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他改变了大明 >

第48部分

他改变了大明-第48部分

小说: 他改变了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

    这是熊廷弼比王化贞等军盲高明的地方,他不是不知道防御纵深的重要性,只是选择战略总要考虑实际情况,如果那些小堡垒个个都能死战,当然是极好的,广宁城也能拥有足够的防御纵深。问题是,现在大部分的明军,也就缩在城高壕深人数众多的大城里头,才有信心去后金战斗,大明也找不出那么多会顽强抵抗的武将,分散布防,很多地方根本守不住不说,还会被人围点打援。

    而在广宁城外布置营垒,把城内有些溢出的防守兵力合理安置,城外的士兵们能看到广宁,觉得会有城内的大军支援,他们的战斗意志也不会太差,可以加强防御的韧性。

    另一时空王化贞把几万人放在河边,其实根本阻挡不了后金过河,辽东那几条河那么狭窄,用小船就可以渡河,就那点人看守,人家从哪里不能渡河。

    再则那些小据点弃了其实也无妨,后金也不可能占据那些被放弃的堡垒。就辽东的存粮水平,后金根本没可能打长期围困攻城,也做不到在离广宁军主力这么近的地方长期驻守大军。只驻兵几百人的话,广宁军灭掉这点人根本没压力,熊廷弼手上的大军,几千家丁还是凑得出来的,广宁军毕竟不是损失几百人就会丧胆的关宁军。

第90章 2。备战广宁(4)() 
在巡视完广宁附近之后,熊廷弼很快又去了了广宁南方的三个比较大的据点,闾阳驿、十三山驿和广宁右屯卫。这三个据点,每个据点最近都经过整修,同样安放了大量的火炮。

    目前的广宁,大问题是没有,但防御依旧谈不上毫无问题。好在等到东江新军出动,在辽南对后金的腹地构成威胁,广宁城就会彻底安全。

    在督促内廷名下的作坊加紧步伐生产手榴弹和火药,在大战前将各种防御物资都运到广宁前线的同时。朱皇帝也没忘记给广宁军的士兵发点小钱,给刘渠等武将升个官。

    十月中旬,皇帝派遣最近提拔起来的心腹太监,乾清宫总管太监方正化带着二十五万两银子去往前线劳军。陪同发银子的,还有大批厂卫的番子。

    从军中选出的大嗓门们正拿着大喇叭高声喊着:“一个一个来,都有份。”

    领到赏钱的士兵们,有的当场就迫不及待地掂量手里的银子的分量,每个人脸上都是喜滋滋的。前面已经有领到赏钱的士兵去银铺鉴定了,银子大小都是一样的,成色也是足的,说是二两,一点都不打折扣。

    皇帝发赏钱,以前可都是要被文武官吏们过一道手的,如今居然是宫里来人,直接把银子发到手上,这可是没有的好事。

    领完银子,每组士兵都按营伍聚在一起,然后照着规矩朝着紫禁城磕头,“谢皇上恩典。”

    熊廷弼的标营也在一旁努力地维持着秩序。

    满城的文官武将们在一旁看着,这帮人绝大部分表面上都是笑嘻嘻,心里想说的却都是mmp。

    熊廷弼看着这一幕,摇头说道:“皇上对军中弊政洞若观火,只是这般行事,却是治标不治本。”

    方正化只能无奈地笑了笑,皇帝让他这么做事,算是把广宁地区上下,大大小小的文官和军头们都得罪完。

    好在文官武将们,早前也得到了一点安慰,只要没犯过大错的,都有被升官加衔。

    很快的广宁城内士兵们一人二两的劳军银子发完,方正化也没废话,直接召集了满城文武,再次宣布了最后一点赏钱的分配。

    原来发完了士兵后,才轮到给文官武将发赏钱。

    这会满城的文武都心里都是平衡了不少,银子是按表现分配,多的有上千两,十分公平不说,每个人都能分到点小钱钱,比这死太监强得多。

    随后,方正化也是逐个堡垒据点下去发赏,有心人一统计,发现二十五万两银子,这方大太监是一钱银子都没有贪墨。这会大伙们都彻底高兴了,因为有人比他们捞到的钱更少。

    大伙们都在幸灾乐祸,纷纷开始嘲讽方公公。说他不止蠢,也是惨,这么个肥差,出来跑一趟愣是一钱银子都没捞到。

    方公公听到些风声后,也不在意,捞钱是好,脑袋没了就不好了,反正办完差事,皇爷一样会发下一笔奖金,也对得起这差事的辛苦程度。

    在皇帝的支持下,熊廷弼下达了十分严厉的坚壁清野令,广宁地区所有的小堡垒都被放弃,兵力都被收缩在几个大中型据点中,所有据点的存粮都被集中到几个大城。

    现在,广宁的防御态势很清晰,广宁城作为绝对核心,由熊廷弼亲自坐镇,驻守着近高达四万人的军队,带加城外的两个营垒,实数现在就已经高达五万人。

    同时,广宁通往后方的粮道上各处据点也有重兵把守,闾阳驿驻兵一万五千人,由援辽总兵鲁钦驻守,十三山驿驻兵一万人由援辽总兵祁秉忠驻守,广宁右屯卫驻兵五千人。

    出了锦州,现在的辽东明军战兵的兵额就有十六万,实数却是只有九万人左右。面对朝堂上的文官和武将们的潜规则,就是有皇帝支持的熊廷弼,也不敢真下手去大力整顿。

    尽管广宁前线的情况依旧不能说十拿九稳,不过在朱皇帝却也没有整日担心,广宁这地方,守不住,只是会死很多人,但也无关大局。

    另一时空大明丢了广宁之后,后金没有了后顾之忧,打得蒙古擦哈尔部西迁,最终消灭擦哈尔留在蓟镇长城附近最后一部势力多罗特部,将关宁锦防线变为马奇诺防线的祖师爷,可以肆意绕开山海关入关抢劫,那也是七年后的事情。

    七年内,在辽南完成扩编的东江新军还不能把后金灭了,那朱皇帝就会琢磨着趁早找到那颗歪脖子树吊死算了。

    何况,对守住广宁,朱皇帝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观察广宁军的布置的同时,他已经在思考,努尔哈赤在攻打广宁不成功后,会做什么选择,以及自己该做什么选择。

    努尔哈赤这一次出兵规模不会小,大致上会是两万左右的八旗,外加一万汉军,以及四万左右的民夫,这样规模的军事行动,其在后勤方面的消耗必然是极为巨大的。

    劳师远征,消耗了巨额的粮草却是没有收获,后金在明年就一定会遇到粮食危机。

    朱皇帝也不会指望,粮食危机就能让后金完蛋,广宁打不下来,努尔哈赤还不会去朝鲜打秋风么,他又不是个傻子。

    朱皇帝当然很想马上消灭后金。

    他目前还不敢对国内的各种问题大肆动刀,主要就是担心后金趁乱入关。其实就是马上动刀,然后打一场内战,朱皇帝都是不怕的,对大明这群官僚和军头的战斗力他根本看不上。

    他很清楚,自己这个皇帝真要搞大清洗,那些人打出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也根本形成不了合力,算不得什么威胁。

    他只要先把福王一家子都干掉就行,到时候在京三王和朱由检都在他手里,官僚们根本推不出在法理上无懈可击的新君,光是从宗室里推哪个出来当傀儡这个问题,就够他们折腾好一阵子,甚至自己先打出狗脑子来了,另一时空的南明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官僚们折腾的时间里,朱皇帝觉得自己将主要的威胁各个击破不难,等他把北方的边军都清洗一遍,南方那群渣渣根本不足为惧。

    在广宁之战后帮助朝鲜人守城,彻底困死后金,以将整肃内部问题的时间提前,这个诱人的想法,很早就出现在了他的脑海。

    只不过,稍微考虑了下,他就发现,这个方案实施起来不确定性的因素太多。

    协助朝鲜人守城难度也实在太大,要与敌视大明的那位朝鲜王打交道不说,还得防备朝鲜人中的许多心思叵测之辈,为朝鲜那比大明效率还低下的官僚体系为发愁,根本就是吃力不讨好。

    另一时空的东江镇,就没少被一些朝鲜人在背后捅刀子。

    朝鲜士大夫虽大多亲明,但这群两班贵族在抗倭战争中,就表现出了十足的猪队友属性,和他们合作怕不是要被坑死。

    再说了,朱皇帝觉得让鞑子去祸害下朝鲜人,削减一下他们的人口,也没什么不好。

    朝鲜这地方,他当然是要彻底吞并消化掉的,人口少一点的朝鲜,才更容易彻底消化掉。

    此时,他的新军差不多已经快要成型,只要把队伍拉出来,有一只人数高达几万的精锐线列步兵在手,灭了鞑子没有什么难度,让后金多挣扎一会,其实也无妨。

第91章 23。宗藩之议(1)() 
随着时间进入十二月,在前线的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各地藩王开始陆续赶到。

    下诏召集藩王入京之后,在与文官们的反复讨论扯皮中,朱皇帝也不得不和他们进行了妥协,给出的初步的实施意见是,亲王拥有大宗地位不降等,从郡王开始降等。

    说起来,有时候大明的皇帝还是想解决宗藩问题的,可大臣们都怕搞出事,被皇帝丢出来背锅,就算皇帝态度再坚决,也没有人敢态度鲜明地支持皇帝的决定。嘉靖皇帝就曾想解决宗藩的问题,可即便是一手奠定了嘉隆万改革基础的名臣张璁都没同意。

    没有文官们的支持,这种命令强行发下去,被给事中们驳回完全是大概率事件。有关宗藩这样的重大事件,皇帝的圣旨被驳回,那就是严重的政治事故,到时候双方脸上都不会好看。再则,考虑到自己对基层的掌控还很弱,大明现在的官僚体系贪腐问题又太严重,自己的人手也不足,现在就把宗藩中最肥的那些猪宰了,自己也分不到多少肉不说,还有引发动乱的可能,朱皇帝最终还是顺势同意了这个初步意见。

    对于皇帝召集他们进京的命令,还没有几个藩王敢不接受,大明的王爷们都清楚,当今这一位根本就不是个善茬。

    八月份的时候,朱皇帝在调查宗藩问题的时候,偶尔翻到了一则有关唐藩的事件,发现唐王朱硕熿居然因为小妾的蛊惑,把唐世子父子两人囚禁起来,还想饿死他们,让庶子继承王爵。在另一时空,几年之后,唐王小妾生的儿子居然还毒死了唐世子朱器墭,也就是隆武帝朱聿键的父亲。

    这样的丑事发生在皇族,让朱皇帝得知后不由大怒,随即派出了钦差和厂卫的番子,把事实情况调查清楚后,将朱硕熿和小妾生的两个儿子都夺去爵位贬为庶人,捉拿到凤阳关押,那个小妾则直接赐死,并严令唐王朱硕熿闭门思过,由王世子朱器墭掌管王府大权。

    这一次的事件,再次让藩王们认识到,当今是个对亲王都一样不会手软的狠人,对皇帝的命令再生不出一丝违抗的心思。

    私底下,藩王们大骂朱皇帝是建文帝的声音,甚至都出现了不少。

    也有动了造反想法的藩王,不过他们早就被养废了,稍微考虑了下造反的后果,以及他们手里能掌握的军事力量,就果断地缩了。反正,皇帝只是在征求意见,还没真正动刀。再说了动刀,也是郡王降等袭爵,和他们都没有关系,倒霉的也只是子孙辈,他们的根本利益并没有被触及。

    这些在富贵安乐的日子里,彻底颓废了的货色,很快就用各种借口说服了自己。

    随着藩王们一批批的进京,朱皇帝也在有藩王到达的时候,在宫内召开家宴,逐个询问他们的意见。

    对于降等袭爵,这些藩王们当然是不会愿意的,这帮人个个上来就拿出了堪比戏子的演技,不停地向着皇帝哭诉着。

    他们的说辞都是差不多的,他们家里人多,还要接济同族宗室,再要降等袭爵,就要有大批饿死的宗室啦。

    好吧,朱皇帝早就发现,在路上时,这帮人就在排练怎么哭穷了,看到他们的表演,内心自然是毫无波动,甚至还想笑。

    等表演完,这帮藩王就傻眼了,因为皇帝很快甩给了他们一堆资料,都是他们生活用度方面的记录,还有有关他们府上那些郡王以下的宗室们凄惨的生活的记录。

    宗室人口日渐繁衍,到现在只是计算男丁就有六十多万,那些远支,朝廷根本就养不起。

    大明的宗室,现在也就是郡王,还有一些和亲王关系比较近的日子好过一些。有些宗室,穷困得在山上落草的都有。而各亲王,对同族那些远亲的死活,大多根本就不会去管。嘉万以来,对宗室自谋生路的限制放开了一些,但情况依旧不算是乐观。

    给他们看完了资料,朱皇帝也懒得骂人,就是让他们下去好好想想。

    要谈正事,当然还得等人都到齐了才行。

    在藩王们到齐前,朱皇帝再次召见了首辅叶向高。

    都清楚这次要谈的话题是什么,朱皇帝也懒得废话,开门见山地问道:“不知元辅对宗藩如何看。”

    叶向高沉吟了一会后说道:“天下的土地税粮有限,亲藩繁衍无穷,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只是,皇上此举不免有些操之过急。”

    “元辅是担心,有人会行狂悖之事?”

    “皇上圣明。”

    “亲藩之事,不可拖延。否则,亲藩繁衍无穷倒不至于,只是这江山会改姓。”

    叶向高终于坐不住了,很快起身跪下,“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

    “先生请起,不必如此。朕这么说,并非是怪罪先生。只是要与先生讲一讲,朕近来所悟出的道理。”

    叶向高无奈了,只得起身,听听皇帝要说什么。

    “朕观史书,自秦法确立以来,定鼎的各家,却是从无享国超过三百载的。”

    叶向高闻言顿时就是一惊,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不过却是发现皇帝这话信息量极大,说什么都有错。他想拿大汉来反驳,又想起前汉后汉虽是一家,但说是两个朝代也可以。至于两宋,则更不值得一提。

    “先生可知,为何立国者都以为自家能万世一系,现实却是如此?”

    叶向高沉默了,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

    “先生不答,那朕就只有自问自答了。朕以为,无他,不过是天行有常。无论哪朝,都办不到塞并兼之路。老子有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