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40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40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的大任。

    司马绍自幼聪惠,深受司马睿的喜爱。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司马睿闲来无事,把他放在腿上前逗着玩,正好遇到长安的使者来访,司马睿突然发奇想地问司马绍:“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个远?”司马绍不假思索地回答:“长安近,从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所以是长安更近而太阳距离远。”

    司马睿听他说得头头是道的很是高兴,等到了第二天,趁着群臣宴会时有意炫耀聪明儿子,就又问他这个问题,结果司马绍回答说:“太阳近。”司马睿心想完蛋,不会在群臣面前露怯了吧,略显尴尬地问他:“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司马绍得意地答说:“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却望不见长安,因此太阳更近。”群臣纷纷叫好,司马睿也对他更加疼爱。

    一晃20年过去了,司马睿已然远去,而司马绍则开始渐入佳境。

    血气方刚的新皇帝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当初差点亲自上阵杀敌的他,实际在谋略上更具亮点。

    司马绍实际面临着和他父亲司马睿相同的困境,那就是王敦的重重压迫。王敦固然不会因为司马绍是新人而对他宽大处理,恰恰相反,只会对他施加更大的压力。

    然而王敦因为一时的迟疑,错过了入主建康的最佳机会,多少也有些抱憾,尤其等到司马绍即位,他几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进京机会,而要篡位势必要先拿下首都。

    就在王敦困扰之际,司马绍为了避免让狗急跳墙,特别下了一道诏令给他个台阶。

    323年4月,司马绍赐予王敦黄钺、木剑,并特许其奏事时不传姓名、入朝不必快步、上殿不解佩剑不脱木屐,接着王敦自命京畿卫戍总司令,然后让兄弟王导担任宰相。

    王氏家族由此完完全全地骑到了司马家的头上。

    但司马绍此举却并不是自暴自弃,而是开始在假装不经意间精心布局,在所有人都认定他已坦然接受傀儡命运的情况下,准备发起绝地反击,神童司马绍从此也成了斗士司马绍。

    为了对抗强大的琅邪王氏,一些人成了司马绍拉拢的对象,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绝非一个人就能打得赢的。

    他的老师温峤自然是站在他这一边,刚从北方战场调回中央的郗鉴与王敦并不亲近,真到了危机时刻也能起到勤王的作用,到了323年6月6日,太子妃庾文君被立为皇后,由此她的哥哥庾亮也得以进入权力中枢,出任王导以前担任的副总立法长,成了司马绍的得力干将。

    温峤早年跟随姨丈刘琨积累了不少的政治经验,加上他本身也很有天份,之后会对稳定政局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郗鉴在永嘉之乱时期后到乡下避难,乡里人敬重他的名望,就轮流给他做饭吃。当时他的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都还很年幼,郗鉴有心带着他们一起到老乡家吃饭,但因为大家都很穷困,加上两个孩,乡亲们便有些难以支持,郗鉴无奈之下就一个人去吃饭,然后把饭菜在嘴里塞满不咽,等回家后吐给两个孩子吃,孩子本就饭量不大,因此勉强得以存活,后来受到司马睿的征召,这才摆脱了这一窘境。他的外甥周翼后来为了报答舅舅的恩德,像对待父母一样为郗鉴守了三年孝。

    他虽然在北方战场受挫,但毕竟也是领兵的将军,而且感激司马家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是司马绍值得依赖的盟友,不久就被封为兖州督导官、扬州JX军区司令长官,镇守合肥。

    至于庾亮,他是杰出的清谈大师,在国内很有名气,司马睿初到江东一心吸纳有名气的人,庾亮顺理成章地到了建康任职,但一直做的文职工作,而且基本与世无争,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正值建康空虚,司马绍用人之际也便顾不得适不适合的,逮到人只要不是王氏一族的,就全部委以重任。

    虽然中央人才凋零,但地方上仍有独当一面的大人物,广州督导官陶侃就是当之无愧的能臣虎将,能文能武,名震一时。

    就在本年,被王敦任命为交州督导官的王氏族人王谅终于不敌交州叛贼梁硕,不但龙编城被攻陷,自己也遭俘虏。梁硕无意杀他,只是想获取州督导官的符节,但王谅死活不肯松手,梁硕一怒之下把他的右臂砍了下来,但王谅仍旧不肯妥协,顽强地用左手去抢符节,当然最终还是丢掉了,而且他在苟活了十几天后伤重而死。

    陶侃在得知龙编危机时已派兵前往支援,但当到达目的地,城头上已是梁硕的军队在把守,可是陶侃没有纵容他在城中作乱,很快派出参议官高宝攻取城池并摘得他的人头。

    因为平定交州的这项功劳,司马绍下诏陶侃兼任交州督导官一职,并加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虽然赏赐丰厚,但实至名归,本无可挑剔,可是政府文官部助理官阮放却对此眼红不已,向司马绍申请调任交州督导官。司马绍为了多收纳盟友,只得欣然答应他的请求。

    阮放是曹魏时期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堂侄,虽与阮咸关系较远,但却一样的荒诞不经,一心只顾清谈,对世俗毫无兴趣。却不知他是哪根筋错了位,竟决定与陶侃过不去。他南下之时,高宝仍在交州,结果二人相遇,阮放声称尽地主之谊为高宝摆宴庆祝。高宝久闻对方的名声,便带着十几个跟班前往赴宴,就在路上被阮放事先安排的伏兵击杀。

    高宝的士兵都不是软柿子,得知老大被害,迅速出动向阮放发起复仇之战,阮放这种人带的队伍显然经不起多大折腾,很快全军覆灭,他自己也负伤而去,不久就死掉了。

    这场莫名其妙的闹剧最终以悲剧收场,可怜高宝本是打了胜仗的英雄,却稀里糊涂地成了滑稽小丑的刀下鬼。

    当然这次风波无关大局,陶侃仍旧还是司马绍在地方上的强援。

    (本章完)

第85章 虎口脱险() 
司马绍在积极备战的同时,王敦自然也在竭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意图将司马氏完全孤立起来,然后不战而胜。

    琅邪王氏人丁兴旺,而且名士众多,王敦很容易就能找来许多同族的人当盟友。323年11月,王含升任征东将军、扬州JX军区司令长官,王舒升任荆州督导官、荆州沔南军区司令长官,王彬升任江州督导官。这三处关键位置有了自己人的坐镇,在夺权之战中会更具优势。

    但王敦也并非完全高枕无忧了,王氏一族虽然强盛,可毕竟是北方乔迁到长江流域的,而在长江流域有许多本土望族,他们的势力固然比不上借朝廷壮大的王家,却也不绝对不容忽视。义兴周氏就和吴兴沈氏就是其中的代表。

    沈氏在之后的历史中会多有建树,此时周氏堪称江东土著中的老大哥。

    周氏的兴盛大概始于三国时期孙吴的将军周鲂,后经第二代周处的努力,到第三代周玘和周札等人,借着南北混合的乱世,及时抓住机会,已然把周家做大做强,一门五侯爵的显赫功绩,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罕见的。

    为了对付在江东根深蒂固的周氏一族,王敦想到了反间计,准备利用当地望族之间的矛盾,诱使爆发冲突,然后轻易消除威胁。

    在这场战争中,吴兴沈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东望族原本是团结对外的,当永嘉之乱爆发,接着北方士人衣冠南渡,江东的望族对他们极为排斥,可万事拗不过一个利字,王导等人巧施小利,接连拉拢了一批又一批的当地名士,虽然仍有个别势力与北人对抗,但终究不能影响大局。

    到了司马绍时期,南北双方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融和的迹象,加上司马绍采取了许多措施更是令双方的矛盾缓和了不少,具体举措自然仍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那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南方士族对北方已不再排斥,反而出现了与本地人“争宠”的局面。

    这种问题也不难理解,王敦为了应付周氏的威胁,暗中对其他望族广施恩惠,在笼络人心的同时也离间了周氏与其他望族的关系,将冲突的焦点引向了本地土著之间,而作为北方代表的王敦则坐山观虎斗,然后在两虎俱伤之时猛然出手。

    沈氏代表沈充很快被王敦提拔起来,一面在王敦的授意下对周氏进行打压,后于324年正月,正式对周氏进行围剿。

    王敦几乎是和沈充一起动手,先是在军营里把担任参谋的周嵩和周莚以莫须有的罪名斩首,然后不等周氏族人反应过来,沈充已率先出动,事先集结好的兵力冲到周府把周札的侄子们全都杀死,周氏的生力军一旦覆亡,其余的势力不攻自破,很快被王敦兼并。

    这一仗打得漂亮,然而王敦却也因此用尽了最后的心血,终于不堪各方压力病倒了。

    说到底王敦只是个得意的权臣而已,当他真正要走到谋朝篡位这一步,内心的软弱性就暴露出来了。实际上每朝每代都有很多人拥有篡位的实力,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则少之又少,而最终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固然有客观因素在内,而更重要的体现在心理素质上面,做这种事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就无法达成的,往往不等外界的变故产生,自己先就泄了气。

    司马绍的一系列动作对于王敦的心理起到了很大的冲击,尤其在重用王导这方面对王敦造成的困扰最为明显。王导与王敦是堂兄弟,但王导向来以中庸之道行事,从不做剑走偏锋的事,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是本是广结善缘的原则,给人一种老好人的印象,朝中很少有人会忌恨他,在前途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他自然不会跟王敦冒着杀头的风险起兵。王敦本来能够理解这个兄弟的心思,但当司马绍不顾琅邪王氏的威胁而对王导青睐有佳,王敦却忽然有些不安,这种心思非常微妙,自己人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这样的局势搁在任何人身上怕是都不能坦然应付吧。

    王导没想那么多,可是王敦终究是受不了的,但一时之间又难以破除这个窘迫的局面,而司马绍表面上看起来又那么宽容大度,王敦更是放不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做出一些性质恶劣的事情来,比如直接武力逼宫。然而摆在王敦面前可行的似乎也只有逼宫这一条路,他已骑虎难下,要么把虎降服,要么被虎吃掉。

    当然在他死前还是会做出奋力一搏,而这只是求生的本能催生的行动,与谋略无关。

    司马绍的老师温峤足智多谋又贤良忠正,王敦认为他是自己在朝中最大的威胁,于是决心将他除掉。

    当时的温峤正担任立法院总立法长一职,王敦不敢随意杀他,首先向司马绍要求温峤调任自己的左军政官,名义上称为聘请辅助政务,实际上安的什么心思,双方都心知肚明,但司马绍不敢公然与他对抗,只能弃车保帅,把温峤送往武昌。

    温峤的才华绝非浪得虚名,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而温峤接下来就不只是“如伴虎”那么简单了,压根就是在一只老虎手底下当差,危险不言而喻,按王敦的计划,过不了多久就会随便找个理由把温峤诛杀。

    为了延缓死期以争取活命的机会,温峤不得不假意真心地事奉王敦,时不时地向他报告些朝廷的小道消息以满足他的虚荣,又巧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项政务上出谋划策,让王敦认定眼前的是可靠盟友而非大敌。

    此举确实是有效的,至少王敦短期内并没有动杀机。但这远远不够,因为生死只在一线间,搞不好哪天王敦喝点酒说点糊话,温峤的小命就不保了。

    王敦有个非常依赖的谋士钱凤,温峤打算以此为突破口,竭力地讨好他,经常在生活和工作上宣扬钱凤的好处,有的没的说一大堆。

    人都喜欢听好话,尤其喜欢被有名气的人夸奖,温峤固然是有名气的,钱凤因此十分开心,一厢情愿地认为遇到了知己,与温峤无话不谈,俨然成了挚友一般。

    一段时间之后,王敦也不再像刚开始那样防范他,温峤自认已经布置周全,于是秘密向司马绍上书把首都建康市长一职腾出来,然后向王敦进言:“京都首长的位置位居咽喉要冲,阁下应该亲自选拔有才干的人担任,若是用朝廷的人只怕对阁下不利。”

    王敦自然免不了要问他谁能胜任,于是温峤十分卖力地为钱凤说好话,说得特别假大空,搞得王敦都半信半疑起来。钱凤听到风声之后也跟到王敦跟前进言,他则是推荐温峤,但等温峤真的被任命并即将要赴任之时,这才醒悟自己中了对方的奸计,于是便想劝王敦绝对不能让温峤活着离开武昌。

    温峤早有防备这一招,就在钱凤出手之前先在饯行宴上闹了一场。作为饯行宴的主角,温峤顺理成章地担当了敬酒的角色,等敬到了钱凤这里,装作喝醉耍起酒疯,把钱凤的头巾扯到地上,扳着脸叫道:“钱凤!你算个什么东西,我温峤敬酒,你居然敢不干杯!”

    王敦见他喝得这么尽,反倒很开心地去劝停,钱凤一脸委屈地要跟王敦说,但王敦一时不能理会。次日一早,温峤即将登船东下,钱凤再次找王敦劝他把温峤留下,认为温峤与司马绍关系亲密,与庾亮也有不匪的交情,不能让他重回建康。但王敦认为钱凤是为了昨晚的事而报复温峤,于是亲自目送着温峤消失在茫茫大江之上。

    国庆节太嗨了,停更了这么多天。。。

    (本章完)

第86章 王敦之死() 
温峤死里逃生,但自己的任务并没有忘,把在王敦那里所见所闻全都告诉司马绍,司马绍迅速召集了朝中可任赖的文臣武将有针对性地策划反击。

    消息不久便传到武昌,王敦大发雷霆,写信通知王导:“温峤小儿竟敢戏弄我,才刚别后两天就做出这种事来,我当悬赏捉拿,亲自拔了他的舌头!”

    他也知这辈子是不可能拔掉温峤的舌头的,只不过找兄弟发泄一下,而且他对王导自始至终都怀着兄弟之情,就算这种情形居然也第一时间找王导吐露。

    可惜王导心里却绝不会顾忌这种情份的,王敦注定是热脸贴上冷屁股了。

    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