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76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76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苻坚显然不能容忍这种无理挑衅,任命晋公苻柳为并冀军区司令长官,加授他为并州州长,镇守蒲阪进行抵御。

    这时上党上冯鸯眼见张平玩得不亦乐乎,也赶来凑热闹了,而且他也走的同样的套路,先是追随张平,接着投奔前燕,然后重新干起个体户。

    一晃到了358年2月,前燕宰相、上庸王慕容评领兵讨伐背叛的冯鸯,结果竟没能攻克,只得向慕容俊求援,慕容俊当即下令让领军将军慕舆根率军支援慕容评,合击冯鸯。

    慕舆根到了之后就打算展开猛攻,慕容评劝他:“冯鸯的城池坚固,不如做长期围困,等城中无粮,军心不稳,攻破城头将易如反掌。”

    慕舆根不以为然:“阁下围城已经一个多月,还没有交战,盗匪会以为朝廷的力量不过如此,因而团结在一起,希望发生万一的变化,而今我率领部队刚到,锐气正盛,盗匪心里正在恐惧,已各有离散的念头,趁他们还没有作最后决定之时,发起攻击,没有攻不克的道理。”

    于是不等慕容评决定,就先下令部下急攻,冯鸯与他的党羽果然互相猜忌,冯鸯出奔野王,投靠安国王吕护,部众全体投降前燕。

    而与此同时,苻坚为了彻底清除后患,则选择御驾亲征前往讨伐张平,并任命邓羌为前锋大营指挥官,率骑兵五千人率先出动,在汾水沿岸布防。

    张平得到消息,倒是并没怎么惊恐,远处有自己庞大的部众,近处还有个厉害的养子在鞍前马后效劳,不至于瞬间崩溃。

    张平的养子张蚝英勇矫健,能把一头牛倒拖着走,而且战场上极其灵活,上蹿下跳宛若一只全副武装的猿猴。他还有个更威猛的经历,就是曾因与张平的小妾私通,被发现后自宫谢罪,但成了太监却并没有让他在战场上的杀伤力打折扣,仍旧是一员虎将。

    邓羌也不是泛泛之辈,当初擒杀姚襄的时候,做出了突出贡献,可谓有胆有识,与张蚝僵持十多天,双法都无法取胜。

    3月,苻坚抵达铜壁,听说了敌将的本事,有心见识一下,而张蚝确实没有让观众失望,单枪匹马大声呼叫,对前秦兵团阵地,杀入复杀出,前后四五次之多,完全勾住了苻坚爱才的神经,苻坚特地悬赏生擒张蚝。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吕婆楼的儿子、鹰扬将军吕光,本年21岁,抖擞精神进冲向张蚝,二人打得难舍难分,但吕光终究得了武器上的便宜,又有邓羌在旁照应,终于挥动长矛把张蚝刺落马下,绑了他呈献给苻坚。

    张蚝堪称军队的主心骨,他都被俘了,将士们纷纷丧失斗志,张平恐慌之下,放弃一切抵抗,请求投降。

    苻坚由此开启了重用降将的先河,只有对方有些微才华,不问其背景和人品,一律大胆重用,任命张平为右将军,任张蚝为虎贲禁卫指挥官,且对他们很宠爱,特别优厚,常教他跟自己一同出入。

    这份纯真之情足令许多人自愧不如,当然也有很大隐患,敌人毕竟是敌人,因考虑一时的安危而委身于此,但人性的阴暗决定了多数人并不会因为苻坚的厚待而死心塌地的追随,只是此刻敌我力量悬殊,没有露出破绽,万一遭遇重大危机,势必引起树倒猢狲散的悲剧。

    当然苻坚的本事不仅限于此,心无杂念,待人直诚固然是最大的亮点,但他也确确实实是要做一番真正的大事的,真正考虑创建一片盛局面,所以无时无刻不身体力行,为国家的繁荣壮大而殆精竭虑。

    本年年中,前秦大旱,苻坚亲自做榜样,减少饮食,并撤销音乐,让皇后妃妾以下的宫女,不再穿绫罗绸缎,又下令开发山上的矿产林木,以及解除限制河流湖泊渔业的禁令,使朝廷跟百姓得以共同享用国家的资源,然后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使国内获得休养。

    有这些政策的保障,虽然旱灾严重,但却并没有造成大的灾难,而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这在混乱的十六国时代,简直是不可思异的事。

    但随着国家经济恢复正常,没了当初苻生造成的恐慌,渐渐人心也发生变化,没了最初的那份单纯,官员们勾心斗角也开始了。

    立法院主任立法官兼政府左秘书长王猛,深受苻坚的信任支持,逐渐掌握实权,皇亲国戚以及建国时的老臣,都对他妒恨交加,

    姑臧侯樊世,本是氐部落中的豪门,当初辅佐苻健打下关中,是前秦元老级重臣,不能忍受毫无背景和资历的王猛,轻易就能平步轻云,有一天找到王猛,满怀敌意地说:“我们耕田,你来吃米,是也不是?”

    王猛倒也不甘示弱,一眼洞穿了对方的心思,针锋相对地说:“不但教你耕田,还要教你烧柴煮饭!”

    樊世大怒:“看我把你的狗头挂在长安城门上,办不到这点,老子就不活在这世上!”

    王猛深知自己的处境,不来点吓马威,只怕很难立足,单凭苻坚的支持,总是难免遭到明枪暗箭的攻击,于是报告苻坚,并好一番地添油加醋,说得自己委屈到惨无人道,苻坚非常生气,咬牙切齿地说:“一定要诛杀这个老氐,然后才能建立纪律!”

    碰巧没过几天,樊世进宫讨论事情时,在苻坚面前跟王猛爆发激烈的冲突,樊世自恃劳苦功高,跳起来就要攻击王猛,苻坚大发雷霆,当场将其斩杀,才算平息这一风波。

    从此之后,满朝的文武官员再看到王猛,连大气都不敢出,毕竟樊世那样的人物都被他玩死了,更何况是旁人。

    若是王猛真的有心弄权,倒是有不小的便利,但他和苻坚一样,也是有宏图大志的人,只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建功立业,至于那些龌龊行径,是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去做的。

    正是两人的性格和一片赤诚之心,成为前秦迅速壮大的最有力的资本。

    (本章完)

第162章 穆帝掌权() 
张平是苻坚重用的第一个敌人,也是背叛苻坚的第一人。

    不过他这次的背叛并没有给前秦造成多大的危害,只是因为怀念当初的自由时光而已,与苻坚也算是好聚好散。

    重新恢复个体户的身份,张平到底是不好意思找前秦的麻烦,而且张蚝仍旧为苻坚效力,父子大打出手,总是过于尴尬,于是自然而然地找上了前燕。

    慕容俊对此很是恼火,决心把周围讨人厌的蚊子全都消灭,于是派宰相慕容评讨伐张平据守的并州,最高监察长阳骛,讨伐高昌据守的东燕,乐安王慕容臧讨伐李历据守的濮县,三路大军同时出动。

    阳骛这一路倒不太顺利,攻击高昌部将据守的黎阳,却接连几个回合都不能攻克,李历趁机逃到荥阳,部众全都投降东晋,但并州的一百多个民间自卫营寨,则全都投降前燕,慕容俊让政府右副行政长官悦绾,担任并州督导官,安抚归附的百姓。

    另两处的人很快意识到前燕这次是认真的,不像以往那些小打小闹的简单震慑,纷纷露了怯,张平任用的征西将军诸葛骧等人,率领民间的自卫营寨138个,全都投降前燕。

    慕容俊表示很满意,下令恢复了他们原来的官职爵位,并派官员前往安抚管理。张平得到消息,原来并没有性命之忧,于是率领部下的三千人,也向前燕请降。

    终于清除了这些牛皮癣,慕容俊顿感意气风发,决定在国内大举征兵,准备向前秦和东晋发动总攻。

    358年12月,慕容俊正式下令各州郡政府调查辖区内所有适龄青年,要求每家只准留一个青年,其余人全体征召入伍,打算使步兵人数集满150万,第二年春天在洛阳集合。

    武邑人刘贵为此上疏劝谏:“百姓贫穷悲苦,已到极点,这种留一发兵的征召办法,千古未有,一定会引起土崩瓦解的巨变。”

    慕容俊细一回味,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下令改为三五发兵,并宽限到第二年冬天在邺城集结。

    虽然征兵政策稍微和缓下来,但为了准备南征,国内的各项建设和资源储备工作并没有因此停滞,仍旧不断地征调民工和抽捐抽税,各地官府纷纷派出使者,道路上马不停蹄,郡政府H县政府难以应付,苦不堪言。

    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兼立法院副总立法长封奕,上疏慕容俊:“从今以后,除非是国防上有限期的紧急军令,任何官府不应再派出使者,至于民政上的赋税,都应交给州郡政府办理,各单位派到外地负责监督催促的使者,一律撤回,不然只怕于大局不利。”

    慕容俊此时倒是从善如流,再度批准这一请求。

    事实证明,此举是很明智的,前燕虽然在吞并冉魏之后发展还算顺利,但要贸然进攻东晋和前秦,继续扩张,毕竟还是有不少阻力,步子迈得太大,难免自伤。

    不过慕容俊有上进心总是好的,总比某国毫无斗志要强得多。

    当然东晋政府在桓温的影响下,已经比原来硬气多了,只是仍旧碍于许多浮夸清谈之辈,难以有太大突破。

    而时间可绝不会因为某些人的退缩而停止不前,到了357年,东晋穆帝司马聃在当时的年代已算是成年人了。

    正月1日,14岁的司马聃在群臣的簇拥下举行了加冠典礼,太后褚蒜子随即下诏交还政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升平,并迁到崇德宫居住。几个月后,司马聃又迎娶了何法倪为皇后,正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了。

    何法倪是已故散骑侍从官何准的女儿,家世一般,也没什么知名人物,显然皇太后褚蒜子对于后族势力还是很忌惮的,老何家绝不会因为出了个皇后而全都飞黄腾达,更不至于掌握权柄。

    司马聃在母亲的怀抱中登极称帝,如今已过去13个年头。13年对于个人来说自然算不上很短了,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这些年的东晋政府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前期的庾氏兄弟到后来的殷浩一直到最近的桓温,完全是三种截然不同的辅政风格:

    庾氏兄弟固然是清谈家们的死敌,但双方互相较量,谁也不能取得优势,所以对于朝局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强烈;

    而殷浩是完完全全的一个空口白牙的政治投机者,费尽心思想要搏取更大的名望,结果不但身败名裂,更是拖累了整个国家;

    后来的桓温因为有攻克成汉的大功,在国内有着很高的声誉,对国内的官民而言更是有着巨大的榜样作用,虽然北伐前秦功败垂成,但仍旧取得了东晋立国以来最大的军事成就,为后来一大批有真材实学的人才,开辟了道路、指点了方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无论在何时何地对于何人,都是适用的。

    桓温的实力有目共睹,朝野上下对他心存敬畏的大有人在,而怀嫉恨之心的则更多,而且都是名门望族。

    琅邪王氏的威望日渐衰弱,可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有许多族人在朝中颇有影响力,王彬的儿子、王导的堂侄王彪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朝中竭力削弱桓温实力的重要人物。

    王彪之以出色的时事点评著称于世,宰相司马昱经常会询问他有关一些大政方略和文武官员的评价,而且颇为信任。

    358年8月,东晋豫州督导官谢奕不幸病逝,司马昱有心让建武将军桓云接替,在正式下诏令之前找到了王彪之,询问他对于此事的看法。

    因为桓云是桓温的弟弟,时任政府副行政长官的王彪之显然对这项任命不怎么认可,劝司马昱说:“桓云并非没有才干,只是桓温已经位居上游,割据了国家一半的疆土,弟弟若是再在首都西门掌握重要据点,兵权集中在他们一家,不是稳固国家根基的适当措施,对于人才,我们无法预测他将来的动向,但应该用不跟你唱反调的人。”

    司马昱沉默良久,一方面认可王彪之的话,一方又忌惮上游的桓温,纠结了好一会儿才终于点头说道:“你说得对。”

    8月21日,朝廷最终任命吴兴郡长谢万,为西翼禁卫指挥官、司豫冀并军区司令、豫州督导官。

    谢万是谢奕的四弟,才华名声都远不如三哥谢安,但因为娶了太原王氏王述的女儿王荃,又比较爱现,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是蛮高的。

    提到大名鼎鼎的谢安,那是继殷浩之后,另一个举国闻名的清谈大师,而且他和殷浩一样,都装作一副不想当官的样子,希望以此积攒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值,殷浩当初积攒到与国家兴亡直接挂钩的地步,而谢安活到40岁仍执意不肯当官,也被人认为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风云人物。

    真实情况如何呢?和殷浩一样,谢安只是想走一条捷径罢了,如果从年轻时就当官,必定要从基层官员做起,然后步步高升,那需要许多汗水和时间的累积,而殷浩和谢安显然都找到了另外一条为官之道,那就是先把身价抬高,然后再空降。

    他们都有这个资本,家大业大,而且家族中出了许多朝廷要员,影响很是广泛,再制造些舆论攻势,很快就能把自己炒成王猛一类的人物。

    但他们与王猛的区别在于,王猛是真的博览群书,观察天下形势,并发自肺腑要建功立业,开创一个新局面,而无论殷浩还是谢安,在前几十年的人生中,成天花天酒地,不学无术,单纯靠出身和舆论来让自己成为假大空的偶像。

    殷浩已经身败名裂,但这丝毫不影响后来者的满腔激情,若是没有务实派从中作梗,谢安也绝不是最后一个,他之后必定还会有无数来者。

    而不管有多少这种货色,其下场都没有多大差别,唯一的分水岭只是运气好坏而已,殷浩运气不好,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柄,谢安则有好运气,晚年经历了一场经典的淝水之战,于是竟稀里糊涂被炒成了一代贤相。

    (本章完)

第163章 荀羡挂帅() 
前燕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附庸小国,东晋政府当然也不能自欺其人地还把别人当小弟,虽然仍有许多人异想天开,可毕竟迟早都要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

    青年才俊荀羡早和北方的邻居有过交锋,倒对此有深刻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