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63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63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势接到战报之后,简直要疯了,赶紧让他的叔叔、首都西区卫戍司令官李福,堂兄、镇南将军李权,前将军昝坚等集合各地军队,准备迎战晋军。

    保城军队很快集结完毕,从山阳向合水挺进,此时各将领打算在岷江南岸设下埋伏,然后坐等晋军自投罗网,但昝坚表示反对,认为那样距离都城太近,有太大变数,于是渡过岷江向犍为进发。

    3月份,桓温率军抵达彭模,有人建议应把军队分成两部,然后两路并进,以分散成汉兵团的力量,袁乔则坚持应该全军共进退,并再度向桓温进言:“我们一支孤军,在万里之外,深入敌人国土作战,胜利则大功建立,失败则全军覆没,没有人可以活命,自应集中在一起,争取在一次会战中大胜,如果兵分两路,军心不能集中,万一有一路失利,大事就不可挽救,不如全军同进,抛弃锅碗瓢盆这些煮饭用具,每人只看三天的干粮,表示有去无回的决心,胜利才能到手。”

    桓温也再度采纳他的良言,留下军事参议官孙盛和周抚的儿子周楚,率老弱残兵保护辎重,他自己则亲率步兵直指成都。

    这时候成汉的李福带兵袭击彭模,孙盛等人奋力反击,才将其逼退。桓温则一直向北推进,遇到成汉的李权,连续三战三捷,将成汉的士兵打得溃不成军,纷纷四散而逃。

    成汉政权的官民其实多半已无心应战,谁也不想为了一个昏君送掉性命,所以那些勉强应战的也都不尽全力,稍遇挫折便拔腿而去,镇军将军李位都,甚至不等交锋,直接率军迎接桓温。

    昝坚率领的另一路兵马抵达犍为之后,却得到消息说桓温已走另一条路北上,于是紧急从沙头津渡江返回成都,可惜还是晚了一步,桓温已在距成都10里远的十里陌安营扎寨,成都城基本已入其囊中,昝坚自知大势已去,士兵们也大为恐怖,顿时一哄而散。

    李势被迫再次登上城门,调动残余部队,命令士兵背城一战,在笮桥发动猛烈的反击,流箭将桓温的军事参议官袭护射死,甚至险些射中桓温的坐骑,远征军一度准备撤离,桓温亲自击鼓,号召部队全力杀敌,一鼓作气拿下成都。

    鼓声落地,袁乔拔出佩剑,率先奋不顾身地冲入阵地,其余将士也都奋力冲杀,终于粉碎了成汉最后的抵抗。

    成都城正式被攻陷,桓温下令焚毁城门,城门残余士兵纷纷缴械投降,李势则在夜色的掩护下从东门逃往奔葭萌,接着派散骑侍从官王幼,晋见桓温,呈递了降书,书上的内容言简意赅:“略阳人李势,叩头,死罪!”

    几天之后,李势用车辆载着空棺材,双手绑在背后,亲自到晋军大营前投降,桓温解开他的绳索,并焚烧了空棺,送李势跟其他皇族10余人到首都建康,立国44年的成汉政权宣告终结。

    (本章完)

第134章 枹罕之战() 
虽然遭遇亡国,但成汉的百姓倒多半是感到释然,终于不用再忍受李势的高压政治环境了,加上桓温不断擢升有才能的人,表彰有德行的人,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终于迎来新生活了。

    然而前凉的人民显然就没有这种感受,基本上都是充满了危机意识,生怕国家被敌人攻破,而一旦接受石虎的节制,不但好日子到了头,脑袋都难保。

    石虎的确没有在意桓温的军事行动,又或者虽然得到消息,但却无暇顾及,因为他正策划对前凉实施更大规模的武装入侵。

    347年4月,经过了几个月的部署,后赵凉州督导官麻秋正式攻击前凉东部要塞枹罕。

    相比金城,枹罕的战略位置更加重要,只要枹罕失守,都城姑臧将失去最有力的屏障,后赵大军也将得以长驱直入。

    前凉晋昌郡长朗坦,考虑到桴罕城池太大,难以防守,迫于压力,打算直接放弃外城,退保内城,但武成郡长张悛劝他:“外城一旦放弃,人心必定动摇,大事将去。”

    宁戎保安司令官张璩最终接受了张悛的意见,誓死保卫外城。

    麻秋此番带着必胜的决心而来,率部8万人,把桴罕城团团围住,仅仅防堵城中守军突围的壕沟,就挖了好几圈,上架云梯,下挖地道,所有攻城方法同时使用。

    但枹罕的要塞之名倒也不是凭空而来,城池坚固,城中积蓄丰厚,加上守军宁死不屈,麻秋的攻城部队死伤1万多人,仍不见成效。

    石虎有些按捺不住了,赶紧派将军刘浑率领骑兵2万人前往会师,特别交待一定要迅速解决战斗。

    看到敌人的大批援军赶来,城中守军有些惊慌失措,晋昌郡长朗坦本就不同意防守外城,现在更是萌生退意,与其做阶下囚,倒不如主动投诚,兴许还能得个一官半职的,于是教唆士卒李熹暗中引导1000多敌兵攀上城墙,幸好张璩及时发觉,督促各将领苦战,又毁焚了攀城器械,才解了烧眉之急。

    后赵大军耗时已久,麻秋被迫退守大夏再作打算,并再向石虎求取援兵。石虎已是骑虎难下,此战若没有结果,将大大折损后赵军威,于是任命立法院副总立法长石宁为征西将军,率并司二州的政府军2万余人,增援麻秋,作为麻秋的后继部队。

    前凉将领宋秦等人,眼见大势不妙,带着辖区2万户人家投降后赵,郎坦通敌一事虽没被发觉,却也不想在城中等死,连夜率领部下士兵逃出城去。

    麻秋得些喜讯,简直乐不可支,迅速调派军队向枹罕发起更为猛烈的进攻。

    值此关键时刻,谢艾再度临危受命,张重华任命他为军师将军,使持节,率步骑兵混合兵团3万人,前往解除枹罕之围。

    抵达战场之后,谢艾不急与敌人爆发冲突,而是临河布阵,坐等时机。

    麻秋很快便发现敌阵中有个头戴白帽、一身儒装打扮的人,十分惹眼,正坐着马车巡视,打听之下才知道竟是前凉的统帅谢艾,不禁大为恼怒:“谢艾不过一个书生,穿戴成如此模样,是根本没把我看在眼里!我定教他为此付出血的代价!”

    一般作战时,主帅都是骑着高大的战马,戴着精良的头盔,而谢艾却故意乘坐马车,头戴白帽,脾气暴躁又自恃甚高的麻秋果断不能容忍,火速出动精锐黑矛龙骧突击队3000人,向谢艾发起突袭。

    谢艾左右的将士大为惊骇,他们对这批突击队早有耳闻,当面见到更是胆战心惊,纷纷劝谢艾赶紧骑马回到中军,以避其锋芒,谢艾却并不理会,反而走下马车,随手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阵前,淡定自若地指挥布置。

    黑矛龙骧突击队行至半路,被谢艾的举止唬得不轻,认定前方必有伏兵,紧急勒住战马,不敢前进,众人面面相觑,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

    而就在双方视线都集中在这批突击队身上时,谢艾已秘密派出将领张瑁沿小路绕到了后赵兵团的后方,切断其归路,估摸着时间已差不多,下令所有战鼓一起擂响,然后全军出动向敌人发起总攻,张瑁的部队得到信号,率先杀到敌阵。

    后赵兵团只听前方战鼓雷鸣,却被后方的哀号嘶叫牵住了神经,以为自己竟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顾不得面子里子的,再无斗志,拔腿就往后撤。谢艾自忖敌人已经入套,乘机进击,大破后赵军队,俘虏、斩杀一万三千多人。

    麻秋再度受阻,只得先退回大夏重整旗鼓,再做打算,枹罕之围则暂告解除。

    5月,后赵征西将军石宁的部队终于抵达前线,与麻秋共集合部众12万人进驻HN兰州以南),二人商议决定绕过枹罕,从旁边的小道向姑臧进发,料想枹罕的守军必不敢轻率出军救援,于是派将军刘宁、王擢向晋兴、广武、武街等地,不断推进,大军直抵曲柳。

    张重华只得下令让曲柳附近的将军牛旋前往阻截,却不想牛旋居然南下逃到桴罕去了。姑臧城大为震动,张重华迫不得已,准备御驾亲征。

    谢艾坚决劝阻,行政参谋官索遐也说:“君王是国家的领导中心,不可以轻率行动,于战局不利。”

    张重华无奈之下再任谢艾使持节、全国剿匪总司令长官、代理首都卫戍司令官,任命索遐担当执法将军,让二人率领骑兵2万人前往曲柳应敌。

    这时前凉将领杨康,在沙阜力挫刘宁,刘宁暂时退守金城,石虎则再派征西将军孙伏都和将军刘浑,率步骑兵2万人跟麻秋会师,对前凉实施最后一击,大军直接渡过黄河,占领长最城。

    敌军锋芒已露,谢艾于是树立大旗,宣誓出军。临行前忽然刮起西北风,军旗顺风指向东南,索遐惊喜地告诉将士们:“风神已颁下号令,大军将直指敌营,上天的旨意如此!”将士们虽然并不怎么相信,却也一扫出战前的紧张心情。

    谢艾此时驻屯在神鸟,后赵将军王擢率先发起攻击,被谢艾的先锋击退,无奈选择退守。

    接下来的时间,后赵将领进行多番挑衅,但谢艾都以防御攻击为主,等到8月3日,料想敌军已然懈怠,谢艾正式对后赵发起大规模反攻,最终将后赵兵团打得溃不成军,麻秋仓皇逃回金城。

    石虎接到战报之后,虽觉愤怒,但无奈却更多一些,对左右的太监大吐苦水:“从前我率领一支军队平定九州,如今用九州的力量,却被桴罕一个小城困住,他们那里有人才啊,不可以贪心。”

    (本章完)

第135章 清谈当政() 
东晋安西将军桓温把成汉的亡国之君李势送往建康之后,为了稳定成都的局面,又待了一个月才班师返回江陵。

    因为远征军一共只有一万人,加上战场上损失一部分,只剩下六七千人,想要完全占领偌大的巴蜀,其实比较困难,实际上就在桓温攻陷成都不久,成汉政府副行政长官王誓、镇东将军邓定、平南将军王润和将军隗文等人,就先后聚众起兵,反抗东晋,每人都几乎拥有一万人的兵力,桓温亲自攻击邓定,又派袁乔攻击隗文,全都取胜,接着让益州督导官周抚,镇守彭模,并成功击斩王誓和王润。

    虽说化险为夷,桓温也意识到成都不能久待,等料理完了城中的善后事宜,终于决定还是先回家再说,具体的治理方案,还得先让朝廷加派人马才能实施。

    此次伐蜀可以说大获全胜,仅一万人的兵力攻克成汉都城,这等成绩足以让东晋举国上下欢腾起来,桓温也由此威名远扬,南北皆闻。

    除了显赫的战绩,桓温还有一个重大收获,那就是李势的女儿。

    李势长得肥头大耳,但他的女儿却是貌美如花,桓温本年不过35岁,发现这等美女,当然不肯放过,立即决定纳她为妾,可又不敢让正室司马兴男知道,于是回家后就在城郊另建一座私宅,把李姑娘藏在里面。

    从此之后,桓温经常夜不归宿,但到了白天,对妻子却是疼爱有嘉,司马兴男经常独守空房,岂有不怀疑的道理,于是派人四处打听,最后得知丈夫居然敢金屋藏娇,一时醋劲上来,带着十几个丫头,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挝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般兵器全都带上,气呼呼地就要收拾这个讨人厌的狐狸精。

    当她们撞开大门,闯进李姑娘的房间时,李姑娘正在窗前梳头,飘逸的秀发如瀑布一般,白晳的双手比水晶还要亮丽,扭过头来,楚楚动人,超凡脱俗,宛若天仙下凡,看到来人,不知是何状况,眉头一蹙,更显娇羞,司马兴男竟看得呆住了。

    随行的丫头赶忙先介绍了一顿自己的主子,李姑娘伤感地说:“我本来不愿意在这里,只是国破家亡,身不由己,如果公主要杀我,我绝不怨恨。”

    司马兴男心头一软,丢了手里的凶器,一把抱住李姑娘,动情地说:“我一个女人看到你都不禁心生怜惜,更何况桓温那个老家伙!妹妹以后就搬到府上居住吧,孤身一人在此,终究多有不便。”

    两人之后情同姐妹,倒成了一段佳话,成语“我见犹怜”便是由此而来。

    桓温进京面圣的时候,朝局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动,著名的清谈大师殷浩已成功步入权力中枢。

    实际上,庾氏兄弟是清谈家们迟迟不肯出山的最大阻碍,因为性格不合,志趣相悖,即便出山也不会受到提拔重用,因此当庾翼一死,殷浩终于松口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装模作样,一经邀请,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

    346年3月20日,会稽王司马昱下诏让顾和任中央政府行政长官,殷浩任建武将军、兼京畿卫戍总司令。

    顾和的母亲刚好于不久前去世,便坚决辞让,并对他的亲人说:“虽说古人有时脱下丧服出任国家官职,但那是因为他们的才干,足以承担时代的托付,像我这样的人,如果也那么做,却只能使孝道有亏,伤风败俗。”

    顾和是江东名门顾氏的后裔,算不上清谈高手,但有此背景已足够上位了。

    当时的人都对他这一风度很钦佩,于是殷浩也学习顾先生,坚决辞让,但他既没丧母,又没丧父,实际没有半点充分的理由拒绝,单纯只是为提升自己的价码而已。司马昱不得不特地写信给殷浩,说:“国家正处在穷困,危险艰难,都已到顶点,你见识深远,是治国的大才,足以引导我们,渡过难关,如果执意退缩,只图满足自己个人的愿望,我恐怕天下大事,也就到此为止了,你肯不肯担任官职,影响国家的兴衰存亡,国和家都是一样的,你应深切考虑。”

    这样一来,殷浩已是志得意满,把他的言行举止和国家存亡并列一起,还图什么呢,这已是最高价码了,于是坦然就职。

    殷浩不知道庾氏兄弟虽然没了,但桓温仍是务实派的领军人物,二人的矛盾终将爆发。

    实际就在桓温征服成汉政权的第二年,殷浩就率先发难,竭力在朝中宣扬桓温的野心,认为外敌虽除,但内患却刚刚产生。殷浩可是东晋清谈势力的领袖,其余的清谈家们自然唯他的马道是瞻,也纷纷在国内肆意造谣,声称桓温不是久居人臣的人,一定会借着伐蜀的余威危及朝廷。

    所谓积毁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