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78部分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78部分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慕舆根却并没有珍惜这次机会,接着又找上了皇太后可足浑和皇帝慕容暐,故作焦急地报告说:“太宰和皇家师傅阴谋叛乱,请准许我率禁卫军讨伐!”

    小皇帝天真烂漫,准备热闹一下,但可足浑氏却不傻,几乎和慕容恪同样的语气:“几位都是国家的栋梁,先帝特别选拔,把孤儿寡妇托付给你们,相信绝不可能发生这种怪事,太师太过敏感了些。”

    慕舆根顿时心灰意冷,可已然骑虎难下,就算此时松手,也毕竟掩盖不了这一污点,于是再度向可足浑进言:“现在国内一片萧条,境外的盗寇不止一个,而国家领土又过于庞大,不禁使人忧虑,不如北返故都(慕容俊晚年把都城迁到了邺城)。”

    可足浑迟疑起来,突然提议迁都,不知这老家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慕容恪听到报告之后,却很快找到答案,显然慕舆根是决定孤注一掷了,若是可足浑答应了迁都的请求,他极有可能就在半道上发动政变,届时必然难以控制。

    为了防患未然,慕容恪这次不再那么大度了,秘密找皇家师傅慕容评磋商,二人决定联合同僚弹劾慕舆根的罪行,然后武力镇压。

    首都西区卫戍司令官傅颜很快就接到命令,带着一队精兵突入慕舆根的府第,将其全家通通杀掉,平日里的同党亲信也无一幸免。

    前燕刚死了君王,紧接着又是内部屠杀,朝野上下,陷入一片恐慌的气氛之中,而慕容恪倒是表现得极为冷静,不慌不忙,跟平常一样,没有人看到他露出忧愁的面容,而且每次出入,都只有一个仆人徒步相随,比21世纪的明星都低调得多。

    他的属官纷纷建议他多带着保镖,出行时也最好是严密戒备,慕容恪正色说道:“人心浮动,正需要宁静稳重来安抚镇压,我如果都乱了阵脚,大家还能依靠谁?”

    属官们深感惭愧,在各地宣扬慕容恪的这美德,人心渐渐安定下来。

    没了慕舆根的纠扯,慕容恪得以专心辅政:虽然是朝中的大佬,但对政府法令和规章制度,没有一件不兢兢业业,严谨遵守;

    做出的每项决定,都要跟宰相慕容评事先商议,从来不独断专行;

    对人也十分谦恭有礼,喜欢听取别人治理国家的建议;

    选拔人才,按照他们的能力全都委任官职,人人都有适当的岗位。

    除此之外,部属或政府官员如果犯了过失,他从不公开批评,让他们难堪,而是在恰当的时候把他调动另一个位置,不教他们失去原来的身份,只是表示贬谪。

    受到调动的官员无不万分惭愧,没有人敢再犯罪,偶尔有点小错误,同僚之间就互相责备说:“你打算请太宰调你的官位啊!”

    国家治理到如此地步,当真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

    360年3月6日,一场风波消于无形,新皇帝的各项事务也处理完毕,终于把慕容俊的灵柩葬在了龙城的龙陵之中,这也预示慕容俊时代正式结束,慕容暐真正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慕容暐上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报仇,李绩当初在慕容俊跟前说的话,他真是时刻铭记,只不过并不是用来勉励,而是用来记恨,虽然慕容俊死前曾着重交待,务必要重用李绩,但跟新皇帝结下梁子,仕途终究难得和谐了。

    慕容恪原本打算任命李绩为政府右副行政长官,但慕容暐第一时间表示拒绝,慕容恪寻思你个小屁孩懂什么政府人事八零带出,屡次上书推荐,慕容暐只得坚定回说:“国家大事,全由叔父裁决,但只有李绩这个人由我作主,希望叔父成全。”

    谁能想象11岁的孩子居然能这么有心机,可他到底是皇帝,一国之君,既然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慕容恪也无计可施,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李绩被外放担任章武郡长,没多久便在任上郁郁而终。

    而与此同时,集合在首都邺城参加检阅的各郡县征来的士兵,因为政局动荡,全都震恐不安,很多人开始逃亡,各自奔回故乡,把邺城以南的道路全都阻塞,有些地方交通甚至完全断绝。

    慕容恪放眼整个朝廷,只有一个人能应付将来难以预料的混乱,那就是慕容垂,于是不顾皇太后和慕容评的反对,毅授予慕容垂使持节、征南将军、黄河以南军区司令长官、兖州州长和荆州督导官,镇守在梁国所属的蠡台县,另让孙泳的弟弟孙希担任并州督导官,傅颜担任护军将军,率骑兵二万人到黄河以南新征服地区,展示军事威力,挺进到淮河才北返。

    临时的和长久的措施都已到位,国境之内,人心始告安定。

    因为慕容俊的态度,皇太后可足浑、皇帝慕容暐以及慕容评,对待慕容垂都极其冷淡,若非有慕容恪一直保驾护航,慕容垂的命运必然更加曲折,所幸慕容恪尚在人世,等他死后,一切就都不同了。

    (本章完)

第166章 东山再起() 
东晋的官员最初听说了慕容俊病重的消息,都认为中原不久就可以收复,征西大将军桓温却意识到慕容恪远比慕容俊更有才华,时常跟身边的人说:“慕容恪仍然活着,我们的灾难恐怕比以前更大,北伐一事还需从长计议。”

    但长江下游的地方官们,则不以为然,认定建功立业的机会就要到来,尤其豫州督导官谢万甚至主动申请北上讨伐前燕。

    359年10月,司马聃下令让谢万进驻下蔡,北翼禁卫指挥官郗昙,进驻高平,共同攻击前燕。郗昙是郗鉴的儿子,在荀羡病重被召回建康之后,接替了他的官职。

    谢万自认为才华盖世,对谁都看不起,态度十分傲慢,平日里唱歌吟诗,自得其乐,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不肯接触将士,他的三哥谢安对此深感忧虑,私下里告诫他:“你身为大军统帅,应该跟将领们生活在一起,使他们感到亲切,天下岂有像你这样骄傲怪诞而能成就大事的?”

    谢万很不高兴,但还是找个时间把各将领都聚拢起来,声称是为了前伐加油鼓劲,可是酒宴上却仍旧不改平日的态度,只顾自己喝酒痛快,不与将士们交谈,搞得气氛十分尴尬。

    估摸着大家吃得差不多了,谢万这才举起铁如意,指点着四周,趾高气扬地说道:“嗯,你们都是精兵!加油!”

    将士们对他越发厌恶,谢安恐怕谢万倒霉,只得从高级军官到低级的小队长,全都亲自一一拜访,以平息他们的怨气。

    谢万对此颇不认可,反而埋怨谢安丢了老谢家的脸,谢安一怒之下仍回自己隐居的东山别墅花天酒地去了。

    不久之后,谢万率军进入涡水、颖水,然后逆流而上,救援洛阳,而就在此时郗昙忽然生病,不得不暂时退守彭城,谢万没有打探清楚,认定是敌人强大,所以郗昙才会退却,于是也立即率军撤退,霎时之时,军队在惊慌中崩溃,谢万狼狈不堪,单人匹马落荒逃走。

    将领士卒们原本打算利用混乱的形势把谢万除掉,但又想到谢三哥的情谊,这才饶了他一命。

    颜面尽失的谢万奔回京师,司马聃非常愤怒,下诏将其罢黜谢万,废作平民,郗昙也被连累降号建武将军,于是,许昌颖川、谯郡、沛郡各城池,陆续落到前燕之手。

    大哥谢奕早已去世,四弟谢万又遭到冷遇,谢安意识到自己若是再不出山,只怕经营多年的大好局面将要失去控制,于是让人四处散播消息,声称自己有意为官。

    好在他的名气并没有因为谢万受到过多损失,宰相司马昱第一时间找到了他。

    但司马昱显然并不了解谢安,还真以为谢安是个不拘小节、洒脱豪迈的匡世大才了,而且听说谢安出游时经常带着一帮风尘女子,于是准备以此为突破口请他到建康任职,非常有诚意得写了封信送去:“阁下既能与人同乐,为何不肯与人共难,大丈夫可绝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谢安看到之后,既惭愧又恼恨,惭愧的是自己的行径被人发现,自尊心受到轻视,而恼恨的则是司马昱竟然写信拆穿,还一副大仁义的模样,越想越气愤,执意回绝了他。

    这时他的大舅了刘惔有些看不下去了,特地跑到谢安家中为他指点迷津:“你不是已经决定出山了吗,难得宰相叫你,你还含蓄什么鬼?小心错失良机,悔之晚矣!你都多大岁数了,还等个屁啊?”

    谢安岂会意识不到自己的危机,但他的个性是绝不会露破绽让别人看的,假意无所谓的样子,捏着鼻子说:“我倒不怕不当官,怕的是非当不可。”

    刘惔与他十分亲密,对他这种反应一点也不意外,但已尽了朋友之义,也便不再多说。

    相桓温曾和谢奕的关系非常要好,两人在没担当地方大员时就已有交情,现在好朋友的弟弟需要帮助,虽明知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是抛去了橄榄枝,延聘他为军政官,谢安大喜过望,立刻收拾行囊逆江而上。

    万众嘱目的谢安终于离开了东山,但对东晋政府究竟有何益处,接下来几年便见分晓。

    东晋固然算不上是一个自强不息的王朝,从统治阶级的成份和能力就能轻易得到答案,而同时代的前凉则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他们不仅不思进取,反而执着于小范围的争权夺利,本着不把国家折腾散就绝不罢休的心态,往往一波不平一波又起,让前凉的局面越来越混乱,国力也越来越弱。

    张玄靓与前燕的小皇帝慕容暐年纪相仿,但他们之间有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前凉没有慕容恪。

    凉州州长张瓘,一个不小心成了权倾朝野的权臣,瞬间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加上生性猜疑嫉妒,得势之后又越发凶暴苛刻,完全以自己的好恶施行赏罚,惹得人心尽失。

    初级助理官殷郁有心规劝他,张瓘却满不在乎:“老虎生下来三天,自己就会吃肉,哪用不着人教!”

    老虎吃肉是出于本性和本能,但祸害百姓绝非是某人的本能和天性,这种毫无道理可言的诡辩言论,只能吸引更多人的怨忿。

    辅国将军宋混,性情忠直,早看张瓘不顺眼,暗中准备讨伐他,而张瓘也对他非常忌惮,打算诛杀宋混和他的弟弟宋澄,顺便废黜凉王张玄靓,自己登位,于是征召武装部队数万人到姑臧集合。

    宋混既有夺权的打算,自然会时刻打听对手的消息,跟宋澄带着壮士杨和等四十名骑兵,秘密进入南城,号召各大营:“张瓘谋反,我们接到太后的诛杀命令,取他人头者重重有赏!”一会儿工夫,已煽动了两千多人。

    张瓘意识到大事不妙,赶紧让部将玄胪率兵反击,但还没交锋,已有近一半的人变节了,玄胪被迫铤而走险,干起了擒贼先擒王的勾当,结果还真让他得逞了,长剑直刺向宋混的胸口,眼看大事已成。

    可惜宋混在衣服里面套了一件厚甲,普通刀剑根本不能刺穿,目瞪口呆的玄胪反遭对方生擒,而张瓘的其余部众则全都弃械投降。

    生死关头,张瓘也不再那么矫情,在宋混跟前声哭俱下,乞求原谅,但宋混可不想放虎归山,果断把他和他的弟弟张琚一起诛杀,并屠了宋混三族。

    大权随即易主,凉王张玄靓任命宋混使持节、全国各军区司令长官、骠骑大将军、酒泉郡侯,代替张瓘辅政。

    玄胪倒是和宋混不打不相识,正因没刺穿的那剑,两人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本章完)

第167章 野王之战() 
这一时期,在南北四个主流国家中,还是前秦的发展最为稳健,首先国君是个成年人,其次良臣很多,最后则是君臣的配合天衣无缝。

    王猛不但处理政事一丝不苟,执法更是严苛不留半分情面,往往让同僚们苦不堪言。

    特进、兼高级国务官强德,是已故苻健的正室强太后的弟弟,仗着这层关系,经常酗酒闹事,对待百姓异常凶狠残暴,尤喜抢劫别人的财产和子女,成了社会上的一大毒瘤,苻坚虽然英明,但却只是擅长弘扬正气,对于打压邪气终究略显不足,顾及强太后的感情,一直不忍心下令惩处。

    这便有了王猛的用武之地,王猛对这个臭名昭著的人早有耳闻,被提拔兼任长安市长之后,刚一到职就逮捕了强德,上奏指控他的罪行,担心苻坚的妇人之仁,于是不等正式的指示下来,就擅自作主把强德斩首。

    苻坚接到奏报,果然准备赦免强德,但当使节抵达刑场时,刀下留人的圣旨终于还是晚了一步,强德的尸首已经陈列在闹市上示众。

    事后满朝文武都以为终于能看王猛的笑话了,苻坚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但结果却异常和谐,苻坚虽有妇人之仁,但善恶是非观念却是还是很正的,绝不会因为王猛勇于杀恶,就下令惩处。

    王猛由此也越战越勇,碰巧邓羌也是嫉恶如仇的人,二人同心合力,纠举罪犯,丝毫没有顾忌,数十天之间,权贵豪门、皇亲国戚,诛杀或免职的达二十多人,朝廷官员,上下战栗,奸人恶棍,销声匿迹,社会秩序迅速建立,治安良好,路不拾遗。

    苻坚眼看国家一片升平,感慨道:“我到今天才知道法治的重要。”

    正是王猛大刀阔斧的执法力度,为前秦的持续发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自己赢得了一次次的升迁,只359年一年的时间,36岁的王猛就接连升了五次官,一由左秘书长升迁咸阳郡长,二升高级咨询官、立法院总立法长,兼长安市长,三升政府文官部长,四升太子宫总管、政府左副行政长官,五升辅国将军、京畿卫戍总司令,特准可以留宿宫廷,并且其他官职仍然保留,仍拥有遴选官员的授权,当真是名符其实的平步轻云,权倾内外。

    王猛后来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坚决上疏辞让,并推荐散骑侍从官阳平公苻融、高级国务官兼散骑侍从官任群、隐士朱肜,接替自己的官职。

    但苻坚则表示很坚决地拒绝他的这一请求,但既然王猛推荐了这几个人,苻坚也不会亏待他们,只是另行安排,任命苻融为高级咨询官,立法院副总立法长、政府左副行政长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