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工业霸主德意志 >

第231部分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231部分

小说: 工业霸主德意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仅有一个坦克集团军的德国,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扩充到了6个同等单位。这个魔鬼般的发展速度不但让苏联感到不安,就是英、美等国也在密切关注。

    苏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着极强的科技发展意识,但三号坦克却仍旧是其陆军主力战车。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德国五号豹式坦克技术资料后,因为国内设备和人才储备不足等原因,被迫选择了暂时放弃,转而开始自主研发属于自己的轻型坦克。

    众所周知,武器研发周期非常长,更何况一款令人闻风丧胆的陆战猛虎在投入部队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审定。但是,留给苏联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尽快提高部队战斗力,苏联只得继续大量生产三号坦克以解燃眉之急,甚至模仿德国自行魔改升级。

    为了增加三型坦克的打击能力,苏联人别出心裁地将152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活生生地架设在三型坦克小小的塔基上,结果,机械故障不断,甚至由于头重脚轻、非常容易发生倾覆。

    好在此前因为有德国人的传经送道,产量自然没有落下多少,而且技术成熟的三号坦克也因为成本较小,苏联人的生产速度和占有的份额几乎与德国相差无几。

    眼看着无法破解德国更加先进的坦克的技术,苏联开始反其道而行之,自行设计反坦克武器,即反坦克炮。进攻不行那就防守,配合各种大口径的火炮,苏联人似乎对自主生产的反坦克炮很有自信,通过反复验证,确定这类武器是抵御德国进攻的最佳方式。

    没有复杂的零件,反坦克炮和火炮的生产速度快得惊人。另外,苏联人也在学习和模仿德国人的运动战。以朱可夫为代表的苏联陆军将领坚持强调部队的运动性,同时服役了几万辆卡车,配合行动。

    看样子,朱可夫等一批苏联高官想到的不仅仅是要防守,适当的时候可能还要选择反击。

    在空军建设方面,苏联似乎更有心得体会。不同德国的全金属结构,苏联人更喜欢用木头制造的飞机,价格便宜,也不需要大功率的发动机。然而,一个极不符合人道的说法值得引人深思。因为兵源垂手可得,可以前仆后继,苏联人的口号是:伤一个算赚,换一个算赢。

    但是,海军发展事业成了苏联的军事短板,既然追赶不上,那就干脆放弃。不管是波罗的海还是黑海,更别说北大西洋和太平洋,苏联人的几条铁甲舰都完全不是欧盟的对手,一旦海战暴发,便只有被迫龟缩在港内的份,因此,苏联人并不想在海上与欧盟一决雌雄。

    德国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苏联的情报渗透,同时也想搞乱苏联的社会基础和领导机构。在这方面,联情局的投入是非常大的,甚至连苏联高层领域都没有放过。

    多年以来,苏联就想过对境内敌人予以沉重打击,但由于隐蔽战线的敌人潜伏能力强,行动诡密,要想肃剿敌特决非易事。几个回合的较量,苏联人吃了些哑巴亏。痛定思痛,决策者果断采取了政治感化的手段,以此释放善意,召唤那些正在流失的人心。

    原以为会出现与德国相似的“格勒纳事件”,但由于苏联领导人成功地化解了这一矛盾,德国终究还是没有看到这令人惊奇的一慕。

    埃里克不免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也许正是因为欧盟的步步紧逼,才是导致苏联彻底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想法的主要原因。

    拉姆斯登每天都要接收数不胜数的国内外情报,通过译电部门分析后呈报总统府,以便埃里克做出相应的对策,尤其是苏联方面的情报更是一字千金。

    没有清洗的苏联,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第427章 陆军要权() 
维斯瓦河从华沙流经马佐夫舍、库亚维和滨海等省,注入波罗的海格但斯克湾。德军第11集团军的军营和指挥部就驻防在维斯瓦河的中游,离华沙并不太远。

    经过两年多的强化训练和装备更新,这支由10个师组成的步兵集团军按照统战部的要求在河西地区构建了第一道坚固的防线,并依托大河天堑,随时担负重要的东进作战任务。

    毋庸置疑,作为第11集团军司令的威廉·勒布,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华沙版图处于德国的U形包围之中,这里成为了苏军防守的重中之重,并在这一地区驻扎了24个王牌师。

    实际上,德军在这个U形线段上仅有10个步兵师,如果苏军在U形包围线任意一个点冒险西进,德军便无法阻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苏军铁甲战队长驱直入。

    根据情报显示,苏军布局在华沙的24个师都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王牌部队。两相比较,威廉·勒布将军的手心随时都捏着一把汗。

    这里距离柏林仅有580公里,与德军有着同样的想法,苏军也把这里当作是进攻柏林的桥头堡。如果战事顺利,苏联高层有信心在6天时间里撕开德军唯一的一道防线,直取柏林。

    “让那些该死的德国佬们整天说大话去吧,是时候让他们品尝苏联钢铁洪流的滋味了。”朱可夫经常信心十足地对他的部下说这句话。

    当然,朱可夫的话一方面是给自己壮胆,另一方面也是在适时给士兵们打气。

    自从苏、德因为“华沙事件”断交后,为了防止德国的报复,苏联便悄悄开始奋发图强,一边在大后方收拾所有废弃厂房,一边将大批原先跟随德国专家工作的本土技术人员逐一请出来,并安排在军工企业的研发和生产第一线。

    不得不说,苏联的动员令是非常卓有成效的,没过多久,大批武器专家和来自民间的许多武器爱好者积极响应,奇思妙想的设计稿很快就堆满了国防部军需装备部门的案头。军工企业也是来者不拒,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种类更是五花八门,令军队应接不暇。

    凭借着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和德国留下来的老工业基础、以及丰富的资源产出,苏联仅在1935年和1936年就武装了上百个师,至于战斗力如何,还得通过实战检验。

    受德国人的影响,苏联对装甲单位的使用倾向于集中作战,素有“红色拿破仑”之称的图哈切夫斯基将苏军打造成了一支钢铁之军。但是,相较于日本人的明目张胆和横行霸道,图哈切夫斯基更加害怕德国人的暗流涌动,尤其是埃里克的隐形“战士”。

    苏、德之间有过相当长时间的密切合作和人员往来,这位聪明的苏军元帅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

    其他人都说英国海军天下无敌,但图哈切夫斯基却觉得德国的陆军也是欧洲无敌,而德国的海军更是天下无出其右。如果德、苏交战,苏联唯一的取胜希望是利用广袤的国土纵深消耗德军、拖垮德军。

    实际上,图哈切夫斯基对德苏之战还是抱有信心的,不过,如果是长期的消耗战,德军必败,如果是短期的局部战争,苏联必输。另外,法国和英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两国都能同时参战、并从西方牵制德军,重现一战时的情景,德军便大败无疑。

    只可惜现在的英、苏之间除在西班牙内战中有一点点交情外,其他时候,英国好像并不喜欢苏联人。

    一战后,英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就一直断断续续,虽然偶尔建立联系,也只是若即若离,不咸不淡,图哈切夫斯基曾经想过改变这种状态,但他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新任的总书记似乎另有想法。

    维斯瓦河中游,德国陆军第11集团军司令部里,参谋人员进进出出,非常忙碌。总司令威廉·勒布将军正在仔细审阅一份来自总统府的加密电报,机要秘书站在他的身后,等着他草拟回电。

    临时司令部位于维斯瓦河中游狭长的滩涂地带,东北面是一片低矮的丘陵,西南面是缓缓流淌的河水。在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中,营房的绿色伪装非常逼真,若不是官兵们来回走动,根本无法发现这里是一支大部队的指挥中心。

    威廉·勒布的办公桌是用当地榉木临时搭建的木台子,这个异常牢固的设施不光是他审阅文件的地方,也是他研究军事行动的场所。

    在指挥部的中央,巨大的沙盘占据了很大一片地方,但并没有给参谋人员的行动带来丝毫的拥挤感。

    与其他将领一样,威廉·勒布也喜欢将埃里克的肖像悬挂在指挥部正中的墙壁上,以示自己永远追随国家的领袖。

    战争的阴霾一天比一天浓,国防部、总参谋部、陆军总司令部、当然也少不了总统府,每天都在不停地书信交流、沟通,前沿指挥部的几十台电话24小时响个不停。伴随着嘀嘀哒哒的发报机按键声和步话机的呼叫,气氛显得异常紧张。

    “该死的苏联人,应该让他们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指挥所外传来一阵粗门大嗓的叫骂声。

    随着室内投下一片长长的阴影,一个高大的身躯出现在威廉·勒布将军的面前。

    来人是一名五大三粗的国防军少尉,从他的行为举止上看,似乎对司令部非常的熟悉。

    面对威廉·勒布惊讶的神色,少尉上气不接下气,顾不上回答上司的问话,端起总司面前的大口杯将茶水一饮而尽,好像根本不在意眼前坐着的是他们的将军,甚至连起码的军礼都没敬。

    少尉一边喝水一边含糊其词地大喊前线出了大事,弄得勒布莫名其妙。因为他根本没有接到任何双方即将开战的消息,怎么听都觉得有些不对劲。

    威廉·勒布是德国有名的暴脾气,耍起性子来连伦德施泰特的话都不卖账,然而,这么一位牛逼哄哄的将军,却对自己部下的粗鲁毫不在意,甚至平时也容忍他们在自己面前没大没小。

    少尉浑身沾满污泥、衣服上也破了几道长长的口子,如果不是因为他野猪般独特的嗓门,指挥部的参谋们差一点都没有认出眼前这位满脸被硝烟熏黑的汉子从前就是威廉·勒布将军的警卫员马丁。

    “上帝啊,我可怜的马丁少尉,你……还能不能清晰地表达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威廉·勒布将军上上下下地看了看狼狈的马丁少尉,惊讶地问道。

    “将军阁下,我们的巡逻队被苏联人袭击了。”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两个小时前,我们的巡逻车与苏联人遭遇了。”

    “伤亡情况?”

    “死了几位兄弟。”

    威廉·勒布示意军务参谋搬来一把木椅,让马丁坐下好好说话。

    马丁再次讨要了一杯凉开水,一口喝下半缸子,这才稍稍平静了下来,并开始慢慢讲述巡逻途中发生的事件。

    原来,驻扎在比亚韦斯托克的第92师驻军巡逻队与苏军巡逻队发生口角后引发冲突,年轻气盛的士兵们一时激愤,结果隔着别布扎河发生了激烈交火。短暂的接触,双方互有伤亡。

    “为什么不直接回师部报告,而要舍近求远跑到维斯瓦这里来?”威廉·勒布严肃地质问道。

    “您是知道的,将军阁下。我们师部驻扎在复杂的沼泽区,平时汽车就陷轮子,不如直接到司令部来更快,当然,还有伤员需要马上救治,在下不敢耽搁。”马丁又喝了一口茶水。

    “伤员在哪里?”威廉·勒布问道。

    “已经送往野战医院了。”马丁说着,将空茶杯放回桌子上。

    “你先好好休息一下,晚饭后连夜赶回驻地。对了,告诉你们那位混蛋师长,从现在起,取消所有休假,当然,也不能再他(谐)妈地在沼泽地里钓鱼了,明白吗?否则我先要了他、还有你们的脑袋。哦!不不!还是我给你们师长亲自打电话吧。”威廉·勒布很认真地说。

    马丁少尉唯唯诺诺,乖乖地点了点头。

    现在的苏、德关系已经紧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数千公里错综复杂的边防线犬牙交错,双方巡逻队员时常怒目相向,火药味十足。若不是双方长官及时处置,早就引发了更大的流血冲突。

    极其敏感的地带,即使拥有多种通讯手段,也很难阻止边防线上的将士们对敌国士兵做出过激的举动,类似情况已经发生过好几次,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令人不解的是,在双方并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德国高层竟然经常有意地淡化这种致命的邂逅。

    威廉·勒布似乎非常清楚其中的缘故,但作为一种猜想,他永远都不能直接向下属们挑明。

    其实,埃里克就象一位博彩高手,只有当苏联人做得不断出格的时候,才能真正激起德国人的坚强斗志。这就是政治的悲情牌,当所有民众都开始全情参与这种博弈的时候,连全国的动员令都可以直接省略了。

    事发突然,威廉·勒布不敢耽误,命令书记官立即将这一消息形成详细文字,准备连夜将这个情况一式四份发回柏林总统府、国防部、统战部以及陆军总司令部。

    就在这时,驻扎在比亚韦斯托克的第92师师长和师参谋长等人连夜赶到了第11集团军司令部驻地。

    威廉·勒布非常高兴,干脆由92师参谋长亲自执笔,撰写汇报材料,然后由集团军和92师共同签发。

    “再这样下去,我认为这仗没法打,尊敬的司令阁下。我们应该请求柏林给我们临机决断的权力。”92师参谋长愤愤地说。

    “好了好了,诸位的心情我能理解,这事我比你们更操心,好在伦德施泰特总司令正在为我们争取,你们应该知道,两国还未撕破脸皮之前,总统先生暂时还不会将所有权力下放。不过,这是早晚的事。”威廉·勒布说着,示意新来的警卫员给每人倒上了一杯热开水。

    当晚,国防部长泽克特、总参谋部参谋长霍夫曼和陆军总司令伦德施泰特都同时收到了维斯瓦河前哨发来的电报,三人不约而同地驱车赶到了总统府。

    此时,总统府灯火通明,安娜塔和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都在加班加点地忙碌着。

    三人在总统府前的草地上停好车,然后一同走向埃里克办的公室。

    令人奇怪的是,三人好象并没有互相打招呼,却又惊人地行动一致,连走路的步履都整齐划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