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

第326部分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第326部分

小说: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线战场的德军,如今也是懒得分兵到处驻防。

    马恩岛并非法国唯一得到的战利品,“慷慨的”莱因哈特,还把英属印度给分了出去。

    印度西部,直接全部划给了法国,东部划给了挪威,意大利。

    此外,莱因哈特还保留了一小块的印度土地,作为给莫斯利伦敦政府的殖民地。

    众多英国政府中,莱因哈特唯独给了莫斯利的英格兰政府如此特殊待遇,这样的暗示,再明星不过了。

    当然,德国作为同盟国老大,给出的分配是这样,但实际到手后的样子,就又另当别论了。

    几个瓜分印度的国家中,除了法国依靠越南殖民地,可以又机会就近控制它得到的西印度外,其余受分国家,都缺乏对印度地区的控制力。

    而法国一旦真的拿下了印度,那也就等于和英国结下了死仇。加上之前英国奇袭重创法国海军的事,两国之间的仇恨互动,就算是彻底落下了。

    如同另一个时空中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两国德国小弟互为仇家一样,这个时空中的法国和英国,也互相结下了死仇。

    再加上法国的殖民体系也很脆弱,哪怕面对印度独立,短时间内也会无能为力。其余三国政府,虽然瓜分了东部印度,使国民得以振奋一把,但实际上同样会面对印度独立时,也无能为力。

    但印度失去了原英国政府,也就是现在戈特首相所在的北爱尔兰英国政府压制,新的瓜分国家控制力薄弱,闹独立是迟早的事。

    这样,法国,挪威,意大利,以及莫斯利的英国政府,就只能帮助德国尽快打败苏联,以腾出手来,去镇压那些胆敢闹腾的印度阿三,最后保证到自己的利益。

    另一边,得到消息,听说莱因哈特有意识的扶持莫斯利英格兰伦敦政府后,戈特所在的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政府,为了自己未来的地位,也急着讨好德国政府。

    首先,戈特公爵亲自给自己一手提拔的蒙哥马利写了封信,让他对非洲的同盟国军队表示收到贝尔法斯特政府投降指示后,然后在隆重的举行一场投降仪式。

    北爱尔兰政府的那些政客看得很清楚,既然打败德国这种事,已经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那么他们能做的,就只有讨好德国,像维希法国那样,跟在德国后面当小弟,运气好还能捞回些好处,稍微弥补回一些和德国作对所带来的损失。

    维希法国,也就是贝当的法兰西国,如今的境遇大家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原本战败的法国,摇身一变,竟然成为了同盟国军事集团的一位重要成员。重新扩编了军队不说,还保住了开战之前的广阔殖民地范围。

    另外,法国人从战败的英国身上,还分到了大把战争红利,英伦三岛之一的马恩岛被划分给法国不说,就连印度西部,也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与法国的越南殖民地合并为法国的亚洲殖民大区。

    现如今,机会还在,同盟国又在与苏联交战了。

    地大物博,疆域广阔的苏联,身上还不知道有多少战争红利等着瓜分呢?!

    战败后的北爱尔兰英国政府,以及张伯伦的苏格兰英国政府,都有了这样的新奋斗方向——只要及时出兵苏联,这场战争中失去的东西,全部都能在东方战场加倍得回来。

    看看西班牙,维希法国,意大利,挪威,罗马尼亚,芬兰,保加利亚。这些国家,全都倾尽国力,派出了最精锐的战力加入有德国人压轴的东方战场。

    再不抓紧时间加入同盟国的大家庭,未来分享战利品的时候,就得错过很多丰厚的回报了。

    苏联如此庞大的基数摆在那里,德国想要自己全吞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只要是个有政治眼光的政客,都能看出,这一仗结束后,哪怕是德国人吃剩下的残羹剩饭,那也足够让同盟国这些小弟们赚的盆满钵满!

    必须抓紧融入进去了!

    为了讨好德国元首莱因哈特,戈特手下那些政客,竟然还翻出了莱因哈特仇人,也就是丘吉尔当初的黑料,一并送到柏林去,供与柏林审判丘吉尔时使用。

    有趣的是,歧视同性恋的贝尔法斯特英国政府,竟然把几年前莱因哈特在图灵事件中,栽赃丘吉尔的同性恋污名,也挡住一向罪证,送去了柏林,呈递给始作俑者莱因哈特看。

    可怜待在柏林待审的战犯丘吉尔,马上就要众多政府被以他的审判结果,当做这场战争的结束符号。

    这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果,把所有的战争罪责推给丘吉尔一个人,由丘吉尔生命的终结,把整个英国战役给翻篇过去。。。。。。

707到底打不打阿拉曼会战() 
    非洲,埃及开罗。

    蒙哥马利正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

    战和之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

    虽然在战斧行动失败后,善于学习的蒙哥马利很快把隆美尔的欺诈手段照搬招用,派人在埃及边境上,进行了一次名为“柏特来姆行动”的大型欺骗性布置。

    蒙哥马利派一些战斗力不强的埃及民兵与工人,在边境北部倾倒了一些废弃物品,比如拆掉的旅行箱,还有报废的汽车。

    然后,蒙哥马利又派心腹军官带人将这些废弃品伪装起来,使它们看起来就像弹药库、油罐和粮仓。

    蒙哥马利的意图很有指向性,他就是要让隆美尔的侦查机很容易的发现它们。

    与此同时,蒙哥马利还派澳大利亚部队中的3个工兵排,建造了一条假的输油管通往北部,并且故意大量派埃及当地工人参与修建。

    这些鱼目混珠的当地工人,将会很容易的透露出情报消息,诱导隆美尔做出英联邦部队主力部署在北面的错误判断。

    为了更进一步迷惑非洲的德意法三国联军,蒙哥马利还排自己的警卫连,在北部边境用胶合板来覆盖住吉普车,使之看起来像坦克,而北方的一些粗制滥造的模型也被盖上了胶合板,看起来就像一支规模不小的运输队。

    可以说,蒙哥马利已经把自己从隆美尔那里学来的欺诈手段,运用到了极致。

    而他手里真正的主力,3个澳大利亚营以及训练完备的3个埃及师,都被他部署在了边境中部。

    为了把这一欺骗搞得天衣无缝,蒙哥马利还在第8集团军内部执行了严格的保密制度。除了3个澳大利亚步兵营的营长外,蒙哥马利对埃及部队中旅以下军官,严格的执行只传达将要他们执行什么局部命令的保密措施。

    整个北部边境上,就只有一个科特沃据点是驻扎了部队的。

    而这个据点的最高指挥官,是堂堂英国上将韦维尔,“曾经成功挡住隆美尔一次火力侦查的男人”。

    蒙哥马利当初打压韦维尔,把他安排来北部防线,也不全是为了整他。事实上,韦维尔现在的对外公开职务是,蒙哥马利的副手,埃及边境线上,前线指挥部的最高指挥官,统领一支机动部队与北部边境驻防军。

    当然,其实韦维尔真正指挥的,就只有两个连的埃及步兵。至于那些所谓的机动部队,都是一些模型坦克而已。

    蒙哥马利如此大费周章的进行欺骗行动,刻意夸大英联邦部队在埃及北部边境的兵力,其实只不过是他掩盖真实兵力空虚的一种障眼法。

    按照蒙哥马利的设想,当隆美尔认为北部敌军偏多后,就应该选择把主攻方向往中部边境线移动,然后发动他最擅长的“右肘弯击战术”。

    如此一来,正好碰上蒙哥马利部署在中部的主力部队。这样,蒙哥马利才有信心稍微抵挡一番。

    而另一方面,整整三百辆美国送来的M4谢尔曼,被火速补充到了蒙哥马利的手里。这款坦克可不比M3A3那种缺憾严重,被美军自己都淘汰掉的坦克。

    比起当初送去英国本土的M3A3轻型坦克,罗斯福在马歇尔的分析下,进一步认识到正在非洲抵抗的英联邦军队,对美国来说是具备极大意义的“战略炮灰”。于是,对于蒙哥马利,美国终于慷慨的拿出了好东西M4谢尔曼坦克。

    M4谢尔曼中型坦克,被后世吹嘘为“坦克中的豪杰”。虽然火力虽略显不足,但它的坚固,可靠和耐久性却都非常不错,算得上美军自己使用的坦克力量的骨干。甚至,M4谢尔曼坦克也能勉强当重型坦克使用,尽管它并不能完全胜任这个角色。

    有了这300辆宝贵的坦克,蒙哥马利迅速的把韦维尔留下那支仅剩二十多辆坦克的残部,补充扩编为了加强的大编制第七装甲师。

    这也是蒙哥马利手里唯一的一支英国军队,全是由韦维尔失败后留下的溃兵,补充美国装备后重组出来的。现在尚未形成战斗力,被蒙哥马利留作预备队放在阿拉曼防线后方。

    依照蒙哥马利原先的设想,他就是要把隆美尔吸引在阿拉曼防线附近,这样“将使他们始终处于补给困难的境地”。而只需等到他麾下的英联邦部队在各方面都准备充分,得到足够美军装备后,他就可以一直依靠这条防线,凭借隆美尔补难以为继的困难,长期的耗下去。

    没错,哪怕在这种情况下,蒙哥马利也没有想过要进行一场反击,而是用壕堑战死死的拖下去,求稳不求胜。

    只可惜,因为大量的“西贝尔”平底渡船将投入到同盟国后勤补给船的行列,英国地中海舰队向德国海军投降。蒙哥马利原以为的同盟国物资补给困难这一点缺陷,也变得不复困难了。

    在莱因哈特的提醒下,德国工程师西贝尔提前发明的这种平底船吃水极浅,鱼雷可以从它的底下溜过去的平底渡船。

    由于地中海不再危险,没有了英国地中海舰队的扰袭,西贝尔平底渡船上预计装备的速射高炮也被取消了,换为了更多的运输量。

    当然,这种船也有一个重大缺陷,由于吃水过浅,所以它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难以航行。但是在地中海中,海面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风平浪静的,所以这种缺陷几乎等于是不存在的。

    从蒙哥马利的角度来讲,这就很尴尬了。

    更尴尬的是,戈特公爵在这个时候给蒙哥马利发来了一份加急电报,让他表示以北爱尔兰政府部队的名义,举行一场隆重的投降仪式,向同盟国的非洲联军总司令隆美尔投降!

    他已经布置好了战场,准备好了军队,补充齐了武器装备,设置好了战略战术,做足了长期僵持的心理打算,结果突然被告知这些努力都白做了。换做是谁,估计都会很不甘心。

    而事实上,蒙哥马利也确实非常不情愿接受这个命令。

    “暂时不要回复戈特公爵的电报,就当做我还没收到。”一时陷入犹豫的蒙哥马利,抱着能拖就拖的态度妄图暂时躲过此事:“再等等,至少今天之内,让我一个人好好想想。”

708丘吉尔的大结局() 
    丘吉尔在失去一切后,经历了一段短时间的软禁,接着就被送到了柏林的监狱中,等待最终审判。

    不过,狱中的丘吉尔还没有完全如同传闻中那样疯掉,至少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是保持清醒的。

    哪怕当初在伦敦的地堡里,丘吉尔也不能算是完全疯掉。他的情况,顶多算疯狂,更准确一点的说,是算癫狂。

    或许因为丘吉尔也是一位民族主义者,所以他的内心里,并不缺乏与大英帝国一同走向毁灭的疯狂。

    在他被移交给德国前,被软禁在戈特手下的日子里,他在狱中听到了戈特勋爵发表投降演说的消息。

    这在丘吉尔的眼中,毫无疑问的就意味着英国政府已经彻底沦为了德国的附庸政权。莱因哈特达到了他的目的,鲸吞了整个欧洲,把他的大西洋壁垒经营的真正无懈可击!

    痛苦中,失去灵魂般的丘吉尔,绝望的选择了自杀。

    他解下了自己的鞋带,绑在房间顶上试图上吊自杀。

    可惜,丘吉尔体型肥胖太重,没能成功。

    第二次,在被戈特从爱尔兰岛用船移交给德国的时候,丘吉尔企图在上船的时候跳海自杀。

    可是,在登船的那天晚上,肥胖的丘吉尔被冰冷的海风一吹,顿时有些本能的预感到海水的刺骨寒冷,短短的犹豫,导致他错过了跳海自杀的机会。

    第三次,已经被送进德国监狱的丘吉尔,在狱中用自己的戒指做交换,从狱警那里弄到了一枚氰化物胶囊,准备服毒自杀。

    已经两次自杀失败的丘吉尔,这回在思前想后大半天后,才鼓足勇气将胶囊咽下,咬着牙去面对死亡。

    结果丘吉尔在最终拉了半天肚子,之后被德国监狱内配备的专门医生告知,那个卖他药胶囊的人根本就是个骗子,专门骗他们这种注定被判死刑的人。

    三次自杀失败后,丘吉尔终于断了这个念头,只得无奈的等待最后审判。

    当审判的时间终于快到时,丘吉尔在开庭的日子到来前一天,便被带往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纽伦堡市,在那里的军事法庭接受最终审判。

    早在英国战役临近结束时,如何处理罪孽深重的丘吉尔好战分子在同盟国内部就引起了一段争论,最激进的人主张干脆活埋算了,德国大部分国社党的党员则多数主张不经审判就处决。

    两次被英国人落井下石伤害透了的法国人认为,所有穿过英军制服的英国人都应该枪毙,至少应该让他们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至于党卫军,也许活埋是个更好的方式。

    遭受英军明目张胆侵略的挪威政府也建议,把英国的主要战犯不经审判就处死。挪威政府认为,这些人在策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给自己签发了有罪判决书并送达了死刑执行令。要不是他们对德国宣战,对挪威实行侵略,或许,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就不会打起来。

    但莱因哈特力排众议,最后决定主张用“法律”让罪人服罪、以公正培育“正义”、充分体现第三帝国的“正义代表”身份。

    莱因哈特甚至强调,要是丘吉尔能够证明自己无罪,那纽伦堡审判也将给他一个公正的判决。

    不过,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