移至地面。

    汽车行进在德累斯顿平坦的柏油马路上,非常轻快舒适,这是埃里克今天的第一感受,因为也是第一次与贝腾见面,他没有过多地与其攀谈,而是深沉地向车窗外探出头,好象正在领略公路两边的风光。

第375章 确定发射时间() 
    联邦研究院是国家军事、经济技术开发的引擎,也是孵化基地,直辖研究单位有18个研究所,其余归属各邦州。至于各军兵种,部委以下单位的研究机构,那就破百了。

    让埃里克担心泄密和持续关注的是最先成立的18个研究所,编号最靠前的几个研究所尤其重要。作为联邦国家总统,埃里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正因为这几个研究所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国防部开始担心这些资金的去向。

    而在这18个研究所里,第1、3、4、5、6、7、18,仅7家机构拿走的研发经费就近600亿马克。这笔款项放到其他国家、例如苏联和法国,则比当时这两国全年生产总值都多。说到底,不是国防部信不过总统,任谁拿走这么多经费去做研究开发都会心里发毛,何况大部分研发项目还不能让国家和有关部门参观,是个人都会对此起疑心。

    对于贝腾·冯·塔戈里施的考察,埃里克早有自己的打算,既然是国防部公派的大员,这种资源不好好利用就是一种浪费,更何况许多部门的研究项目也已经可以慢慢浮出水面、不需要象以前那样遮遮掩掩了。实际上,埃里克主要还是考虑了资金不够的问题,因为继续依靠隐秘的国防开支已经让科研院所捉襟见肘,如果没有国家的公开支持,所有研究项目恐怕还会有许多弯路要走,甚至半途夭折。

    就拿第4所来说,仅仅只是让火箭按目标要求升空,或许并不需要多少经费了,可是,埃里克的雄心和期望绝不仅仅于此。早在1926年7月,第4研究所就完全有把握实现让火箭到达预定的近地轨道,但埃里克并没有急于同意发射,而是明确地对第一次发射火箭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做到与地面遥感通讯联系和信息情报收集。

    两个看似简单的指令却让第4研究所陷入了困境,尤其是人才和资金的短缺,使这个项目沉寂了整整两年时间。因为这个领域涉及的范围实在太大,包括了材料学、动力学、物理学和化学元素的探索等等。第4研究所不可能独立完成分析与研制,要想获得成功,整个联邦研究院都必须全情参与进来。既然如此,问题也就跟着来了,从前关上门进行的科研,随着团队的扩大,保密就成了最大的核心问题。

    权衡再三,贝腾似乎成为了解决痼疾的关键人物。可问题是,虽然国防部对此人深信不疑,却并不代表埃里克就会对他大胆放心。很明显,埃里克想赌一把,进一步了解贝腾再说。

    接下来一连十几天的仔细考察,埃里克也算摸到了些底细,就个人专业能力而言,贝腾确实不具备哈伯的潜质。但是,在工作计划、事务处理的能力上,贝腾显然比哈伯高明了不少。当然,没有一长可展,贝腾也不可能作为首选人物担当这么重要的职位。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埃里克被逼进了一条直直的胡同,只能在利与弊两者之间进行取舍。最终,他决定让哈伯放手与贝腾交接工作,将所有核心计划全盘拖出,以求项目获得成功。

    一直没有机会接触核心机密的贝腾,在与哈伯交接工作的头几天中就已经是惊愕连连,激动得好几天都没有睡上安稳觉。

    惊惶和庆幸之余,贝腾想得更多的是恐惧与害怕,因为这么庞大而又极富价值研究成果,他真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干好。一旦失败,那就将成为了德意志联邦历史上的罪人,也就是说死一千次、一万次也不可能得到国人的饶恕。

    接下来的交接中,研究所也在陆陆续续地向他继续揭秘。展开厚厚的理论著作,参照目不暇接的试验实物,不管哪个项目,都是国家梦寐以求的成果。谁都知道,当这一股脑的大杂烩全都进入可操作性的时期时,别说一个德意志联邦,也许整个世界都将改写新科技的新纪元。

    调整好激动的情绪后,贝腾终于冷静下来着手规划下一步的研究方案,并在埃里克的耐心快要磨光的时候拿出了具体的工作计划书。文字不多,却精练老道,而且指出了总统的心病。

    第一枚火箭的研究进程准备提速,发射日期也逐步确定。

    数天后的一个夜晚,贝腾前往设置在德累斯顿市区的临时总统官邸,要求觐见。埃里克非常高兴,亲自相迎,客套几句后,两人在相对隐密的工作间进行了一次坦诚而深入的交底,并就发动机推进器的改进、火箭发射的时间与地点,做了一次详细的规划和推演。

    第二天的专家研讨会上,贝腾原文宣读了埃里克的总统决定,并确定1930年下半年择机发射德意志联邦第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兼顾地面遥感通讯和信息收集。

    埃里克如释重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几天后,他带着来时庞大的队伍和办公设备放心地登上飞机,回到柏林。

    世界局势瞬息万变,就在埃里克离开柏林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动荡让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极度恐慌。西方一片混乱,而地处东面的苏联也未能幸免,因为过多地与德国进行贸易交往,让这个庞大的巨人吃了不少苦头。

    全球经济就象一个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苏联的高压政策下,虽然情况相对好一点,但与德国接触的双边贸易仍然受到了严重波及。身为德意志联邦国务总理的汉斯和稳坐国家财政部长宝座的亚尔马心里都非常清楚,这并非是德国陷入了多大的经济危机。

    巨人般的苏联只不过是城门失火时,被殃及了的池鱼,这一切,实际上是埃里克料定世界必有此劫,精心设计后有意而为之的结果。

    埃里克觉得苏联的发展速度相比历史同期强出太多,若不加以压制,终将成为德国的大麻烦。考虑到航空所用的煤油仅仅在苏联才有足够的产量和供应,不然,埃里克曾打算直接封锁欧洲大陆,卡住苏联与其他国家的陆路交易。

    德意志联邦长达十年的原油输送管道已经成功地竣工了两条,其中一条的起点是从科威特产油区至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再从伊斯坦布尔绕到多瑙河直达匈牙利,然后进入德捷边境。

    这条输油管道就象一条永不干涸的动脉,以每天8万吨的效率向德国东部工业区灌输着液态黑金。与此同时,德国的西部还有另一条分支管线在日夜不停地流淌。从阿拉伯起,经由伊拉克流入土耳其,从伊兹米尔湾灌满石油的大船源源不断地驶出,途径爱琴海、地中海、伊奥尼亚海、亚得里亚海后,在达迪利亚斯特卸油……

    这条输油路线看似繁琐,实际上却是输油量最多的一条路线,每天以12万吨原油的速度向德国西部输送着液态黑金。但是,这条线路也是最为危险的一条,因为大量德籍油船要在十几个国家的眼皮底下招摇过市,一旦战争爆发,德国的损失将无法估算。好在埃里克也曾想象过这条海上运输线路会争得你死我活、除死方休。因此,公海舰队的潜艇时常会在这些地方悄悄出没,以应对不测。

    负责海军潜艇指挥工作的邓尼茨写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几经周折后才迟迟送到总统府。埃里克看着手上的这份呈情报告,怒发冲冠,破口大骂,指责工作人员严重失职。

    这份出自海军少将邓尼茨的报告,着重阐明了对这条海上贸易线的担忧……

    实际上,埃里克又岂能不知,只是他目前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输油管道仅一条就耗费近10年时间,再修一条又实在是等不起。

    就在埃里克心情烦躁的时候,安娜塔小心翼翼地进来报告,说空军副总司令凯塞林将军来了。

    埃里克将邓尼茨的报告顺手插进一堆文件夹中,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忙让艾娜塔快请凯塞林进来。

第376章 凯塞林帮海军() 
    地球似乎太小,也非常脆弱,土地和利益根本不够列强们攫取。科技欠发达的时代,大家各干各的,互不干涉,倒也相安无事,可是,由于飞机与海船的出现,阻隔没有了,距离也不是问题了,吵架便开始了,有的国家竟然不管不顾地撸起袖子干仗。

    率先动手的一般都是标榜“文明礼仪”的国家,因为有着盘根错节的利害关系,这些长期“挤在一起”的邻居们肝火非常旺盛,而且远非其他地方人可比。

    列强们讲理的方式有些特别,大都使用坚船利炮,而且有些横行霸道,因为他们总是鼓吹自己“高度文明”,而其他人都不“文明”。

    地中海是大西洋沿岸国家通往印太的咽喉,更是各大洲海上贸易的必由之路。随着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重要性的突显,列强们纷纷开始寻找理由,在这一海区投送军事力量,以确保本国利益不受损害。

    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几家海军都已部署到位,开始在“自家的后花园里”自说自话,自编自导。

    1929年年底,意大利在这一海区首先拥有12艘战列舰,2艘轻型航母,累计大小舰只共计两百余艘。

    历数意大利的大型舰船,其中4艘战列舰和2艘轻型航母是德国帮助其建造的,因为他们看中了德**事技术,所以,两艘航母基本上都属于汉诺威号的缩小版,其中安科纳级的吨位仅仅只有2万吨。

    套用意大利的老话来说,地中海就是自家的游泳池,用不着用一个大型的移动机场来点缀池子。对此,德国海军都保持了理性克制,不与理论,毕竟埃里克总统曾经对海宁有过明言,不要与意大利这个准盟友发生任何军事冲突。

    土耳其是这一地区的暴发户,也是海军实力的老二。

    仗着有原油管道的日夜奔流、以及大量矿石的输出,享受丰厚利好的土耳其从德国购买了11艘大型先进战列舰。虽然其中两艘属于一战遗留产物,但通过库洛姆福斯造船厂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