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工业霸主德意志 >

第221部分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221部分

小说: 工业霸主德意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这种不顾后果的冒然入侵,让华夏高层颜面扫地,自然也遭到许多国家的批评与谴责,美国甚至三番两次要求日本无条件地从华夏撤出军队。可是,刚刚尝到甜头的日本人根本不为所动,反而大举增兵,意图占领华夏东北全境。

    长春地区的东北军匆忙反击,战斗十分惨烈,至次日,因战备不够充分,被迫撤退,长春因此陷落。9月21日,东北边防军驻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率部投敌,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

    因为日本人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加上华夏当局的无所作为,短短几个月时间,整个华夏东北便全部沦为了日占区。

    日本并不在乎美国的强烈批评与遣责,反而以强硬的进攻姿态进行了打脸,让自顾不暇的英国人选择了闭口不言。此时,法国忙于借助欧盟的圈子恢复经济元气,更不想惹是生非,选择了沉默。

    世界格局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而意大利政府则不声不响地在东非运作。德国则趁着英、美力不从心的间隙开始了更加灵活的外交攻势。

    为了不再侵占本国商人的根本利益,埃里克只得开始下手从盟友们身上割肉,并腾出一部分能源进口物资交由美国负责,这一举动无疑大大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压力。为了投桃报李,美国对德国的经济与军事封锁也开始逐个松动,并慢慢解除。

    除亚洲的东部外,德国的外部环境似乎已经找到了出头之日,埃里克正在高兴的时候,几乎在同一个时间点接到了国防部长泽克特和联情局局长拉姆斯登的电话。有迹象表明,苏联准备大举进攻芬兰。

    这个消息无异于睛天霹雳,让埃里克十分震惊。实际上,继日本开始进攻华夏之后,苏联人便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是埃里克与国防部曾经深层次考虑过的问题。

    虽然早有预想,但埃里克一时间还是极难接受,放下电话,竟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越是不该发生的事情总是会不合时宜地发生。他并不怀疑情报的准确性,却分咐各地情报机关继续核实,以便做出相应的对策。

    12月20日,日本利用朝鲜半岛继续向华夏增兵,就在华夏东北军一触即溃、丧师失地的同时,情报也进一步证实,苏联进攻芬兰的脚步正在加快。

    西班牙的内战,可以说是埃里克在有意而为之,且完全可以不管不顾。但是,芬兰背后有德国和整个欧盟支撑,而苏联竟然铁了心干到底,这让埃里克与欧盟各国首脑们匪夷所思。

    看来苏联是要与整个欧盟为敌了,这样的选项是否明智姑且不说,只就经济发展的需要,苏联人也挑错了时间。埃里克对国际形势一向很有自信,此时却懵圈了。

    兴登堡与霍夫曼也坐不住了,邀约一同来到总统府,在波诡云谲当下,他们在汉莎宫与埃里克就此事紧张地进行了磋商。

    埃里克始终认为苏联利用日本人进攻华夏之机进犯芬兰是势在必然,但时机过于蹊跷。日本人一直垂涎于苏联远东,万一从华夏调转枪口挥军向北,苏联人将措手不及,况且,这时候攻打芬兰势必要与德国撕破脸皮,难道苏联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和德国抗衡了吗?斯大林是草率还是胸有成竹呢?

    霍夫曼认为斯大林显然不是在意气用事,在西班牙战场上,与英国人同甘共苦,进攻芬兰也必定获得了过英国方面的默许。同时,苏联人料定美国现在一门心思赚钱,除了自身利益,并不会站出来说什么公道话,因此,苏联现在应该是无所顾及,志在必得。

    老兴登堡年事已高,虽然心里明白,但除了吹胡子瞪眼睛外,却很难说出什么有份量的话。

    “我们应该用大炮教训一下斯大林的狂妄,我这把老骨头还可以再次领兵。”兴登堡颤颤巍巍地说道。

    “副总统勇气不减当年啊,只是这样的征战已经轮不到你了。”埃里克被老兴登堡给逗乐了……

    1932年2月,对华夏战况忧心忡忡的埃里克再次获得了苏联将部队移动至苏芬兰边境的消息。当天晚上,边境德军截获一份情报,表述了一段苏芬之间的第一次接触。

    因为苏联士兵的马匹失踪,在寻找的过程中,与芬兰的巡逻队爆发了激烈枪战!

    凌晨时分,泽克特的电报终于解开了迷雾。苏军趁着把大家把目光集中在苏芬边境的时候,利用几千人的快速反应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控制了波兰西北部的武装部队。本就名存实亡的波兰政府现在已经完全丧失了反抗能力。等大家都弄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还在世界版图上垂死挣扎的波兰已经就此被彻底除名了。

    至此,欧盟与苏联的边界上再无任何中间障碍。北起列宁格勒,南到黑海和高加索山脉,双方一览无余,不管是谁都是如履薄冰。

    看完电报,埃里克怒不可遏,大骂斯大林是个江湖骗子。

    当初,埃里克为了减轻直接面对苏联的边防压力,特意将华沙留给了波兰人。一方面给了波兰以独立的机会,一方面在德苏之间留下了一个宽阔的缓冲带。为了不引起苏联人的注意,又通过隐密渠道向松散的波军提供武器弹药,用来增强其独立的信心,没想到苏联竟然在一夜之间将波兰一口吞下了。

    骂完斯大林,埃里克还不解气,又咬牙切齿地大骂波兰是抹不上墙的烂泥。

    说来也是,弄到几支破枪后的波兰人并没有将武装力量部署在苏波边境,而是倚仗英、美的几句空话而对德国屡屡挑衅。殊不知就那几杆破枪都是德国人暗中相助的。埃里克气就气在这里。

    凭空多出来上千公里边防线,在这个时候,简直就是给埃里克的联邦政府添堵,那些曾经的“鸽子们”现在都统一禁声,再也没有人趾高气扬地站出来批评埃里克疯狂扩军备战了。

    因为受到鸽派势力的疯狂压制,扩军计划一度被卡脖子。万般无奈,埃里克只得遵循大家缓慢建军的理念,至此,大家开始追悔莫及。

    事实最终证明埃里克对国际时势的把握,有着准确的前瞻性。

    如今,就连汉斯·路德也发现扩军备战已经迫在眉睫。

    紧急修改国防预算方案后,财政部临时加大了对部队的资金倾斜度,但是,仍然是杯水车薪。从牙缝中挤出来的散粹银子,几乎全部让陆军拿走了。

    根据统战部提供的最新预测,要想在德苏边防线上取得压倒性优势,德国需要驻扎至少330个师。也就是将近580万人的部队!只不过这属于被动防御。如果采取主动进攻,则部队可以少量部署,依据战略纵深逐渐递增。

    这简直不能再糟糕了!埃里克只觉得眼前一黑……

第412章 忍不住了() 
    最坏的的情况最终还是出现了,当初,麦克斯曾苦苦哀求埃里克对世界局势暂且忍让,然而,埃里克仍然选择了硬碰硬的对策,并使得各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和升温。

    英、美、法铁三角的关系虽然如期分化了,可德国也再次陷入了更大的被动。

    当初,那么坚决地否定了麦克斯的温和提案,如今,埃里克也许从心里懊悔过,但是,作为联邦总统,他不会承认错误,也没考虑过承认错误,他不想在自己的总统任期内标记有辱一辈子的政治污点。

    苏联在苏德边境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直接导致苏德关系直线下降。虽然这些问题的由来与德国扩军备战有一定的关联,但苏联人从骨子里独步天下的野心是世人皆知的。埃里克除了认栽之外,也在酝酿新的对策,他坚信一条,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

    目前,德国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平复反应激烈的东部各州,这些地方大都以传统波兰人为主体,但在德国的政治环境里生活非常安宁。他们认为现在处于苏联控制下的波兰人正在受到异族的蹂躏,这些人的遭遇在德国的波兰人看来就是一种耻辱,完全是无法忍受的打脸。

    汉斯·路德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向总统府提议由国防部启动国家紧急安全机制,快速平息和遣散边境抗议人群,避免流血冲突,并及时恢复生产建设。埃里克收到提案后,也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迅速电令伦德施泰特指示驻防在东部边境的第1集团军控制局面,尽量避免爆发局部武装冲突。

    现在,整个世界就象一点就着的火药桶,欧洲更是极其敏感的区域,一旦德国与苏联边境失控,甚至开始正面撕杀,那么,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面就将重演。毋庸置疑,包括埃里克,英、美、法、苏最高领导人都不会怀疑这个说法。

    绕过国家财政部,还在为筹钱扩军而焦头烂额的埃里克可不想前功尽弃,更不想打一场没有把握的全面战争,对德国来说,武装力量就是生死存亡的关键。胜了,各国有话好说。败了,德国将永世难以翻身,而他本人也将背负世代骂名。

    有一种观念在埃里克的思维里永远不会改变,他始终认为国家的强大才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而弱者只能算是待宰的鱼肉,媚外逢迎正是弱者无能的表现。

    汉莎宫里,埃里克与格勒纳正在磋商应对之策,突然,马格努斯·冯·布劳恩男爵怒气冲冲地闯进了总统办公室。

    这位被埃里克早年不惜得罪施特雷泽曼而破例提拔上来的农业部长,好象来者不善,他之所以绕开了内阁总理汉斯·路德和总统办公室主任安娜塔径直找到了埃里克,似乎并不想好好说话。

    布劳恩既不察言观色,也没有刻意为自己留下余地,冲进办公室便对总统慕僚长格勒纳一顿痛斥。

    埃里克的心情本来就不好,被布劳恩这么一闹,顿时有种暴走的感觉,若不是妻子希尔娜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他怕是要直接对布劳恩煸上一耳光了。

    “尊敬的总统先生,自从格勒纳到了汉莎宫,德国没有过过一天平静的日子,难道您不觉得此人正在祸国殃民吗?”布劳恩这个直言大嗓门,毫不顾忌当事人格勒纳的感受,便开始了兴师问罪。

    紧接着,安娜塔也跟着进来了,一边好言劝说,一边善意地将布劳恩往外面拉扯。然而,布劳恩似乎已经豁出去了,抬手一挥,差点将安娜塔掀倒在地。

    “布劳恩先生,我还有重要国事处理,作为农业部长,公务上的事情,你应该先去找汉斯·路德总理汇报。”埃里克连男爵的称呼都懒得加了,态度极差,并有直接赶他出去的意味。

    “非常抱歉总统先生,我就想当着您的面问一问幕僚长阁下,他到底想干什么,他是怎么履行自己职责的!为什么要在德国周围四面树敌!到底还想不想让1亿德国人过上安宁的日子。”布劳恩毫无要走的意思,并点名道姓地批评格勒纳。

    这种下级顶撞上级的事情在德国不是没有出现过,例如麦克斯、兴登堡、鲁登道夫、沙赫特、霍夫曼都曾有过,可并没有谁是真心想闹得彼此不愉快。然而,布劳恩的话粗鲁狂悖,让埃里克十分反感。

    可是,布劳恩却全然不顾自身形象,仗着一心为公的理由,继续怒气冲冲地对格勒纳进行猛烈抨击。

    现在的德国人开始想念麦克斯了,在他辅佐埃里克的那些年,德国的内政外交可以称得上如鱼得水,国家的发展也井然有序。埃里克和麦克斯的合作也被人们称之为黄金搭档。可惜仅仅一次政见不合,两人便分道扬镳了。

    当人们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时,但凡稍有改变便有不适,麦克斯就象一顿可口的饭菜,还没有完全吃到嘴里就被打翻在地,让人们措手不及、而且懊恼不已。

    一次政见不合,两人便彻底闹僵,实则是埃里克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志同道合。在日常生活中,两个人的意见不同也许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于国家发展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便容不得有半点离心离德,否则就将成为国家前进路上的极大障碍。

    作为联邦国家的总统,埃里克需要凝聚一批有着相同抱负的志士能人。大家意气相投,深谋远虑,国家才能强盛,百姓才能安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埃里克身边有怎样的文官武将,他便是怎样的一代领袖。

    布劳恩的犯上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一部份主流民意,埃里克努力使自己冷静下来,对不断上前拉扯布劳恩的安娜塔挥了挥手,其意是干脆让“这个疯子”坐下来接着说下去,他正好可以借机了解一下国内反对人群的真实想法。

    得到埃里克的默许后,布劳恩似乎更加理直气壮,接下来对格勒纳更是一通嘲讽与怒斥。

    埃里克担心格勒纳忍受不了这样的羞辱,为了适时安慰他,不停地悄悄对他使眼神,意思是不要与“这个疯子”一般见识,让他一个人自顾自地胡说八道,完了走人。

    然而,布劳恩似乎也是个不知道进退的人,大声痛斥格勒纳误导总统、将德国带入了战争的深渊,并从侧面责怪了埃里克不能识人善用,弄得埃里克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

    “安娜塔主任,请给部长阁下沏一杯好茶,哦,当然,我和慕僚长阁下也非常需要润润嗓子。”埃里克控制着自己的脾气,尽可能地缓和尴尬局面。

    正在这时,知道这一情况的汉斯·路德也匆忙赶到了总统府。见布劳恩仍在滔滔不绝地数落格勒纳,连忙加以掩饰。正好相反,埃里克的脾气一直没有爆发,而格勒纳也从头到尾保持着克制。

    “部长阁下,能容在下也说一句吗?”汉斯做了个身体前倾的动作,用以表达自己想说话的强烈意愿。

    布劳恩从来到总统府开始一口气说了那么多,心里感觉痛快了许多,见埃里克始终一言不发,格勒纳也并没有还以颜色,加上内阁总理要发表意见,便终于闭上了自己的嘴巴。

    “尊敬的总统先生,我想正式向您道歉,以前,我也有过布劳恩男爵同样的错误想法,对您的扩军计划屡屡发表反对意见。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