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异姓王 >

第64部分

大明异姓王-第64部分

小说: 大明异姓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连续出兵北伐一年多,所得到的结果一直是失败。朱允炆为这件事不知操碎了多少心。不论多少人,不论主帅是谁,在朱棣面前都好像空气一样。甚至几个月前的白沟河大败之后,他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要与朱棣分治天下以求生路。

    得到了朱棣即将进攻济南的消息,朱允炆也与其他的朝廷大臣一样,认为济南不可能保得住。

    但是,前线传来的消息却让他大吃一惊。济南出了个铁铉,还有盛庸。他们两个人居然真的抵挡住了朱棣的进攻。消息传来,朝野震惊。要知道,当初李景隆前前后后几十万大军都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可是这铁铉与盛庸仅仅凭借几万人便是挡住了朱棣前进的脚步,这岂不是说,此二人要比李景隆那个中看不中用的家伙强上太多?

    对于李景隆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的评价。身为一代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在兵法战阵一道居然不如自己曾经的一个部下盛庸以及书生出身的铁铉。对于他来说,这比败给了朱棣更加令他无颜见人。但是,李景隆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他现在只在乎自己不要再次与朱棣对抗,其他的事情在他的眼里根本就不重要了。

    而现在满朝文武也根本就没空理李景隆这个笨蛋。他们现在关心的,是济南,是前线。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已经为自己的后路做了打算,不过还没等实施,前方便是传来了战胜的消息。不仅仅是铁铉与盛庸成功守卫了济南。更是平安收复了德州。这对于朝廷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天大的好事。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庆幸自己的动作慢,如果自己早早地投奔了朱棣或者是做了别的什么,恐怕现在就要追悔莫及了。也亏得朱允炆不知道他们现在都想法,否则的话,一定会将这些人通通踢出去砍了。

    现在朱允炆可没空管大臣们的想法,他只知道,一年多的大战,自己终于胜了朱棣一次。虽然不是自己亲自带兵,但是,这也是值得光宗耀祖的大事。他现在甚至已经想着要不要到太庙向自己的爷爷朱元璋报个喜讯,与他说一说他的孙子终于打败了他的儿子一次。

    当然,兴奋之余,他也是不会忘了这一次真正让朱棣吃了亏的大功臣的。

    铁铉这个人他是知道的,洪武时期他便是深得朱元璋的器重,老朱同志甚至还赐其字曰“鼎石”,可见朱元璋也是非常欣赏此人。

    而现在看来,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山东参政已经不能够彰显铁铉的功绩了。朱允炆微微地摇了摇头,他已经是下定了决心。

    但是,盛庸这个歌人他却是不怎么了解。别说是他,整个朝廷中对盛庸所了解的也没有几个人。这个人就好像凭空出现一般,在他与铁铉共同守卫济南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哪里人氏,更不要说他有过什么功名在身了。

    不过,就是这个没有半点名气的人,却是一手打造了济南的所有防御,否则的话,即使铁铉再怎么亲自指挥士兵,也是徒劳无功的。

    铁铉,盛庸。朱允炆在自己的心里默默地记下了这两个名字。或许,这两个人,正是上天派给自己的救星吧?

    朱允炆所料并没有错,铁铉与盛庸,这两个人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将会给朱棣以前所未有的麻烦。虽然他们都努力并没有改变任何的结果,但是,至少他们曾经尝试过。

    “陛下,燕王已经撤军,下一步我们该如何是好?”堂下的大臣们吵了半天,也拿不出一个主意。知道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朱允炆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有说,反而一直在那里傻笑。众臣面面相觑,还是方孝孺走了出来,对朱允炆拜了一拜,问道。

    朱允炆这才反应过来,先前他一直沉浸在击败朱棣的喜悦之中,却是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下一步该如何是好,究竟是战是和,还需要自己来拿主意。

    当然,在这之前,有功之臣还是要好好犒劳一下。不论他们都本意是不是那些朝廷的封赏,但是他们立了功,这是有目共睹的。

    朱允炆想了想说道:“山东参政铁铉,大敌当前,却丝毫不退,危难时刻更是挺身而出。国家有这样的臣子,实在是天下之幸。即日起,晋升为山东布政使,领兵部尚书之位。”朱允炆根本就没有任何商量的口吻,而是直接敲定了这件事情。

    众臣几乎都是吃了一惊。按理说,朱允炆封赏铁铉,是合情合理的,而且,现在的铁铉也的确配得上一个山东布政使的位子。但是,这个兵部尚书,恐怕就有些不妥了。

    铁铉毕竟是书生出身,一无军旅经验,二无军功。仅仅是保卫了济南,就被提升为兵部尚书这样的官职,实在是有些勉强。

    不过,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有出声反对。笑话,铁铉的确不是行伍出身,资历也不怎么足够。但是,他却是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个真正的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朱棣的人。就凭借这个名头,就没有人有资格说出反对的话来。你若是反对,好啊,那你去打败朱棣啊,打赢了朱棣,兵部尚书就是你!这些大臣们虽然有很多人都是顽固迂腐之辈,但他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击败朱棣?开玩笑,单挑他们都打不过,更别说战场对决了。

    其实,更加重要的还是朱允炆的态度,他这不容置疑的口吻摆明了就是告诉大臣们这事没得商量。既然如此,更不会有人去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陛下,臣以为,曹国公李景隆轻敌冒进,遇战便退。实在是可恶至极,应将此人就地正法,以儆效尤!”就在这个时候,黄子澄又一次站了出来。这一次,他就是针对李景隆来的。

    这件事情他早就已经在私下里与朱允炆说过,但是那时的朱允炆考虑到李景隆毕竟与他是血亲,就放过了他。但是这个时候,黄子澄又一次旧事重提,明显是不打算放过他。

    虽然黄子澄齐泰两人被朱允炆暂时免官,但是他们了两个毕竟还是深受朱允炆信任的。所以,现在他们两个也是在朝堂之上。

    黄子澄话音刚落,御史大夫练子宁以及御史叶希贤也是向朱允炆慷慨陈词,要求立斩李景隆。看着三人这配合,明显就是商量好的。

    说起来李景隆也实在是人缘太差。当然,这也怪他实在是太过无能,打了败仗不说,还能够厚颜无耻的跑回京城来,如果不是当年李文忠实在是为大明帝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恐怕李景隆依旧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本章完)

第123章 朱允炆的决定() 
听到黄子澄义愤填膺的声音,朱允炆的眉头略微皱了皱。其实,他也是对李景隆失望至极,先是五十万大军被朱棣击溃,接下来六十万大军居然还是被朱棣击败。这简直已经不能用无能两字来形容了,换成弱智二字或许更为合适。

    但是,要朱允炆杀了李景隆,他还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虽然以李景隆的罪行,杀他一百次都不为过,但是,李景隆毕竟是他的血亲。退一万步讲,就算不念李景隆与自己的亲戚关系,自己也不能够就这样杀了他。怎么说,他也是前朝名将李文忠之子,自己可以不给李景隆面子,但是李文忠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李景隆身负李文忠的血脉,对于朱允炆这样仁慈的君主来说,还是尽量为李文忠保留一份血脉吧!

    想到这里,朱允炆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李景隆虽然罪无可恕,但是他毕竟是李文忠将军之子。李文忠对我朝有不世之功,虽然李景隆屡次战败罪已当诛,但是毕竟是功臣之后,若要杀他,空怕人心不稳。”说到这里,朱允炆扫了一眼那说话的三人“再者,李文忠虽然罪大恶极,但毕竟是朕的血亲,要朕亲手杀掉他,朕于心不忍。罢了,叫他卸去官职,此生永不得掌兵,回家养老吧。”

    黄子澄闻言,顿时大急。他倒不只是因为李景隆辜负了他的信任而坚持要杀死他。实在是因为李景隆这个人活了这么多年,除了浪费朝廷的俸禄,就只是坑朝廷的军队。这样祸国祸民的家伙留着实在是没用,还不如一刀宰了痛快。而且,不知为什么,对于李景隆,黄子澄一改当初的信任,自从前者打了败仗之后,他就感觉这个家伙处处不顺眼,恐怕总有一天他还会搞出什么大乱子来。

    不过,黄子澄绝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点毫无来由的怀疑,在几年后居然成了真!

    当然,除了这些,李景隆一再令他的信任打了水漂也是一部分原因。可以说,黄子澄坚持要杀李景隆,恐怕也是三分为自己,七分为国家了。

    “陛下,李景隆上愧对天子,下辜负黎民百姓,此人不除,恐怕难以安民心啊!”黄子澄这个时候也顾不得什么了,一定要杀李景隆而后快。

    朱允炆却是面色一沉,李景隆再怎么有错,也不至于被说的这样罪大恶极。更何况,他还是自己的亲戚,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他李景隆罪该万死,但是看着他身为皇亲国戚的面子上,留他一命也不是不行。大不了就是多浪费几万石俸禄,反正朝廷也不缺这点钱。

    “此事无需再说。”朱允炆挥了挥手“曹国公虽然屡次令朕失望,但是他与朕毕竟是血亲,况且,曹国公战败,也只是运气不足,虽然有罪,但不致死,就这样吧,以后也不要再提了!”

    朱允炆这一句话,也是堵死了黄子澄等人的嘴。黄子澄虽然心中不甘,但是也是看出了朱允炆的决心,不论自己说什么,他都不会杀掉李景隆的。

    解决了李景隆的事情,朱允炆便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大军统帅的位置上来。他已经明白,李景隆那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将领,所以,这大军的统帅必须要换一个人来担当。

    如果是以前,能够担任这统帅之职的,恐怕也就只有魏国公****祖。虽然平安也是一员猛将,但是平安却只是将才而非帅才。若论战场冲锋陷阵,长枪杀敌。平安的确是勇猛无敌。但是要论调兵遣将,阵型排列,平安却是要差上许多。

    但是,****祖能力虽强,但是朱允炆却不太敢用他。他与朱棣的关系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另一点,自然便是他****祖领中军都督府,身负拱卫京城大任,自然不能轻易离开。如果是以前,恐怕朱允炆也就只能派出****祖来对抗朱棣了。但是,现在事情却是发生了变化,朱允炆已经找到了另外能够担任主帅职位的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绝对不会再瞎第二次!

    “都指挥使盛庸,守城有功,更是击溃朱棣大军。授平燕将军印,封历城侯,官拜总兵,统领朝廷各路讨逆人马北上伐燕,荡平反贼!”朱允炆大手一挥,又是敲定了讨燕大军统帅的人选。

    众臣再次面面相觑。如果说铁铉被封高位,还可以理解。毕竟守城有功,又是先帝欣赏的官员。可是,盛庸一个无名小卒,居然一下子成了侯爵,这就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了。

    不过,难以接受归难以接受,还没有人傻到直接说出来。他们都是知道济南一战究竟是怎么回事。铁铉丝毫不居功自傲,一份奏折上细数各位官员的守城之功。尤其是盛庸,他们都已经知道,如果没有盛庸对济南防守的安排,恐怕即使铁铉再如何神通广大,也守不住济南。

    所以说,要论能力,盛庸绝对是足以担当得起这个平燕将军的名号。而论资历,开玩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朱棣,那个历经大战未曾遭逢一败的朱棣。这就是最能够令人闭嘴的资历了。不服?好啊,去与朱棣打一仗,赢了你就是平燕大将军。

    打败朱棣,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不过是动动嘴而已。但是,真要是做起来,那怎是一个难字可解?

    而且,听朱允炆的意思,似乎是催着盛庸赶快出兵北伐。

    看来,年轻的皇帝也是坐不住了。对于朱棣在北方的作威作福,欺君罔上他已经不能够在忍受了。也行许这一次,朝廷就能够彻底击败朱棣也说不定!

    大臣们对于这件事,几乎都是持支持的态度。毕竟,能够站在这里的,几乎都是忠于朱允炆的人。对于击败朱棣,他们也是很感兴趣。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将这份忠诚保持到最后。

    但是,朱允炆光顾着兴奋,却没有想到为什么朱棣数次身陷险境,却从来都是毫发无损。即使偶尔受伤,也不危及性命。

    朱允炆根本就没想到,正是他当初的一句“勿使负杀叔父名”的命令,才是朱棣屡次化险为夷的重要原因。有了这道近乎白痴的命令,别说是李景隆,就算是天神下凡,也打不了胜仗。

    朱允炆直到现在都还不明白,他与朱棣的关系自从两人出生在皇家的那一刻,就已经无法改变。他根本就不明白皇权斗争究竟有多么残酷,仁慈与怜悯,在权力的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直到朱允炆失去了一切后,他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那时,已经晚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后话。现在的朱棣已经带兵撤回了北平。一年多的努力似乎又一次回到了原点。

    他还不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南京,朝廷的新一轮北伐攻势已经开始。这一次,他要面对的不再是废物李景隆或者保守的耿炳文。他将会面对的是新一代的强大的将领,而这些人,也会成为他这一生中最为可怕的对手。

    他将会与代表了南京朝廷的盛庸展开不死不休的血战。他们将拼上一切,以生命作为赌注,胜利的一方可以得到这片天下!

    其实,战争从来未曾终结,它只是默默地躲在世界的角落里。当武神铁青色的巨手转动改变世界的轮盘时,它会咆哮着出现,将无尽的血与火抛向人间大地。

    (本章完)

第124章 先下手为强() 
济南。

    铁铉盛庸二人接了圣旨,对于朝廷的封赏,他们并不意外。虽然封侯拜相并非两人所愿,但是如果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添上如此一笔,自然是令人欣喜。

    当然,对于盛庸来说,真正令他感到兴奋的,并不是什么将军的职位,也不是一个侯爵的头衔。真正让他感到欣喜若狂的,是那个主帅的位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