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异姓王 >

第133部分

大明异姓王-第133部分

小说: 大明异姓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明很快便吃完了,他抹了抹嘴,抬起头,便迎上了朱清漪的目光。两人对视,心头均是一震。朱清漪立刻反应过来,侨脸微微别开,躲开了王明的目光。

    “娘子……”王明叫了一声,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平时在文武百官甚至是朱棣面前都能侃侃而谈的一张嘴,此刻却什么都说不出。

    “什,什么?”朱清漪两只小手纠结在一起,看也不看王明,低着头,在王明看不到的地方,后者脸色依然羞红。

    王明看着朱清漪,后者的脸颊上升起好看的红霞,感受着刚刚朱清漪所端过来的食物给自己带来的饱腹感,他无声地笑了笑,以极其认真的口气一字一顿地说道:“我,爱,你!”

    “你,你,你……”朱清漪感觉自己都要晕过去了,这个人怎么什么话都说啊!接连的三个你字,朱清漪一句话都说不出口。她跺了跺脚,捂着脸跑出了王明的院子。

    王明也没有阻拦,他知道少女皮薄,他也不逼迫。他相信,朱清漪对他也是有感情的。或许有一天,他可以让她心甘情愿地对自己说上一声“我爱你”。

    ……

    皇宫,朝堂。

    朱棣正在听着文武百官的汇报,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基本上都是全国各地发生的一些小事罢了。今天哪个地方又遭了灾,后天又哪个地方出了事,这些都要他朱棣来做决断。虽然有些事情在他看来几乎就是无病呻吟,但是没办法啊,现在就只有他一个人处理政务。这全都是他老爹所赐,当初他老爹一语废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官职,结果现在所有的政务都压在了皇帝一个人身上。朱棣有时候就在想啊,他老爹当初究竟是怎么撑下来的?最近他实在是感觉处理政务累的不行,可是却又不得不处理,真是为难啊!

    就在朱棣感觉无聊准备退朝的时候,忽然殿外走进了一个小太监,他快步走上来,说道:“陛下,殿外有人求见。”

    “嗯?”朱棣一愣,有人求见自己?难道是自己的亲戚,应该是了。这些人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事。也就只有他们,或许会因为什么事而在此时求见自己。

    想到这里,朱棣问了一句“何人?”

    “回禀陛下,那人说他是安南使臣,有要事禀告陛下。”小太监回答道。

    “安南使臣?”朱棣眉头一皱,立刻想起了去年各国使臣前来朝拜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他沉了一下,说道:“宣。”他也想知道,这个自称是安南使臣的人,究竟有什么目的?

    小太监下去了,不多一会,一个穿着有些狼狈的老人快步走进了大殿,一看到皇位上的朱棣,他立刻走上前跪倒在地,大声说道:“安南国旧臣裴伯耆参见陛下!”

    “起来回话。”朱棣淡淡地说了一句。

    “谢陛下!”裴伯耆站起身,脸上带着悲愤的表情说道:“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说!”朱棣没有丝毫废话。

    “回陛下,臣本是安南大臣,辅佐我安南先帝多年,然而,几年前先帝遭受磨难,为奸人所害,而其他忠于先帝的臣子也早到迫害。还请陛下看在我安南与大明世代交好,出兵助我安南剿灭反贼!”裴伯耆大声说道。

    “反贼是何人?”朱棣眉头一皱,问道。

    裴伯耆拱了拱手“陛下明鉴,安南丞相黎季犛丧尽天良,杀害我安南先帝及无数忠心臣子。自后他更名为胡一元,传位其子胡汉苍。臣不自量,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鸣阙下,伏愿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臣死且不朽!”

    裴伯耆慷慨陈词,说的那是忠义无比,然而效果却不是很好。

    朱棣皱着眉头,根本就没说话。朱棣是一个饱经政治风雨的权场老手,对这一说法也是将信将疑。更何况当初他也派出使臣查访,得到的结果是一切正常。

    而且从裴伯耆的话看来,很明显,此人的用意在于借明朝的大军讨伐安南,这是一件大事,朱棣是不可能仅听一面之辞就发兵的。

    于是,朱棣想了想,说道:“此事朕已经知道了,你先在京城住下,待朕查明真相,定会给你一个交代!”

    (本章完)

第268章 储君之辩() 
    对于朱棣来说,裴伯耆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不论安南的皇位怎么样变化,也不会影响到大明。真正让朱棣在意的,是太子之位。

    虽然他现在还是皇帝,而且身体素质还很好,但是他毕竟不是神仙,不能长生不老。他总要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留下一个继承人。

    然而,不仅仅是朱棣,历朝历代,立太子这件事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每一位皇帝几乎都是造人界的第一人,当然也有例外。不过大多数皇帝的儿子都是大于等于二。而且他的儿子们为了皇位都会让自己变得很优秀,那些真的不愿意继承皇位的皇子绝对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而他朱棣也是如此,他虽然儿子并不如自己父亲那样多,但是也不少。而且有能力的儿子也有几个,比如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这也是他为什么为难的原因。

    按礼法来说,这立太子,自然是要选嫡长子的,这是延续了千年的宗法制度。都说“祖宗之法不可违”,虽然他朱棣一直胆大包天,但是对于这件事,还是要好好考虑的。

    更何况,他的大儿子朱高炽虽然体型不好看,而且身体不好,但是能力还是很出色的。当初那场北平保卫战连朱棣自己都觉得打得漂亮!更何况四年间自己南征北战,也是自己的大儿子为自己稳定后方。更何况,自己的大儿子生性温和,从不与人争执,能够礼贤下士,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老爹很是欣赏他。要是自己不给一个太子之位,那岂不是不给已经死去的朱元璋面子?

    但是,自己的二儿子也非常不错。靖难期间,战功赫赫,如果没有自己的二儿子帮助自己,恐怕现在这皇位上做的,还依旧是朱允炆呢!更何况,自己的这二儿子从小便是生的高大威武,和自己一样,连性格上也差不多。可以说,自己的所有儿子中,就属朱高煦与自己最像。再者说,当时自己与朱高煦说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虽然自己当初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但是这句话实在是太让人误会了!这简直就是自己将要传位给朱高煦的意思,虽然自己当初真的只是随口一说!

    想来想去,这两个儿子都是非常的优秀,越想就越纠结,看来儿子太优秀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自己就不知道究竟该把皇位传给谁?

    思来想去,朱棣觉得这个艰巨的问题不应该只是自己一个人为难,文武百官也应该出面为自己出谋划策。毕竟,这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你们未来的主子,你们这些大臣们当然应该帮朕参考参考。

    朱棣召集了与自己共同靖难的武将们以及很多兵部大员来商量这件事。毕竟这些人很多都是与自己共同从北平出来的,对于自己的这两个儿子也比较了解,让他们参谋参谋也有好处。

    来的人不少,朱能,张辅,邱福……都是当初跟随朱棣靖难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将。不过有些奇怪的是,同为武将的陈国公王明并没有在此列。不过想想也是,王明虽然是陈国公,但他也是驸马。立太子乃是国之根本,王明身为驸马,自然是不能够参与的。

    朱棣将自己的意图与众位武将们说了,众将都是面面相觑。他们也没想到朱棣居然会问他们如此重要的事情。但是关于这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因为皇帝陛下总有一天是要死掉的,如果他们能够在他死掉之前成为继承人的心腹,将来必能被委以重任。而且考虑到与可能的收益比起来,收益还是远远大于成本的。

    所以说,不论事对于文臣还是武将,这都是一场豪赌。胜则生,败则死。

    “陛下,臣以为,二皇子朱高煦殿下能力出众,而且战功赫赫,理应继承大统!”有人忍不住了,站出来发言道。

    要知道,这些武将大多数都是跟着朱棣一起打天下的,而朱高煦也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大家都是战友,毕竟在一条战线上打过仗,有个战友的名头将来好办事。

    有人冒头,自然也有不少人符合。几乎所有人都是一个意见,立朱高煦。看来在众位武将的心目中,朱高煦同学的地位非常高啊!就连大将朱能都隐晦地表示希望立朱高煦。

    虽然朱能如今的地位已经非常高,就算是如日中天的王明在某些方面也是不及他。但是毕竟人无完人,他虽然已经身居高位,但是能够更进一步,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就算最后朱高煦没有当上皇帝,他也没什么损失。

    朱棣也是微微点头,其实就其本心而言,他确实是想传位给朱高煦的。不仅仅是因为朱高煦立有大功,而且长得比较帅,自己所有的儿子中,继承自己风范的就属他最好。而反观朱高炽,后者不但是个残疾,大胖子,眼睛还有点问题,要当国家领导人,形象上确实差点。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立朱高煦的。比如,有些“别有用心”的人。

    “陛下,臣以为,二皇子殿下虽然功勋卓著,但是治国安邦首要的是皇子的品行。而大皇子朱高炽殿下,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而且,先帝在时,也时常对其赞不绝口。由此可见,大皇子朱高炽,可担此重任!”说话的是兵部尚书金忠,一个二品官员而已。与朱能张辅等人比起来,根本就不算什么。他现在能够站在这里,完全是因为贵人提携。这个提携他的人,才是除了朱棣之外谁都惹不起的人,这个人是道衍。

    “金尚书此话差矣。”有人看不下去了“大皇子殿下虽然性情沉稳和煦,但是却缺少了几分大气。而二皇子之威严却与陛下如出一辙。自然是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选!”

    金忠摇了摇头“非也。自古以来,储君之位皆是立嫡立长。现如今,大皇子健在,怎么能够坏了规矩?难道连祖宗之法都不遵守了吗?”

    说完,金忠也不顾那些还想反驳自己的人,他对着朱棣拱了拱手,说道:“陛下若是拿不定主意,不如询问朝堂之上的诸位公卿大臣。他们皆是饱读诗书之辈,太子之事,他们定然可以给陛下一个可取的建议!”

    (本章完)

第269章 大位已定() 
    听了金忠的建议,朱棣茅塞顿开。对啊,他手下还有很多文臣们,这立太子的事情,他们应该更有合理的见解。毕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读多了,懂得道理自然也多。更何况,这群武将都是一群粗人,与其听他们在这里怼金忠,自己还不如听那群腐儒们唠叨呢!

    想到这里,朱棣挥了挥手,说道:“好了,此事容后再议,你们先下去吧!”

    那些功臣武将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既然朱棣已经说了现在用不着他们,他们也没有胆子硬留下来。一个个对朱棣拱手告退。不过他们也并没有理会金忠,在这些武将们看来,后者明显是一个不折不扣地“叛徒”。金忠看着这些人的嘴脸,也不在意,笑了笑。反正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任你们这些人粗人如何闹腾,我自岿然不动!

    就在这个时候,朱能却是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对着他和善的笑了笑,却没说什么。由于他们落在后面,也没有什么人看到这一幕。

    金忠一愣,赶忙回礼。要知道,朱能可是朱棣的心腹大将,能够与他比肩的臣子,也就一个陈国公王明。可若不是陈国公王明娶了康柔公主殿下,后者的身份地位是绝对赶不上前者的。而这样的人对自己如此和气,他怎敢怠慢?

    朱能笑了笑,朝着一个方向努了努嘴。金忠朝着那个方向看了过去,却发现英国公张辅也朝着自己看了过来。而且,后者居然还对自己拱了拱手。金忠赶紧回礼,要知道,这两个大人物都是他得罪不起的。

    张辅点点头,嘴角含笑地离开了。朱能也是又在金忠肩上拍了拍,也离开了。三者之间均是无声交流,谁都没有开口。

    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金忠若有所思。世人皆传成国公朱能有勇无谋,但是今天看了,似乎并不是这样啊!还有英国公张辅,虽然是继承了他父亲张玉的爵位,可是从今天的表现看来,他一点都不输给他的父亲张玉!怪不得,那位曾说,成国公与英国公是陛下的臂膀,即使潜力巨大的陈国公也有所不及,现在看来,那位真的是料事如神!

    想到这里,金忠也是面露喜意。虽然他身后有一尊大人物,但是要是让他得罪一众武将,虽然不会有什么事,但是那感觉也不怎么样。现在成国公与英国公能够理解他,他顿时间感觉身上的担子都轻了不少。

    话说朱棣这会儿打定了主意要向文臣们争求一下意见。他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再说立太子实在是一件大事,一日不处理好,他一日不安心。

    他立刻叫郑和传旨,将自己的一些心腹大臣们叫来。其实说是心腹,也就只有七个人而已。

    这七个人分别是黄淮、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每一个都是饱读诗书之士,其中更有号称“三杨”的其中两位。其他人也都是身负盛名的人物。而这七个人,也组成了后世的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部门——内阁。可以说,朱棣手下的这七个人,是现如今大明朝文臣的精粹!

    听了朱棣的话之后,这七个饱读诗书的人均是皱了皱眉。他们不是那些没文化的武将,朱棣一开口说了几句,他们就知道朱棣的心思是偏向谁的。但是,他们怎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黄淮想了想,站出来说话了。

    “陛下,臣以为,储君乃是国之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昌盛,根基不稳,国破家亡也未可知。而自古以来,皆是嫡长子继承储君之位,而祖宗之法不可违。周时宗法变,以致礼崩乐坏,诸侯分封,天子受辱。秦时赵高篡逆,李斯密谋,杀害扶苏,立二世胡亥,然秦二世而亡,所谓千秋万代,不过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