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工业霸主德意志 >

第65部分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65部分

小说: 工业霸主德意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埃里克总统明显不吃这一套,立即在柏林发表强硬声明,并指出,洛林矿藏的开采权属于德国,主要生产设备也是由德国一力承担,而且《柏林和约》上也没有明确指出矿藏产量的总额,所以,法国索要50%的份额不知从何而来,声明反复强调事实胜于雄辩,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的签字墨迹未干,奉劝法国不要为了一已之私利而失信于全世界,否则,德国的忍耐限度是有限的。声明还说,如果法国一意孤行,任由事态不断发酵,德国将奉陪到底,并为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惜征战。

    埃里克总统发表讲话声明后不久,勃劳希契收到了埃里克的行动指令,驻扎于巴伐利亚的第B集团军抽调第87、第88两个步兵师分别驻扎在鲁尔区西北和西南两个区域,担负起德国军方对外宣称的所谓必要的、有限的、善意的自我防卫任务。两个步兵师的动静并不大,但却给英、美、法等国敲响了警钟,也让他们看到埃里克说到做到的决心,毕竟这个狂人是个敢说敢做的主,也曾经给欧洲大陆制造过极大的麻烦。

    远在汉诺威的黛娜也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一则消息,但她非常镇定,因为埃里克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办事冷静、果断,她相信丈夫有策略、也有胆魄力挽狂澜。

    儿子海利斯是在玛琳堡出生的,对周围的环境适应非常快,没几天就欢欢喜喜地跟着外公到山上打猎去了。黛娜异常感激爸爸妈妈的支持,没有了后顾之忧后,她才会有大量的时间帮助自己的丈夫完成国家强盛大业。秋天快来了,汉诺威凉爽得比较早,她抽时间给儿子买了几套换季的衣服,然后整理行装准备回柏林。

第126章 洛林危机(三)() 
德意志联邦政府总统的声明和军队的迅速调动,无疑对外界展示了自己对洛林事件的强硬态度,也让美、英两国很敏锐地嗅到了欧洲大陆释放出来的火药味。与之前的淡然处之相比,美国体现了明显的焦虑。

    针对德国对莱茵河以西增兵的做法,法国采取了四步走的步骤,第一是利用“和约”签字国的影响给德国制造舆论压力;第二是紧急动员美、英两国采取外交手段进行斡旋,并努力制衡德国在莱茵河西岸增兵的危险之举;第三是平息国内动乱,派出特使出面以和平方式解决洛林争端;第四是由老将斐迪南?福煦元帅统领的国家军队随时做好应对边境事态变化的准备;

    “柏林和约”签署的时候,埃里克总统之所以同意了法国老总理克里蒙梭的苛刻条件,甚至可以说屈辱和不平等的条约,是因为他早就考虑过这种不平衡的态势将来一定会被打破,而德国将来可以利用任何一次机会将部队填充到这片空白土地上去,然而,时间却并不太长,埃里克就以“洛林事件并非偶然”为借口将部队部署到位了。“和约”的多项条款在洛林就被彻底颠簸了两条,而且是最要命的两条。虽然法国激进人士的举动让国内民众稍稍获得了一时之快,但实际上得不偿失,反而使得“柏林合约”千辛万苦争取到的条款一一丧失殆尽,这让法国高层恨得牙根直痒,结果也只能是打断牙齿和血吞,赔了老本却还做不得声。

    埃里克总统在军事上展示了强硬以后,却故意向美、英两国鸣冤叫屈,并频频示弱,甚至打算在美、英两国鞭长莫及、考虑法国利益而不顾德意志联邦生死的情况下请苏联方面出面为德、法之间调停,以挽救德国军事力量空白的危局。

    米勒在美国充当总统传声筒的同时,埃里克随即又派出利赫诺夫斯基以总统幕僚长和总统特使的身份出访英国。

    一石激起千层浪,德国的弦外之音已经不言而喻,美国总统威尔逊再也坐不住了,他非常清楚,“和约”签署的时候,德军虽然保有几个集团军,但武器装备老旧落后,有的甚至成了摆设,德国这次故意强硬增兵,其实是外强中干,如果真象德国外交部长米勒所言,一旦德、法再起争端,德国肯定熬不到美、英两国增援的时间,到那时,德国国内真有可能彻底倒向红色苏联,这是明白无误的事情。加上德国现任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是个言出必行的人,此人向来不按常理出牌,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来。

    美国总统特使到达伦敦之后不久,埃里克?艾德里安派出的总统特使利赫诺夫斯基也在当天晚一些时候到达。为了显示其诚意,英国特意安排美、英、德三方同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在会谈的过程中,利赫诺夫斯基多次重申了德国贫困交加的经济状态,也谈到了这次洛林事件的起因,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德国想一门心思发展经济,但由于国内资源匮乏,又得不到美国的支持,使得许多民生举措难以得到落实,然后才出现了人穷志短的问题。

    美国总统特使传达了总统和美国国会的态度,对国际上许多禁运的物资暂时无能为力,有时自顾不暇,但一定会尽其所能为德国经济建设争取获得谅解。但他同时阐明,美国在尽全力帮助德国,但德国也不能自甘堕落而倒向红色苏联,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一点。

    英国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利益相契合,也同时表明了他们在法、德两国分歧上的立场。英国乐见一个军事强大、经济繁荣的德国,愿意为德国下一步的经济建设提供帮助,但也明确指出,在对等待法、德双方利益关切的时候,英国从来没有选择,而是非常坚定地站在了德国一边。下一步,英国将联手美国共同对法国施压,尽可能迫使法国重新收拾民意,放弃对德国的敌视情绪。但是,这是有限度的,英、美两国不可能让法国无限委屈。

    就在法国向洛林派出“洛林问题”调解特使的当天,媒体披露了一条来自德法联合警察局的一项调查报告,使得本身千头万绪的复杂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洛林事件再一次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一天一晚的冲突中,联合警察局抓捕了多名激进组织成员,经过轮番隔离联合审讯,发现了一个对法国极为不利于的证人证词。在这起暴乱中,有不少法国现政府执政人员,有的甚至身居高位。暴乱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法国将为此百口莫辩。

    暴乱的性质很快由民众自发变成了有组织、有预谋的国家政府行为,这为法国的国际申述设置不可逾越的障碍,也让法国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形势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局面。

    反观德国,政府一面低调处理该事件,一面为法国激进团体进行人道主义支助,即时派出医护人员,并无偿提供药品和食品等等。

    有苦说不出的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立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声明法国政府绝对没有参与此事,也绝对不会参与此事,这次全国性的暴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政府势力导演的阴谋,是栽桩陷害,与现政府毫无关系。本届政府将高度重视,坚决彻查,给国际社会一个交待。

    广播讲话后,克里蒙梭随即在巴黎召开了一个有欧、亚多国参加的记者招待会,并郑重说道:“各位记者朋友们,我想澄清的一点是,德国确实在履行‘柏林合约’时采取了断章取义、以偏盖全的策略,这是非常可耻的行为,对此,大家可以参考‘和谈’翻印版本中的条款逐条进行比对。在执行双边关系时德方也大打了折扣,远的不说,就昨天,他们竟然公然单方面撕毁由美国主导的和谈条款,将大军压在了法国的东北部,这一点,我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当被问及他对此次洛林事件有何看法时,克里蒙梭说:“洛林的归属问题本身存在争议,但在法国做出重大让步的时候,德国却变本加厉地蚕食着法国的土地和矿产利益,这是什么行为?这是背信弃义!我想,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我们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发表抗议,这是人之常情,但德国人给我们扣上政府行为的帽子,我们感到非常地无奈,希望国际社会对德国的愚蠢做法给予适当的约束。”……

    克里蒙梭的讲话和记者招待会为法国挽回了一点点面子,也获得了非洲部份国家的声援,但是并没得到英、美两国的认同。

    法国巴黎出现了很多种声音,有些人甚至大胆猜测这次暴动是由政府部门推波助澜搞出来的,不明真相的民众只是随波逐流。就在法国陷入外交被动的时候,所谓的内幕“知情人士”也开始在幕后暴出一些猛料,而且指名道姓地说某某政府议员进行串联等过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小道消息一旦传开,便会无限制地泛滥,不久,这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在法国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各大媒体开始大肆渲染,“洛林事件幕后推手到底是谁?”,“谁在说谎”,“政治不是玩具”等等这些醒目的标题占据着大小报纸的头版头条。法国政府拼派人四处灭火,但最终却让民众越来越反感,并视其为狡辩。

    埃里克总统在索林根考察了两天后又于8月4日赶去了什未林的福克飞机配装厂,在他的心里,洛林危机那一篇已经翻过去了。

    这种反差极大的政治秀,看得英、美、法三国领导人目瞪口呆。就在法国国内各大报刊捕风捉影、形象生动地声讨政府高层的时候,德国国内各大报纸却在正面宣传他们的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在洛林事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日子里,总统先生并没有刻意追根究底、也没有讨论谁是谁非,而是继续脚踏实地地为国计民生而奔波……这种宣传极大的削弱了洛林危机爆发后德国政府的负面影响,反而让外界高度赞扬埃里克总统对事态高度克制的领袖作风。

    埃里克?艾德里安一下子变成了反战人士、和平楷模。

    洛林危机如果不及时解决,终究会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美国和英国在法国政府高官参与洛林事件的丑闻背后,始终不改初衷,为了尽快平息事态,两国开始联手国际社会共同对法国施压,要求法国限期撤回闹事人员,并主动还国际社会一个公道,给德意志联邦一个交待。

    埃里克?艾德里安很少对“洛林事件”表态,他总是以一个稳重的、宽宏大量的政治领袖形象出现,行事而不急,处变而不惊。

    施特雷泽曼总理受命全权处理事关德国主权问题的“洛林事件”,此时此刻,只有总理出面才最为合适,首先是能够代表德国表态、拍板;其次是施特雷泽曼睿智的处事风格和能力;因为艾德里安作为国家总统,他必须站在这些人的身后,而不是莽撞地冲在第一线。

    谁都知道,由美国主导,英国出面协调的两国纠纷,必然会有一个结论,不管这个结论对谁不利,双方都必须签字,否则,它便是被英、美联合打压的对象。埃里克总统让总理施特雷泽曼出面,很大程度上让德国仍保有回旋余地,至少在总理谈判出现僵局时,总统可以随时站出来圆场。这就是政治的张池作用,用好了,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用错了,还有纠错余地。

    德意志联邦现在还没有任何能力与法国交恶,但也不会任由他人随意摆布。米勒的外交努力还在美国进行,如果没有美国的协助,达成理想贸易协约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至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要暂时与美国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甚至在埃尔哈特?米尔希与暹罗的贸易协约达成前也最好不要得罪英国。这是埃里克总统对施特雷泽曼总理前往洛林谈判前所提的要求。

    随后,埃里克总统在福克的陪同下一起参观飞机组装车间,随行的专家团队也开始与厂方主管、设计师、总师等人进行交流,并就进一步扩大产能进行可行性研讨。埃里克总统希望他们能早日拿出一个可行方案开始施工,也能让更多的工人得到就业机会,他可不想等到国家经济复苏之后又找不到娴熟工人,哪怕是现在国家需要高价购买军工企业的产品,也不能因价格太贵断了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售,稳抓技术和价格优势,利用德国一贯的售后好评打开新德意志的军售市场。

第127章 隆美尔() 
波光旖旎的维林湖区有一座精致美丽的小城,由于其人口不多,它只是德国最小的联邦州府,也是德国非常古老的城市,它叫什未林。

    走近什未林才会发现这里景致如画,绚丽多彩,蕴含着无限生机,令人向往陶醉。湖泊以其特有的柔情汇入城市,倒映着北方德国明媚的天空和飘浮的白云,让人境界高远深遂、舒缓无穷。

    安东尼?福克是这座小城的过客,也是常客,却又像主人,其实,他什么都不是,他更象一个富裕的乞丐,几经飘泊,几度芳华,而心却一直在流浪。他只是一名飞机设计师,一位非常狂热的设计师。他的福克飞机配装厂就在什未林。是福克影响了什未林,也是什未林这座小城成就了总想飞奔的福克本人。

    德意志联邦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一直很欣赏安东尼?福克,曾经多次亲临他的福克飞机装配厂视察,并对福克的改扩建工程多次提出严格要求和反复论证。

    埃里克总统之所以这么关心福克飞机配装厂,随行的官员基本上都十分清楚,因为这个厂是德国在一战期间主要的飞机供应商之一,占据德国一战时期飞机供应总量的三成,也是让德意志联邦前景最为看好和最值得期待的飞机厂之一。从191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福克飞机配装厂生产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战斗机,总数达3500多架,构成德国空中力量的中流砥柱。其中福克D…7、福克D…8是两款火力非常富有代表性的战斗机,尤其是福克D…8,曾一度被英国空军称之为“飞行剃刀”,可见其性能之优良。

    埃尔温?隆美尔将军是此次考察团队的随行人员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的502坦克营所有装备都被埃里克送给了法国人,为此,他曾一直耿耿于怀,精神差点崩溃,好几天不吃不喝,整个人瘦了一大圈,然而,他没有埋怨总统,他知道埃里克总统也无可奈何,因为“柏林和约”的条款中包含了这一条,如果德国不肯执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