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他改变了大明 >

第32部分

他改变了大明-第32部分

小说: 他改变了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廷弼又吩咐了下毛文龙,让他以收拢人马为先,尽量不要与后金接战,收拢人马以靠近三韩的区域为重点。

    说着,熊廷弼记起了皇帝吩咐过的最后一件事,“本经略不日将派出使者前往三韩,归途中可能会有差事交给你,要记好此事。”

    说完他就把毛文龙打发走。

    尽管熊廷弼给的资源很少,就四条不大的沙船,算上毛文龙自己的家丁才两百来号人,外加一千两银子,这位还是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前往辽南之旅。

    对于辽东巡抚薛国用病重不能理事的处理,朝堂上其实也没有什么统一的意见,按朱皇帝的想法,那当然也是和熊廷弼一样,干脆不设巡抚,有老熊这个经略常驻,还弄个巡抚去分权,那是对老熊完全不信任的表现。

    在毛文龙出发后不久,朱皇帝的圣旨也到了广宁,皇帝命令薛国用调养好身体后就先回乡养病,同时赐下了些象征意义大过实际的物品算是安抚,并宣布暂时不设辽东巡抚职位。

    熊廷弼一到广宁之后,立刻就检查了战备情况,并再次强调了纪律,同时下达了坚壁清野的命令,开始将各个小据点的军户清空,将人马集中到广宁或者干脆后撤到锦州。

    他这样一搞,自然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不过在辽东这地界上,谁也没敢弹劾他,只是开始写信联络京中的言官们。

    朱皇帝并不担心失去对毛文龙的控制,讲实话,辽南那些溃兵和东山矿徒的残部,实力是有一点,不过没有补给,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另一时空的东江镇,其实也不是毛文龙白手起家搞起来的,朝廷在天启二年东江开镇时,就从闽省、浙省和南直隶等多个地区,一共调动了一万四千兵力补充进东江镇,只不过这个一万四千水分很大,其中只有三千闽省水师比较完整地到达了东江。当然了,熹宗实录上很多官员的上疏都讲明了这一部分援辽兵大多都在路上就逃散了,真正到达东江的不会超过四千人,也多是些不堪用的。而东江镇真正开始有点实力,也是东江正式开镇之后,朝廷粮饷增多,南逃的辽人听闻有粮饷供应之后的事。

    派出毛文龙只是一着虚招,朱皇帝老早就确定了,他的主要目的是东江镇这个编制。

    在毛文龙出发后不久,朱皇帝同意了熊廷弼的请求,派出了监军副使梁之垣,这一次梁之垣的任务是前往三韩要求他们给块地盘,作为明军活动的根据地。

    到了这个时候,朝堂上还有人指望什么三韩兵,希望发20万两给三韩人,搬些救兵,朱皇帝对此只能呵呵了。就这时代的三韩人那战斗力,九边的明军随便哪只都可以吊打他们。

    他对宇宙大国没有什么多余的要求,他们给块海岛就好。

第60章 60。京营与勋贵() 
随着对内廷和锦衣卫的大清洗进入收尾阶段,很快一个新的议题就摆到了皇帝面前。

    整肃内廷的同时,朱皇帝把安插在京营和看守各重要城门的太监基本上是一个不留的都干掉了。这一次的整肃,也不可避免地把京营的糜烂程度完全揭开。

    京营到了此时,兵额还有十一万多,不过把勉强能算壮丁的都全算上,实数也只有两万多人,其余的都是老弱病残,再有就是只存在于账面上的士兵了。

    不少文官发现了这一事实后都是大吃一惊,对京营烂透了的现实感到十分忧虑,纷纷上疏要求整肃京营。谁都清楚,枝强干弱的危险,现在的大明,看上去中央手里完全没有强军。

    好吧,一直到现在,多数文官们都不认为勇卫营能有多强的战斗力,在他们看来少年天子不过是个长于深宫妇人手的小年轻,哪里会懂什么治军,他们这些饱读兵书的才是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大才。

    甚至还有不少的文官,都开始把炮口对准了勋贵,开始大肆弹劾勋贵。

    文官们叫得很欢,朱皇帝却是对整肃京营并没有什么兴趣。

    大明现在这只京营,绝大多数武将既没有起码的军事常识,也没有胆魄,当个普通士兵用都不合格,还个个都虚冒兵额,克扣粮饷,肆无忌惮地指派士兵给自己干私活。

    而京营士兵更不用多谈,根本就是一群苦工。

    大明朝廷,根本拿不出钱搞皇室工程或者市政工程,也没钱维护庞大的宫殿和官衙建筑群,一遇到有事,就会直接调动京营去做工。宫殿、城里的庙宇和官衙需要维修,每次调动的都是京营,皇帝要兴建个宫殿或者寺庙,也都是京营负责。除朝廷的劳役性质的工作之外,他们还得给一帮人做免费苦工,能管到京营头上的官僚和武夫,有一个算一个都不能拉下。

    真要整肃,还不如直接重建一只京营。

    现在京师又没有受到安全威胁,他暂时没必要重建一个京营,也没有那么多钱和合格的人才。光一个勇卫营每年的开支就很高了,再加上很快要建立的东江新军陆海军,经过他初步估算,不打仗的时候,一年的军费开支都要超过一千万两,打起仗来更是不得了。

    至于把现在这帮勋贵和垃圾世袭武将清理出京营,他也实在没有什么兴趣。现在的大明正是主少国疑,大规模地清洗勋贵和世袭武将,会造成政局动荡不说,他也没那么多人可用,替换上来的也不会比原来的强,更不要谈在京营粮饷这事上捞好处的,也不只勋贵和武将,文官们一样有份。不把文官的贪腐问题解决,也一样是事倍功半。

    整肃京营,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至于认同部分文官的意见,去动一动勋贵,朱皇帝同样不同意。大明现在的勋贵诚然都是垃圾,不过他上台还没多久,就大肆打击勋贵,后果实在难以预料,他也没实力把事情做绝,基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这让他觉得还不如暂时不动手,等以后秋后算账彻底解决问题。

    大明的勋贵,自从土木之变后,就基本沦为了一群闲人,正事就是替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宗,管管和他们一样废的京营。

    这倒不是大明皇帝和文官不让他们去领兵,只是土木之变后,勋贵出镇地方,基本每次都搞得是一地鸡毛。渐渐的皇帝和文官们就彻底对勋贵死心了,谁都不敢让这群大爷们去领兵打仗,勋贵们自然也就被传统的武将圈子排除在外,话语权也越来越小。

    土木之变断了那些尚未彻底腐朽勋贵的家学传承,又有世袭罔替的富贵,这群人的堕落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时空很多人都认为,勋贵被废是文官的阴谋,可他们根本拿不出多少证据。反正朱皇帝是觉得,勋贵这玩意,腐朽是必然的,毕竟有了铁打的富贵,哪里还有多少愿意去努力,土木之变只是加快了勋贵集团腐朽的进程。

    对这帮人,朱皇帝还是愿意给机会的,一开始的时候勇卫营就敞开了怀抱,欢迎勋贵家的子弟加入。

    积极向皇帝靠拢,谁在中央支持谁一向是中国的传统,对于皇帝的要求,勋贵们当然都说好。当时以英国公张惟贤为首的,纷纷热烈响应皇帝号召,派出了嫡子进入勇卫营。

    以张惟贤嫡长子张之极为首的那一帮纨绔子弟,一开始的时候军官们根本不敢管,等到朱皇帝检查他们的训练成果时发火,又一次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讲了一番道理,亲自上阵盯着,狠狠操练了他们半天,让这帮人每个人都挨了不少棍子和鞭子。

    然后这帮纨绔子弟就统统跑了,统统称病缩在家里,打死都不再接受军训。

    之后,自然就没有然后了,朱皇帝总不能真把这么一大群未来的公侯伯们都治罪吧。

    对这件事,朱皇帝也并不生气。他早就认清了大明这帮勋贵全没救了的事实,还一度生出了把这群人全都干掉的想法。不过,琢磨了下那么干的政治后果,他就暂时放弃了,苦思了一番之后,他有了主意,决定要腾笼换鸟。

    折腾勋贵家的嫡子,不过是给最后一个机会,顺带掩盖他的真实意图。

    勋贵家的嫡子个个都在富贵安乐的生活中废掉了,完全不堪用,那么庶子或者远支,总有还有存着雄心壮志的。磨砺一番,总有能用的。

    装作暴怒的皇帝很快下达了命令,让勋贵家再派庶子或者远支进入勇卫营。

    之后,勋贵们自知理亏,很快就把家中的远支子弟打发了。

    勋贵们当然不会把自家的嫡次子送到皇帝跟前来,夺嫡是个什么意思,他们还是很清楚的。就是送庶子和远支子弟来,他们也有点不放心,不过他们暂时还没意识到皇帝真有那么丧心病狂,敢不顾礼法真让远支小宗并大宗。

    到现在,他们已经完全放心,皇帝虽说对他们家族中这些庶子和远支子弟有栽培之意,却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待,顶天就是当低级军官使用,大部分现在都还是小兵。

    对于这些勋贵家的远支,朱皇帝就不会像使用孙祖寿、满桂、赵率教和贺虎臣等人那样。满桂等人已经被历史证明了,做出了一点成绩后,很快就能提升实际职位,对这帮勋贵家的子弟,他还在进行考察,甚至要稍微压一压他们的升职进度,看他们够不够忠心,以及个人秉性如何。

    至于能力,他并不太重视,近代军队对军官的个人能力要求不高,能老老实实地按照操典上规定的内容训练和作战,就完全足够。

    这批人要是能做到让朱皇帝满意,就有机会在不远的将来,直接收获大礼。

    勋贵们是想差了,朱皇帝老早就看他们这群废物不爽了,以后的日子,他是真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在京营问题被摆到朝堂上之后,皇帝召开了一次廷议,讨论的问题不是如文官所想的加强京营,而是大提精兵简政。

    “朕以为,国家财计困难。京营当缩编,十一万多实在太多。兵贵精不在多,有七万多就够。此时京营未必有七万多吧,只要严查贪腐,便可省却许多粮饷。”

    皇帝要削减京营兵额,一刀就要砍掉四万人,要动大伙碗里的东西,这怎么能忍。

    平日里基本不说话的英国公张惟贤,此时终于气急败坏地站了出来,大声说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万万不可!须知靖康前,前宋亦是因为禁军耗费过多,曾大肆裁撤。此议若是推行,亡国之祸不远矣。”

    首辅刘一燝也跟着站了出来,“国公此言虽有些偏激,但道理不差,还请皇上三思。”

    “皇上,万万不可啊!”

    “皇上,京营乃是枝干根本,不可裁撤啊!”

    文官和勋贵们自然是再一次炸毛了。

    朱皇帝一看,这帮人都这么激动,罕见的都保持了一致,连万年不吭声的勋贵都破天荒地出来说话了,就知道谈不拢了,直接宣布散场。

    几位重臣对视了一阵,最终都无奈地退下,都准备回去写奏折喷皇帝。

第61章 61。关门放魏公公() 
自从皇帝把安插到京营里的那一堆太监都撸了下去,内廷最近总有人在通过各种手段暗示他,要小心有人造反。

    朱皇帝觉得,京营还需要太监去盯着完全就是笑话,就京营这副糜烂不堪的样子,勇卫营只要出动四分之一的人马就可以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担心他们造反,纯属吃多了。他虽然经常会冒出“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想法,不过起码的智商还是有的。他当然知道这样的一帮死太监们心里都在想什么,无非是个钱字。

    皇帝琢磨了下,觉得这帮人还是有点用的,顺带着他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有一阵没见的魏忠贤。在传召了那帮御马监的漏网之鱼的同时,他又加上了魏公公的名字。

    看到魏忠贤的时候,这货似乎是一阵小跑赶过来的,头上的汗水都没擦掉。最让朱皇帝不满的是,这个货又在头上戴花了,满头都是栀子花和茉莉花之类的玩意。

    中国古代男子头上戴花是很正常的,不过朱皇帝很不习惯这种习俗。尤其是不想看到魏忠贤戴花,这位满头都是花的魏公公,实在是太他娘的辣眼睛了。

    “魏忠贤,把头上的花都扔了。朕不喜欢!”

    魏忠贤刚还在行礼,一听这话就吓得连忙把花给扔了,又磕了好几个头求饶,“皇爷,奴婢不敢了。奴婢该死,皇爷饶命。”

    “得了,你喜欢就戴吧,以后别再让朕看见就是。起来吧。”

    魏忠贤连忙起身谢恩,连连点头称是。

    “朕给你个差事,去京营里胡作非为一阵子。记好了,这差事就是临时的。过些日子,你就得回宫里来。”

    魏忠贤闻言顿时就懵逼了。什么叫去京营里胡作非为一阵子?

    “就是叫你去贪污粮饷,看到不顺眼的就随便抓住个痛脚告他,敲诈勒索他们一番。不听话的,朕帮你收拾。”

    魏忠贤傻眼了。这是什么操作?难道皇帝又要重提之前他搞了点小钱钱的旧事?

    “皇上,奴婢不敢,奴婢再也不敢欺上瞒下了。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叫你去你便去,你是个什么玩意朕难道还不知晓么?那帮勋贵和文官又惹朕不高兴了,朕要你去咬他们一口。去查几个贪墨粮饷的武夫和文官出来,声势搞大点,动作搞小点,揪住几个典型,敲诈勒索一批,懂了么?”

    魏忠贤愣了愣,皇帝这是说他是狗?

    随即,他就露出了欣喜若狂的表情,狠狠地点头回答他明白了。

    能做天子的狗就是最大的荣幸啊!这是多少人都求不来的好事,魏公公再一次感到了巨大的幸福。

    朱皇帝当天就直接任命了几个提督监督太监,把他们派去了京营,其中就有魏忠贤。他准备直接用实际行动告诉勋贵和文官们,你们做了初一,就别怪朕做十五。

    他当然是不准备真去清查京营的问题,真查起来,非得把兵部和户部大半的官,以及几乎全部在京武官牵扯进来。

    用魏忠贤去抓几个倒霉的出来交差。朱皇帝目的无非是出口恶气而已,有人不听话,那么大家都别想好过。

    对于皇帝又把太监安排到京营这件事,文官和勋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