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142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142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棋。

    同患难的几个好朋友也都获得了相应封赏,任命王洛儿、车路头为散骑侍从官,叔孙俊为首都卫戍司令官,拓跋磨浑为政府行政官,一律封郡级或县级公爵。

    对于其他旧有的臣属,拓跋嗣也没有放弃,询问左右亲信,寻找值得重用的人才,王洛儿推荐了李先,拓跋嗣便召见他,问道:“你有什么才能,有什么功劳,受到先帝的青睐?”

    李先回说:“我既没有才能,又没有功劳,只是我的忠良和正直,为先帝所知。”

    拓跋嗣由此认为李先谦恭有礼,下诏任命他为安东将军,常把他留宿宫中,准备回答皇帝随时提出的问题。

    既有满腔热情,又有恰当的办法,还有一帮值得托付的重臣,拓跋嗣的前途看起来异常光明,北魏的前途似乎也已闪耀起五彩斑斓的夺目光华。

    但拓跋嗣能为国家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有什么样的成就,还要看他的具体行动,接下来十余年的时间,将有明证。

    从一定角度来看,似乎拓跋珪的堕落以及拓跋绍的大逆不道,反而让北魏获得了重生,世事无常,当指于此。

    但对于也不慢的北燕来说,燕帝高云是一定不喜欢这种局面的。

    北魏重生对他而言倒已不再重要,拓跋珪的堕落对他来说则就不怎么愉悦了。

    正是因为拓跋珪在上升期突然陷入停滞,北燕瞬间没了外部压力,终于使内祸日渐突显。

    当然北燕的这一灾祸并非单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其实在立国之初,就已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当年是冯氏家族率先树起了反对慕容家的大旗,但高云意外成了开国皇帝,不论冯跋还是高云,他们其实都很清楚,那样的格局注定是暂时的,只要时机成熟,主客之别终于要得到重申。

    高云原本对此无所谓,可既已坐上皇位,若是被赶下去,可有些难堪,但又了解自己对人民并没有特别的恩德,对建国也没有特别的功劳,所以虽坐在高位上,内心常有一种危险恐惧的感觉,生怕哪天突然间变得一无所有,于是经常选用武士,进行贴身保护。

    在许多亲信里面,最受宠爱的莫过于离班和桃仁了。

    这两人英勇果敢,深受高云的信任,专门负责宫廷和帝王的安全保卫工作。

    工作性质决定了待遇,高云对他们的赏赐也是极其非常特别地丰厚,二人的衣食住行,甚至与帝王有得一拼,可是高云越这样,离班和桃仁反而越发有些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这时冯跋便巧借这一矛盾,对离、桃二人进行挑唆,并许诺偌大的封赏。

    其实他们已得到天大的封赏,但凡有半点理智也知道冯跋不可能给出更好的条件,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两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认定冯跋比高云更靠谱,于是两人开始暗中筹划一项天大的阴谋。

    409年10月13日,就在拓跋珪被杀的当天,高云前往东堂,离班和桃仁也一路随行。坐定之后,二人声称有要事当面报告,等接近高云时,离班突然抽出佩剑,直刺高云,高云惊慌之下举起茶几革挡,桃仁拔剑再从侧面进击,高云当场毙命。

    时任全国各军区总司令长官的冯跋,早已知道事情的发展,登上宫城洪光门,观察变化。

    作战官张泰和李桑对冯跋说:“这两个小人,想闹到什么程度?干脆我们替你砍下他们的人头,免得以后麻烦!”说着抽出佩剑,跳下洪光门。

    冯跋假意拦了一句,便只顾看好戏上演了。

    李桑在西门斩离班,张泰在庭院中斩桃仁,两个天真的汉子不但自毁前程,甚至把性命都丢了,着实遗憾。

    冯跋在国内本就人心所向,现在高云死了,唯一的障碍得以清除,于是文武百官一致拥护冯跋登上宝座。

    冯跋象征性地让给弟弟、范阳公冯素弗,冯素弗果断拒绝了。冯跋于是在昌黎自称天王,大赦天下,下诏说道:“陈家代替姜家,并不更改齐国的国号,所以我们也不更改,仍称燕国。”改年号为太平,称高云的谥号为惠懿皇帝,尊称母亲张氏为太后,封正室孙氏为王后,儿子冯永为太子,任命冯素弗为车骑大将军,主管朝廷机要,孙护为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张兴为政府左副行政长官,汲郡公冯弘为政府右副行政长官,广川公冯万泥为幽平二州州长,上谷公冯乳陈为并青二州州长。

    一个既旧且新的时代就此展开。

    (本章完)

第296章 西秦复国() 
北魏国力雄厚,新皇帝才华过人;北燕位置偏僻,老皇帝人心丧尽。所以两国虽都经历弑君夺位的剧变,却并没有因此在国内引发更大规模的动荡。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特殊的国运,至于关中、河朔及凉州等地,形势则大不相同,根本无需发生宫廷政变,都难以保持平静。

    凉州地势狭长,对外扩张存在很大局限,敌人也不易攻上门,所以这些年来,在当地上演最多的就是内乱的戏码,前后凉时期早已远去,三凉并立的时代更加把这一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

    南凉自从败于胡夏,国力衰退非常严重,行事也变得低调多了,偶尔试探性地向隔壁的北凉挑衅,往往大败而回,东方的敌人就更招惹不起了,后来索性与西凉秘密结成军事联盟,共抗逐渐壮大的沮渠蒙逊。

    西凉的李暠只是一个儒生,强行扮演皇帝的角色,多少有些吃力,教育人倒是挺在行,雄才大略什么的是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的,当然也不致沦落为昏庸暴君,在领袖群中,只能算是个平庸的人物。

    反观北凉的沮渠蒙逊,那才是典型的政治家形象,不但扭转了继位以来的各种颓势,甚至还有独霸凉州的架势。

    一味老好人是做不成大事的,只有放下道德包袱,才能修炼成真正有实力的政治家。

    在这方面,沮渠蒙逊就做得很好,从其上位的经历就可瞧出端倪,上位之后在国内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剔除弊病,修缮内政,无论是谁阻挡了国家发展的步子,必定一视同仁地加以惩戒,根本不顾虑半点情份,自家亲戚也不例外,所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使北凉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远比段业时期更加壮大强盛。

    这样的成绩,是李暠和秃发傉檀都难望项背的,南凉的危机至为明显,西凉的平庸也显而易见,狼性十足的沮渠蒙逊,比他们高了不止一两个档次。

    若在沮渠蒙逊夺位之初,南凉和西凉能达成默契,展开夹击,相信定能解除这一隐患,可惜那时后凉尚未覆灭,凉州局势混乱,互相牵制猜忌,根本没可能形成联盟,于是沮渠蒙逊得以在夹缝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等到胡夏立国,南凉已腾不出手对北凉实施致命的打击,西凉深处凉州边缘,又完全没有依托,西域诸国虽名义上归附,并不能起到任何辅助,所以无论是李暠还是秃发傉檀,都对北凉无计可施。

    因为李暠本是汉人,绝望之下,想到派随从沿荒僻的道路,携带奏章,前往东晋称藩,以求取外援。

    然而天高皇帝远,李暠内心深处其实很清楚,东晋的援军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越过重重敌人,深入河西走廊的,此举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罢了,前途如何,终究还要看北凉的态度。

    沮渠蒙逊显然不会放过他,多次发起挑衅,只待西凉稍露破绽,毁灭便在旦夕间。

    所幸李暠虽无大才,但足够小心谨慎,一时不致把基业葬送。

    相比之下,倒是南凉的处境更为凶险,因为他们不只面对北凉,还有后秦和胡夏。

    当然后秦或许也顾不上对外扩张,自身的危机已足够姚兴应付了。

    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后秦国力日益衰退,姚兴也已是强弩之末,未来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胡夏的刘勃勃早就对后秦垂涎三尺,眼看对方渐渐力不从心,岂肯放任机会错失掉,时不时地出兵挑衅。

    委身后秦的乞伏家族也不是省油的灯,姚兴对他们足够宽容也没能俘获其真心,随着后秦的没落,乞伏乾归开始肆意扩充自己的势力,等待机会重新独立。

    想要瞒天过海,似乎并不容易做到,姚兴很快便看出乞伏乾归的阴谋,担心失去控制,于是趁他到京师朝见的机会,不放他回去,留下来担任政府外交部长,而由其世子乞伏炽磐代理西夷保安司令官,统率他的部众。

    此举让乞伏家族更加坚定了叛乱的决心,而且很快便等到了机会。

    乞伏炽磐才不相信父亲被留在长安是因为姚兴爱他,显然是自家的计划不幸泄漏,而姚兴不好撕破脸,只能先控制首脑拖延时间。

    这也意味着乞伏乾归的性命将变得极其脆弱,只要后秦的外部危机得到缓解,姚兴必定把枪头对准乞伏乾归,然后以此要挟整个陇西鲜卑部落。

    为了及早堤防危险,乞伏炽磐暗中召集各部落共二万余人,在嵻崀山筑城作为基地,以备不时之需。

    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当真是至理名言,不但乞伏家族有了二心,就连已降后秦的氐王杨盛,也开始各种运作。

    身为后仇池国的国君,杨盛几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盘小到底是硬伤,但这不代表他就没了雄心,西蜀成立之初,他就趁机夺了汉中,此时眼看后秦式微,便想脱离后秦的束缚,继续做回自己的土皇帝。

    秦军已今非昔比,杨盛很快把军队推进到浕口,领土再与东晋接壤,因而也恢复了南下的交通线。

    为确保没有后顾之忧,杨盛派使节向晋政府投诚,东晋便任命杨盛为陇右军区司令长官、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杨盛又自行任命部将苻宣为代理梁州督导官。

    姚兴感觉非常不好,什么阿猫阿狗的家伙都敢骑在他的头上了,心里怎能痛快!

    思来想去,之所以会发生眼前这种窘境,全因刘勃勃的背叛,若不是他先开了头,后秦终不致没落到这步田地。

    既已找着根源,409年初,姚兴派他的弟弟、平北将军姚冲,以及征虏将军狄伯支等人,率骑兵四万北上攻击胡夏。

    但姚冲畏惧刘勃勃的威名,行至半路便想退军,可又怕丢了颜面,于是硬着头皮再走一段,抵达岭北时,发现还是过不去心里那道坎,终于决定回军袭击长安。

    外贼抗不过,杀熟倒是挺有魄力。

    狄伯支对姚兴可是忠心耿耿,当即拒绝了姚冲的邀请,姚冲一时不敢发动,又怕消息泄漏,于是用毒酒杀死狄伯支灭口。

    可惜姚兴还是获悉此事,一怒之下召回军队,并让姚冲自杀谢罪。

    接连损失两员大将,对于后秦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乞伏乾归趁着姚兴正沮丧的时候,悄悄逃离长安,重回当年的大本营苑川,而与此同时,乞伏炽磐已夺取枹罕,乞伏乾归于是又从苑川转移到枹罕,终于和儿子会面,然后集结部众近二万人,前往地势更为险要的度坚山据守。

    7月,后秦仍未动员军队讨伐,乞伏乾归终于坦然地宣布独立,再称秦王,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更始,三公部长级以下官员,全都恢复原位,西秦政权在消失近十年后得以复国。

    姚兴为这段传奇做出了突出贡献,若非当年极力保全西秦的领导班子和文武配置,乞伏乾归即便再有才华,也不会这么轻易就卷土重来。

    刘勃勃建立胡夏,乞伏乾归复兴西秦,中间全都仰仗姚兴的扶持,前者已让姚兴抓狂,现在又来一波,想必姚兴连死的心都有了吧。

    仁爱可施于人,只是切勿泛滥,前有苻坚,后有姚兴,血淋淋的教训。

    (本章完)

第297章 卢循之乱() 
东晋北伐军总司令刘裕,就绝不会犯姚兴的错误,因为他足够强势,手段也足够毒辣,本着“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尺,人损我一尺,我损人一丈”的原则,从来只有错杀,绝无放过。

    从他出道以来,那些得罪过他的人几乎全都付出了血的代价,毫无例外,唯一只是在时间上存在先后的差异。

    慕容超已经魂飞天外,接下来终于轮到变民首领卢循了。

    卢循和孙恩虽是亲戚,也都颇具规模,但二人的处境却相差甚远。

    孙恩起兵时,正值晋室衰微,权臣萎靡,所以选择直接与政府相对抗,结果不幸遇到了北府军的刘裕,相持数个回合便败下阵来。

    卢循接过变民首领一职的时候,东晋已然呈现复苏的迹象,司马家族固然乏善可陈,名门望族也都退避三舍,以刘裕和刘毅为首的一大批寒门子弟,则完美地补了政府的缺口。

    但新政府因为各项建设,一时分不出过多兵力讨伐变民,卢循则因为刚起步,同时也畏惧刘裕的声威,所以双方暂时达成了不动武的约定,刘裕不会派兵攻打,卢循也不放任部下过于嚣张。

    双方都清楚这种局面只是权宜之计,卢循不可能当个安份守己的好公民,刘裕也绝不容许卧榻旁还有别人酣睡,时机一旦成熟,大战不可避免。

    刘裕因一时气愤而对南燕动武,让变民集团看到了这种机会的到来。

    时任东晋始兴郡长的徐道覆,力劝广州督导官卢循乘虚袭击建康。

    然而卢循一开始却并不同意,自从上次败给刘裕,卢循仿佛产生了心理阴影,除非是有万无一失的机会,不然绝不出手。

    徐道覆只觉无奈,但又不想错过这次的机会,于是亲自到番禺向卢循分析利害:“我们住在五岭之南,难道你认为当下的富贵能顺理成章地传给子孙?当初只因为刘裕强大,很难与他为敌,才不得不委身政府,现在刘裕被吸引在坚城之下,没有回来的期限,我们手下全是盼望回家的敢死武士,我们用这批思归之士,突击何无忌、刘毅之辈,易如反掌,不趁此良机,却苟安于现状,只求快乐一天是一天,灭亡将指日可待!

    事实上朝廷一直把你看作心腹之患,现在刘裕击灭三齐之后,休息一两年,然后由皇帝下诏,征召你前往京都,刘裕再亲自进驻豫章,让手下将领率精锐部队越过五岭南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