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医家王朝 >

第91部分

医家王朝-第91部分

小说: 医家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婶不仅能说,纺纱的手艺也是这些人中最厉害的,别人纺一团棉线的时间,她能纺一团半,所以只要不耽误工作,马河也就由着此人了。

    纺纱的手法虽然简单,不过马河发现,与纺麻线不同,棉线由于质地轻软,在纺纱的过程中很容易断裂,如此便要重新接头,反反复复很是耽误时间,所以一个熟练工对于纺纱工作很是重要,尤其是那些在大布坊里做活儿的妇人,有着长年累月的积累,手法自然会娴熟很多。

    不过马河的情况有所不同,一来他雇不起那种熟练的织工,另外纺棉线也是绝无仅有的,如何能有效的纺纱他们也在摸索。

    只能凭着纺麻的经验一点一点的实践,这件事就不得不提一下张婶的贡献,她以前在织坊做过活儿,对于纺麻很有经验,相对应的,纺绵时也就比别人快上许多。

    在马河的合计下,他们总结出了一套简单的用纺车纺绵的流程,在纺棉花前,要先将棉花搓成一条条棉花卷,也就是粗绵,之后才能用纺车纺成所需的细绵,在纺纱的过程中,右手转动大纺轮,左手拿粗绵在不停旋转的锭子上抽出棉线,然后轻轻向后拉,使棉线不断变长。

    等到左手向后拉到不能再拉时,摇纺轮的右手要停一下,并往回倒转半圈儿,以使左手拉着的棉线从锭子尖部卸下来,左胳膊向上一拾,再往前一送,随着右手摇动纺车,这条线就缠到了锭子上。

    如此不断重复上面的步骤,锭子上缠着的线渐渐增多了,变成一个大线团。

    这样的纺纱过程与麻线略有不同,相对来说只要熟练掌握,效率还是非常高的,其中几个关键点还是张婶指出的。

    如今,马河已经将这样的纺纱方法记录在册,以方便新来的织工更好的学习。

    “张婶,你就不要取笑我了,咱们得加紧时间将这批棉线纺出来,程公子可是说了,咱们要赶在入冬之前至少做出几件成衣出来。”

    马河是不愿接张婶的话的,他实在不知道如何回应张婶,有时候,他会觉得张婶以前根本不是在布坊做活儿的,很可能是某个镇上的媒婆。

    张婶嘴上说着话,手上却是一刻不停,在她的教导下,这里的织工基本都掌握了纺绵的技巧,假以时日,纺绵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如此用不了几日就能织出一匹布。

第199章 程氏纺纱机() 
“马主管,马主管在么?”

    院子外面,一个清脆的声音喊着,马河应了声,赶紧出去瞧瞧,却见站在门外的是太平医馆的冬梅。

    “冬梅嫂子,你这么急找我,可是有事么?”

    马河来村里也有些时日了,自然认得冬梅,这个妇人也是在程野手底下做事,虽然见面不多,不过他也知道程医师在瓦窑村有家太平医馆,而这个女人便是医馆中为数不多的护工。

    “可不就是有事么。”冬梅也是第一次来这里,听程野说眼前的这个少年是他找回来帮自己打理布坊的,作为一个女子,对织布这件事天然的有些兴趣,所以说着话,还偏着脑袋往院子里瞅了瞅。

    抬眼间瞧见一院子的妇人都席地而坐,正在纺纱,冬梅觉得很有趣。

    马河见状,立时说道:“冬梅嫂子,有什么事咱进去说,喝口水。”

    冬梅笑着摇摇头,“不了,我还要去瞧个病人,过来也是顺路,帮程医师带个话,他让你去趟马钧那里,说是有重要的事和你说。”

    马河听闻程医师有事找他,便不再多说,与冬梅道了别,又回院子里交代了一声,便赶紧往马钧的住处跑去。

    马钧依然住在临河的那间木屋,院子里堆满杂七杂八的木料,到处都是稀奇古怪的工具,作为程野麾下的产品经理,工业园中的许多事情都要依靠这个少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马钧的住处就成了瓦窑村新产品的研发中心,许多新奇的点子、迷人的设想都是从这间破木屋里出来的,这里记录了不知多少次程野与马钧思考的身影,同时也见证了许多划时代的产品的诞生。

    当然,随着工业园计划的拓展,程野已经在园区内重新开辟了一片荒地,作为工业园的大脑,也就是真正意思上的产品研发中心,用不了多久,这间木屋也将拆除,所有的器材工具都会搬到新的园区。

    在程野的暗示下,若非必要,村民们都会避开这间木屋,以免打扰马钧的工作。

    所以,这间木屋很好找,马河一路小跑,在临河的位置瞧见孤零零立在那里的屋子,视线穿过眼前的木栅栏,程野与马钧正站在那里讨论着什么。

    马河又快了几步,推开身前的木门走了进去,刚好与听到声响的二人对上眼。

    微微行礼,马河往前走了几步,说道:“公子,听冬梅嫂子说你找小人有事,可是与布坊有关?”

    如今马河将全部心力都放在布坊上面,别说是程野,便是他这个主管对于布坊的事都很是挂心,生怕出了一些纰漏,如今布坊刚刚成立,各方面都有很多不足,听到程野找他,不用说也知道一定是为了布坊的事。

    进门时他瞧见程野与马钧很是严肃的讨论着什么,又联想到此时将自己叫过来,定然是因为布坊出了什么问题,所以一时也有些紧张,他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辜负了程医师的厚爱。

    程野正与马钧说着话,瞧见进门的马河,他笑了笑,说道:“布坊的事有劳了,小生也是第一次做这个行当,许多东西也不懂,这方面都要靠马主管帮衬了,这些天可是忙坏了吧?”

    简单的寒暄,马河笑笑:“是公子抬爱了,小的也是尽职尽责,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公子直说便可,在下一定改正。”

    程野点点头,问道:“如今纺纱可是有什么困难?”

    马河说道:“起初的时候,大家对这种新原料的性质不是很了解,纺纱过程中容易出现断线的问题,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小人将这些日的纺纱经验总结起来,记录在册,按照上面的方法,可以大大提升纺纱的效果,如今这些织工已经基本掌握这些技巧,日后的纺纱工作也会快上许多。”

    程野自然是知道马河的所为,他很是欣慰,这个在山阳县结识的少年确实帮了自己的大忙,马河不仅做事认真,而且会动脑子,知道总结经验,这是非常难得的品质。

    说实在的,程野对于马河的进度非常满意,据他了解,在别的布坊,一个织工的工作量非常大,一个月要做超过四十五天的工作强度,需要没日没夜的做活儿,以此来换取微薄的月钱。

    程野自然不会做这样的雇主,累死马的事他做不出,在这样的规则下马河依然能领着一批人做出这样的成绩,程野已经心满意足了。

    听到马河的回答,程野点点头,他知道眼前的这个少年已经尽力了,他本以为织布是件很简单的事情,还曾信誓旦旦的在心底许诺,要在入冬前缝制出一大批的棉衣,可是等布坊真的成立以后,他才知道自己太天真了,许多事情太想当然了。

    “马主管,布坊的事小生也帮不上忙,不过有样东西一定能帮到你。”

    程野神秘的笑笑,拉了拉马河,让他跟着自己往一旁的一个茅草屋走去,马河跟在后面,很显然,这茅屋是临时搭建的,他有些好奇,程医师要给他看的是什么东西。

    进了茅屋,马河楞了一下,程野身旁立着一个由木头拼建而成的架子,瞧着很是奇特,架子有半人高,上面挂着转筒、木轮之类的东西,更重要的,靠下的木筒上缠了许多粗绵。

    程野也不多说什么,而是抬抬手,让马河仔细去瞧,便是此时,一旁的马钧开始摇动手边的木轮,木轮旋转,通过绳套带动小轮,一时间引起一连串的反应,马河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随着木轮的转动,那些粗绵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这个木架子的后方被拉成了细绵。

    架子后方竖立着八个纺锭,粗绵也被分成八股,手摇间被拉成了八条细绵,缠绕在后面的锭子上,八个人的纺纱工作,举手投足间就被一个人完成了,而且还是一个没有任何纺纱经验的人。

    马河再笨也看得出来,有了这东西,一人便能完成八人的工作量,而且只要操作得当,并不需要多少纺纱经验,如此说来,这个木架子搭成的东西简直如同天女的纺机一般。

    直到木筒上的粗绵被用完,纺纱的工作才停下来,马河下意识的抓起一团细绵,扯了又扯,无论是强度还是韧性都很合格,他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这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真是神乎其技。”

    他一直听程医师说要改良现有的纺织工艺,当时也没太当回事,毕竟老祖辈就是用这种法子纺织的,要改早就改了,他在布坊做活儿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法子。

    可是眼前的这一切让他震惊了,这样的纺车他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没有没有想过,八个人的纺纱活儿能凭一己之力完成。

    程野对于马河的表现很满意,毕竟珍妮纺纱机这种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东西能被自己仿制出来,他和马钧也是兴奋了很久。

    珍妮机的原理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想法,这是用机器开始大量取代人力的开始,如今的初号机只有八个锭子,程野丝毫不怀疑,日后将水力纺纱机乃至骡机引入瓦窑村,纺纱的效能将提升数百倍甚至千倍。

    “公子,这是何物?”马河瞪着眼睛问道。

    程野自然不会再以创造这种纺纱机的女儿的名字来命名,想了想,他笑道:“程氏纺纱机。”

第200章 为人师表() 
随着天气转凉,太平医馆的生活也忙碌起来,在程野的普及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对于风寒感冒这类病有了常识性的认知,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也在慢慢改善,现在村里人都知道,任何时候水一定要烧开了喝,否则很可能闹肚子。

    闲下来的程野会将一些生活中的医学小常识以及一些突发症的急救措施记录在册,包括许多病的简单用药等等,当然,若是心血来潮,也会将病症、病理、病因等做详细的记录。

    为了配合后面的阅读,他甚至在开篇还简单描述了生物的构成、细胞的结构、细菌病毒等机理,按冬梅的说法,这是一册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的书籍,犹如天书一般,很多人可能看不了几行就会打瞌睡。

    在张角等人的撮合下,程野将这本医学随笔取名为太平经。

    王小妹闲来无事的时候也曾翻起来看了两眼,可惜连半盏茶的时间都坚持不了,毕竟上面的说法实在有悖常识,读起来就像是巫术一般。

    程野建议王小妹去村里的学堂待上几日,不经历三观的颠覆,如何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于是王小妹就真的和马莲一同入学了,第一堂自然科学之后,王小妹的三观果然混乱了。

    如今的自然科学都是由程野编写的教案,包括许多操作方便的课堂小实验,这种课已然成了学堂中最受欢迎的课程,当然,对于那些读过书识过字的外来学子来说,这堂课就像是噩梦一般,对于固有知识体系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由于没有专业的师者,大伙又实在太忙,很多时候学堂的老师都是几个人轮流在做,自然科学一般是程野教学,偶尔由马钧代班,至于读书识字以及算学,也没有固定的老师,都是大家轮流在做。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人手短缺,实在没有能力培养专业的老师,程野想着只有等来年工业园的计划稳定了,再找一批有学识又能接受新知识的年轻人作为专职老师了。

    “程公子,这是今天的教案,你瞧瞧合不合适?”

    说话的是一个有些富态的胖子,少了一条腿,两条胳膊之下支了一对木拐,他捧着一卷竹简在程野面前,细心的询问着。

    程野接过来瞧了瞧,点点头,笑道:“以后这方面你自己做主便可,只要没有偏离大纲,一切按照年度计划进行,不用事事都来请教,孟老师,你可是学堂的代理山长。”

    站在程野面前的不是旁人,正是瓦窑村的里正孟牛儿,在经历过家途中落以及那场大病之后,如今的孟牛儿性情大变,再也瞧不见以往的乖张跋扈,整个人都低调了许多。

    孟牛儿的夫人蔡氏也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承诺,如今整日待在家中,吃斋念佛,再也不想红尘往事,虔诚的就像是普度众生的菩萨。

    这位在外村人瞧来是一村之里正的孟牛儿已经全身心的投入到瓦窑村的教育事业,他几乎是用自己的前半生作为活生生的事例,为学堂的学子讲诉着做人的道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至少在程野看来,这位昔日嚣张的里正是真的悔过了,他捐出了自己手里的田地,如今便是靠着学堂的工作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

    与以往相比,在学堂代课的生活实在是清贫许多,村里人都瞧得出来,这个孟里正已经瘦了不少,清淡的生活让他不再拥有昔日前拥后簇的风采,不过,如今的他更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长者。

    早在两个月以前,里正就拜访过程野,说是想在村里的学堂教书,那时的里正很是颓败,拄着一副拐就如同一个废人,他告诉程野,自己想通了很多事情,他的前半生作恶多端,这是遭了报应,家中独子,孩子一出生脑袋便有问题,是个憨儿,家道中途又落得如此下场,众叛亲离,自己又身逢大难,险些要了性命。

    大难不死之后,他没了一条腿,他想了很久,他觉得他的夫人说的对,这就是老天的惩罚,所以他想赎罪,为村里做些正儿八经的事情,不再辜负里正这个身份。

    可是他好吃懒做惯了,什么也不会做,也没有什么手艺,仔细想想,真就是个废人。斟酌了很久,他想起自己倒是认识字,虽然没有学富五车,不过教小孩子读书识字应该不成问题,村里刚好开了间学堂,听说老师人手不足,他想过去试试。

    孟牛儿找到程野的时候,程野也是吃了一惊,他没想到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