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272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272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当天,侯景用皮制口袋,把他到江东之后才生下的两个儿子装了起来,挂在马鞍后面,率亲信房世贵和一百多名骑兵,向东逃走,打算投奔镇守吴郡的谢答仁,其他亲信将领侯子鉴、王伟等人则逃往朱方。

    王僧辩立即做出回应,让裴之横、杜龛驻军杜姥宅,杜崱进入宫城,然后让侯瑱锐骑兵五千人,追击侯景。

    侯瑱本是萧范的部将,萧范流离中忧惧而死,侯瑱转投其他阵营,后来不幸被侯景俘获,侯景因他与自己同姓,特别免他一死,只扣留其亲属当人质。侯瑱不久便投奔萧绎,侯景一气之下把他所有儿子和弟弟全都诛杀。显然二侯之间是有着血海深仇的,王僧辩让侯瑱追击侯景,用意当然也很明显,既让侯瑱报仇雪恨,也能确保侯瑱不会被侯景的花言巧语策反。

    杜崱的军队毫无纪律可言,在宫城大肆烧杀抢掠,是这场卫国圣战中的一记败笔。

    建康周围依附侯景的人要么是受到胁迫,要么是出于投机,眼见侯景失败,当然纷纷转投王僧辩,所以战后秩序很快恢复。

    萧绎在送王僧辩东下时,曾悄悄告诉他:“宫城之内,你随意诛杀。”暗示其除掉萧统和萧纲的子孙,因萧纲的儿子几乎被侯景杀光,所以王僧辩的主要任务就是杀掉萧栋兄弟。

    王僧辩信誓旦旦地表示:“讨伐盗贼的事,我定然全力以赴,成济所做的事,请指定别人。”

    萧绎没有办法,只得秘密吩咐宣猛将军朱买臣,让他解决此事。既已收复建康,朱买臣很快就把萧栋兄弟诱杀。

    与此同时,侯景及其亲信仍在逃亡途中。

    侯子鉴与郭元建相约投奔北齐,王伟自知不为北齐所容,所以与他们分道扬镳,半路上被直渎驻军司令黄公喜捕获,押送到建康,王僧辩对他说:“你选择当盗贼的宰相,却不能为你的君王一死尽忠,怕是令人不齿吧。”

    王伟没有半点惧意,趾高气昂地说:“成功失败,命中注定,如果汉国皇帝早一天采纳我的建议,你怎么会有今天。”

    王僧辩只觉好笑,把人押往江陵,交给萧绎处置。

    王伟在狱中就没了先前的傲气,向萧绎呈献自己的诗作,表达忠心,萧绎爱其才华,有心饶他一命,但很快有人呈上了王伟的杰作,让萧绎大为愤怒。

    这篇杰作是王伟之前替侯景撰写的讨伐萧绎的文告,中间有一句是这样说的:“项羽一个眼里有两个瞳仁,尚且败于乌江,萧绎只有一只眼睛,天下岂能归附。”

    这可是戳到萧绎的痛处了,萧绎看到后,当天就把王伟的舌头钉在柱子上,又让人剖开其肚子,挖出肠胃,然后凌迟处死。

    王伟及其同党赵伯超等人死于552年5月18日,那时侯景早就离开人世了,而且死相更惨。

    4月12日,侯瑱军抵达松江,终于追到侯景。

    侯景众叛亲离,根本没有投奔之处,而追兵近在眼前,只得把两个小儿子扔到水中淹死,然后顺松江而下,由海路前往蒙山,准备重回北方。

    4月18日白天,侯景可怜巴巴地正在船上睡觉,同行的羊鹍趁机对舵手说:“哪有什么蒙山,你只管听我的命令。”让调转船头,直返京口。

    羊鹍是羊侃的儿子,也是侯景的大舅子,侯景占领宫城后,强行娶羊侃的女儿为妻,并对羊鹍很优厚,所以羊鹍也随侯景一起逃亡,但他当然不想背井离乡,和侯景一起去北方,所以暗中另有所图。

    经过胡豆洲时,侯景忽然意识到不大对劲,询问岸上的人,果然方向搞错了,正要破口大骂,羊鹍拔出佩刀,恶狠狠地对侯景说:“我们替你卖命的次数已经够多,今天到这种地步,终于一事无成,现在打算借人的人头,换取富贵。”

    羊鹍本想把他骗到京口,然后绑他交官,但既然已经撕破了脸,也就没必要走那道程序了。

    侯景瞬间凌乱了,眼看大刀袭来,下意识地打算逃江逃命,羊鹍猛砍船身阻止,侯景被迫翻身钻进船舱,借着狭小空间与羊鹍扭打在一起,并试图抢过大刀,终于不是羊鹍的对手,最后被羊鹍刺死。

    羊鹍把侯景的尸体交给萧绎方面的徐州督导官徐嗣徽,徐嗣徽用大量食盐塞到侯景肚子里,把尸体运往建康。

    王僧辩让人把这个万恶的家伙拖到街市上示众,建康百姓争着割取尸体上的肉吞食,连骨头都抢完了,侯景的老婆溧阳公主也参与其中。

    侯景的死讯传到北方,高洋忽然有天梦到猕猴坐在自己的御床上,于是把侯景留在北方的儿子全都煮死。

    侯景南下之前,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早被高澄剥皮抽筋,剩下四个小儿子也成了太监,高洋又把他这四个太监儿子全都煮死了。

    至此侯景之乱彻底结束,而他造成的影响却异常深远,主要体现在对南朝的冲击,使南朝国力锐减,并陷于分裂局面。

    从刘裕称帝开始,南朝一直处在下坡的过程,直到侯景之乱的出现,这个趋势越发显著,南北朝格局已进入尾声,南朝距离并于北朝的日子越发近了,有个细节倒是戏剧性地表现出这一变化。

    侯景逃亡之前,把玉玺交给总监察长兼平原郡长赵思贤看管,嘱咐他说:“如果我死了,就把它投进长江,绝不能让东吴娃再得到。”

    赵思贤从京口北渡长江时遇到强盗,便把玉玺藏到草丛中,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郭元建,郭元建派人找到了玉玺,并带着它投奔北齐,于是这个象征着正统的信物再度回归北方,用当时的说法,正统在此时就已经转移了。

    (本章完)

第510章 突厥显威() 
    侯景的尸身被瓜分干净,脑袋倒是完好地保存下来,在街上悬挂示众三天之后,萧绎让人用水把它煮个半熟,然后涂上油漆,放在军械库留念。

    趁着萧梁与侯景大战期间,北齐或是西魏何不南下抢夺地盘呢?

    其实两国都已得到不少好处,边界的萧梁守将为了征求援助,割让了许多土地,尤其北齐直接深入到淮河以南,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宽广。

    正是西魏与北齐互相提防,所以两国谁也不肯放手南下混水摸鱼,如果北魏没有分裂的话,一场南征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高洋篡位之后,西魏与北齐就不仅仅是互相提防那么简单了,宇文泰打着诛杀叛逆的旗号,开始对北齐动武,但一经交锋,宇文泰就发现高洋的军事才华让人印象深刻,所谓“诛杀叛逆”的旗号也并没有起到多大助力,东征并不顺利,所以只好继续休养生息,励精图治,等待更好的机会再出手。

    就在这一时期,宇文泰的府兵制度日趋完善,并成为西魏发展壮大的最强有力的资本之一。

    府兵制度即兵农合一制度,士卒每年接受二十天的军事训练,有闰月的时候,多加五天,其他日子都在家务农,国家没有战事的时候,只负责轮调前往京师担任警卫,有战事则出征作战,粮食铠甲马匹薪俸全都由自己负担。

    这一制度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耕种和作战的效率,东晋时的北府兵之所以能在淝水击溃前秦,除了前秦自己作死,也与府兵制度是分不开的。

    北府兵当然是府兵制的前辈了,只是因为朝局变幻,没有坚持走下去,反而让北方的宇文泰重新提上计事日程,并将其完全正规化、规模化,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兵制之一。

    按照宇文泰的规划,西魏全国共设有一百府,每府设有一个指挥官,分别隶属二24个军,由12个大将军管辖,即每个大将军统领两军。

    这12个大将军则分属6个柱国将军,即每个柱国将军统领两个大将军。

    自尔朱荣之后,柱国大将军的称号一度消失不见,但直到537年,元宝炬又让宇文泰担任,之后又加封七人,一共是八个柱国将军,除了宇文泰,其他七人分别是:广陵王元欣、赵郡公李弼、陇西公李虎、河南公独孤信、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谨、彭城公侯莫陈崇。

    元欣因是皇室成员,宇文泰为了照顾皇家,所以让元欣挂个名,剩余六人则都是西魏的栋梁,是凭借真才实学才取得这项殊荣,就是他们负责全国的府兵建设,手下的12个大将军分别是:广平王元赞、淮王元育、齐王元廊、章武郡公宇文导、平原郡公侯莫陈顺、高阳郡公达奚武、阳平公李远、范阳公豆庐宁、化政公宇文贵、博陵公贺兰祥、陈留公杨忠、武威公王雄。

    这些人为结束大分裂的局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魏的安静让东面的邻居高洋不厌其烦,但高洋还没准备好讨伐宇文泰,南征旷日持久,且有很大变数,也并不现实,所以把矛头指向更北方的异族部落。

    此时塞外有三个部落引人注目,除了老牌的柔然,还有新生代的契丹和突厥。

    契丹和突厥也存在多年了,之所以说是新生代,因为他们直到近些年才崭露头角,开始与中原政权有大量交涉。

    契丹源自西晋时期的宇文鲜卑及其周边游牧部落,突厥则是西方一个小部落,世代居住金山之南,在柔然汗国中担任炼铁工匠,直到柔然衰落,在新近酋长阿史那土门的带领下,突厥逐步壮大起来。

    阿史那就是这个小部落的姓,传说他们原来住在西海之西,是匈奴族的一支,后来被邻近的部落击破,全族被屠,只有一个小男孩幸存。

    小男孩大概只有十岁,敌人看他年纪小,没有立即杀死,而是砍断他的双脚,遗弃在沼泽里,也算给他个求生的机会。

    重伤的小孩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本来是活不下来的,但有一只母狼经常叼肉来喂他,竟让他起死回生。

    几年过去,小男孩已长大成人,情到深处,竟与母狼做出了羞羞的事情,母狼因此怀孕。

    此事不巧被敌人得知,敌人大感惊奇,决心除掉后患。

    这一次男孩没能逃脱,敌人本想连母狼一起杀掉,但就在准备动手的时候,忽然一阵怪风把母狼吹到了西海之东,落在高昌国的西山上。

    母狼在那里生下了十个男孩,各有不同的姓,阿史那是其中之一,且最有才能,后来被残存的同胞推举为酋长,部落也由此延续下来。

    突厥的旗帜上画有狼头的图案,正是因为这个传说,表示不忘根本。

    当然这故事是不成立的,起码与生物学相违背,但也寄托了突厥人的美好愿望,毕竟狼是一种可怕的生物,威力十足,宣称是狼的后代,旁人必定不敢轻易招惹。

    其实敢不敢招惹,完全是靠实力说话,作为塞北老牌扛把子柔然,就一向瞧不起他们家的铁匠。

    换作上个世纪,突厥怎么也不敢对主子说三道四,但柔然早就今非昔比,那就不一样了。

    阿史那土门虽在膨胀了,但一开始也并没有直接动粗,在收降铁勒部落五万多筵帐之后,先趁机向柔然求婚。

    柔然可汗郁久闾阿那瓌,当场暴跳如雷,派使节前往指责说:“你不过是我家的铁匠,谁给你的勇气,竟敢说这种!”

    阿史那土门也很生气,诛杀使节,从此与柔然断交,转而向西魏求婚,宇文泰不想让边疆动荡,于是随便找个公主下嫁给他,阿史那土门有了盟友,便更加嚣张,于552年初突袭柔然,并大获全胜,直接逼迫阿那瓌自杀。

    阿那瓌的太子菴罗辰,与阿那瓌的堂弟登注俟利,以及登注的儿子库提,率残余部众投奔北齐,仍留在故土的部众,则推举登注的次子铁伐继任可汗。

    此战让土门大为意外,他虽自负才能,却也没想到这么轻易就赶走了柔然,得意之余,开始摘掉酋长的帽子,改革称号,自称伊利可汗,妻子称可贺敦,儿子或弟弟称特勒,率军队的皇家子弟称设。

    553年2月,高洋送柔然可汗郁久闾铁伐的父亲郁久闾登注,和他的哥哥郁久闾库提返国。

    铁伐不久便被契丹击斩,登注继任可汗不久,又被部落总监谋杀,于是柔然贵族拥护库提当可汗。

    在此期间,土门病逝,儿子科罗继任,科罗仍然向西魏示好,并竭力打击柔然,不幸的是,他只在任一个月,很快就死掉了,死前立弟弟俟斤为可汗。

    俟斤性情刚猛,颇有才干,出任可汗倒是绝佳的选择,科罗也许正是看中老弟的这一点吧。

    本年12月2日,俟斤再向柔然施压,柔然不能抵抗,举国投奔北齐。

    12月6日,高洋从晋阳出发,北上攻击突厥,并罢黜可汗库提,另任命阿那瓌的儿子菴罗辰为新可汗,安置在马邑川,发给他们粮食绸缎布匹。

    突厥能打败苟延残喘的柔然,毕竟不是北齐的对手,俟斤识相地投降,并开始对北齐进贡,高洋也不再追究,班师回国。

    柔然走到了穷途末路,开始各种违背常理的恶搞,先是背叛北齐,然后又向西魏挑衅,把周边几个邻居全都得罪一遍,看起来终于放弃自己了。

    当自己放弃的时候,距离覆灭就不远了。

    555年底,突厥可汗阿史那俟斤彻底将柔然消灭,这个从402年在瀚海沙漠崛起的大型游牧部落联盟,正式在历史上绝迹,突厥成功取代塞北扛把子的地位,西破厌哒、东驱契丹、北吞契骨,风头一时无两。

    宇文泰迫于压力,把前来投奔的郁久闾邓叔子及其部属三千人,全都交给突厥使节,就在青门外全体屠杀。

    (本章完)

第511章 梁帝成双() 
    550年11月20日,宇文泰在与高洋的第一次交锋中,看到了高洋的排兵布阵,忍不住感叹:“高欢不死。”认为高洋有其父遗风。

    长年郁郁寡欢的高洋,当真没少受了委屈,就连母亲都待他不厚,更何况旁人,如此遭遇不免让他有一丝暴力倾向,因为每逢受到不公正待遇,内心深处总有反抗的冲动,结果屡次都不得发,郁结久久不散,问题自然滋生。

    阴险易怒可以形容其性情,所以他才对行军打仗颇有热情,而且往往身先士卒,丝毫不把自己的身份和性命放在心上,也许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