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159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159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连吐谷浑汗国也开始冒泡了。

    当然他们不是主动外侵,而是因为受到了西秦的压力。

    西秦虽吞并南凉,但主要是因为趁虚偷袭,并不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取胜,实力远不如东晋,也比不上胡夏,所以在晋夏大战时,乞伏炽磐根本无力凑热闹。

    但他又不想碌碌无为,因为不久前才和北凉达成和解,也不好突然发难,所以就把矛头对准了旁边的吐谷浑。

    417年2月,西秦安东将军乞伏木弈干,奉命攻击吐谷浑戊寅可汗慕容树洛干,在尧杆川击破其弟慕容阿柴,俘虏五千多人。

    慕容树洛干虽有才华,但国内到底资源匮乏,实力脆弱,被逼无奈退守白兰山,羞愤之下竟一病不起,因为儿子年纪还小,临死把国家托付给慕容阿柴,很快与世长辞,享年26岁。

    慕容阿柴于是自称骠骑将军、沙州督导官,定慕容树洛干的谥号为武王,然后潜心发展内政,逐步扩张,专门挑选邻近的小部落下手,国力倒也渐渐强盛起来。

    吐谷浑接连好几世君王都是励精图治的选手,也因此虽然偏居一隅,还不时受到外敌入侵,仍旧一直坚挺地活着。

    他们的邻居西凉可就没有这等际遇了。

    西凉空据一片庞大的疆域,但却并不能从中获利,真正可依靠的不过就是国都酒泉及周边几个郡县而已,与北凉、西秦的势力范围相差无几,甚至还不如后两者。

    417年初,西凉武昭王李暠患病,自觉时日无多,吩咐秘书长宋繇说:“我死之后,世子就是你的儿子,一定要好好管教。”

    宋繇好一番表白,声称绝对会拼尽全力辅佐少主。

    李暠虽仍有许多遗憾,毕竟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只盼望下辈子不要再生在乱世,不要再投身夺利争权的深渊。

    2月,李暠逝世,享年67岁,文武官员拥护世子李歆为总司令官、最高统帅、凉公、兼凉州州长。

    李歆即位后,尊奉母亲尹氏为太后,由宋繇主管三府机要。三府即大都督大将军府、凉公府和凉州州政府。

    新旧交替素来是各国最脆弱的时候,北凉与西凉明争暗斗那么多年,等的就是这种机会,沮渠蒙逊听说李暠的死讯之后,迅速制定作战方针方略,对西凉实施打击。

    以心机和城府著称于世的沮渠蒙逊,此番出手当然也不是蛮打,而是让张掖郡长沮渠广宗,向西凉新国王李歆诈降,请求李歆前来迎接,然后实施伏击。

    李歆得知沮渠广宗投诚,顿时大喜过望,感觉自己很快就能完成父亲一辈子都没做到的事了,立刻动员军队出发。

    沮渠蒙逊事先安排了三万人马埋伏在蓼泉,距离张掖西北二百里,静候西凉军掉入陷阱。

    但兴奋过头的李歆走到半路时,渐渐恢复了理智,又听左右的劝说,认为老奸巨猾的沮渠蒙逊多半又在耍花招,于是赶紧掉头回师。

    沮渠蒙逊等了多时不见敌人出现,士兵侦察之后才知道李歆居然识破了自己的计谋,但又不想无功而返,便亲自率军展开奋勇追击。

    行到半路的李歆忽然想到一项妙计,与其狼狈回国,倒不如来一个以逸待劳,说不定能大败沮渠老儿。

    经过一番奔波,沮渠蒙逊终于在鲜支涧追到敌人,双方好一场血战,杀得是天昏地暗,鬼哭狼嚎,结果北凉军惨败,死伤七千多人。

    李歆分外激动,但也不敢恋战,小胜之后立刻回国。

    沮渠蒙逊倒是表现得很淡定,虽然吃了败仗,却并没有因此乱了方寸,整顿好兵马,重修了附近的建康城,并设立防卫指挥所,然后才从容不迫地原路返回。

    经此一战,李歆可是大受鼓舞,信心爆涨数倍,要不是朝臣劝阻,没几天就想挥师东下。

    不觉一年过去了,李歆渐渐没了激情,但沮渠蒙逊却一直对西凉领土垂涎三尺,准备再度攻打西凉,而且这次也不打算施什么计谋,打算完全硬碰硬地火拼。

    李歆得到战报,内心深处的那团火再度点燃,打算迎头痛击,在左右官员的坚决劝阻下,才终于改为闭城自守。

    沮渠蒙逊不太满意,本来料定李歆会出城迎战的,结果竟然保守起来了,计划落空,只好把田地的庄稼收割一空,愤然班师。

    实际有了上次的意外胜利,李歆确实是有勇气了,但老臣们却都知道上次毕竟只是偶然,这次敌人准备充分,再次取胜的机率奇低。

    因为李暠早已向东晋称藩,又有北凉的重重压迫,李歆不久也派使节到东晋,报告他已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东晋政府任命他为七郡军区司令长官、镇西大将军、酒泉公。

    这种任命自然是没有实际效果的,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抚。

    凉州的战火并不寂寞,北燕虽未经历新旧交替,位置也足够偏僻,却也不能完全置身中原大乱之外。

    418年4月,北燕国都和龙城忽然冒出红气,充满四方,连太阳都被遮住,从凌晨三点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才渐渐散去。

    天文台长张穆,报告冯跋说:“这是一种警告,未来将有战争爆发,现在魏国强盛,而我们之前扣留了他们的使节,使两国友谊受到损害,恐怕早晚因此惹出祸患。”

    冯跋在国内任性惯了,随意诛杀开国功臣,以维系自己的至尊地位,因为与北魏久无大战,所以对他们的态度也十分嚣张,从不把拓跋嗣放在眼里,经过张穆这一提醒,心里不禁也开始后怕起来。

    没过多久,冯跋的预感悄然实现,拓跋嗣借着向东巡视的机会,抵达濡源及甘松之后,派征东将军长孙道生、安东将军李先、禁宫首席侍从长奚观,联合率精锐骑兵二万人,向北燕发起攻击,又让骁骑将军延普、幽州督导官尉诺,从幽州直指辽西,作为声援,他自己则进军到突门岭,等候捷报。

    魏军久经沙场,与柔然争战不断,战斗力早已提升了数阶,相比之下,北燕除了内斗之外,少有大战的机会,双方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长孙道生攻陷乙连城,包围和龙,与北燕单于右辅官古泥会战,大破古泥军,斩北燕将领皇甫轨。

    不出几个回合,魏军几路兵马大获全胜,直扑北燕国都和龙。

    冯跋亲自登城固守,总算让国家躲过一劫,但还是丢了一万户多人家,危机越发显著。

    (本章完)

第326章 黄雀在后() 
北燕自然不是北魏的对手,但此次交锋,北魏并不是一定要制对方于死地,而是有小试牛刀的意味,因为在拓跋嗣眼里,他真正的敌人是刘裕,无论柔然、胡夏,还是北燕,都只是小怪而已,敲打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磨砺军队实力,以为南征作准备。

    胡夏确实有坐收渔利的本事,但赫连勃勃得到了地盘,却失了人心,是喜是忧并不好下定论。北魏虽然并未全力加入到秦晋之战,也没有趁虚南侵,但他们在那场战争中却是不折不扣的赢家。

    也正是这种效应,才让拓跋嗣更加坚定了南征的决心。

    后秦覆灭之后,先后从东晋逃到后秦的流亡政治人物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国А⑺韭硎瀛'、司马道赐、鲁轨、韩延之、刁雍、王慧龙、桓温的孙子桓道度和桓道子、同族桓谧、桓璲、陈郡人袁式等,全都投奔北魏。

    后秦边境的许多居民也都向北魏投降,民众首领寇赞,擅长招徕安抚,使北魏吸纳了更多百姓,北魏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迅速壮大。

    居民的增加不但为国家增加税收,而且壮大了声威,增加了兵力和劳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大大的好事。

    至于原属东晋的那批政治人物,他们的逃亡并非违法犯罪,也不是遭到遗弃,而只是因为政治斗争不相容,才背井离乡,其实多数都是才华横溢之人,有这些人的加盟,又远比居民的作用还要强大数倍。

    圣人说以退为进,何其睿智!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北魏无须东征西讨,只是把自己内部做得足够稳定坚挺,便能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才,远比血光飞溅的效应精妙多了。

    在这些人里面,多数都已崭露头角,有的甚至已在历史舞台上谢幕,比方说司马休之不久便病死了,但有一个人尚未显示神通,那就是王慧龙。

    倒不是因为他是个庸才,而是他年纪尚轻,而且遭遇过于坎坷,自幼家破人亡,多年来辗转流离,居无定所,也没有用武之地,直到归附北魏之后,生活渐渐安定,满腹才华也跟着渐渐显现出来。

    404年桓玄之乱后期,桓玄的同党、东晋政府左副行政长官王愉,与儿子、荆州督导官王绥,打算出奇计袭击刘裕,结果阴谋泄露,全族被屠,王绥的侄子王慧龙,被一个名叫彬的和尚藏了起来,有幸逃得一命。

    按辈分,王慧龙是王愉的孙子,而王愉是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坦之的次子。

    王慧龙固然有才,但他的这一家族背景到底才是敲门砖,不然凭他多大本事,以一个流民的身份,到底难以得到重视,而一旦得以入门,是金子总会发光,将来会大放异彩。

    民间野史认为王慧龙是和尚斌与王家小老婆私通所生,所以和尚斌才那么卖力地保护王慧龙。

    因为正史对于故事背景的记载不够详细,也难免被一些酸臭文人胡乱猜测。

    但这种说法未必一定是假的,当然也不一定是真的。

    佛教在这一时期已经十分普及,贵妇人长年在寺庙流连,保不齐看上哪个帅气的小和尚,传闻倒也不无道理。

    但这世上总是真情存在,或许和尚斌只是出于一片怜悯才施以援手。而且这种局面更有可能发生。

    无论背后隐藏着何种秘密,王慧龙都得以生还,而且将会对北魏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琅邪王氏其实也有这样的例子。

    王恭之乱中依附王恭的王廞,是王导的孙子,后来被刘牢之剿灭,兵败失踪,幼子王华被和尚昙永藏了起来,让他装作奴仆,提着衣裳行李跟在后面,准备混过关卡,逃离是非之地。

    但王华气质不凡,巡逻兵一眼便看出不妥,正。要上前盘问,昙永骂道:“你个小奴才,墨墨迹迹的做什么,还不快点!”边骂边揍了王华十几棍,巡逻兵这才撤下防备,王华也躲过一劫。

    时过境迁,刘裕兴起后,东晋举国大赦,王华也得以重新回归社会,但因为父亲生死不明,所以紧持穿布衣,只吃蔬菜,从不结交朋友,也不当官。

    他的事迹很快就传遍国内,刘裕以政府的名义宣布了王廞的死讯,让王华彻底死心,并为王廞举行追悼会,按礼教规定,让王华穿了三年丧服后,延聘他为徐州州政府主任秘书。

    王华后来也是刘裕集团的一号人物,但远不及王慧龙那么出色,只是二人的人生经历却都同样的跌宕起伏。

    除了东晋的人物前来依附,后秦匈奴堡防卫司令、宁东将军姚CD与弟弟姚和郁,先后献出城池投奔北魏,拓跋嗣高兴之余,特别下诏:“凡是抢救出姚姓皇家子弟,并安全送到平城的人,重重有赏。”以此拉拢更多人心。

    因为刘裕手段奇毒,大肆杀降以绝后患,后秦的一批有识之士唯恐被杀,除去少部分人投奔胡夏,大部分都向北魏投诚。

    反观刘裕集团,不说要增加人才,反倒折损了许多名将,此消彼长之间,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刘裕固然是取得了惊世的成就,但其全盛时代随着关中的丢失,已渐行渐远,其登极之路,同时也意味着走到了下坡路。

    拓跋嗣非常重视人才建设,毕竟他也是有野心的人,想要建立一番千秋伟业,依靠几个放马牧羊的粗鲁汉子,自然是不能完成的,知书达礼的文臣和满腹韬略的武将,便成了宝贵资源。

    看着大批大批的能人入境,拓跋嗣青瓦得异常兴奋,着重封司马国茨瞎韭淼来臀匮糇樱彻煳逖艄

    刁雍不久便上书请到南方边疆效力,拓跋嗣于是任命他为建义将军,让他防卫黄河济水一带。

    刁雍抵达治所后,在当地集结大量武装部队,向东晋的徐兖二州发动攻击,大获全胜,进驻固山后,已拥众二万多人。

    受到接二连三的鼓舞,拓跋嗣终于开始大举北伐。因为柔然的威胁,使北魏畏畏缩缩,失去了继续壮大的机会,拓跋嗣对此不满已久,只因担心受到南方的挑衅,才迟迟没能出手,现在南方基本处于风平浪静的局面,东晋和胡夏互相牵制,完全顾不上自己,正是北伐的最佳时机。

    柔然汗国与北魏完全不在一个等级,拓跋嗣的北伐几无悬念,唯一的问题只是战争成果和期限尚存变数而已。

    赫连勃勃原本以为自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黄雀,却不知背后仍有一支势力正在蓬勃发展,北魏得此契机,距离称霸中原更近了。

    (本章完)

第327章 胡夏皇帝() 
赫连勃勃倒是并不关心什么黄雀蚂蚱之类的,只要能满足自己的私欲,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

    占领长安不久,赫连勃勃就在灞上建立高台,正式登皇帝宝座,改天王为皇帝,改年号为昌武。

    皇帝是汉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天王则是其他民族领袖的称号,自西晋以来,各民族前后建立的政权多达十余个,但很少有正式称皇帝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前秦政权,苻坚一辈子也只是称天王。

    天王和皇帝虽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效应略有不同,因为皇帝这个传统称号,毕竟听起来更像正统一点。北魏称皇帝,说明其统治四海的雄心,胡夏此时称皇帝,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赫连勃勃想要一统天下,只不过从其之后的作为来看,他改称皇帝的用意仅仅是因为内心的虚荣作祟罢了,并没有更高级更长远的规划和考量。

    凡事皆有因果,刘裕的凶暴是因为从基层士兵一步步培养出来的,不狠就不能取胜,更不能压住全场,后来形成了惯性,身居高位仍不改凶暴的手段,而赫连勃勃的脾气秉性,不止凶暴,更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