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7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7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后参与伐吴的官员都得到了赏赐,王濬升任辅国大将军、封为襄阳县侯,杜预封为当阳县侯,晋封关内侯张华为广武县侯,羊祜的正室夏侯氏封为万岁乡君,其余人等各有相应封赏。

    但世人都知道王濬的功劳最高,结果封赏却最轻,百姓多为其愤愤不平,国立大学教授秦秀等人上书司马炎申诉了王濬的冤屈,司马炎无奈再升任其为镇军大将军。

    至于亡国皇帝孙皓,虽然坏事做绝,但并没有得到世人所说的“恶报”,反倒在本年4月28日被封为归命侯,即便没了一国之君的荣耀,仍旧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哪天心情好了还能随意杀人取乐,与往日无异。

    就在为孙皓封侯之后的第2天,司马炎下令大敕天下,并改年号为太康,特别准许全国人民大吃大喝5天。

    全国人民最后有没有大吃大喝,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国富民强,家家过年都有不少余粮,那不必皇帝下诏也不能委屈自个的肚子。同样的道理,如果家家生活都清贫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就算皇帝下一百道诏令但不曾改善民生,最终吃不上饭的人仍然免不了饿肚子。

    “太康”是司马炎的第3个年号,也是他最后一个。一个年号象征着一个时期,至少在皇帝眼中代表进入到另一个层次。

    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过往的焦躁与彷徨都变得那般软弱无力,回忆起来仿佛一场梦境,那么平淡无奇。

    司马炎自坐上龙椅就开始盘算如何统一全国,十五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此刻却已没了当初意想的兴奋,甚至在收降孙皓的第二天就开始忙碌其他事了。

    这件事其实蓄谋已久,那就是扩充后宫。

    早在273年全国就举行过一次大型的选美活动,如今江南平定,司马炎自然不肯放过这个等候多年的机会,在尝惯了北方佳丽之后早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要试试江南女子的滋味。但他这一次没敢用海选的模式,而是直接从孙皓的故宫中挑选了5000名美女,加上之前选的,司马炎的老婆共有将近一万人的规模,算上宫女的话,后宫的人数起码再要翻两番,遗憾民间只因皇帝一人就多了4万个光棍。

    司马炎本年已经45岁,这在古代已不能算是年轻人,但他既是皇帝,平日里食疗医疗工作自然做得十分到位,可能普通百姓很多到了这个年纪提起房事就有心无力了,而司马炎仍旧可以一夜与数名美人交欢。

    只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旦专注于某事,那么在做其他事的时候就难免有些不继。司马炎作为晋王朝的开国皇帝,最应该做的事自然是治理好国家,但从平定孙吴之后便把主要时间花在了美人的绣床上,金銮殿对他而言倒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就像是职场竞争,后宫那么多女人,想要取得司马炎的注意和青睐也是不容易的。当然司马炎有时也会面临选择的难题,究竟在哪一个或是哪一组美女房里留宿呢?

    实践出真知总是不错的,司马炎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乘坐山羊拉的小车,山羊在哪家门前停留,哪家的女主人就准备接驾了。

    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后宫佳丽们常年独守空房难免孤独寂寞,为了留住宫里唯一的男人,也是花费不少心思。她们后来就发现山羊喜欢吃竹叶,而且好咸口,于是人人都在门前插竹叶,并把盐水酒在旁边,就等山羊大人光顾了。

    几个回合之后,司马炎发现山羊到哪个门前都作停顿,等到获悉真相后很不高兴,干脆弃用山羊车这个法子,重新进入艰难的抉择之中。

    他在后宫玩得不亦乐乎,朝堂上的三杨也没闲着。

    (本章完)

第15章 冯荀乱政() 
三杨就是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和杨骏的两个弟弟杨珧、杨济。三杨依靠皇后这个得天独厚的人脉资源,并乘着司马炎流连后宫之际很快掌握了王朝的权柄。

    晋初那些年在朝廷异常活跃的贾充一派,到了282年4月25日随着贾充的死而渐渐退居二线了。荀顗早在274年就飞升极乐,荀勖、冯紞两个人很快转投三杨的阵地,继续他们的祸国殃民之旅。

    就像是评价好人和坏人,对于忠臣和奸臣的区分,其实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和深刻的标准。但一个人的行为总能够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这个影响却是可以清晰评定的,是好还是坏,是优还是劣。不论你身上贴着什么样的标签,你的所作所为都生动地展现在历史画卷中,也在后人雪亮的眼睛里。

    单纯地说荀勖和冯紞是奸臣、佞臣,并没有实际意义,但当细数他们政治生涯中的作为,就不难发现这比那些标签可精彩得多。

    荀勖早年在前朝(曹魏)颇有些名气,为人也很精明,往往一眼洞察别人的心思,尤其对上司的心理揣摩得很到位,因此在司马炎跟前几十年而从没受到大的排挤,甚至在289年死后还被追赠宰相。其在晋王朝从政期间长年担任副总立法长的职务,那是在权力中枢的重要角色,但除去在265年与贾充、杜预、张华等人共同制定《泰始律》之外,并没有其他留名青史的建树。

    有人对《泰始律》的评价很高,实则言过其实。法律真正的意义在于执行,而不是华丽的条文内容,显然该项法律在皇权****的当时并没有什么令人振奋的成果,尤其在处处充满“人情味”的晋王朝更是乏善可陈。

    虽然本职工作做得一般,但荀勖却很有上进心,在其他方面做得风生水起。抛去些政治斗争的小打小闹,有一件事就能代表其从政的成果:拥立司马衷与贾南风夫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冯紞以巧言善辩著称于世,比荀勖更加虚华,但二人有着共同的价值信仰,那就是不遗余力不计后果地为自己谋福利。

    冯紞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打压张华和疏远齐王上面。

    张华为人忠厚务实,是晋王朝不可多得的良佐,但往往这样的人总是免不了会被八面玲珑的人设计,细数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正之人多遭旁门左道的明枪暗箭。

    张华与司马炎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太子司马衷的废立上。白痴太子声名在外,明眼人都知其不能担当重任,但司马炎一来自欺其人,二来受皇后等人的蛊惑,三来因为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很是机灵,也许将来是不错的继承人,总之是铁了心要司马衷接替自己的皇位,于是支持司马攸的张华便理所当然的受到司马炎的冷落。

    古时候的家天下讲究的就是血统,在弟弟和儿子之间,司马炎毅然决然地选择自己的儿子。

    282年正月18日,张华被调任为幽州军区司令长官。看起来冯紞的计策进展不错,但结果却不尽如他意,张华到了幽州之后实行较好的安民政策,将汉人与外族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得当,声誉更胜从前。

    司马炎眼见如此,便有心将张华重新召回中央,毕竟治国总是需要人才的。

    这时候冯紞又开始发功了。

    司马炎对于司马昭时期钟会的叛乱印象深刻,加上司马氏自己都是通过叛乱夺权的,因此对权臣十分敏感。而当冯紞向他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司马炎的反应甚至有些失态。

    冯紞故作随意地提到钟会,然后以老实憨厚的姿态劝司马炎要防微杜渐。这招愿者上钩果断奏效,司马炎再三追问朝中是否存在第二个钟会。

    就在一场日常谈话中,张华无辜中枪,被指为居心不良的权臣——至少有居心不良倾向的权臣。

    自此之后,司马炎再也不敢让张华回归中央,而张华一生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实倒在司马炎死后才真正上演,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只是为了最终的爆发而蓄力。

    张华的遭遇让齐王司马攸意识到了危机。很快他的直觉便得到印证。

    在对付司马攸时,冯紞巧妙地设下陷阱,又和荀勖展开神配合,最终促成了司马炎的“驱逐令”。

    司马攸自幼便有美名,中年之后的德行声望更是与日俱增,朝野上下多数对其景仰有加,冯紞与荀勖二人借此对司马炎施展攻心之计,号称朝中文武都归心齐王,只怕日后太子很难继承大统。

    司马炎本就忌讳太子一事,经此一说很快就生出疑心,等到下诏将司马攸放回其封地的时候,朝臣果然纷纷上书为司马攸辩护。

    这一次司马炎彻底愤怒了,自己的儿子本就智商不高,如今朝中上下竟还都支持别人,一时间盲目的情感击败了理性,越发坚决地要将司马攸以最快的速度赶出中央。

    当然愤怒只是内在的,表面文章还是要做,不管实质上情节有多么恶劣,作为皇帝的他也要将其好好包装一番。

    283年2月,司马炎下诏将济南郡并入齐国,接着封司马攸的儿子、长乐亭侯司马寔为北海王,赏赐司马攸轩悬乐器、六佾舞蹈、黄铜巨斧、朝见时可以乘坐皇帝出门时的备用车队。

    司马攸不是傻子,深知眼前所有这些修饰都掩盖不住自己被放逐的事实,一时悲愤竟骤然病倒。

    这场病来的蹊跷,随后的处理更是稀奇。司马攸心灰意冷之际希望能守在母亲坟墓旁,从此再无他求,但司马炎显然已决意不让这个兄弟待在京城,便只派了御医前去探视,御医们为了迎合皇帝,异口同声地宣称司马攸身体健康毫无病症。这样一来,司马炎更是几次三番催促司马攸启程离京,司马攸无奈收拾行装进宫告辞,出宫不过三五天的时间便大口吐血,很快抱恨辞世,享年36岁。

    事后,司马炎下令诛杀相关的御医,让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继承齐王的爵位。司马冏也是日后八王之乱的主角之一,他漫心的愤怒当是在此时已埋下了种子。

    (本章完)

第16章 大祸初生() 
张华离京、司马攸病逝,晋王朝接连失去两位栋梁之才(张华尚未完全失去),司马炎自己则沉溺酒色,从此朝政被贾南风和三杨等人玩坏,所谓的太康盛世才刚有苗头便已走上了下坡路。

    北方的鲜卑人仿佛嗅到了某些机会,虽有匈奴人的前车之鉴,但为了争权夺利还是免不了铤而走险。

    此时徘徊在晋王朝边境线上的鲜卑人大致分成了三个部落,分别是慕容部落、宇文部落和段氏部落,后来在中原大地上大放异彩的跖跋部落尚未踏上历史舞台。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三只大老虎。这三个部落间各有矛盾,尤其慕容部落和宇文部落的矛盾尤其严重。

    285年,慕容部落的酋长慕容廆异想天开地上书晋王朝请求派兵协助攻击宇文部落,而晋王朝自然不会答应这种毫无道理的请求,结果血气方刚的慕容廆一怒之下攻击辽西郡,杀害并俘虏了不少汉人百姓。

    这场闹剧不久在肥如终结,慕容部落被幽州军官打得七零八落,接下来几年时间都没能壮大起来,但仍旧时不时地到边境骚扰,后来稀里糊涂地把一个晋王朝的附庸扶余小国给灭了。

    继秃发树机能之后,慕容鲜卑也在挑战晋王朝时折戟沉沙。

    不过慕容廆总是有些政治手腕(脸皮很厚),在多年骚扰没有大进展之后,于289年派使节到洛阳请求归降晋王朝。司马炎向来以包容大度闻名于世,本着来者不拒的态度任命慕容廆为鲜卑司令官。慕容部落从此也算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在强大的宇文部落和段氏部落的挤压之下有了晋王朝撑腰,也终于有了一线生机,慕容廆甚至还成了段氏部落段阶的乘龙快婿,段夫人为他生了三个儿子,其中的慕容皝日后将统领辽东,建立荣耀的大燕国,成为整个鲜卑人的英雄。

    但正如其他异族一般,他们也还需等待。

    晋王朝虽没有给外族人留有下合适的机会,但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通过内部的种种危机渐渐露出了破绽,最终促成了各个种族一齐狂欢。

    太康末年,王朝的元老级重臣多数已经死亡,弥留人世的也都老糊涂了,朝廷几乎被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一人把控。

    杨骏为人优柔寡断且刚愎自用,只顾享受权力带来的荣耀,而丝毫不顾及朝局的长治久安。

    在司马炎被酒色掏空身体病重之际,杨骏竭力排斥异己,将朝廷上下的关键职位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以致于当司马炎偶然清醒的时候发现周围全是陌生的面孔,但此时的晋武帝已今非昔比,面对眼前的局势已无回天之力,只能眼睁睁地被杨骏玩弄于鼓掌之间。

    290年4月20日,与病魔斗争了多年之后,司马炎终于离开人世,享年55岁,他死前指定的托孤重臣汝南王司马亮已被杨骏设计赶出京城,当天登基的新皇帝司马衷是个十足的白痴加脑残,晋王朝正式落入杨氏之手。

    290年5月13日,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被安葬在峻阳陵,一个新篇章即将开启,只是伴随而来的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杨骏这位唯一的顾名大臣,在处理完司马炎的丧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大肆封赏,希望以此搏得文武百官的好感,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官员全都提升一级,参与治理丧事的则提拔两级,郡长级以上官员都晋封关中侯、免除田赋捐税一年。

    他虽荒唐,但朝中尚有理智的官员,甚至以炫富闻名于世的石崇都看出问题所在,联合散骑侍从官何攀共同上书,请求收回成命,指出新皇帝刚刚上位,所做封赏居然比开国以及平定孙吴时还要宽广,轻重厚薄,对比强烈,若是开此先例,几代之后大家都是公爵侯爵,将不再有平民,那场面简直不敢想象。

    但这些劝告注定是徒劳,完全挡不住杨骏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蠢才的得势甚至要比人才的埋没还要可怕,人才埋没或许失了突破的机会,但蠢才一旦得势,一切既有的成果都会付之一炬。

    杨骏在当权之后严厉苛刻,且做事极其琐碎,大方向不顾,专门纠结于细枝末节,从内而外散发着一股小家子气,完全一种野鸡掉进凤凰窝的即视感,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对他万分厌恶,他做的那些封赏非但不能拉拢人心,反而成了街头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