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

第249部分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第249部分

小说: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疑,德国陆军是莱因哈特最放心的一支军种了。

    相比于德国这边的严谨的战略分工会议,在海峡的彼岸的英国皇家海军最高级别的作战会议中,英国将军还在为德国是否会在短期内进攻英国本土争论不休。

    英国人依旧不看好德国的海军有能力远处护航。虽说他们在之前数次被德国海军击败,他们都只是认为这是德国海军的运气,他们认为自己在挪威和北海吃过德国海军的大亏并不是自己的海军实力不如德国,而是败于战略指挥上轻视了德国的航母战术。

    此时的英军,虽说还沉寂在敦刻尔克的失败之中久久不能走出来,但他们一点儿都不担心德国会在短时间内策划对他们本土的进攻。英国大部分的将领们一致认为德国人在进攻英国本土之前肯定会先扫清苏联,倘若苏联不除,德国人就不能保证自己的大后方的安全。

    到时候,苏联人在德军进攻英国时偷袭德国东线,那么德国人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可是,英国高层万万没想到的是,莱因哈特就有这个勇气,在没有除掉苏联时,就敢对英国本土发动进攻。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公开说道:“民众们你们要相信政府,相信政府有能力保护大家的安全,保护我们本土免受战争之苦。”

    然后。。。。。。丘吉尔就给这些民众发了武器,让他们在德国人登陆后拿起武器作战。

    伦敦泰晤士报曾在敦刻尔克失利后构想德军登陆英国的战争场面:“德军在敦刻尔克战争胜利后选择了登陆英国,德军登陆英国后,英国的本土舰队已经反应了过来,花了2天就可以集结主力部队,很轻松的切断英吉利海峡德军的补给线。而德国海军的几艘袖珍战列舰根本就不是对手,于是马上撤退,避免与英国皇家海军交战。”

    “而且英国本土空军可以很好的掩护海军,同时再布下大量水雷锁死登陆部队的给养。海军截断补给路线后分出一部分炮击德军登陆场。其他部队巩固防线,加紧封锁英吉利海峡。所以,登陆的德军基本根本无法有效得到空军的支援,而德军的火力因为登陆的原因相对不会太强,也无法大量携带重型火炮。”

    “所以德军对英军城市和防线的攻坚程度就会薄弱很多。同样,当时的坦克也迫于登陆舰艇的要求不会选择登陆太多。”

    然后。。。。。。泰晤士报的编辑就被分别发了一杆枪,让他们在德军登陆后去当炮灰。

第五百三十五章 苏德部署() 
    柏林,元首府邸。

    莱因哈特对着一份来自东线间谍的情报,紧皱眉头。在他面前的长桌上,依次坐着陆海空军的总参谋长勃捞希契,凯瑟琳,雷德尔三人,还有从东线赶回来的东方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德,以及包括第六集团军司令赖歇瑙,新建第二装甲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十二集团军司令李斯特等将领。甚至,连盖世太保的负责人罗斯,党卫军总参谋长兼副总指挥史蒂夫两人也赫然在座。

    对英作战的海狮计划,已经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即将登陆作战的最后阶段。可就在这个当口,却传来苏联部署了超过150万大军在苏德边境,大量苏军坦克和装甲车进入到波兰的苏联占领区内消息。

    利用苏德合作社埋下的间谍网络,莱因哈特甚至听说道苏军进行了一场苏德攻防战的模拟演习。好在扮演德军指挥官的朱可夫赢得了演习,这才让斯大林有所顾忌,没有下定决心与第三帝国彻底撕破脸皮。

    另外,依仗苏德铁路合作社提高自己在乌克兰政绩的赫鲁晓夫之流,也从中调和,试图延缓这场战争。

    当然,朱可夫的胜利,只不过是让苏军延缓了进攻时间,重新调整作战计划。而赫鲁晓夫之流的调和,也只是为了争取时间,好让他换掉在乌克兰的第一书记职务,避开因苏德交战而产生的个人损失。

    换句话说,一旦苏军制定好了新的战术,赫鲁晓夫这些人又摆脱了与德国铁路合作社的利益关系。那么,是战是和,那就完全取决于苏联的心情了。

    另一方面,德军现在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组扩军计划,也就是把原有的部队拆分开来,分别补入新兵,形成分裂为几支新的同规模作战部队。

    许多作战经验丰富,战绩辉煌的部队,被拉到法国北部,准备对英国的登陆作战。还有被隆美尔带走的,全德国最强大的第30步兵师,以及第15装甲军,也已经不可能回到东线。

    第一装甲集团军倒是调回了东线,李斯特的第十二集团军,以及第十七,第四集团军,也逐步的向东线开进,汇合原本龙德施泰德留守再此的东方集团军群。

    不过,只调集到这些部队,已经不是德国能拿出手的最佳状态。由于对英登陆战以及非洲远征的军事行动,德军已经分出了太多精锐军团,在别的战线。很显然,只凭借剩下的力量对付全力以赴的苏军,是能以取得胜利的。

    法国的投降,倒是让德军在腾出大量部队的同时,也拥有了手握十万陆军的维希法国盟友。但是,贝当手里这10万陆军要是莱因哈特想拉去帮助德军和苏联作战,困难可不是一点半点。

    首先,法国人自己现在朝思暮想的,并不是把本土这点军队派到东方去替德国守住国门。他们更急迫的,是把这些部队运到南面的阿尔及利亚,送到法国名将贝朗特手里,好打败入侵的英军,守住代表法国复兴希望的阿尔及利亚大油田。

    要说能够随心所欲调派补充给东线的部队,史蒂夫手里的超过三十万党卫军,无疑是最佳选择。这其中,有二十五万利用原匈牙利国防军改编扩充出的党卫军,一直驻扎在德国的南方行省,充当东线的大规模预备队。而另外近十万参加法国战役和部署在德国本土的党卫军,也随着法国战役的结束而解放,可酌情增调一部分前往东线。

    这也是史蒂夫被叫来这场会议的原因。

    不过,说起东线众多国防军将领中,忠诚不输于党卫军指挥官的,还得数第六集团军的赖歇瑙。早在1930年,就以国防军的身份,加入国社党。这样的国防军将领,和党卫军将领,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现在就是由这名党卫军指挥官一般的国防军上将,担当了结合地图和情报,按莱因哈特的想法整合介绍东线形势的任务。

    众多第三帝国重量级人物面前,赖歇瑙不紧不慢的拿起伸缩杆,指着会议室墙上巨大的欧洲地图介绍道:“在东线,我们原有的东方集团军群,只具备了五十五万兵力。可他们当面的苏军,大约已经到了90万规模。南面党卫军主要负责的地段,二十五万党卫军面对的,却是大约70万的苏军。北面,我刚刚带到的第6集团军,虽然拥有20万人的超大编制,但也面对着苏军新近部署的大约30万兵力。”

    “已经探明的苏军兵力,就高达190万?!”身为陆军总参谋长,但却实际掌权的勃捞希契皱着眉头低声自言自语道:“这是已经准备好对我们动手了吗?”

    “诸位将军,不必担忧。”莱因哈特见在座的不少人已经面露忧虑,适时的给大家打气道:“我们的部队,算上正在向东线靠拢的第四,第十二,第十七集团军,还有古德里安新扩编出的第二装甲集团军,兵力总数也超过了170万的规模,再加上我军装备占有巨大优势,所以东线防务并不会出现危机。”

    “没错!”收到莱因哈特的眼神示意,统帅部参谋长保卢斯也赶紧起身,向在场的各位前辈将领们补充道:“算上苏军正在向边境移动的部队,他们的总兵力大约会稍微高出300万一点。而我们事实上,也还有包括5万党卫军在内,计划第二批调往东线的共计45万兵力。”

    顿了顿后,保卢斯提高音量继续道:“再加上罗马尼亚在我们成功击败法国后,早已下定最后决心,与我们签订了秘密协议,计划提供75万兵力,用于未来对苏作战,收复他们的失地。也就是说,我联军在东线的总兵力,将会达到290万以上!”

    “外交人员正在与芬兰政府展开谈判,争取在可能发生的作战中,获得芬军的共同作战。”里宾特洛甫笑了笑,不动声色的又抛出了一个好消息。

    “别忘了意大利。”莱因哈特最后说道:“正在主持意大利政局的罗西先生,可是亲德的。我可以向诸位保证,他会与我们签下一份,提供超过二十万意大利东方远征军的秘密协议。也就是说,我们在东线,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力,最终都会取得优势!”

第五百三十六章 告诉元首,我已尽力() 
    当然,同盟国联军在边境上兵力超过苏军,还只是未来时态。

    至于现在,第二批增兵计划中共计45万的德军,还没有出发。而与芬兰政府的军事联盟谈判,也还正在进行中。至于意大利的二十万盟军,估计现在还在国内忙着吃意大利面。

    所以,德军在东线上的现有兵力,其实是百分之百占劣势的。

    再加上莱因哈特利用自己先知优势拿出的情报中显示,苏军大约会有1000万正规军的兵力储备。一旦双方开战,因为海狮行动而没能集中全力的德军,是没有胜算的。

    正因如此,一贯嚣张的莱因哈特才会选择忍让,才会对斯大林一次又一次的恶意行为,装作视而不见,甚至,做出了那种决定。。。。。。

    *****************

    (2天前)

    “呼叫554,这里是553,我奉命接替你机执行巡航任务,请返航!”

    “554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重复,你们继续前进!”

    波罗的海上空,一段空中无线电对话响彻云霄。

    事情发生在斯大林识破莱因哈特利用日本来牵制苏联的策略之后。

    在莱因哈特的要求下,东线德军一直是处于忍让状态。毕竟,莱因哈特不想在进攻英国的前夕让德军与苏联发生不必要的军事冲突。

    但斯大林却将莱因哈特的忍让当做软弱,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碰德军的仍让底线,苏德前线一度火药味十足,似乎到了只要有一颗火星,就会燃起冲天大火的地步。

    斯大林的蛮横,是有原因的。

    在识破莱因哈特的手段后,斯大林很快派莫洛托夫亲自主持与日本的谈判,签订了一份苏日总理条约。

    这份条约中明确提到“如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保持中立。”

    换句话说,这几乎就是苏联摆明了在说:“一旦我们与德国开打,小日本你可别在搞什么偷袭作战了。”

    更为可怕的巧合是,因为代表北进派的日本陆军接连失败,一贯秉承与陆军作对的南进派海军近期终于大量得势,开始准备乘机南进夺取西方国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秉承方式日本陆军的主张都要反对这一光荣传统,日本海军一边推翻了陆军第二次北进苏联的计划,一边拿出了一份截然相反的南进方案,并且还居然取得了日本大本营的最终同意。

    所以,日本大本营终于开始谋求调整对苏关系,以便巩固北方安全。

    日本甚至先一步提出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方案,并起用陆军中将建川美次为新任驻苏大使,前往拜会莫洛托夫。

    于是,建川与莫洛托夫几乎是一拍即合,最终定下了一份斯大林要求改名的苏日中立条约。

    为什么要改名,当然是因为“互不侵犯”这个名字不吉利。

    苏德就签了互不侵犯条约,可苏联还是要对德国动手了。你说苏联要是再和日本签一个同样名字的条约,小矮子们心里能踏实吗?

    有了这份条约为依仗,安定了后方的斯大林终于底气十足,开始了他早就想做的事情。

    于是,在1941年1月12日上午10时39分,一架苏联侦察机在苏联边防部队的命令之下,深入波罗的海的德国领空,准备绕到德国东线的防御阵地,收集德军防御阵地部署情况的相关情报。

    而德国建设在波兰占领区北部的警戒雷达,顺利发现了这架苏联侦察机,因此德国防空部门也随即派出一架me…109战斗机升空拦截。

    当这架苏联侦察机与前来拦截的德国战斗机在波罗的海空域遭遇时,德国战斗机的前机身与垂尾漆着大大的红色“554”,格外醒目!

    它从外海方向从这架苏联侦察机的左后方逼了上来,而且一上来就是气势汹汹。

    对于德国的me…109战斗机,苏联人还是首次在如此近的距离观察。在接近过程中,该德机开始减速,近距离监视着苏联侦察机,气势逼人。

    从机窗望去,它就像一只展翅的金雕,凶猛而怒气冲冲。而机身短粗的耗牛…7苏联侦察机,则像一只丑陋、笨拙的鸭子。

    接下来,me…109战斗机越靠越近,挤压着苏联侦察机。最近时两机相距仅有2米,几乎是翼尖碰翼尖,以致从机窗望去,只能看到它的局部。

    苏联飞行员可以看见,德机挂载的机枪已经近在咫尺,锐利的机翼前缘在阳光下发出寒光。

    而视线内,德国飞行员也是一脸冷峻地注视着他们,让苏联侦察机的机组人员感到无比压抑。

    后面发生的事情证明,苏联人的担心不无道理。

    当时两机的飞行高度达到1500米后,德国战机迅速飞离这架苏联侦察机,这架装有大推力发动机的德国me…109战斗机,故意利用近距离掠过时产生的强大的气流,使苏联侦察机几乎操作失控。

    另一方面,德国me…109战斗机曾不止一次的请求向这架苏联侦察机开火,可德国高层却似乎担心引发冲突而并不想这么做,这就导致他的每次请求,都被上级以含糊不清的理由予以驳回。

    不得已,这架德国战斗机只能对这架苏联侦察机执行驱离任务,在这架苏联侦察机周围盘旋。

    几分钟后,德国战机见苏联侦察机没有要走的意思又兜了回来,只好再次以极近的距离压向苏联侦察机。

    苏联侦察机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