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他改变了大明 >

第110部分

他改变了大明-第110部分

小说: 他改变了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在,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的试验,大明第一款蓄力自摇臂收割机终于正式定型。

    一众西学爱好者,也受邀参观了这次收割演示。

    眼前的人收割黍米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弯腰,更不用挥舞镰刀。有人赶马,有人操控机器,还需要有7个辅助人员去配合打捆,不然,这些黍秸就会影响下次收割行程。九人十小时,便能收割70亩以上的田地,完成以前几十个人一天的工作量。

    看到这种古怪的摇臂式收割机快速在田地里穿梭,将黍米轻松收割。一旁围观的一众学者和士绅们,都再次发出了赞叹的声音。

    徐光启看着这个他高度关注的新工具,不由欢喜地说道:“有此蓄力收割机,便不怕来年冬麦不及收割,烂在地里。”

    这个收割机,虽说这会被用来收割黍米,但主要用途还是夏收时抢收冬小麦。

    全程参与研制的机械发明家王徽叹道:“研制过程却是颇为艰难。”

    首先,一个加工精度问题,就花了很长时间,最终还用了大量的通止规才解决。这种收割机,大部分构件都是木头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行,木头变形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就让研制小组品尝了很多次的失败。

    徐光启对此当然是有所了解的,他笑道:“阅览皇上命人编纂的技术史,我等方知,先贤改进各种工具之艰辛。相比远古,这收割机研制其实已是颇为顺利。”

    王徽对此,当然也是赞同的,“子先此言极是,铁器先秦便有,可普及在前汉,合用的铁犁却是唐时才出现。期间先民耕种之劳苦,我等却是实难以想象。”

    徐光启闻言不由优越感十足地说道:“其实去问一问泰西之人,便可知晓。在下听闻,泰西许多地方,如今都没有合用的铁犁。”

    朱皇帝介绍技术发展的书籍技术史,如今已经有不少人读过,多少也让大明的士绅对技术不再不屑一顾。最起码的,皇帝在书评中讲过的,没有铁器在汉代的普及,就没有农业的大发展,没有廉价竹纸等纸张的推广,就没有科举制的推行,这些事实,士绅们就无法反驳。

    技术史这一书,已经开始让许多士绅们认识到,崇古薄今的思想可能是大有问题的。

    此时的机器远不如后世的效率那么高,再加上农田不够平坦,田垄太多机器转弯麻烦,一路上洒了些麦子在田里,这让过惯了苦日子的农民们分外觉得心疼。家里的妇人跟在收割机的后面,将洒在地上的麦粒一点一点的拣起来。

    收割完成的黍米,很快被送到了田地边,一个较为复杂的铁制机器上。

    将黍米送入后,随着农夫卖力的踩踏,这个脚踏式的脱粒机,也很快转动起来,将黄米从秸秆上脱出,收集到机器旁的空地上。

    看着脱粒机顺利地工作,王徽高兴地说道:“如今,这脱粒机,也算是试制成功。此后农夫们便不必担忧收获时来不及脱粒,粮食为雨水淋湿霉变。”

    “这机器之用,虽不能提升产量,但节省人力,抢收粮食,都是极好。”

    一众围观的士绅们都对这两种工具是赞不绝口,此时的大明,儒生们倒是没有几个会把奇淫巧计挂在嘴边,何况就算是满清时代,也没有几个士绅会认为发展农具技术是不对的。

    这一次的演示,很快被登上邸报,完成研制工作的人员,也受到了皇帝的亲自嘉奖。

    目前为止,这两种新式农具的制造,对技术的要求还是不低,要真正大范围推广,还需要不少的时日。

    另一时空,就算是新中国,于五、六十年代大规模制造这类蓄力机械和收割机,在推广中都是遇到了不少问题。朱皇帝自然不会指望,大明在几年内都用上蓄力收割机。在他看来,到明年夏收,能把皇庄里种植的冬小麦都收割了,就是很大的成功。

    除开新工具,美洲棉等新作物的试种,在今年秋收季节也取得了比较喜人的成果。

    没有经过西方专家长期育种的美洲棉,产量上并不比亚洲棉花高多少,不过能多一点点,也已经是相当不错。只是,目前种苗基地的棉花产量都不够,大规模推广,显然还需要不少的时日。

    这两年勇卫营又补充了一批新的武将。

    其中官位最高的,是武进士出身的老将林兆鼎,以副将职领三个营;金山卫世袭指挥同知侯承祖以参将职管三个营;镇番卫世袭指挥使李昌龄以参将职暂管三个营。

    这些人都是朱皇帝考察过,忠诚度和能力都没有什么问题。大部分都是世袭卫所军官出身,这个倒也没有什么办法,军校不是那么好办的,他选用武将,暂时也只能从体制内选择。

    其中,林兆鼎这个人比较有意思,他稍长负奇气,不喜科举。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如班仲升(班超)、傅介子(西汉勇士),立奇功万里外,安用取效于毛锥间乎?”表现出远大志向。这位在另一时空在奢安之乱中有战功,战术也是火器糊脸,然后一波流,对新军实际学习自英国龙虾兵的打法十分认同。

    在沈有容封爵之后,还呆在勇卫营的这几位个个都是红了眼,都不时地请求领兵去辽东。

    秋收后,勇卫营会由林兆鼎带着约五个营一万新兵,前往辽东补充进东江新军,同时调回一万东江军老兵与勇卫营进行混编,保证编制扩大,战斗力不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这一次的调动,朱皇帝会把毛文龙和曹文诏等人调回来,放到身边严管一阵子。这帮人,一和各镇的军头接触,就有点故态复萌,虽还没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但仗着军功行事也多少有些肆无忌惮,实在让朱皇帝感到有些头疼。

    目前,朱皇帝唯一比较发愁的,只是新的京营武将缺口会比较大。毕竟大明八万多的世袭武将,他也不可能一个个地去考察,只能翻史书挑出一批考察。

    他现在确实是感觉到,发动太早,让自己稍微有些被动。

    好在,新的京营,大部分士兵都是皇庄子弟,忠诚度都不会有问题,即便新调入的武将不行,他也不怕。

第206章 67。户部整肃计划() 
在秋收结束,朱皇帝也难得地再次召见了几位大佬,听取内阁和户部有关秋粮征收的报告。

    汪应蛟此时手头上已经有了今年的税收预估情况。

    “启奏陛下,今岁无大灾,各地秋粮收成应当可以保证。如下几处州县”

    “今岁岁入,可足国用?”

    “回陛下,有抄没福王与阳武侯的家产补足太仓缺口,岁入应当足用。”

    朱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一脸赞许地说道:“汪爱卿辛苦了。”

    这位户部尚书,朱皇帝还是大体满意的,尽管这位不是个海瑞那样的清官,但他收点银子,也主要是打点内阁几位大佬用的,个人生活上并不奢侈,置田也不多,做事也极为用心负责。

    这两年,这位更是在学习借贷记账法,还准备在户部推行。

    不过,这位尚书显然也是对户部那些胥吏的节操下限估计不足,他想在户部推行新的会计方法,一直都被胥吏们用各种方法搅合,根本没有一点进展。

    就是现代,政务官被事务官坑得不要不要的时候也多了去了,更何况是封建王朝的这帮政务官。朱皇帝自然不会因为这点事,而觉得汪尚书无能。

    汪应蛟这个人,不管在哪,为官一直都努力地在做事,抚恤百姓,兴修水利,在北直隶努力推广水稻,可以说颇有政绩,也很有能力。

    对户部那帮滑不留手的胥吏,朱皇帝也是亲自出手整治了一小批,抓了几个典型,杀鸡儆猴之后,这些胥吏就收敛了不少。不过人才培养不到位,他也没法将户部中那些不老实的胥吏全都干掉,那样政权都没顺利运作了。户部是朝廷所有部门中编制最为巨大的一个衙门,事务极为繁杂,专业性极强,靠临时调一批人进去,根本不顶用。

    为这个事,朱皇帝和汪应蛟商量过。

    两人合计着,早就定出了计划。

    户部都为此拿出了一笔银子,通过各处士绅,从各地招募了一大批的账房。让他们一边学习借贷记账法,一边也在用户部的各种公文实习,已经培养出了不少勘用的事务官。

    这批会计学员们,花了足足两年多的时间,总算是把户部的一些陈年旧账,和时下的账目都核算了一遍。

    唯一让汪应蛟感到奇怪的是,皇帝培养的会计人才数量似乎有点多。

    汪应蛟当然不会知道,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皇家产业需要的会计人才缺口有多大。

    不止如此,朱皇帝还准备往东厂里塞一大批的专业会计。他给东厂的定位,以后会越来越倾向于廉政公署,查账当然是必备的技能。

    待叶向高退下后,朱皇帝把汪应蛟留了下来。

    “汪爱卿,朕先前告知你的事情,很快便可以开始。”

    汪应蛟闻言,脸上露出了纠结的神情,顿了一会才开口说道:“皇上圣明,此番定要将这批贪官奸吏一网打尽。”

    “汪爱卿切记,此事万不可走漏了消息,也不可手软。国家财计如此艰难,正是多了这许多的硕鼠。若不能将此辈一网打尽,重整法纪,社稷倾覆也只在旦夕之间。”

    皇帝这话说得很重,汪应蛟立刻就把心中那点退缩的念头抛掉了,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你不听我的,就是要颠覆大明的江山社稷,他哪里还敢反对。

    “臣谨遵圣命。”

    这两年多来,被手下的胥吏坑了不止一次,暗亏吃了一大堆,这位户部尚书早就是恼怒异常,他现在巴不得把整个户部衙门的胥吏都清理一遍。

    让汪应蛟稍微有点纠结的是,这一次,很明显的,皇帝可不是要他只是清理一批胥吏,户部里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也一样在清理名单之中。

    要干掉一大批的文官,多少会让汪尚书脸上有些挂不住,也会让这些人的朋党对他群起围攻。

    好在,最近一年,吏部尚书周嘉谟的遭遇,让汪应蛟吃了一颗定心丸。汪应蛟可是很清楚,那位吏部天官,从京察开始,得罪的官可是比他清理一个户部多了很多倍,这大半年来,几乎所有派系那么多官员的明枪暗箭,都没能伤了周尚书一根毫毛。

    有个看上去英明神武无比的皇帝罩着,汪应蛟这种还比较正直的官员,自然也敢放开手脚做事。

    当然,这不是朱皇帝真有那么英明神武,如果他没有外挂,众口铄金之下,他也难免会怀疑周嘉谟。周嘉谟这个人,能一路官运亨通地升上来,当然也不是海瑞那样的圣人,那些攻击也不全是捏造。

    不过,只要周嘉谟现在不犯大错,对于这种愿意赌博投靠当孤臣的官员,他当然是要死保的。眼下这么个环境下,有能力做事,也愿意做事的官员,实在是不多。

    天启三年的秋收,很快结束,各地上报的灾情,和去年差不多,总的来说还算是个平年,各地收成虽算不上有多好,但也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徐淮一带的河堤经过加固,也算是没有决口。

    这一年里朱皇帝也没闲着,在他督促下,吏部和都察院总算是完成了对天下各州县依旧在加征辽饷地区官员的处理,一大批的人都被剥夺宦籍,少数特别恶劣,不是被胥吏欺瞒,而是自己做主继续收辽饷的,则都被重处,统统被判了死刑。

    好吧,这会不比国初,对那些管不住胥吏的无能县官,也没可能严肃处理。剥夺宦籍,还是皇帝三番五次施压的结果。

    今年马马虎虎的收成和光复辽东的喜讯,让大明看起来又能过上很长一段时间的太平日子。

    不得不说,大明的百姓真是统治者们最欢迎的奴役对象。朱皇帝不过是真正免去了辽饷,就让大部分的百姓们都发自内心地觉得,当今是真圣天子。

    不过,朱皇帝明白,这样的平年,今后不多了。

    朱皇帝之所以急冲冲地要对勋贵下手,除开这帮人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用处,以及眼红他们的家财之外,自然是看上了这些勋贵们手里的庄田。

    北直隶土地兼并,主力不是士绅,而是勋贵和外戚。大明的勋贵和外戚,占据的庄田加起来已经超过了15万顷,外戚又没啥实权,占田规模当然是没法和这些很多传承超过200年,掌握着京营和京卫诸多权力的世袭贵族比的。

    北直隶远超其他地方的土地兼并,让农民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生产积极性,还导致不少田地抛荒,进一步扩大了粮食缺口,千里运粮在各方面上的巨额损耗,也导致大明背上了极为沉重的负担。

    干掉这些勋贵,北直隶的农业潜能才能得到释放。

    为了配合整治勋戚后的北直隶治理,朱皇帝在年内,陆续将那批被他调动到徐淮的能吏全都调回了北直隶。

    李邦华升任顺天府尹,淮安知府曾樱调任保定知府,徐州知州刘铎署河间知府,徐州管河同知林日瑞署真定知府

    这期间,他又发现了一批能力不错的县官,也都补充到北直隶各州县。这帮人虽说未必个个都清廉,但起码有一点,办事能力是不差的。

第207章 68。冬训() 
“向左转,立正!”

    大兴县一处皇庄公用打谷场,一名缺了半只手臂的青年,拿着手里的鞭子,对着另一名青年怒吼道:“你这憨货,哪边是左?”

    一个高壮的青年,被抽了后,也没敢生气,只是摸着后脑勺,想了半天,依旧伸出了右脚。

    然后,他就毫无悬念地又挨了一鞭子。

    “那是右!”

    训练的间隙,残疾青年无奈地看着这队庄户,对身边的一名管事抱怨道:“这帮傻货,春季农闲那会,俺都带队教了的,学了这么久,还是分不清楚左右。”

    这名管事笑了笑,说道:“俺听闻,分不清左右才是常事哩。徐大你从前难道不是一样。”

    “俺和他们不一样,教官抽打了俺十几天,俺便学会了。”

    “慢慢来吧,总能教会的。”

    “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