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宦 >

第177部分

明宦-第177部分

小说: 明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番折腾下来,朱由校自己觉得挺好,可大臣们倒是先受不了了。一天上三次朝,这还让不让人活了,还让不让人做事了。

    正在和下属谈话,必须停下,因为要上朝了;正在清算账册,虽然眼看就要算出数字来了,也必须要停下,因为要上朝了;正在审理案件,正问到关键时候,抬腿就走,因为要上朝了。

    不管是正在公干,准备吃饭,想要午休,甚至想要上茅厕,只要是恰好撞到了时辰,统统都不行,因为必须去上朝。衙门里开个堂会,你迟到一会没事。可上朝你还要迟到?你还想不想干了。

    最后,还是由内阁首辅方从哲和次辅刘一燝一同牵头,诸位大臣齐声泣血恳求圣上不要因为政事过劳而伤了龙体,一天最多上一次朝就够了,实在不行几天一次也行。

    朱由校虽然不大乐意,可是到底抵不过满朝大臣的殷殷关切。

    于是朱由校虽然没了偷懒的理由,可是却也让他和唐旭两人明白了两个深刻的道理。第一个是以上不上朝来作为评价一个皇帝的标准,是极其可笑的;第二个就是先贤的话虽然有些很有道理,可是也同样有些就是在胡扯。

    见到唐旭进宫觐见,朱由校自然很是高兴,拉着唐旭就钻回了暖阁里头,先趴到了床上。

    朱由校还想让唐旭也爬上来,两人好躺着说话,可是唐旭却不答应。唐少保倒不是害怕什么礼仪,只是表示不搞基。

    朱由校一定要问唐旭,搞基是什么意思?唐旭被逼无奈,环顾左右,见四下无人,才说出了“断袖之癖”这个有秽圣听的词。朱由校哈哈大笑,表示自己也同样取向正常。

    “唐哥儿今日来,可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朱由校拿两床被子垫在身后,总算是感觉坐舒服了之后,方才开了口。

    “回圣上的话。”,唐旭没有让朱由校失望,点了点头之后,开口说道:“微臣昨日接到了石柱宣慰副使马祥麟的信报,三日之后便可抵达京城。”

    “来的好。”,朱由校顿时兴奋的从榻上跳了下来:“朕也早就想见见你常提到的这位‘小马超’了。”

    “约莫是什么时辰?”,朱由校仔细问道。

    “微臣与他约好,约莫是辰时时分,兵部和礼部收到的信报,也说是辰时。”,唐旭一五一十的回道。

    “好,好。”朱由校在榻边来回走了几遍才停了下来:“如此一来,也算是能慰藉一些父皇的在天之灵了。”

    “陛下打算如何处置那些逆贼?”,看着朱由校满脸的兴奋,唐旭突然开口问道。

    “自然是全部处斩。”,朱由校毫不迟疑地回道。

    放在任何时候,谋逆都是一桩大罪。更何况,奢崇明起兵叛乱,造成了几乎半个四川的生灵涂炭。军前血流成河,百姓流离失所,白骨遗道,要说杀,确实不算过分。

    只不过,唐大人也还有唐大人自己的打算。

    “微臣想请陛下饶一人不死。”,唐旭略沉寂片刻,开口说道。

    “哦?”,朱由校诧异的抬起了目光:“是什么人,竟然能让唐哥儿代为求情?”

    “唐哥儿不妨说说看,究竟是何人?”,朱由校饶有兴趣地看着唐旭。

    “奢寅。”,唐旭微微一笑,不紧不慢的说出一个名字来。

    “奢崇明之子?”,朱由校只是略一沉思,就想起了唐旭所说的是什么人。

    “唐哥儿为何要替他求情?”,朱由校看起来极是大惑不解。

    原本还以为唐旭要说的,定是和他有什么交情的人。可是这奢寅,朱由校却是知道的。当日在成都城下,和唐旭打的不可开交的,就是此人。

    而且唐旭还曾经拿这奢寅上演过一出捉放曹,朱由校当时当故事来听,也是觉得极为有趣。可惜好不容易逃回了永宁,却又在永宁失陷的时候与他父亲奢崇明一起被马祥麟捉住了,再一次做了俘虏。

    “微臣不是要替他求情。”,唐旭摇了摇头,示意自己确实和奢寅没什么交情。

    朱由校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示意唐旭说的再细一点。

    “陛下当是知道,当时微臣去巴蜀,是领了先帝的钦差皇命的。”,唐旭也不再保留,把自己脑海里的想法一一细说给朱由校听:“微臣既是钦差,便是在替先帝立行,微臣当时答应过奢寅一条生路,虽说当时只是权宜之计,可是那奢寅在回永宁之后也并未再继续作恶。故而微臣以为,言则必而有信。”

    “确是如此。”朱由校觉得唐旭说的颇有些道理,跟着微微点了点头。

    “再则,如今奢崇明谋反,如今既然被擒,想来举家诛灭已经无可避免。”,关于这个问题,唐少保一直都在除恶务尽和人道主义之间徘徊,不过可惜这个问题,眼下唐少保说的不算。

    既然有一部大明律在,而且自己还没有能力去修改,便就只能遵守。就算是法制社会,也得要守法啊。

    

第269章 京中有事() 
“那奢家虽是屡有恶行,可是多年来也曾经为我大明卫戍西南,立过不少战功。”,唐旭整理了一下思路之后,继续朝下说去:“当年播州杨应龙之乱时,水西与永宁两军便就出过大力。”

    “今年正月里。”,说到这里,唐旭的声音禁不住有些低沉:“上千永宁军在辽东与贼虏鏖战,无一人投敌,尽数殉国。”

    “朕知道这件事情。”,朱由校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皆是壮士也。”

    “况且奢家在西南经营多年,枝繁叶茂,向来有些声势,与水西安氏等族也多有联姻。如今永宁虽复,可水西却是仍在。”唐旭站起了身,跟着朱由校向前走了几步:“若是尽诛其族,只怕难免会引得有人心生怨恨。”

    “如此说来,还是留一线的好。”,朱由校又沉思良久,抿了抿嘴唇。

    “若是留下奢寅不杀,陛下可以当面宣其罪状,夺其官职而赦之。”,唐旭再把好处一一说给朱由校去听:“一来可示朝廷言而有信,二来可示朝廷恩威分明。”

    “奢崇明谋反,诛之。奢家多年有功社稷,留其血脉。如此,则四夷威服,人心所向。”

    “如此,朝廷日后在西南招抚山民,甚至改土归流,则无往而不利也。”

    “那万一奢寅日后再起反心”,朱由校多少还有些担忧。

    “朝廷恩威分明,自然天下归心,哪里还有人再随他造反。”,唐旭呵呵笑道:“况且微臣也说过,这奢寅在微臣眼里,无非一跛脚鸭罢了。”

    “就依唐哥儿所言。”,听到这里,朱由校已经不再迟疑,哈哈笑了一通之后点了点头:“诛奢崇明,宣其罪而赦奢寅。”

    “迎接得胜之师的仪仗,可是准备好了?”,做下了这个决断之后,朱由校又关心起马祥麟等人入京的事宜。

    “微臣今日入宫,正是要与陛下商议此事。”,唐旭看起来,很有些心里头正打着小九九的意思。

    “还有何处需要完备,唐哥儿不妨直说。”,朱由校摊了摊手,做好了被宰的准备。

    “微臣想要向皇上借五百神枢营精锐骑兵和五百神机营精兵。”,唐旭毫不客气的开了口。

    “要这许多人马?”,朱由校当下也是不由愣了一下。

    马祥麟等人进京献俘的事情,朱由校也是一直关注着。

    如今为了准备此事,兵部,礼部,锦衣卫准备的人手,已经超过了千人。

    眼下京城里头正在为大丧和登基大典的事情忙的不可开交,到处都是缺乏人手,若不是因为此事实在太过重大,也调不出这么多人手来。

    可是动用了这么多人手,唐旭居然还觉得不够,还要再加五百神枢营精锐骑兵和五百神机营精兵。这京城里头可不是野外,五百骑兵就已经是个大阵势了。

    说的不好听,手上有这么多精锐兵卒,袭宫劫持皇帝都足够了。

    “西南的战事,你是首功,既然是你提出来的,朕也答应你就是了。”,朱由校虽然有些想不明白,可是仍还是点了点头。

    “这一回先帝驾崩,圣上不日也将登基。”,唐旭笑了一下,说出了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不管是建虏还是鞑虏,想要乘机进京刺探情报的也绝不在少数。”

    “他们既然想要来看,咱们就让他们好好看看咱大明朝的堂堂军威好了。”

    如今的大明朝,还不是崇祯年间那个局势。虽然各省也屡有灾祸,可是并不算严重,朝廷还应付的过来。

    西南已经平定,辽东那边虽然颓势,但是也还不至于任人蹂躏。

    总之,当今的大明朝,多少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乘眼下的机会,赶紧摆一摆威风,即使不能做到四海威服,也算是为大明朝长脸了。

    其实这种事情,放到四百年后也是常有的,就叫做阅兵式。

    四百年之后,新社会白领青年唐旭,也曾经在电视机前看到过盛大的阅兵典礼。

    满脸威仪的首长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俯瞰从脚下通过的千军万马。即使只是在电视机前,唐旭也会忍不住从心底迸发出激动。

    在唐旭看来,别说是站在城楼上,哪怕是站在下面看一回,也会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岂料世事无常,四百年后自己没机会,可是在这四百年前的大明朝,却终于等到了机会。

    如今这个年头也有阅兵,不过只是校场点名。没有四百年后那种周密而详细的流程,也不能最大限度的放大所蕴藏的实力,更不能让天下人直观的感受到。

    只不过,只有一千兵马,可能会不太过瘾,但是这也是没办法。首先是人手紧;其次是做这种事情没经验;再次时间仓促,人手再多的话,唐大人也安排不过来了。

    算了,就当是为了将来积累经验,先搞个预演吧。将来若是有机会,咱再搞个大的。

    “这个好玩。”,朱由校只听唐旭略微讲了一下,立刻便就是两眼放光:“一千人还够不够?若是不够,朕再把京营尽数交给你。”

    “人手若是太多,臣也安排不过来。”,唐旭听在耳里,顿时吓了一跳。

    京营兵马数万,这么多人气势是够了,可是其中的兵卒却是良莠不齐,若是一不小心,反倒是会弄的画虎不成反类犬。

    况且若是把京营人马抽调一空,紫禁城的禁卫难以保证不说,自己只怕更是会被朝廷的那些老学究骂死。

    一千人马正好,只要选出来的都是精锐,这几天里稍加训练就可以练出个模样来。

    再加上献虏是大喜事,唐少保拿着鸡毛当令箭,即使阵势做的稍微大些,寻常也不会有人说闲话。毕竟才一千人马嘛,相对北京城内外的十万大军来说算什么。

    等这些老学究看上了瘾,下一回再弄个更大些的,总之就是温水煮青蛙,让他们慢慢的自己不能自拔。

    “那朕可就等着看你摆的好戏了。”,朱由校满怀期待的看着唐旭。

    大明泰昌元年,三月二十六日,北京城。

    “行人避让,莫沾衣裳”

    兴许是因为今日便是大丧期的最后一天,所以北京城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神态已经比前些时日里轻松了许多。

    从早晨的寅时末开始,从广宁门,宣武门,正阳门到崇文门,广渠门的街道上,就响起了一阵阵洒扫声和吆喝声。

    若是细心的行人,甚至可以发现,今日里的京师戒卫,竟是比前些时日里还森严了许多。

    京城的各个城门和主要街巷处,到处都密密麻麻散布着一身戎装的兵卒。

    金吾卫,羽林卫,虎贲卫,天策卫,神策卫,兴武卫,武德卫,鹰扬卫,骁骑卫,龙骧卫几乎京城里的所有的卫所,都派出了兵卒走上了街头。

    几大城门也是在开启之前就被贴上了告示,至今日午时末,京城的所有城门,只许进,不许出。

    有些见过世面的,看了也不甚明白。新皇上的登基大典据说是放在明天,如何今天就张罗起来了。况且这么些年以来,京城里若是有什么大事,一般都是进出皆禁,今日里如何不能出去,却可以进来。

    再看着守门的五城兵马司兵卒,虽然戒备森严,却似乎并不紧张。

    这京城里头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一时间,进出城门的百姓几乎个个都生出了几分好奇心来。

    从崇文门到宣武门一带的街市上,前些日子都密密麻麻摆满了游走的摊贩,今日里竟也已经是遁迹无踪。

    早在前两日间,这些摊贩就已经收到了暂停经营的通告。

    不过这些被暂时驱散停业的的商贩,大多似乎并没有太大意见。

    因为作为对他们的补偿,在接到停业通告的同时,也都收到了一纸凭此可以三日内免缴商税的加印行文。

    此外,也在靠南的天坛方向也划出了区域,若是有放不下买卖的,可以至此交易。

    所以,相对于大多数商户来说,虽然少了半日的买卖,却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反倒是更多的商户开始在纷纷开始打听,除了明日的登基大典,这京城里到底还有什么大事。

    卯时末,西面的广宁门方向也开始驱散人群,确实需要进城的百姓,被指引前往南北两个方向的西便门和右安门出入。

    辰时初,一顶耀眼的黄色伞盖在正阳门的城楼上空升起。

    “是皇上!”

    正在四周的街巷间好奇的观望和游走的百姓和商贩中,其中有些眼尖的,立刻就发现了城楼上的异状。

    “是皇上”,人群中,立刻发出一阵欢呼:“皇上是皇上来了!”

    自从永乐年间大明朝迁都北京已有两百年,城中的百姓之中,也不乏在这天子脚下世代居住的。可是寻常百姓想要有得见天颜的机会,却仍是少之又少。

    即便是登基大典,所能远远望见的,也只是一辆四周围裹着黄色帷帐的马车罢了。

    “是皇上,真的是皇上!”,大批的百姓和摊贩,像潮水一般朝着正阳门前涌去。

    城楼上的明黄伞盖下,一道身着绣金龙袍的身影,已然是清晰可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