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农夫三国 >

第158部分

农夫三国-第158部分

小说: 农夫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这一小群人;也是最拥护邓季这位疙瘩大哥的;因邓季之病已是焦心得紧;听郑然如此开场白;顿都大怒;七嘴八舌出声呵斥。

    谢允亦怒气难遏;随夏侯盛怒声呵斥过郑然后;尽面色不善;手已按在腰中剑柄上。

    群情汹汹;郑然面色却丝毫不变;再次道:“主公重病;河南不稳;太平道总需得有出路!”

    “你究竟欲何为?”谢允少时便是孩子王;如今在这群青少年中算是极有威望的;此时手按剑柄;紧盯着郑然;怒声道:“若欲论太平道出路;足下自往三崤山中寻常老等计议便是;何需我等?”

    “常老等年岁已大;平日又不理事;寻之无益!”郑然冷冷道:“若要计议教中前景;非你等难成事!”

    项文在旁;亦冷笑对郑然道:“足下未免高看自家;我等何人似能从你叛者?”

    郑然不屑以对;又随口答他:“我虽不才;幸尚能自知;不敢叛河南;更未望一语出而得诸位听令!”

    谢允、夏侯盛俱狐疑问道:“你究竟是何意?”

    郑然方又回复往日阴冷模样;正色语道:“今主公大病;诸军卒兵、三郡官吏俱多不安;此易滋宵小辈之叛心;本地乱相已渐生!若主公终不得治;恐不久三郡为豪强所有;不复为太平道之乐土也!”

    见众人收回怒气;慢慢开始沉思;郑然再道:“天下纷乱十余年来;各地黄巾俱已渐灭;观天下间;唯有我三郡之太平道可得安、可成事!然值主公之染病;未有可继者;亦复艰困;若不思变;大难将不远!”

    所到这;郑然面上露出痛楚模样:“我本徐州民;幼时因乱随家人入蛾贼;然四方艰难;群雄将我等自青徐撵入兖州;好不易得逃往河北;又为公孙瓒所击;一路逃来;如同丧家犬般;惶惶不可终日;家人尽倒毙于沟壑;流浪于冀州。沿途人肉、树根为食;朝露、寒冰解渴;泥泞、雪地中酣睡;九死一生。幸在涉侯国投邓公;才得保此贱躯;争得性命在!若不欲再为丧家犬;须得守我河南;便主公身死局亦不变!”

    逢此乱世;命不由人;这些青少年谁又少受过苦楚?被郑然话语引动心中旧事;尽都伤感、沉默。

    良久;项文又复问:“如何保我河南局不变?”

    这般问已是认同先前之语;郑然便道:“我本才学不足;苦思良久;方以主公所置监察之例得一策在此;故请诸位来共议:我河南军雄政明;外敌不易侵;所虑尽在内患不聚我等教众之力;各查访军中、官衙之事;若果有贼厮辈起乱;纠合往报;防乱事起;无论主公后世如何;三郡可得稍安;如何?”

    人群中有人不满道:“此等事自有监察处之;何需我等?”

    郑然摇头;道:“监察在明;贼厮辈若欲起乱;岂能不妨?或有遗漏处;不如我等暗中行事便宜!”

    不得不承认他说得有理;便有数人颔首认可;郑然便喜道:“我等便为‘太平众’;可尽邀约教众参与;暗告留心此事;当使三郡地得安!”

    见身边已有多人雀跃;项文、夏侯盛却略感不安;太平道如今在邓季麾下势力已是最大;乃三郡之根本;若郑然之以得过;依此暗中串联起来的人不知要有多少。

    谢允却已质问出声:“郑知应欲挟此太平众谋私欲乎?”

    “早知你等当问此语!”郑然不屑道:“太平众在暗;并无魁首;是否愿为诸位可自决;然若有检举叛乱事而邀功于上者;当除其名;号合教上下讨之!便是我本人;已辞郡中吏事;改求为乡中夫子;再不问此事也!”

    无弹窗小说ww。。bsp;o

251。云归() 
    一秒记住【。。l】,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老虎今晚有急事情,现在才刚坐在电脑前准备码字,这一章无论如何赶不上了,江湖救急,订阅的同学先看看资料,今晚我连夜修改换上,明天再回看这一章,不好意思了~

    枣祗(音z);生卒年月不详,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人。曾任东阿令、羽林监、屯田都尉、陈留太守等职。因他英年早逝,所以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有限,但他所首倡的“屯田制”,却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枣祗的出生时间已无法考证,对其活动最早的记录始于汉灵帝中平年间,东汉王朝内部爆发了其历史上最后一次外戚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死后,他的部下又全歼了宦官集团。并州牧董卓带西凉兵进京,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并自任相国,独揽朝政。他的做法引起了关东各地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豪族地主军事集团的极大不满。袁绍、袁术、曹操等关东豪强地主的代表人物,纷纷逃离京师洛阳,到各地组织力量,准备以武力与董卓相抗衡。当时,曹操在陈留也组织了一支5000人的武装力量,准备讨伐董卓。枣祗就是在这个时候奔到曹操麾下,与曹操“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当时枣祗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大名气,在他归附曹操后,袁绍“亦贪祗,欲得之”,并多次派人礼辟(音b;指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某些人为自己的属员)枣祗。都被他断然拒绝。枣祗的忠诚。令曹操非常感动。因而他深得曹操的器重。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占领兖州,自领兖州牧(牧为官名),任命枣祗为东阿令,镇守东阿。枣祗在东阿期间,致力于劝课农桑,积谷屯粮。并且勤修武备,组织操练东阿军民。并将东阿城的城防工事加固修缮一新。到兴平二年(195年),吕布、陈宫乘曹操出兵徐州之机,突然发难,袭击兖州,各郡县纷纷叛离。仅东阿、鄄城、范县三城仍然忠于曹操。吕布、陈宫占领兖州以后,派兵猛攻东阿城,因东阿城城墙非常坚固,枣祗又率军民顽强抵抗,因此东阿城始终都没有被攻下。东阿成为日后曹操反攻吕布,重夺兖州的可靠后方和军需基地。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上表汉献帝。任命枣祗为羽林监,宿卫宫中。

    枣祗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倡实施的屯田制,为曹操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粮食问题。自东汉灵帝以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长期不断的豪强兼并战争,使广大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到处都是“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局面。不仅广大农民生活在饥饿之中,就连以抢劫来维持的地主武装也抢不到粮食,只有靠河蚌和桑椹来充饥。许多军阀,因为严重缺粮而在战争中失利。曹操在最初几年的征战中,也经常因粮食接济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弃即将到手的军事胜利。枣祗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余部时,对起义农民亦战亦耕的兵农合一的做法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受到了启发。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就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枣祗在许昌,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就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地推行。枣祗首倡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政府也积存了大量的粮食。“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从而加快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枣祗也因此被提升为陈留太守。但可惜的是,枣祗不久就因病去世。事隔多年,曹操对枣祗还念念不忘,追封枣祗为列侯,并让他的儿子袭其侯位。

    由枣祗首倡实施的“屯田制”,是在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的历史条件下,封建国家同豪强地主争夺对无地流民的控制权,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度地夺取土地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它不仅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枣祗不幸早死,后来曹操怀念其功绩,追赠他为郡太守,同时下令给他的儿子处中封爵,并祭祀枣祗。曹操在《加枣祗子处中爵并祀祗令》中说,大兴屯田的结果是“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这是枣祗的功劳,是“不朽之事”。对枣祗的功绩给以充分的肯定。

    枣祗对农业生产很有研究,他深知民以食为天,主张治理地方,必须以农为本,注重农桑。他任东阿县令期间,正值东汉末期。由于董卓之乱和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大片肥沃的上地被废弃荒芜,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当时,不仅老百姓难以维持生活,就连各军阀的部队也都普遍缺乏粮晌。袁绍的军队在河北靠采摘桑椹充饥;袁术的军队在江淮靠捞水草、摸蚌蛤维持,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有的军队因没有粮食而散了伙。枣祗在这种混乱异常的情况下,潜心发展农桑,使得当时的东阿,家家植桑养蚕,户户粮食满仓。东阿如此富庶,惹得当时的一些军阀垂涎三尺。袁绍曾三番五次劝说枣祗归附于他,并以高官厚禄相许。枣祗深知袁绍的为人,便屡次之回绝了。公元194年,曹操失去兖州,无立足之地,因得到枣祗和东阿军民的接济与支持,才转危为安。这样以来,枣祗深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枣祗在发展农桑上是当时屈指可数的人物,特别是后来在帮助曹操推行屯田制度上,更显示出杰出的才能和超众的卓识。怀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在当时军阀混战、逐鹿中原的年代,深知若想打败强敌,完成统一大业,就必须做到强兵足食。

    公元196年,曹操迁都许昌后。傅着手发展生产,推行一种新生产方式“牛输谷法”。规定官府把耕牛租给佃农使用,佃农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纳谷粮(或赋役)。这在当时,虽然也是一项可行的办法,但不能尽快收到较大的效果。东阿县令枣祗看出了这一问题,便向曹操提出了实行屯田的建议。枣祗的屯田制方案一提出,便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起劲的一个要数军祭酒候声了。他认为屯田制不足取,于官于民都无利。实行屯田是和朝廷唱对台戏,是异想天开。曹操在屯田问题上犹豫不决。枣祗没有被朝中多数官僚的非议所吓倒,到处游说,宣传屯田制的主张。他不止一次地对曹操说,实行牛输谷法是广种薄收,漫天撒网,效果不大。若是遇到水旱之灾,更是收不成东西。唯有实行屯田,集中大批人力与物力,集体耕种和收获,当年就能得到较好的收成,能较快改变军队粮食不足的现状。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曹操权其利弊,终于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并把枣祗由东阿县令提拔为屯田都尉,还配备了懂作农业生产的韩浩做他的助手,具体做这项工作。为了避免臣僚再发议论,曹操下了一道命令。令中说:“安定国家的根本大计,在于强兵足食。过去秦国的执政者由于重视了农业生产而统一了全国,汉武帝因实行了屯田政策而巩固了西域的边防,这是前人留下的好经验。”同时广泛招募流亡的农民,把一些无主的土地租给他们耕种,进行屯田。在枣祗和韩浩的精心管理下,屯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收获粮食百万斛。就连那些反对屯田的人,也都伸出大拇指,称赞屯田确实好。因此,曹操下令,所属郡县,都要配备一些值农业生产的官员,广泛实行屯田。

    数年以后,北方大半个中国,由原来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景象,变为“仓储积所在皆满”,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征伐四方,平定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使得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重返家园,安居乐业。(……)

252。虎狼() 
    一秒记住【。。l】,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邓季病重的消息传开后,四方多有反应,特别是临近的诸侯们,或有图谋。

    郭图、辛评皆劝袁绍遣偏师防公孙瓒与黑山,自家领大军南下,只是上次试过后,袁绍忌河内坞堡遍地,又有精兵虎视,已不敢轻进,并未采纳。

    冬季兖州瘟疫亦渐平,濮阳城内,兖州牧曹操招幕僚们议事。

    颍川之文采风流,群士已纷纷出仕诸侯,多于袁绍、曹操两家,戏志才亡故后,荀彧先荐郭嘉与曹操为军师,又推荐出自己的堂侄荀攸。

    荀攸干才亦极佳,不愧荀氏之名,曹操见之大喜,任其为汝南太守。

    只是去岁大饥荒、今岁瘟疫过后,汝南现亦如陈留、颍川一般,已残破得紧,可谓已是十室九空,曹操只令之前投奔的李通、赵俨等驻守,招揽流民屯田,待生机恢复,荀攸这位太守却随留在侧参赞军机。

    待得幕僚谋士到齐,荀彧先语道:“自邓季移圣驾归雒阳,名为奉君,实幽囚天子于宫内,朝事尽废,此实为国贼,天亦不容,使疫病收之!贼辈非可为明公盟,敢请图之,救汉室于水火!”

    风度翩翩的美男子郭嘉在旁皱眉,曹操已先摇头道:“文若忠心为国事,可当吾辈之表率!然慕安虽病,河南尚有雄关精卒在,上下一心,亦不可轻之,倘若贸然毁盟,当招兵败,坏我兖州!”

    荀彧尚不甘心,又努力劝道:“昔日董贼逞淫威,明公于关东首起举义,便有四方诸侯响应,从者如云。名望尽归明公,可见汉室方为正朔!今邓季行不臣事,亦当复如是,为国为民,明公岂可畏难不行?”

    大义名分下曹操不好辩驳。改由郭嘉出头道:“文若语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