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

第315部分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第315部分

小说: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意军甚至在蒙哥马利集中火炮和战机打出的狂轰滥炸下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

    另一方面,蒙哥马利一次性投入了手里全部的3营澳大利亚部队对意大利阿里提师进行了反击,意军受到重创,被俘约400余人,其余的人纷纷逃跑。

    意军的惨败,非洲同盟国三国联军使原本势如破竹的战场态势,顿时戛然而止,隆美尔不得不下令全军团停止进攻,暂时维持防守。

    因为整个非洲的同盟国军队中,除了贝朗特的法军是依靠法国自己的运输力量承担补给外,隆美尔的德军几乎全是靠意大利人的运输船队在补给各类物资与弹药,也就是说,隆美尔的军队只是德国出了人和装备而已,之后就全是意大利人在养着他们。

    这样做的好处自然不必说,德国自己的后勤部门不用为非洲军的补给而头疼安排运力,只需要定期把需要的部分德国制式零件和装备从北部运往意大利,然后意大利后勤部门,就全力负责后面的运输安排。

    轻松是轻松了,但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把隆美尔大军关键的后勤,交给了不靠谱的意大利人在负责。

    比方说这次,意大利的一位师长自作主张发起了攻势,结果就带上了大量由意大利军队负责看守保存的战争物资。

    但是在蒙哥马利稍微发力,用上区区6辆从韦维尔那里接手的坦克,外加强悍的澳大利亚步兵,就把意军阿里提师给击溃了。

    光是击溃一个意大利师还不要紧,要紧的是,蒙哥马利竟然还顺手把阿里提师后勤部队看运的大把战争物资给一并缴获了!

    这本来是隆美尔发动下一轮总攻所需用到的关键物资,虽然只是被俘获了一部分,但也够让隆美尔肉痛了。

    阿里提师可以说是如今非洲建制最为完善的意大利师之一了,这个师带走的,是足足够一个加强师理论上需要的足量物资。

    损失了这么一大部分物资,让隆美尔接下来的作战风险徒增不少。

    攻势仍旧可以发动,预计所需的弹药物资,填补上之前隆美尔让自己后勤官带德军储存的一部分,也是可以支持完计划中的整个进攻流程。

    可这样的话,北非的德意联军,就在也不能拥有额外的一丁点物资储备了。万一到时候有任何意料之外的变故,德意联军将拿不出半点应急用的储备物资。

    隆美尔拍了拍愤愤不平的翻译中尉肩膀,算是安慰他了,然后又转身对自己的副官做出了指示:“让我们的第15装甲师撤离出击阵地吧。”

    既然意大利猪队友都已经送了人头和装备,那现在也只能接受事实,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准备接下来的行动。

    毕竟隆美尔总不能把加里波第找到,让他把那位送人头的意大利师长叫来打一顿吧?

    至于送那位意大利师长上军事法庭这样一类事,隆美尔身为一名德国的将军,也管不了。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将刚刚经历了英军战斧行动后,疲惫劳累的德国装甲师撤出前线,用步兵代替它们防守既得的阵地。

    当然,这些步兵基本上是意军士兵。

    这样德国的坦克手们便有时间去喘息一下,同时给坦克补充好燃料和弹药。德国的步兵们,也同样可以被意大利步兵接替,好好休整一番。

    在等待下一波补给到来的这段时间,休整刚刚结束完一场大战的部队,也并不是什么坏的决定。虽然,这并不是隆美尔的本意。

    至于意大利猪队友联系执行军事任务太劳累了怎么办?那就不是隆美尔要考虑的事了。

    反正这次用完意大利部队后,除了德意集团军下属的3个意大利师以外,别的这些意大利吊车尾部队,隆美尔也懒得拖他们赶去开罗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阅读网址:。

682死要面子活受罪() 
    北爱尔兰,近邻首都的贝尔法斯特港,北爱尔兰六郡最大的港口。 X

    从海岸上一眼望去,碧波荡漾,视野的尽头,海天相接,仿佛苍穹之下,再无出路。翻开世界地图,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之间的海峡,在整个世界地图上也不过如同一道窄窄的小河。

    在刚刚登上爱尔兰岛土地不久的比伯眼中尉里,这道窄窄的海峡并不是政府口中安全的屏障,它只不过是阻隔了他与家的无情的水沟罢了。

    彷徨中,比伯突然想起自己新基地里整日播放的“大英帝国永不服输”,“困难是一时的,我们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早已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所以不用担心”,“这不是一场军备上的较量,而是英国人的精神与德国人的物质之间的较量,毫无疑问,这场较量,胜利必将属于英国”……等等口号。

    比伯早已听腻了这些话语,一切只是偏安一隅的政府在自欺欺人的慰藉。胜利的曙光从未真正出现过,比伯想不通,高层他们还要躲在这个“安全”的海峡后面苟延残喘多久。

    在比伯跟着大部队渡过海峡来到北爱尔兰之前,他经历过艰苦的一场奋战。

    那一仗,德军来势凶猛,英军节节败退,战前的激情澎湃的胜利宣言,随着战角的吹响,显得像是一场失败滑稽的表演秀。天空属于硝烟,硝烟伴随着鲜血的味道,死亡和恐惧笼罩着整个大地。战场上激烈的枪声和惨叫,鲜活的生命瞬间化为乌有。

    几天前,比伯还在战壕中紧紧地握住枪杆,大脑一片空白,只剩瞄准射击,循着生的本能要将危险的敌人一个个铲除。

    那时候,他不能思考,因为思考会唤醒恐惧与懦弱。可总是要不了多久,旁边人就会被击中然后躺倒在他身上。

    比伯记得自己曾下意识地看了靠过来那人一眼,一梭子弹洞穿了他的额头和脖子,鲜血打湿了脏脏的头发,显得一团粘稠。

    那人的手指像是要抓住流逝的生命一样攥着拳头,然后又慢慢松弛了……

    比伯恍然想起曾与那男人在之前的基地里见过一面,不过一切都结束,纵使相识,不过是过往云烟。激烈的战场逐渐归于平静,看到对方在缓缓撤离,他在心里默默松了口气,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撤退到后方的根据地。

    可曾经的美丽的家园早已不在,留下的不过是满目疮痍的伤痕。

    “我想家了。”和比伯一起在海岸上站岗的另一名士兵惆怅的声音,打断了比伯的沉思。

    “就算我们现在回去,看到的也不过是一片废墟罢了。”比伯有些丧气地说道。

    “中尉,不要这么悲观嘛,至少德国佬现在打不到我们,等我们准备好了再打回去,赶跑德国佬。”那名想家的士兵倒是很乐观,想必是没少被洗脑。

    比伯有些不忍心打击这个显然被某些热情演说洗脑得有些严重的队友,所以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他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对他而言,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他留恋的东西了,所以他显得如此悲观,他还能走多久,英国还能走多久呢?

    但是,他也懒得和别人述说这份悲哀了。毕竟,逝者如斯,说的再多,也不过是徒增悲伤罢了。已经离去的人,不会再回来。

    “该死!”比伯重重的咒骂道:“丘吉尔那个战争贩子明明已经被戈特司令给逮捕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遭这种罪!”

    他想不通,既然挑起战争的罪人丘吉尔已经被赶下台了,英国为什么还有继续按照丘吉尔的既定路线走下去?

    “我们应该和德国人讲和,然后付出一些代价,结束这场战争。”比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一个战争中小人物的思维,对那位想家的士兵讲道:“这样,你,我,就都能回家了,回到没有战火的家乡。”

    这些天来,比伯实在是太累了。

    虽然暂时从大不列颠逃抽身,跟着大部队逃到了爱尔兰岛上,偏居一隅。但是,心中的疲惫,却从未消逝。

    比伯看不见希望,他找不到任何可以说服自己去幻想的光明未来构想。

    该投降了,没错,早就该投降了!

    向德国人投降,这在欧洲已经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了。因为,这件事简直常见的不能再常见了。

    最弱的丹麦这类国家,当初仅仅是一个早上就投降了。最强的法国,也没有撑过6个星期。

    为什么英国就不能投降,就因为丘吉尔那个死胖子宣布“绝不投降”吗?扯淡!

    英国皇家海军,做为“日不落帝国”的象征和其看家法宝之一,无论是价值和分量,还是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都是毋庸质疑的。

    可是,如此重量级的看家法宝,都没能阻止德国人越过英吉利海峡,甚至在更早之前,这个法宝就失去了力量。

    英国皇家空军,那就更不必说了,他们连本土的雷达站都保护不了,更别提和德国空军对决了。

    至于陆军,现在比伯身处其中,了解算是最深刻的。他真的怀疑,自己所在的这支军队,到底真的能不能打过德国人的警察部队?

    在自己强势的时候搞“妥协”可以叫做施舍,而在自己在弱势的时候就只能叫做屈辱,叫做投降。

    这涉及大英帝国的脸面问题。而对于一个绅士来说,脸面问题高于一切,英国绅士尤其如此。你可以说他们死要面子活受罪,但他们确实是这样的。

    可关键是,绅士只是一小部分人,更多的人,是比伯这样,希望结束战争的普通人。在他们看来,丢脸,总比丢了小命要好。

    美梦好做难醒,被“日不落”的光环笼罩着,深陷“千年帝国迷梦”久久不肯醒来的那些高层“绅士们”,他们不愿意丢掉自己那份固执的颜面,宁愿用“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去换一个面子,也不愿意选择另一条让他们失了面子,但却可以保留一点里子的道路。

    现在,比伯只希望,戈特公爵不会是这样一种“绅士”。rw

683隆美尔VS蒙哥马利() 
    随着意大利首相罗西亲自督促紧急运往北非的一批战略物资抵达,隆美尔便立即下达了开始新作战的指令。

    虽说意大利人的冒失进攻损失了一批宝贵的物资,但是相对的,法国人在托布鲁克的胜利,也为同盟国联军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包括弹药,食品,以及其他的一切军用物资。

    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德国的猪队友意大利不断的给英军赠送物资,但德国的另一位法国队友又成功的从英国人那里抢来了英军的物资。此消彼长,隆美尔惊喜的发现,自己手里的存货还是很多的,完全又够他好好发挥一轮了。

    于是,隆美尔下令将意大利人新运到的非洲物资留作战略储备,然后将原有的全部储备调出来,用以接下来的向埃及进攻作战。

    根据意大利早年建立起的非洲情报网络,隆美尔大概也了解到不少英军阵营的消息。

    当然,意大利提供的这个情报网络,也无非就是利用安插在埃及等英国非洲殖民地的低级内线,传递一些不算核心的情报消息,并不比莱因哈特那种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金手指。

    不过,对于现在的隆美尔来说,这种程度的情报收集,就已经足够了!

    首先,他了解到英军第八集团军现在的实力,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它的核心只剩下一个团规模的澳大利亚步兵,外加3个装备意大利武器的埃及本土师。

    至于英军第八集团军的预备队,只不过就是前线刚刚经历了“战斧行动”的失败,溃退回去的不足一万溃兵,坦克也仅有逃回去的几十辆。

    之所以蒙哥马利会安排这些部队当预备队,也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由于这些溃兵和缺乏油料的坦克,现在根本不能形成战斗力,只能在重振补充弹药和燃料后,才能勉强恢复战斗力。所以,反正都得等一段时间恢复战力,倒不如干脆放在后方做预备队,待战斗力稍微恢复后,再投入前线。

    简言之,隆美尔断定,他统领的同盟国联军在这一阶段是很占优势的,他现在想做的,就是尽快展开闪击进攻,在英国人反应过来从中东调集生力军支援汇合非洲第八集团军前,彻底摧毁蒙哥马利手里的非洲英联邦部队。

    对手里情报的准确性,隆美尔已经再三确认过了。

    他并不是单纯的从意大利人那里得到情报后,就马上一股脑的相信了全部。作为一名擅长在作战中使用欺骗等手段的老狐狸,隆美尔也非常防范英国人反过来欺骗自己。

    再加上意大利人负责的环节经常出问题,所以隆美尔还是非常仔细的对照推算过每一项情报的准确性。

    首先,关于英国第八集团军驻守埃及的兵力,这一点隆美尔已经用最简单但是最不容易被人想到的一种手段给多次确认印证了。

    隆美尔这位充满各种新奇点子的“沙漠之狐”在破除了韦维尔的战斧行动后下令,将俘虏的全部英军少校及以上级别的军官,分散带去不同的房间拷问刺探,从他们的口中得到关于后方驻防英军规模的消息。

    这一手段非常成功,毕竟隆美尔在打败韦维尔大军的同时,俘虏了整整72位英联邦部队中的校级军官,甚至还另俘虏到2位少将军衔的。

    按照常理来说,上了校级的军官,就应该会毕竟清楚的了解到驻防部队规模这种消息。而巧的是,因为蒙哥马利之前和韦维尔出兵前的那场争论,导致英国第八集团军内部几乎传开了那次作战会议里的精彩内幕。

    “韦维尔上将与新到任的蒙哥马利中将发生严重分歧”,“蒙哥马利中将遭冷落,被打发去指挥战斗力低下的3个埃及本土师和3个战斧行动没用上的澳大利亚步兵营。”

    这样的消息流传,无形中就把蒙哥马利指挥的后方驻军规模透露了出来。

    而隆美尔拷问的74个英联邦军官里面,总会有那么一些口风不严的人。只要分散拷问的人里面,有联系多个军官交代的情报是一致的,那么英军后方驻军的规模情况,基本就可以确定了。

    至于逃回去做预备队的英国溃兵和坦克数量,那就同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