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214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214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康市政府秘书长王逊,第一时间把叛徒的动向报告给萧道成,萧道成立刻通知王敬则,按照预定计划展开行动。

    当时宫门已关,王敬则拿锯把木墙锯了一个大洞,带人跑了出去,然后冲入监察院。

    刘韫已经做好战争的准备,院内火把通明,突然看见王敬则出现,慌道:“老兄有什么急事,怎么晚上来了?”

    王敬则骂道:“好小子,你竟敢作贼!”

    刘韫知道事情已然败露,猛地抱住王敬则,示意左右的随从把他制住,但王敬则的反应速度简直到了非人的地步,挥拳朝对方的脸发起连环猛击,不等其他人围上来,已先把刘韫弄死。

    道不同不相为谋

    (本章完)

第420章 建康内乱() 
长官既死,周围的奴仆、侍从和卫士们全都傻了眼,在当地不敢动弹,后堂的卜伯兴跑出来叫道:“愣着干什么,快杀了他!”

    但大家一来因为起兵叛变而心虚,二来也畏惧王敬则的威严,面面相觑,都不肯向前挪步,王敬则乘胜出击,一刀砍了卜伯兴。

    王蕴在听说刘秉的作为之后,就已觉心灰意冷,如今又连失两名队友,更加绝望,非常狼狈地集结部众数百人,也往石头奔去。

    因为天色太暗,而两方势力已经公开较量,城外一时难以分辨敌我,王蕴惊慌之中发现薛渊竟在城楼上指挥作战,以为袁粲已经被捕,于是带着部众四散而逃,后被生擒斩首。

    与此同时,萧道成再派出一名带兵官戴僧静率数百人前往石头协助苏烈,联合攻击袁粲。

    袁粲方面的孙昙瓘,十分骁勇善战,大战之初,力挫萧道成军的声势,但因敌我力量悬殊,终究不能扭转乾坤,只是达成对峙的僵局而已。

    戴僧静意识到这样不是办法,所谓迟则生变,朝廷军若是迟迟不取胜,难保一些别有用心的家伙不会跳出来横生枝节,经过简单的部署,最终选出一小队威猛的汉子,前往焚烧袁粲总部的西门。

    袁粲正与刘秉在总部的东门城楼指挥作战,忽然望见西门起火,不禁大惊失色,当即返回总部坐镇,而刘秉则与两个儿子直接跳墙逃走。

    看着刘老弟远去的背影,袁粲忍不住老泪横流,指望这么不靠谱的盟友,能成功才怪了,下城后,对儿子袁最说:“我本就知道一根木头绝不能支撑大厦不塌,但为了名誉和道义,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现在败局已定,我死不足惜,你快快逃命去吧。”

    袁最坚决不肯离开,父子俩纠缠了好一会儿,丝毫不觉戴僧静竟已翻墙跳了进来,提着大刀在旁虎视耽耽。

    “袁先生,别来无恙?”戴僧静冷笑着打起招呼。

    袁最发觉不对劲,赶快用身子挡住父亲,戴僧静也是痛快人,不等袁粲回话,直接挥刀就砍,袁粲已然脸如死灰,绝望地看着血泊中的儿子,悲愤地说:“我不失为忠臣,你不失为孝子。”

    戴僧静又是一阵嘲讽的笑,把袁粲也砍死。

    民间听说此事之后,为表示哀悼,还编了一首短小精悍的挽歌: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

    萧道成、褚渊、袁粲本是当朝的三巨头,袁粲始终忠于刘姓皇帝,但褚渊却和萧道成结盟,图谋改朝换代,民间百姓对于事不关己的事件,总能表达“客观公正”的评判,认定袁粲是大忠臣,而褚渊是大奸臣、走狗。

    褚渊既得萧道成的信任,当不会在意民间这种言论。

    刘秉父子三人最终也没能逃出萧道成的手掌心,只赶到额檐湖,就被官军追到,当场斩首。任候伯、黄回等人都还出手,袁刘两名大佬、集团的领袖,居然双双毙命,所谓的“勤王行动”已然提前落幕了。

    萧道成为了避免更多麻烦,假装不知内情,对于参与这项计划的其他人全不追究,建康城重回平静。

    477年12月26日,也即事变的三天后,刘宋中央政府进行一番洗牌,政府副行政长官王僧虔改任左副行政官,新任立法院总立法长王延之改任政府右副行政长官,政府财政部长张岱担任文官部长,政府文官部长王奂改任建康市长。

    这些人自然是亲萧派——起码不是反萧的。

    萧道成并没有因此放轻松,威胁仍然存在,那就是沈攸之,两个老朋友之间总归也是要有个了结的。

    处理完了袁粲事件的善后事宜,萧道成把指挥部移到阅武堂,把全军主力部队交给黄回,派他西上讨伐沈攸之。

    随同黄回西上的还有萧道成的心腹将领,说是同僚,实则是在旁监视——这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措施,黄回到底是曾经参与过“谋反”的角色,萧道成不可能完全放任他行动。

    千里之外的沈攸之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派大营军事参议官孙同等五位将领,率三万人担任前锋,军政官刘攘兵等五位将领率二万人随后继进,又派大营军事参议官王灵秀等四位将领,分别攻击夏口、占领鲁山。

    闰12月14日,沈攸之抵达夏口城外,仗恃自己兵力强大,脸上不自觉地露出骄傲的神态,暂时把主舰停泊在黄金浦,然后派人通知郢州总部行政官柳世隆,说道:“奉皇太后的命令,暂时还都,你既跟我一样效忠皇家,定能了解我的意思。”

    柳世隆让使者转述:“东下军队的动向,我们早已听说,郢城不过一个小镇,只求自保。”

    沈攸之的主任秘书宗俨之听完了使者的回话,大喜过望,认定这个柳世隆不过是个草包,力劝沈攸之迅速发起攻击。

    人事官臧寅不以为然,分析说:“郢城虽然兵力薄弱,可是地势险要,攻击和防守是两种相反的形势,不是十天半月就能见分晓的,如果不能迅速夺取,锐气一挫,声威反受损耗。而今应当顺江而下,长驱直入,只要建康沦陷,小小的郢城岂能独存?”

    沈攸之接受了这一提议,打算留下一小部分军队盯住郢城,然后亲率大军东下。

    大军就要出发时,柳世隆突然派人到西渚展开挑衅,前军将军府大营军事参议官焦度,站在城楼上对沈攸之破口大骂,而且是那种极其脏的脏话,沈攸之当场就被激怒,临时撤销了东下的命令,动员大军焚烧村庄,兴筑长墙,把郢城团团围住。

    正如臧寅所说,攻守本是两种相反的情形,沈攸之的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日夜攻打,仍不见成效,被柳世隆困在城下。

    萧赜得知郢城被围攻的消息,可是松了好大一口气,毕竟这是计划中的关键一环,柳世隆果然不负所托。

    但沈攸之兵力雄厚,到底是不争的事实,萧赜特地向周山图打听有关沈攸之的情况,看有无破绽可寻,周山图回说:“沈攸之是我的邻乡,曾经很多次一同带兵出征,我对他可说是相当了解,他性情阴险刻薄,不得军心,从来就是这样,现在困于坚城之下,正是失败的前奏。”

    萧赜会心一笑,大功注定要收入囊中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阿~

    (本章完)

第421章 郢城之围() 
就在与沈攸之正式决战之前,萧道成还煞有介事地问他的军事参议官江淹:“如今下大乱,你认为未来形势会如何演变?”

    江淹当然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一本正经地回说:“成败的关键在于恩德,而不是人数的多少。

    你具有英雄气慨,谋略高深,第一可胜;你宽宏大量,仁爱宽恕,第二可胜;贤能的人才愿为你竭尽能力,第三可胜;民心归附,第四可胜;奉天子之命,讨伐叛逆,名正言顺,第五可胜。

    沈攸之性情急躁,器量狭小,第一应败;只有威严却没有恩德,第二应败;士卒离心离德,第三应败;地方势力和豪门世族都不支持他,第四应败;深入敌境千里,而无同党响应,第五应败。

    稍加分析就不难得到结论,即使有十万只豺狼也会被我们生擒活捉。”

    萧道成瞬间笑成了花轿上的大姑娘:“谢谢你对我这么高的评价。”

    江淹可不是一般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此时已颇有名气,所以萧道成才会想得到他的肯定。

    早在几年前,江淹还只是一个不得志的小官,连续好几任主子都倒台了,但因过硬的文学实力,被萧道成发掘,把他带到府上任职。

    据说江淹的文采倒还是在政坛失意之后才得以爆发的,有一天他到郊外散心,天色渐暗,便在山上留宿,当晚梦见一个神仙送给他一支五彩斑斓的毛笔,第二天醒来感觉很奇怪,更奇怪的是,之后竟然才如泉涌,终成当世第一大文豪——这就是“梦笔生花”的故事

    多年以后,江淹又做了一个梦,这次他没有梦到神仙,而是梦到一个几十年前的大人物郭璞,也就是著名的风水学鼻祖,也是游仙诗的创始人,郭璞对江淹说:“我的五彩笔留在你这里已有很多年了,是时候还给我了!”江淹于是从怀里拿出来,交还给他,自此之后,江淹的文章便没了昔日的风采——这就是江郎才尽的来历。

    前后两个梦当然是虚构的,只是当时的人对于大才子的种种假想,起初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种天才,断定他一定是受到上天的指点,到后来又不敢相信这种天才竟也有才尽的一天,又断定他一定是受到上天的责罚。

    江淹一生著作颇丰,尤其《恨》、《别》二赋更是传世佳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于人生世事的感悟自然也是不尽相同的,晚年的江淹把更多精力放在生活上,也不再跟名声较劲,为名声所累,文学作品随之风格大变,这也是当时人称“才尽”的重要原因,所谓“才尽”,对于当事人来说,或许反而是一种升华。

    别人眼中和自己眼中的景象本来就是大相径庭的。

    所以大才子唐伯虎才有“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感慨。

    此刻的沈攸之也有同样的感慨,他在想自己明明是打着匡扶宋室的旗号起兵,反对萧道成专权跋扈,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理解?

    别人不能理解倒也无妨,柳世隆不能理解,那就真是不能理解了。

    沈攸之一连几次攻打郢城,全都以失利告终,这让他十分郁闷,而萧赜的援军很快赶到,更让局面变得紧张起来,军营里每天都有大批士兵逃跑。

    沈攸之可以容忍城池攻不下,但绝不能容忍人员流失,每天骑马到各营加以安抚,可是逃亡仍不能停止,沈攸之大怒若狂,召集各军各部的带兵官,对他们说:“我奉皇太后的命令,率领义军前往首都,大事如果成功,有官大家一起做,如果失败,朝廷自会杀我满门,与其他任何人没有关系——这种只赚不赔的买卖,谁不想做?最近很多士兵逃跑,全是你们管理不当所致!过去的事,我不再追究,但从今往后,再有士兵逃跑,带兵官连带有罪!”

    他以为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肯定不会有人再逃跑了,结果逃跑的人更多,往往派人前往追捕,最后负责追捕的人也跟着逃跑,而且还没人敢把这一情形报告给沈攸之,沈攸之渐渐成了孤家寡人,却浑然不知。

    这种恶性循环没过多久便产生了极恶劣的影响,军政官刘攘兵终于忍受不了长官的各种歇斯底里和无理取闹,悄悄把降书射进郢城,向柳世隆请降。

    柳世隆当然不敢相信这这种机遇,打算静观其变,而刘攘兵当天就表达了诚意。

    478年正月19日,入夜,刘攘兵纵火焚烧大片营寨,再派人向城中高呼,然后率军顺利进入郢城。

    营中火光冲天,很多士兵趁乱逃跑,将领们完全无法禁止,沈攸之气得暴跳如雷,立即逮捕刘攘兵的侄子和女婿,当众斩首。

    经此变故,攻城已变得不切实际,甚至自保都成了问题。

    次日一早,沈攸之带着残余部队过江,抵达鲁山时,将领们也都逃光了,臧寅倒是有情义,不忍抛弃沈攸之,却又实在无力继续走下去,毅然投水自尽。

    绝望的沈攸之异常狼狈地向江陵折返,半路上遇到了一些走投无路的士兵,大家互相也没了上下级的那种隔阂,既尴尬又庆幸,携手向江陵奔去。

    沈攸之不知道,此时的江陵早就易主了。

    雍州督导官张敬儿在诛杀沈攸之的使节之后,得到沈攸之东下的消息,立即率兵袭取江陵,杀掉守城将领和沈攸之的两个儿子、四个孙子。

    在距江陵一百余里的地方,沈攸之终于从路人口中得到了江陵的消息,顿感万念俱灰,而重新集结的士兵,眼见回天乏术,再度逃散,沈攸之终于彻底放弃,与儿子沈文和,在华容边界的栎树林中上吊自杀。

    正月21日,当地村民砍下沈攸之父子的人头,送到江陵邀功,张敬儿把沈攸之的尸体放到盾牌上,拿青布伞盖在上面,让人抬到各大市集上展览,最后才送到建康。

    紧接着,张敬儿开始在江陵展开大屠杀,把沈攸之的所有亲戚朋友全都杀尽。

    在被杀的人群中,有两个让人印象深刻。

    留守政府军政官边荣,曾受沈攸之的恩惠,张敬儿攻入江陵后,边荣初心不改,坚决拥护沈攸之,后来被士卒捉住,送到张敬儿跟前,张敬儿问他:“你怎么不早来,兴许还能放你一马。”

    边荣说:“沈公让我守城,我不忍丢下不管,而自己逃命,本就不打算活命,何必多问。”

    张敬儿不屑地说:“不希望活命,那有什么难?”下令将其斩首。

    行刑台上,边荣的门客程邕之突然冲过去抱住边荣,对刽子手说:“我跟边先生是多年好友,实在不忍看他被杀,我愿先死。”

    边荣瞬间泪流满面,与程邕之哭作一团,刽子手一时不能下刀,只得让人报告张敬儿,张敬儿大手一挥:“求死容易得很,为什么不准?”

    于是程邕之和边荣先后被杀,成了当时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知己者遭人唾骂。

    (本章完)

第422章 自食其果() 
就在与沈攸之正式决战之前,萧道成还煞有介事地问他的军事参议官江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