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157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157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穆之天赋异禀,加上经验丰富,在东晋后方坐镇,基本做到了风平浪静,为前线专心攻城略地,起到了极佳的保障。

    凡事皆有利弊,刘穆之的手段固然让刘裕获益匪浅,但问题在于一旦刘穆之不在了,终究很难找到另外一个取代他位置的人。

    职务当然是可以流转的,但能力和施政效果则大不一样,刘穆之能做到的,后来者未必能看齐。

    而且后方出现问题,可远比前线失利还要可怕得多。

    刘裕深知这点,所以在纠结了多日之后,终于还是决定暂时放弃远征,先回去准备好迎接任何意料之外的变故。

    建康当局也是非常焦灼,刘裕安排的其他留守官员,打算让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部左军政官徐羡之,接替刘穆之的职位。

    中军将军府军事参议官张邵,倒是严谨得很,郑重其事地说:“现在形势十分紧急,虽然最后仍不免要起用徐羡之,可是世子并没有擅自决定的权力,应该先获得总司令的批准。”

    徐羡之是刘裕的老乡,早年间在多个势力手下当差,后来刘裕起兵勤王,便转到刘裕麾下。

    刘裕也知道徐羡之的本事,可又怕徐羡上手之后,万一也突然病逝,那对大局可是大大的不利,毕竟徐先生也已年过半百,于是打算让更加年轻的王弘接任。

    主任参谋谢晦劝他:“王弘虽有才识,但性格轻佻浮躁,远不如徐羡之稳重大气。”

    刘裕几经考量,终于下令任命徐羡之为政府文官部长、建威将军、建康市长、代理兼任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部留守司令,朝廷过去由刘穆之决定的大事,则全都送到北方,交由刘裕亲自决定。

    认真凝视着脚下的土地,刘裕百感交集,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啊,若刘穆之能多活哪怕一年,凉州必能成功克服,可惜这世上终究不存在假设,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生死之事更不存在如果。

    辛辛苦苦打下的关中,这么快就要道别了。

    俗话说江山易打不易守,关中与东晋本土被重山峻岭和数道河流阻隔,此番撤军倒是不必担心受敌人追堵,但之后如何保住战斗成果,成了最为迫切的问题。

    对此,刘裕已有对策,任命次子、桂阳公刘义真为雍梁秦三州军区司令长官、安西将军、兼雍东秦二州督导官。

    于是12岁的小娃娃成了关中老大,全权负责各州郡的军事、政治等各项事务。

    当然刘裕不会让爱子独掌大权,另派: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部高级军事参议官王修,担任秘书长;王镇恶担任军政官、兼冯翊郡长;沈田子和毛德祖都担任大营军事参议官,沈田子兼任始平郡长,毛德祖兼任秦州督导官,又兼天水郡长;傅弘之担任雍州州政府参谋长。

    基本上刘裕的安排就是以刘义真为核心,然后分割北伐军的一部分精锐,进行全力辅佐。

    和哥哥刘义符、弟弟刘义隆一样,刘义真也不是天才人物,之所以能担此重任,当然还是出于刘裕的一片私心。

    刘裕在这件事上还是很可怜的,在事业上升期乃至最终抵达饱和期,其实迫切需要至亲之人独当一面,以保护自家权力不受分割,但刘裕的兄弟们没一个靠谱的,儿子们又太幼小,真是无奈满满。

    此时刘裕集团不乏一些大才,但若是把各地的军政大权给他们,刘裕总觉心里很不踏实,毕竟他就是以那样的机会发家的,难保没有别人效仿,所以干脆疑人不用,宁愿把年幼的儿子推到前台。

    而且他坚信,有个三年五载,这几个儿子都将能独当一面,那时候即便自己不中用了,也绝无旁人的可乘之机。

    信念何其坚定,儿子们最终也确实都练就一身铜皮铁骨,异常强势,然而危机却并不是旁人引起的,正是这几个老成的儿子。

    阅历丰富的成年人,突然大权加身,都未必能保证头脑清醒,何况是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呢?刘裕的初衷当然也是为了刘氏集团的长远发展考虑,但他毕竟太高估了儿子们的素质。

    刘氏集团后来的种种危机,根源埋在此时。

    既决定打道回府,关中的各项事务也已安排妥当,刘裕终于要动身了。

    原来流亡关中的陇上流民,还都寄希望于刘裕乘胜西进,帮忙恢复家乡,得以落叶归根,可等到刘裕设置了东秦州,大家知道刘裕已没了进一步的计划,失望之余也开始另有打算。

    关中本土的父老乡亲,得知刘裕南归,则纷纷到营门前哭诉:“我们这些残留下来的汉人,没能接受朝廷教化,已达百年之久,直到今天才看到汉人的衣冠装束,长安十座皇家陵园,都是你们刘家的坟墓,咸阳宫殿也是你们刘家的住宅,放弃这里,你往哪里去?”

    刘裕一脸伤感地告诉他们说:“实在是因为接到朝廷征召的命令,不能随意停留,非常感谢各位仍念及根本,现在我让二儿子和贤能的文武官员,共同镇守这个地方,希望你们友好相处。”

    大家知道不能挽回,更加悲伤,虽听到刘裕这么说,心里却清楚得很,天高皇帝远,单靠一个小娃娃如何能守得住,恐怕不久便被胡人重新打上门来。

    刘裕没想那么多,大军稍事休整,于12月3日,从长安出发,经洛河口进入黄河,再开掘汴渠东进。

    临行前,沈田子和傅弘之悄悄警告刘裕说:“王镇恶如今回到自己的老家,自恃功勋卓著,又得关中百姓的拥护,将来只怕免不了要大动干戈,已经不再值得信赖。”

    刘裕嘴角微挑,煞有介事地说:“我留你们文武官员和将士一万人,都是吃干饭的吗,他如果真的胆敢作乱,那是自取灭亡,不必多说。”接着又单独告诉沈田子说:“俗话说一只恶狼,不如一群狐狸,你们十几个人,怎么还怕区区一个王镇恶?”说着挤出一丝坏笑。

    沈田子恍然大悟,再三拜谢之后才离去,半路上便想出了对付王镇恶的妙计。

    (本章完)

第322章 暗箭难防() 
赫连勃勃刚开始听说刘裕攻打后秦时,立刻停止对后秦的挑衅,得意地对朝中官员说:“姚泓本不是刘裕的敌手,兄弟们又纷纷在内部叛变,哪有力量对抗别人,刘裕夺取关中,在意料之内。

    但是当他夺取关中之后,一定不会久留,早晚要回南方,而让儿子、弟弟和心腹将领留守,那时候我再去夺取,就像弯腰捡片树叶那么简单。”

    官员们纷纷跪地颂扬这一真知灼见,赫连勃勃欢喜非常,当天就大宴群臣,提前庆祝关中的胜利,然后从第二天起,下令全军喂饱战马、磨利武器、休养士卒、加强训练,并把先头部队进驻安定,等候良机。

    随着晋军层层深入,后秦节节败退、直至彻底覆灭,北部各郡县及边疆防卫指挥所全都归降胡夏。

    北魏已经制定好了方略,暂时不会南下动武,而把主要精力用于讨伐柔然,以解除后方的威胁。

    西秦畏惧刘裕的声威,早就称藩称臣。

    所以刘裕在南下之前,唯一担心的就是赫连勃勃。

    为避开胡夏的入侵,刘裕专诚派使节前往统万城,与对方约定成为兄弟之国,并签定互不侵犯协议。

    乱世中的这种协议对于别人都未必有约束力,对于刘裕和赫连勃勃来说,则更是一纸空文。

    刘裕是不拘小节,从来只看结果、无视过程,赫连勃勃更是目空一切,翻脸比翻书还快,出阴招比呼吸还自然。

    但为了保住战果,更为了保全儿子,刘裕终于还是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还是不想轻言放弃。

    赫连勃勃也没什么文化修养,为了应付晋国使节,提前让立法院主任立法官皇甫徽写了一封回信,然后把内容背得滚瓜烂熟,等到接见晋使时,就当着使节的面,背诵出来让随从官照写。

    使节回去赴命,声称回信是赫连勃勃当场做出来的,连停顿都没有,洋洋洒洒数百字,不但文采斐然,而且一针见血。

    刘裕看到后,忍不住感叹赫连勃勃原来不只是老奸巨滑,还是很有才华的,对他更加忌惮。

    没过多久,刘裕的舰队已离开关中,赫连勃勃询问智囊王买德,说道:“我想尽快夺取关中,不妨谈谈你的想法。”

    王买德于是把早就备好的方案抛了出来:“关中处于重要位置,刘裕却让一个小娃镇守,自己匆忙之间拔腿就跑,不过是急于篡夺帝位罢了,并没有把中原放在心上,这是上天把关中赐给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青泥、上洛是南北两大要塞,应先派游击部队切断他们的补给和退路,然后在东面塞住潼关,切断他们与本国的水陆联系,这时再向三辅发出政治号召,下达军事命令,恩威并济招徕百姓,他们本无依托,必定前来归附,那时候刘义真就只能依靠江南的少数士兵,据守一座空城,活脱脱地成了瓮中之鳖,活捉他将不费吹灰之力。”

    赫连勃勃大喜过望,立刻任命长子、抚军大将军赫连璝为前锋总司令长官,率二万骑兵,进攻长安,三子、前将军赫连昌,进军潼关,王买德为抚军大将军府右秘书长,进军青泥,他自己则率主力大军作为后继。

    418年春节刚过,胡夏先锋部队在赫连璝的带领下,抵达渭水北岸,声势浩大,军容整齐,关中人民纷纷前往归附。

    东晋龙骧将军沈田子,此时正在策划对付王镇恶,眼见敌人这么强大,只好把计划放一放,准备先渡过眼前的危机再说,可又担心自己的实力会因为对战夏军而受损,所以暂时退守刘回堡,派使节到长安向王镇恶求援。

    王镇恶得知这一军情,忍不住对秘书长王修说:“总司令把十岁小儿托付给我们,本应共同竭尽全力,沈田子手握重兵,却迟迟不肯出手,什么时候才能削平强虏!”

    使节回去后,把王镇恶的原话告诉沈田子,沈田子对王镇恶更加怨恨,决定提前动手。

    王镇恶虽有怨言,却仍旧以国事为重,很快就出兵和沈田子会合,二人共同进军北地,抵抗胡夏。

    沈田子当然并没有表示感激,反而在军中肆意宣扬说:“王镇恶打算杀光江南人士,然后派数十人送刘义真回去,他自己则把守关中叛变。”

    民间群众不明底细,纷纷交头接耳,传扬这一八卦,但军队中的将士们却都知道王镇恶的为人,除了视财如命,并不至于做出背叛的事情。

    沈田子意识到此计未必能奏效,于是开始执行备用方案。

    正月15日元宵节这天,沈田子邀请王镇恶到傅弘之大营举行军事会议,顺便小酌一杯,缓解一下近来的紧张气氛。

    王镇恶虽听到了连日的流言,却并不知道幕后黑手是谁,还以为自己真的引起群愤了,接到邀请后,准备与沈田子等江南代表,好好解释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并提前准备好了击破胡夏的妙计。

    到了傅弘之的大营后,沈田子以维护军事机密为由,请求摒弃左右侍从人员,就在这些人离开营帐的刹那,沈田子的族人沈敬仁,突然从屏风后面跳了出来,当场把王镇恶斩杀。

    看着倒在血泊的王镇恶,沈田子一脸郑重地向傅弘之解释说是奉了刘裕的号令。

    旁人或许会信,但傅弘之早知沈王之间矛盾,所以立刻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先假装支持,然后趁着士兵清理尸体的机会,迅速逃出营帐,

    飞奔告诉刘义真。

    虽然傅弘之与王镇恶也并不友好,但终究不至于在大敌当前就痛杀战友,为了大局考虑,毅然将实情告知少主。

    刘义真得到报告后,赶紧穿上铠甲、全副武装,和秘书长王修,一起登上横门观察变化。

    很快沈田子率数十人追了过来,声称王镇恶谋反,但王修却已知道详情,立刻下令将其逮捕,指控他擅权杀人,当场斩首,另让冠军将军毛修之,接替王镇恶的安西将军府军政官一职。

    内斗结束,傅弘之得以全力出兵迎战,终于在池阳大破赫连璝,一直追到寡妇渡,再胜一局,斩杀俘虏无数,胡夏暂时退却,长安危机也暂告解除。

    正月26日,刘裕历时一月零24天,终于抵达彭城,下令解除附近的戒严状态。

    大军刚刚稳定下来,长安传来消息,王镇恶被沈田子击杀,沈田子则被王修斩首。

    刘裕已有心理准备,所以不致过于震惊,上疏朝廷说:“沈田子忽然发狂,杀害忠良,现已伏诛,为表彰忠义正直,特追赠王镇恶为左将军、青州督导官。”

    (本章完)

第323章 得而复失() 
赫连璝败退之后,赫连勃勃意识到晋军的战斗力远比自己的预期还要强悍,为了避免更大损失,决定先按兵不动,等候更加合适的机会。

    王镇恶与沈田子这两员虎将,先后死去,关中的晋军不由得提高警惕,加强训练和戒备,防范外敌的入侵,倒是让关中的防卫能力提升了不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夏一连几个月都没再挑衅,包括刘义真在内的所有将士,渐渐没了之前的危机意识,开始放纵起来。

    将士们倒还知收敛,但刘义真正值狂躁任性的年纪,哪里能想到那么多,对左右陪伴他玩耍的人,赏赐起来完全没有节制,任由他们胡作非为。

    身为秘书长的王修,担负着辅佐少主的重任,所以不免实施劝谏,也由此得罪了刘义真身边的那帮狐假虎威之辈。

    其中的杰出代表刘乞,唯恐遭到王修的惩戒,于是在刘义真面前诬陷说:“王镇恶打算叛变,沈田子才杀掉他,王修却杀掉沈田子,显然是王修也打算叛变。”

    刘义真信以为真,于是让刘乞诛杀王修。

    王修是刘裕特别指派的辅佐重臣,突然间毫无理由被杀,长安顿时陷入混乱,没有人能稳住局面。

    刘义真这时才心生怯意,惶恐之下做出了一项更加愚蠢的决定,把外地的军队全部调回长安,紧闭城门自守。

    这是典型的小孩心性,根本没有综合全面的考量,只知道害怕了就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