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3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3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在次年的春节期间便被左部统帅李恪击杀,前后共潇洒了一年整,与秃发树机能的战绩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李恪完美诠释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真谛,晋王朝监军官何桢的银钱花的恰到好处。

    就在匈奴叛乱发生不久,北地郡的胡人也开始兴风作浪。

    凉州督导官牵弘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出兵讨伐,不幸的是整个凉州的胡人全都响应起来,与隔壁的鲜卑人实现了会师。经过一番苦战,牵弘被包围在了青山,敌众我寡的情形下壮烈牺牲。

    事件紧急,苏愉临危受命,不想凉州督导官的坐位还没暖热乎就在金山被害。

    秃发树机能从270年的6月4日起兵到271年不过一年时间,接连击杀了三位州督导官,其他大大小小的军民更是死伤过万,鲜卑人第一次展现了他们惊人的战斗力。

    洛阳的司马炎可是坐不住了,召集亲信智囊们商讨对策,自己才刚在皇位上坐热乎就发生这么大的事,这让天下人怎么评价啊,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得把叛乱给平定了。

    任恺素来与贾充不和,眼见机会难得,赶忙向皇帝陈述了西北局势,说的如何如何严重,总之必须要一位德高望重、颇有威名且有谋略的大臣前往镇压安抚。

    司马炎听得一愣一愣的,感觉应该靠谱,免不了要问何人可以胜任,任恺不慌不忙的说出了贾充的名字,旁边的庾纯也附和着赞赏贾充,声称只有贾充贾大人才能解决此次的边疆祸患。

    于是几天后的271年7月26日,一道诏令下到贾府,保留贾充原先车骑将军和高级咨询官的职位,兼任秦凉军区司令长官,择日开往前线。

    和平时期的任命怎么都好说(当然在和平时期也不会随便任命司令长官了),值此****之际,贾充只觉幸福来的太突然,把任恺祖上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但问题却仍旧没能解决,看着手里的诏令,真是又恨又急,好在司马炎并没有指定具体的日子,只是说择日出发,那也就可以拖延一段时间。

    接下来的时间,贾充真是度日如年,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又不能直接跟领导说自己干不了,那简直是作死,但想到已故的那几位州督导官,隐约感觉自己终将命不久矣。

    4个月后,贾充实在无计可施,司马炎已经派人催了好多次,再不出发可能仕途堪忧了,不管此行成败如何,都只能认命了。

    洛阳城西的夕阳亭里,贾充的死党悉数到场,为他们的老朋友饯行,而就在此时,贾充吐露了一番苦水,想我五十过半,如今居然要率兵平乱,这把老骨头哪能经得住多少折腾啊,再说了那帮鲜卑贼人野蛮善战,估计此次见面也就跟诸位永别了。

    死党们都出言安慰,气氛瞬间变得异常尴尬,只有一个人居然哈哈大笑起来。

    贾充怒瞪着俩眼问他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好歹同僚一场,不奢求你为我伤心,但也不该这么幸灾乐祸的啊。

    死党们也都侧目而视,寻思我们都不过是偷着笑笑罢了,你居然敢这么嚣张,简直欺人太甚。

    发笑的人是荀勖,在他看来,贾充完全是当局者迷,想当年何其英雄人物,如今居然被任恺那个老匹夫耍得团团转,真是把脸都丢到姥姥家了。

    贾充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赶忙询问对策,荀勖摒退了一部分人,这才不紧不慢地说出了自己这个旁观者的见解。

    原来太子司马衷已到了婚配的年纪,如果此时把贾充的女儿嫁给他,到那时不用主动推辞,司马炎也会把贾充留在洛阳。

    贾充先是一阵欢喜,但想到自己女儿的资质,心里很快凉了一半。

    荀勖瞧出了他的隐忧,拍拍胸脯号称保证完全此事,让贾充先缓缓地向关中行进,不出三天便见分晓。

    (本章完)

第6章 太子娶妃() 
接下来的几天,贾充越发忐忑不安,先不说司马炎会不会答应给太子立妃,就算要给太子立妃,自己女儿那小模样又怎能中标呢,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最后的机会了,只盼奇迹降临。

    京城的荀勖则找来了好哥们冯紞,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二人达成共识,只有保住贾充,才能保证二人的仕途,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把太子妃这件事办好。

    接下来,冯紞又拉来了荀顗,荀勖则拜访了贾充的老婆郭槐,郭槐是何等精明的人物,送走了荀勖就派人带上一大笔珠宝首饰进宫送给了皇后杨艳,一番说道之后,就差司马炎的临门一脚了。

    司马炎确实要为太子立妃,而且有了人选,但绝不是贾充的女儿,甚至当杨艳向他推荐贾家千金的时候,他都笑哭了,一面认真的解释自己失态的原因。据他说,最佳的太子妃人选应该是卫瓘的女儿,人家贤良淑德、容貌美丽、身材修长、肌肤白皙,而且兄弟众多——反观贾充的女儿,嫉妒心强、容貌丑陋、身材短小、肌肤黝黑,而且贾充膝下无子,连个娘家照应的人都没有。

    杨艳自然知道这些,但她本来与贾充的老婆关系不错,而且还收了人家不少的珠宝首饰,听完司马炎的说辞,只问了一句,这些是不是你亲眼所见?

    司马炎倒被问住了,两家的情况可谓世人皆知,但究竟怎么样还真没见过。

    杨艳这才放心大胆地替贾充的女儿吹棒起来,说她不是传闻中那样的,其实是个绝世大美女,比卫瓘的女儿不知道强多少倍,而且闺名叫南风,南方早日传来胜利之风,这也是多好的兆头啊。荀勖、冯紞和荀顗三人也跑到司马炎跟前极力的推荐贾南风,声称她是最佳的太子妃人选。

    司马炎一时间被说得晕头转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凌乱了,但如果贾南风真的那么出色,跟贾充结为亲家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几番纠结之后才终于下定决心立贾南风为太子妃。

    很快,半路上的贾充接到洛阳的圣旨要求即日回京,这一刻他老泪纵横,心想真的是有奇迹存在的。

    任恺与贾充的此次对决,最终以贾充的完胜告终,虽然有些波折,但意外变成了太子的老丈人,而且不用离京,贾充估计还要感谢任恺了。当然,任恺此时的心情可就不怎么愉悦了,经此之后,也正式被贾充踩到脚底,很快就遭罢黜回家,再无翻身之日。

    272年2月17日,晋王朝的太子司马衷正式迎娶贾南风为太子妃。本年,司马衷13岁,贾南风15岁。

    见到儿媳妇时的司马炎表情有些苦涩,贾南风确实名不虚传,跟坊间流传的版本并无二致:1米4的个头、大麦的肤色以及粗糙的五官,也就因为是权臣的女儿,居然机缘巧合地成了储君的妻子,若是生在民间,只怕出嫁都很困难。

    贾南风也称得上是遗传学案例中的奇葩了,她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外貌和狡诈,同时也不忘吸收母亲的尖酸刻薄和旺盛的嫉妒心。但凡她有半点母亲的姿色、父亲的软弱,晋王朝也不致被她搅得支离破碎的。

    历史当然不是由某个人决定的,但往往就是某个人的某些举动,拨动了历史的G点,诱使它朝着匪夷所思的方向前进。

    此时的晋王朝尚未给她大施拳脚的机会,但深宫里的她倒也不会甘心平庸寂寞,玩弄自己的白痴丈夫,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胃口。太子宫的宫女太监们只恨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自从贾南风入驻以后就没得过半分安宁,轻则挨几记耳光,重则再也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而司马衷的其他妃子应该是最惨的了,人人都向太医询求避孕的良方,一旦有谁不幸怀了孩子,等着她的不是太子的宠爱和赏赐,而是贾南风手里那明晃晃的匕首。

    谋害孕妇这一点上,贾南风可真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她的母亲郭槐在善妒的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郭槐是贾充的继室,替贾家生了二女二子。长女就是贾南风,次女是贾午,这二人在后来都为晋王朝的衰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两个儿子却都没能长大成人,长子贾黎民是在三岁的时候夭折,次子则刚满一岁便去陪哥哥了。

    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本来在古代婴孩的死亡率就高,但郭槐的这两个儿子的死因却是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就算搁在21世纪的今天,有着各种高科技护体,孩子们怕是也难逃噩运。

    郭槐生性善妒是留名青史的,但究竟善妒到了何种地步呢?据说有一次贾充逗自己的长子,这是为人父母做的最平常的事了,但不幸的是当时孩子是由奶妈抱着的,更不幸的是,这一幕被郭槐看到了,于是郭槐认定奶妈与贾充有一腿,然后趁着贾充不在家的时候就用鞭子把奶妈抽死了。

    一个权臣家里死一个奶妈本来也不至于闹多大风波,但贾充的这个长子居然因为只吃奶妈的母乳而活活饿死了。

    贾充是出名的怕老婆,虽然死了儿子,但终究不敢对郭槐发火,这也导致悲剧在次子身上重演。再后来,他二人便没有生育,贾充也因此到死的时候连个继承人都没有,不得已让外孙贾谧承袭了鲁郡公的爵位。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贾南风自小在那种家庭环境中长大,再加上她本身就携带着许多不良的基因,之后的任何胡作非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司马炎显然是理解不了的,不但理解不了,甚至连肠子都悔青了,明知道丑人多作怪,当时怎么就鬼迷心窍地同意这桩婚事呢,现在可好,整个太子宫被闹的鸡犬不宁的,如果不能及时制止,以后指不定会出什么乱子。

    接下来司马炎再次被枕边风迷惑了双眼,杨艳曾经为贾南风做过担保,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太子妃都不能被废,不然她这个皇后的尊严可就要破碎一地了。经过几番劝说,司马炎终于放弃了废黜太子妃的念头,但要杨艳时刻监视其动向,如不改正,还是难逃废黜的命运。

    此后的贾南风意料之中的我行我素,分明没有半点收敛,更没有悔过的意思。但司马炎却已无心再多关注她,因为西北的动荡尚未平息,西南的局势也紧张起来。

    (本章完)

第7章 益州动荡() 
益州的胡人眼见北方的秃发树机能威风凛凛,自己虽没遭遇什么旱灾涝灾,却也想搞点事情出来。

    首先不安分的是汶山郡的白马胡部落,与鲜卑人的路线不同,他们开始是尝试吞并其他的胡人部落,而非与晋王朝直接对抗。

    虽然没有和政府暴发直接冲突,但益州的督导官皇甫晏却看不下去了,敢在自己家门口打架斗殴,分明没把他这个一州之长放在眼里,不给这帮胡人一点颜色瞧瞧,怕是以后都敢骑在他头上拉屎了。

    再者,若是被皇帝知道在他的辖区里暴发祸乱却不及时镇压,那与谋反还有什么区别,侥幸捡回一命也难免仕途危机。

    越想越生气的皇甫晏清点了一下手下的军官,很快便传令要出兵平乱。

    这时候教育参谋官何旅等站了出来,然后认真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形势,苦口婆心地告诉皇甫晏,胡人生性好斗,互相残杀不足为奇,谈不上灾难,更不值得出兵镇压,而且马上就是雨季,山区肯定疾病多发,不如等到秋天再做打算,也许到时候就风平浪静了。皇甫晏几乎想都没想便坚决否定了这个意见。

    碰巧军营中有一个胡人军官叫康木子烧香的,他也向皇甫晏进言,认为何旅等的话很有道理,选择此时出兵一定没有好果子吃。

    皇甫晏正在生胡人的气,听了这个康木子烧香如此耿直的话,心里更加窝火,不顾旁人的劝告,毅然将他斩首,声称这个胡人扰乱军心,居心叵测,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军营里的人都知道何旅等才智过人,既然他说应该等到秋季再做打算,那就不能此时出兵,可军令如山,上头一声令下,该出兵还是要出兵,但十之七八的军官都是消极备战,只盼胡人的争斗赶紧结束,到时候不用出手就赢得和平。

    不战而屈人之兵本是兵法中的上上之策,那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一起具备,纵观古今中外,这样的案例也是寥寥可数,可遇而不可求。

    皇甫晏的军队显然并不具备各样条件,恰恰相反,还存在许多问题。军队里下级无条件地服从上级是第一要务,一级管着一级,最后保证所有人都在顶头上司的把握之中,这也要求这个顶头上司必须能够服众,能有足够的气场镇压所有人——至少所有军官——否则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军队都将分崩离析。

    营门官张弘素来瞧不起皇甫晏的为人,如今明知前途未卜,又怎甘心为了对头而白白送掉性命,偏巧这位也是个雷厉风行的实干家,出征的当晚便趁着夜色摸到了皇甫晏的大营将其斩杀。

    指挥官一死,大军瞬间骚乱起来,但除了皇甫晏的军事参谋官杨仓等人,其他大部分倒是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肆意发泄心里积攒的情绪。杨仓虽奋力要为领导报仇,终究寡不敌众,惨死在乱刀之下。

    一群人狂欢之后,问题被抛了出来,无端杀害州督导官,这罪名可不小。张弘与人商议一番,最终决定赶在皇甫晏的亲信之前派人带着皇甫晏的人头抵达京城,来一次恶人先告状,就说皇甫晏意图谋反,现已被诛杀,不求圣上赏赐,但求社稷万代千秋。

    对于不了解皇甫晏的人,可能真的相信了张弘的说辞。

    但广汉郡政府的主任秘书李毅却对皇甫晏知根知底,确信谋反一事是子虚乌有,所以他得到消息便第一时间找到了郡长王濬,当时王濬尚未起床,硬被李毅拉了起来。

    王濬是典型的大器晚成,早年虽然博学多才,长相也很俊秀,只因生活太过随意,从不注重修养和名声,这在九品中正制的大背景下终究很难有所建树,所幸后来被当时州督导官徐邈的女儿相中,成了徐大人的乘龙快婿,从此仕途才顺畅起来,但也没有很高的声誉,直到年过中年做了时任征南将军羊祜的军事参议官,因受羊祜赏识被推荐做了巴郡的郡长,之后又调任广汉郡的郡长,几度波折,到了本年已是66岁高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