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工业霸主德意志 >

第228部分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228部分

小说: 工业霸主德意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是的,当然不止是谈德国,正相反,对于大英帝国的见解,我们一向觉得更为重要。”

    “不!不不!与德国相比,英国的三军建设早已过时,恐怕不能与德国相提并论了……”

    “德、英之间优势互补,政治上高度互信,尤其是经济上的携手合作著有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在军事发展上,德国一直以英国为榜样,循序渐进,我想,我们是不会有什么分岐的。”

    “对于德国军队的发展,各国都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贵国的做法是欠妥的,况且无限扩军备战也会给民众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

    “从一战到现在,德国经历了几个较好的经济发展期,并成功回避了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而且持续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趋势,首相所担心的民众负担具体是指哪些呢?”

    “总统先生麾下光是陆军就有580万人,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德国的安全防务范畴,非常令人担忧啊。”

    “这我就不明白了,大英帝国的疆域远远不及德国,人口也不及德国,国家经济总量更不及德国,却拥有与德国不相上下的武装力量,首相阁下不先担心自己的民众造反,反倒替德国担心,真是有心啊。”埃里克说完哈哈大笑。

    埃里克的话让麦克唐纳顿时无地自容。

    两人一来一往,以针尖对麦芒,慢慢地改变了口味。

    麦克唐纳连连被呛,却有气不敢撒,心想,今天算是碰上滚刀肉了。于是,总想找到埃里克的薄弱环节,然后给予致命一击。

    作为东道主,埃里克不管麦克唐纳如何刺激、挑衅,总是和颜悦色,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格勒纳事件’的发生正好说明总统先生的扩军备战并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是违背主流民意的,难道不是吗?”麦克唐纳再次发起新的攻势。

    “首相阁下以偏盖全了,如果你认真了解了事实真相就不会这么说了。我想,英国也不会容忍判国投敌者,对吗?说到主流民意,这倒让本人感到万分荣幸。正因为严厉打击了那些极少数判国投敌者,德国才更加拥戴在下,并将总统任期做了根本性的调整。”

    麦克唐纳差点背过气去,因为埃里克所言也是事实。

    接下来,两人又回到了军事的问题上。麦克唐纳始终批评埃里克拥兵自重,没有顾及周围邻邦的感受。

    埃里克则针锋相对,指责英、美两国故意放纵苏联滋事,其行为已经给欧洲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危害。同时,埃里克强烈要求英国率先对苏联的错误行为发起制裁,或付诸于军事行动,否则,德国不会坐视不管,必要时将不惜动用武力奋起反击,以达到阻止苏联狂妄自大、不断西犯的目的。

    麦克唐纳要求埃里克不要冲动,冷静处理,暂停扩军,或者先精减规模。毕竟德国拥有英、美、法等盟友,完全无需花费巨额的军费供养着这么庞大的军队。

    埃里克对麦克唐纳的豪言壮语表示感谢,并同意与尊重了英、美各国对苏联西犯事件的看法。

    接下来,麦克唐纳提出废除两国旧的海军条约,建议在观察员国的监督下签署新的两国海军条约,同时,要求德国在新的条约没有生效前先停止所有造舰项目。

    埃里克对麦克唐纳要求废除两国原有海军条约的要求没有表示拒绝,对于新的两国海军条约签署也不持异议,并明确表示需要重新确定再次签约的相关日期和内容。

    终于是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只要海军占据优势,他就不怕德国的陆军能够闹翻天,这就是英国人的安全思维。

    麦克唐纳虽然觉得埃里克就是滚刀肉,但只要有望解决海军的问题,一切都好办了。

    在柏林的访问共有三天,随后,麦克唐纳非常满意地结束了他的德国之行。

    至于法国方面,面对德国的不断扩军,他们的做法并非只是寄托在外交努力上。杜美执政时期,因为主动与德国修好,双方停止了多年的扩军、并一直认真执行着裁军政策。现在,法国也终于开始反其道而行之。

    法国不谋求能像德国一样突然大幅度扩军,而更多的是考虑在两国边境投入相应的防御设施。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埃里克原以为法国又会打造一条新的马奇诺防线,结果,情报部门惊愕地发现法国人这次似乎根本不打算按历史的套路来抵御东面的宿敌。

    马奇诺防线并没有神奇再现,实际上两国边界线也没有必要如此兴师动众。面对德国的质询,法国人也只好吱吱唔唔地说是为了抵御苏联人而进行的必要防御措施。

    法国人在边境线上埋头苦干,看似被动防御,实际上也有主动进攻的成份。这一次,将坦克作为步兵支援武器分散使用的作法也没有完全照抄。

    法国人一反常态,几乎废弃了本国以前研发的所有大炮和动力不错的坦克,将来自德国的赔款全部用在了德国三号坦克的改进中,并不断深挖技术潜力,研发出了多种型号的新型坦克。

    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法国在防御纵深上也动了许多脑子,并把相对先进的战机隐蔽在第三道防线的深山里。同时,对战机与空军飞行员的培训方面也没有放松,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为了达到有效对抗德国的目的,真正做到战时能得到坚强的后方支持,法国同样对本国境内所有军工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随后,国防订单如同雪片一样飞进了企业老板的案头。

    这就是被打醒了的法国人,他们一旦认真起来,就会成为对方强悍的对手。

    美国人暗自高兴,只要全球的战争还在继续,他们就可以不停地赚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人甚至不停地到处煽风点火。

    在对待苏联西犯的问题上,英国人第一次向美国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今天的英国已经不再是一战以前的大英帝国,无论经济还是军事,他都慢慢地落在了美国和德国的后面,只是麦克唐纳没有承认这一事实而已。

    埃里克对英国的态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告诫美国不要在欧洲问题上玩火自焚。但是,美国的反驳也很有份量,似乎并不把英国和德国的声明放在眼里。

    这件事对埃里克来说只是家常便饭,他也没有指望美国能在遣责与抗议中收敛自己的行为。倒是麦克唐纳心里非常恼怒,对美国一再挑衅英国的底线表示了强烈不满。

    美国没有理睬英、德两国的遣责,不但连连访问苏联,并在坦克悬挂技术方面给了苏联极大的帮助。

    为了赚钱,美国人可以对战区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但是,人道主义的口号却比谁都叫得响亮,除了赚钱,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动作,却反而对他人指手画脚、百般叼难。

第423章 常凯申惹毛路德() 
德、苏关系持续降温,除了在双方边境大张旗鼓地部署军队和武器装备外,两国又暗暗较劲,利用外交手段与地缘关系千方百计地拉拢周边国家,以达到孤立对方的目的。

    阿富汗地处中亚内陆地区,与苏联、伊朗以及英属殖民地的印度接壤。在伊朗毫不犹豫地投入德国的怀抱后,阿富汗顿时感觉已经被牢牢地夹在大国之中,突然间失去了所有安全感。

    感觉快要窒息的阿富汗首先想到的是寻找苏联的庇护,但是,因为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结构,苏联料定阿富汗除了积极投靠北方外,别无选择,于是,并没有好好珍惜这种牢不可破的双边关系。结果,双方的合作既不公平,也不愉快。

    苏联与德国公开叫板之后,原本不想在阿富汗方面多做工作的埃里克此时也动起了心思。他决心要打造一个将苏联牢牢包围起来的欧亚联盟,好让这头毛毛熊知道德国并不是好惹的。

    1933年,正在柏林留学的19岁阿富汗王子查尔希,突然接到了父亲遇刺身亡的消息。精神几乎完全崩溃的他在校方和德国政府的帮助下,辗转万里回到国内,又在德国的鼎力支持下继承了王位。

    此前,年轻懂事的查尔希王子就对父亲选择倒向苏联的做法极不赞成,并多次回国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与立场,但没有获得采纳。相比苏联,查尔希王子更倾向于迅速崛起的德国。短短十几年时间,德国不但重新找回了昔日大国的体面,而综合实力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这些都让查尔希非常仰慕。

    长时间在德国学习、生活的阿富汗查尔希王子倍受校方和同学们的关爱,尤其当他面临人生窘境的时候,即时获得了德国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度过人生最大难关后的查尔希痛定思痛,决定重新选择阿富汗的发展道路。

    一惯坚持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尤其是在公平合理的商贸往来上从不付带任何政治条件和霸王条款,让德国获得了更大的朋友圈。

    德国的外交政策无疑非常适合阿富汗人的口味,这样的盟友也只有在埃里克时代才会有。1934年,也就是继承王位的第二年,查尔希明确地向埃里克政府发出了希望加入欧盟的信号。

    总统府和外交部同时收到了查尔希发出的盛情邀请,埃里克非常高兴,立即与内阁总理汉斯·路德和外交部长康斯坦丁·冯·牛赖特进行了紧急磋商。

    同年2月,外交部长牛赖特带领一个由政府要员、商贸大佬组成的庞大访问团乘专机飞赴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开启了这场由埃里克总统精心安排的东亚、中东的外交之旅。

    德、阿两国很快就双边合作达成了广泛共识,毕竟两国有过很长时间的心领神会,结盟签字活动在意料中获得了圆满成功。牛赖特非常高兴,作为外交部长,每一次外交盛事都是对他务实工作的褒奖与肯定。接下来,他将出访远在东方的华夏。

    来自东亚舰队的一艘大型护卫舰停靠在科威特的油船码头,牛赖特将经由伊朗、并作短暂停留,然后在伊军保护下前往科威特登上前来迎接的护卫舰。

    外交部长牛赖特接下来的行程将是德国合围苏联的重要关键,也是将来唯一有希望和能力阻止苏联扩张的华夏,并与华夏领导人共同商讨封锁苏联的大计。如果华夏也同意加入并在必要时给德国提供强大的军事援助,那将对苏联形成绝对的包围与压制。

    在海上渡过了一个特殊的、还算愉快的圣诞节,虽然没有家庭的生活气氛,但牛赖特并不感到遗憾,甚至觉得还具有非常的历史意义。

    上海是东方少有的大城市之一,它的繁华甚至不亚于德国的首都柏林。华灯初上,晚风习习,上海的夜景更加迷人。前来接待牛赖特的华夏高官一点正事没扯就直接拉着他在歌舞厅里渡过了一整宿。

    错过了圣诞节,或许牛赖特正想补偿一下自己,对于华夏高官的盛情邀请,非常愉快地接受了。第二天上午,原本想直接赶赴南京的牛赖特又被热情的华夏高官留在了上海。如此一来二去,华夏不停地换人招待和宴请,让牛赖特差一点误了大事。出访华夏还得有求于人,牛赖特不好直接拒绝,最后使出浑身解数,才得以脱身。

    牛赖特到达南京已是华夏旅程的第四天,这时他才发现,华夏现在的当家人常凯申已经外出视察去了,至于去了哪里,出于对国家领导人人身安全的考虑,官方不太方便透露。这时,牛赖特明白过来了,这是早就安排好的一个局,也是华夏拒绝配合德国的一种方式。

    牛赖特很迷茫,可他又实在不好意思就这么两手空空地回国,于是,他告诉自己,不管事情办得如何,他必须见到常凯申才行。

    1934年4月,牛赖特已经在华夏停留了一个多月,这时,从华夏北方相继传来了非常糟糕的消息,日本开始了对华夏的大举进攻。几十万日军越过山海关,一路向西挺进,在翼北地区与华夏政府军遭遇并发生了激烈战斗。至次日,日军加大进攻力度,凶悍的日军在坦克的配合下,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接连数日,60多万华夏政府军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的80万劲旅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斗逐渐白热化,在难苦的北方战场上,每天都有几百架日军战机凌空扫射,轮番轰炸,许多地方变成了一片焦土。

    天空中不停地有战机呼啸而过,地面上炮火连天,血肉横飞。就在此时,德国的陆军军事顾问突然脱离了指挥岗位,人也不知去向。华夏政府军节节败退,百姓们眼睁睁地看着日军的铁蹄一步步逼近,只得拖儿带女四散而逃。

    不久,燕京宣告沦陷。

    燕京被日军占领后,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铺关门,市场一片萧条。不久很快又传来了日军重建满洲国的消息,而常凯申此时才出终于现在牛赖特的面前。经过一番交谈,常凯申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借钱,希望德国能马上向华夏提供购买军火的资金。

    借钱本来不算什么事,毕竟德国在华夏本土有不少工矿企业,每天光是从华夏各地运往德国的矿产资源就不计其数。关键是华夏借钱后的用途让牛赖特实在无法接受。

    自以为高明的常凯申见联邦马克的币值在国际市场上和美元持平,甚至在某些时候还多出那么一点,于是,他想用德国的马克去买美国的便宜军火。

    牛赖特十分为难,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借吧,风险极大,一旦华夏本届政府垮台,德国的所有借款本金和既得利益也就跟着泡了汤。不借吧,德国目前对华夏的依赖性非常强,双方合作一旦宣告破裂,埃里克所谓的包围苏联就只是一句空话。

    现在,借与不借都非常棘手,就算总统点头同意了,也得给总统提供一个能说服议会的理由。于是,牛赖特希望华夏先加入欧盟,并以此为前提借款,然而,换来的却是常凯申的强烈不满,甚至威胁说如果德国罔顾华夏生死存亡,损害的是两家共同的利益,尤其是德国的根本利益。

    一筹莫展的牛赖特只好回到自己的住处,在随从的帮助下用加密电报把在华夏谈判的情况向柏林进行了详细汇报。

    此时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