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66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66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遵也不是善茬,迅速让武兴公石闵以及李农率精锐部队十万人,前往讨伐石冲。石闵骁勇善战,当真不是盖的,在平棘会战中大获全胜,并在元氏将石冲生擒,强迫他自杀,然后坑杀其部众三万人。

    清除了一个障碍,但后赵各地的军阀将领岂止三五个,石闵准备借石遵的手,把他们全都除掉,首先想到的是蒲洪,向石遵进言:“蒲洪是人中豪杰,现在坐镇关中,我恐怕秦州雍州将不再是大赵国土,这虽是先帝临终时下达的命令,然而陛下既已登极,自然可以根据形势加以完善。”

    石遵认为正确,于是下令免除蒲洪雍秦军区司令长官的职位,但其他的官职不变。蒲洪接到诏令,大为恼火,本来值此混乱局面,就已有心自立,现在更不迟疑,立即调回枋头,然后派人前往东晋,请求和解。

    (本章完)

第140章 褚裒北伐() 
后赵的乱局,对于周边国家来说,简直像是天上掉馅饼一样,前燕平狄将军慕容霸首先发现了战机,火急火燎地上书慕容俊:“石虎极度凶恶残暴,连上天都对他弃绝,残余的灰烬不过仅能生存而已,想不到自己人更把自己人当作鱼肉,互相屠杀,而今中原人民像倒悬在那里,渴望仁慈的人施予救助,我们大军一旦入境,各地势必纷纷倒戈。”

    北平郡长孙兴,也紧跟着上疏说:“石氏集团内部大乱,我们正应该抓住时机,进军中原。”

    但慕容俊却因为慕容皝刚死不久,无意远征,慕容霸心急如焚,快马加鞭地前往龙城,当面警告慕容俊:“天下最难得到,也最容易失去的,就是时机,万一石氏集团,从衰弱中复兴,或者其他英雄豪杰趁机取而代之,掌握了现成的基业,跟我们对抗,岂止是失去时机那么简单,恐怕还要后患无穷。”

    慕容俊有些不高兴了,自己总算是一国之君,你再能征善战,也不应该这么语气说话,可毕竟不能因为这件事发火,只得说:“邺城虽然乱成一团,可是邓恒据守安乐,军力雄厚,粮秣充足,我们如果对后赵发起攻击,东边不能通过,只好改走西边的卢龙,卢龙群山险恶,道路狭窄,盗贼在山顶使用滚下巨石,就可以切断交通,我们头尾将同时受到袭击,这个问题将怎么解决?”

    慕容霸心想你原来是担心这个,还以为真的胸无大志呢,于是放轻松下来,心平气和地说道:“邓恒虽然有意替石氏集团据守,可是将士们全都无心应战,大军一旦压境,他们自会瓦解,我请求担当前锋,从东方的徒河出发,秘密行动,直指令支,大出他们的意料,他们忽然发现,势必震恐失措,最了不起,也不过紧闭城门,固守待援,而更大的可能则是放弃城池,一哄而逃,哪有时间阻止我们的攻击?除去这一威胁,殿下自可以安步前行,不会再有什么障碍了。”

    慕容俊仍然犹豫,询问五才将军封奕的意见,封奕表示应该南征,主任参谋黄泓和折冲将军慕舆根很快也都请求慕容俊挥师南下,慕容俊这才终于下定决心,任命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秘书长阳骛为辅义将军,慕容霸为前锋司令官、建锋将军,遴选精锐士卒20万,动员备战,待机出动。

    慕容霸终于得偿所愿,然而也因此得罪了哥哥慕容俊。在慕容俊看来,这个小兄弟虽然一腔赤诚,然而锋芒太盛,只怕早晚会成为自己的威胁,等时机成熟,一定要采取行动防患未然。南征清理后赵的残局,固然算得上是前燕做出的正确决策,但也为后来慕容霸的出走,埋下了伏笔。

    鲜卑人尚且有平定北方的雄心,南方的所谓正统东晋王朝,时常标榜以恢复中原为终极目标,如今遇到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岂有不出手的道理。

    征西大将军桓温获悉北方的局势之后,当机立断地率军进抵安陆,让各将领准备北伐大业,并派人向建康呈递奏章,因动员的兵力规模浩大,这次没敢先斩后奏,唯恐遭到诬陷,只在防地专心等候批示。

    此时北方的汉人都有心趁乱南归,后赵扬州督导官王浃就献出了寿春,向东晋投降,然后由东晋的西翼禁卫指挥官陈逵前往驻防。

    受此鼓舞,征北大将军褚裒上疏请求讨伐后赵,当天就下令戒严,向泗口出发。

    但朝廷官员却普遍认为褚裒身份尊贵,责任重大,应该另派一个支队先行,褚裒好一番说道,才得到了朝廷的许可。

    349年7月,司马聃下诏加封褚裒为剿匪总司令官,兼徐兖青扬豫五州军区司令官,率军三万,直指彭城,北方的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每天归降褚裒的数以千计。东晋子民等候多年的时刻终于就要来临了,真是激动人心。

    上游的桓温听说此事,当然也欢喜非常,可自己的奏章一直得不到回复,不得不再派人紧急上书,请求与褚裒会师,共讨羯人政权,但司马昱和殷浩商议之后,却认为桓温出兵,除了危及建康之外,没有半点好处,严令其不准轻举妄动。

    桓温简直要暴走,如此机会若不能把握,以后凭什么恢复中原!不顾朝廷的反对,执意领兵东下。

    建康当局瞬间坐不住了,以为桓温要借机起兵谋反,司马昱赶紧写信给桓温,说是后赵衰微,凭褚裒一人足矣,不必劳烦桓将军,请桓将军耐住性子,静候前线的捷报传来,若是不顾皇帝的诏命,冒天下之大不韪,恐怕于将军的名声不利,更对国家稳定构成莫大威胁。

    看到书信,桓温属下的官员全都建议他暂时忍让,不妨先看褚裒如何破敌,英雄何愁没有用武之地,真要和建康爆发冲突,眼下大好局面可就不复存在了。桓温无奈之下只得暂时撤退,等候北方的最新消息。

    褚裒此前从未领兵打仗,然而处子秀并不成功。

    接连招降北方的汉人同胞,褚裒对未来局势的态度有些过于乐观,所以当鲁郡人民五百家起兵叛变后赵的时候,褚裒不顾前线的军情,迅速调派部将王龛、李迈,率精兵三千人前往迎接,好像过家家一般。

    殊不知,后赵负责驻防此处的南方剿匪总司令官李农手握两万骑兵,眼看晋军来袭,大举前往镇压,最终将三千晋军全部斩杀,鲁郡的五百同胞也无一幸免。

    此战让褚裒倍受打击,被迫退守广陵,而驻屯寿春的陈逵得到消息,竟然焚毁了寿春积蓄的所有粮秣辎重,并摧毁城墙,仓皇逃回东晋。

    但晋军主力实际上并没有受损,可惜褚裒毕竟没有大将的心理素质和领军才能,首战受挫,便没了进击的决心,不思重新布置扳回一局,反而仓促上疏朝廷,请求贬降自己,实际上则是请求赶紧回家。

    司马昱等人倒是乐得这种结果,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敢说北伐了,驳回了褚裒的降职申请,让他仍回原防地京口,只是解除了剿匪总司令官的官职。

    而与此同时,后赵腹地的知识分子和平民20多万,已经过长途跋涉,渡HN下,打算回归东晋,不料褚裒竟毫无征兆地撤了回去,于是没了接应,被追击的后赵大军残杀地屠戮一光,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褚裒固然有谦让的美德,可惜也只有这一样本事,因他毫不章法的北伐,损失几十万人的性命,那么点所谓的美德算得了什么?但他和庾亮一样,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没有充分的才华,来支撑自己的野心,因此酿成悲剧。

    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甚至产生了战争后遗症,回京口之后不时听到周围传来阵阵哭声,夜里也常被冤魂托梦,精神陡然失守,一病不起,挣扎到本年12月7日,凄然离世,享年46岁。

    褚裒失利,桓温不忘继续上书,但朝廷已铁了心要雪藏他,几次三番下诏不许出兵,只管静候最佳时机。

    桓温虽然气愤,却也不敢与朝廷完全决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手缝间溜走。

    (本章完)

第141章 血洗宫廷() 
桓温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显然处在司马昱的密切关注之下,而边疆其他官员相比桓温倒有更大的自主性。

    雍州的百姓也有许多南下归降的,梁州督导官司马勋率军向关中挺进。

    司马勋一路穿过骆谷,击破后赵的长城守卫基地,在悬钩扎营,距长安二百里的时候,派总务官刘焕向长安进攻,并成功击斩后赵的陪都长安市长刘秀离,又攻陷贺城,一时威震关中。三辅的英雄豪杰全都聚众起兵,斩杀郡县长,以响应司马勋,共聚拢了三十多个壁寨,多达五万人。

    后赵乐平王石苞原本还想攻击邺城,但发现隔壁的敌人这么给力,忽然想到一个绝佳的策略,先派将领麻秋、姚国等人,率军迎战司马勋,接着向朝廷上书请书支援,想以此消耗邺城的实力。

    后赵皇帝石遵接到求援,也心生一计,派车骑将军王朗率精锐骑兵二万人,宣称协助讨伐东晋的司马勋,但进入长安后,却趁机劫持了石苞,将其押回邺城,并留守部队在边疆驻扎,以防范石苞的部将。

    这出滑稽的智力较量,最终让石苞一败涂地,很快就被斩首。

    不过邺城的援军还是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司马勋终因兵力太少,选择回军。

    349年10月,就在司马勋回去的途中,竟然随道攻陷了宛城,并斩杀后赵的南阳郡长袁景,志得意满地回梁州去了。

    司马勋是当年汉赵将领令狐泥的养子,后来南投东晋时,为了得到重视,才自称是司马家的后人,因他威猛有谋略,倒也颇受重用。

    附近的仇池王杨初也加入到了建功立业的行列,偷袭后赵的西城,竟也攻克了,真是可喜可贺。至于前凉政权的张重华,他一心扎在赌局和棋盘上,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理会国外的风吹草动,任谁劝说都不管用,本年除了自行加封凉王之外,并没有其他事迹。

    接下来的局面大致如此:东晋和前凉毫不关心后赵的起伏;慕容吐谷浑、铁弗匈奴和拓跋鲜卑的代国,倒是有心逐鹿中原,可惜鞭长莫及;只有前燕表现得最为积极,但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仍需等待适当的机会出击。

    于是终结后赵政权的大任,竟意外落到了一个生养在后赵的汉人小伙肩上。

    石闵自恃攻陷邺城的功劳(虽然并没出多大力),打算借此控制朝廷,但却知道一定不会得到石遵的认同,于是借着自己全国各军区司令长官的身份,从朝廷到地方,总揽全国军权,用心结交金殿的卫士,奏请把他们全体擢升为殿中员外将军,并封关外侯。

    想到当初可以顺利进入邺城,还是多亏了金殿卫士的帮助,石遵欣然应允了这一请求,但他非要在这时候展现一下皇帝的威严,在嘉奖名单上标注出各人的优缺点,加以褒贬,大臣们对此很不满意,金殿卫士们更是与石闵亲近得多。

    首都东区卫戍司令官王鸾,经过多日的观察,建议石遵应该剥夺石闵的军权,以绝后患。立法院总立法长孟准则更加极端,直接劝石遵杀掉石闵,认为汉人永远不可能与他们一条心,迟早会发动叛变。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道理可不只是汉人清楚,胡人也了若指掌。

    本年11月,石遵召集了义阳王石鉴、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宫,在皇太后郑樱桃面前举行秘密会议,商讨除掉石闵。

    曾在石虎时期祸乱后宫的现任太后郑樱桃,倒是为石闵开脱:“李城回军时,若没有棘奴,哪有你们的今天?即令有一点骄傲放纵,怎么可以说杀就杀?”

    石遵一时语塞,只好暂时留石闵一命,再做打算,但石鉴出宫后,却直接派宦官杨环骑马飞报石闵,完全不给石遵开展下一步的机会。

    石鉴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借石闵的手杀了石遵,然后再除掉石闵。

    得到密报之后,石闵倒并没有想那么深远,只知道自己必定要手刃石遵以泄心头之愤,于是立刻调派最高监察长李农和首都西区卫戍司令官王基,密商废黜石遵的大计。

    李农倒不建议石闵太过冒尖,应该以石鉴的名义实施政变,站在石鉴的背后行事。石闵稍稍冷静下来,也认识到了眼前的局势,自己一个汉人出身的将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赢得胡人的忠心,于是向石鉴呈上书信,声称愿奉迎他为主。

    石鉴大喜过望,很快就派将军苏彦、周成,率武装士兵三千人,突入皇宫,在金雀台上逮捕了石遵。

    石遵当时正在和一个美女玩弹棋,忍不住问周成是奉了谁的号令,周成一脸虔诚地说:“义阳王石鉴应该继承大位。”

    石遵顿时冷笑起来,说:“哼哼,我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他石鉴是什么货色,又能维持几天?”

    周成不理他,直接拖到琨华殿斩首,又诛杀了郑樱桃、张皇后、太子石衍、孟准、王鸾以及最高国务官张斐,干净利落,毫不拖沓。

    踌躇满志的石鉴得以顺利即位,然后任命武兴公石闵为最高统帅,晋封武德王,最高监察长李农则升为最高指挥官,由他二人同时主管朝廷机要。

    虽是一定意义上的政治盟友,但无论石鉴还是石闵,都在暗中筹划杀掉对方。

    石鉴甚至连缓口气的工夫都不给自己留,当天就让乐平王石苞、立法院总立法长李松和殿中将军张才,乘夜攻击住在琨华殿的石闵和李农。

    石闵对此早有准备,况且他的部属战斗力又都十分凶悍,石苞等人的部队死伤惨重,仍不能攻克殿门,皇宫一片大乱。

    眼看计划搁浅,石鉴知道自己绝不是石闵的对手,为了避免报复,便假装不知情,乘夜在西中华门诛杀了李松和张才,为了彻底灭口,又杀掉石苞。

    但此举丝毫不影响石闵接下来的行动,在他心里已有一个完美的计划。

    (本章完)

第142章 冉闵杀胡() 
虽然宫里的石鉴一头雾水,但石闵和李农的行动却被外界看得一清二楚,镇守襄国的新兴王石校急负鸵佟⑵押榈热肆洗疃汲羌暗胤剑耪偃嗣衿鹨澹餐锷笔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