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落升 >

第84部分

落升-第84部分

小说: 落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那霸后的前半个月,石落升带着姜婉儿逛遍了城内的大街小巷。说起来两人还都没有好好看过这座城池,打下它之后的第二天就急着出去对付九鬼嘉隆的联军,然后又着急赶回建业,这还是二人第一次体验异国风情。

    在竹中重治和石预的主导下,那霸城越来越开放,外来定居的人口也越来越多,齐国、燕国、暹罗、吕宋等地的商人来往日益频繁。

    为了答谢宁不屈的相助,石落升把对燕国的关税下降了两成。随着齐国的战略目标从燕国调整为楚国,汉中城下齐军也撤走了,这让疲惫不堪的的燕国稍稍缓了一口气。

    燕帝朱庭训也想学当年的宋国,抓紧时间发展国内的经济,宁不屈的蓬莱城自然就成了海外贸易的重点。虽然蓬莱城与那霸的贸易往来密切,但是在燕国国内,除了宁不屈本人之外,就是宁则风也不知道石落升还在世的消息,他们都以为自己的贸易对象是那霸城的城主竹中重治。

    半年之后,石落升让凌振带兵去收编失去了九鬼嘉隆之后的大隅岛,然后以大隅岛为中心建立新的军事基地,慢慢的从周边的小势力开始扩张,能劝降的就劝降,不能劝降的全部剿灭。

    这些小势力平时都靠海盗贸易为生,他们抢夺的主要对象是来往那霸的各国商船,出兵剿灭他们也得到了各地商贾的支持。

    一年后,除了已经投降齐国的大东岛和庵美岛之外,就只剩下一个先岛的刘索静还是独立的。

    石落升一直没有对他用兵就是在等着刘索静自己主动投降,当年刘索静能单人独船来到琉球打下一份家业,这足于说明他不是一个庸才。现在自己也正值用人之际,石落升想让他心甘情愿的归入自己帐下。

    刘索静眼看着自己当年一心想要图霸的琉球群岛渐渐的全部划入天罗教的版图,心中也有一丝丝的酸意。感叹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结果被晚来的石落升占了便宜。

    现在琉球群岛上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要么投降天罗教,要么投降齐国。刘索静是齐国人,当年虽然是被吕兴海赶出国门,但现在非要在二者之中选一个投降的话,潜意识里还是偏向于齐国。

    只是姜桓燕远在胶州,没有任何表示。齐国现在主要的精力也在楚国战场上,在那里已经投入了二十五万兵力,自然没有余力来关心自己这个小岛的归属。

    先岛上的土地不适合耕种,百姓平时只能靠打渔为生,好在岛上有一些常驻的商人会来收购他们的海产品,但是最近已经有三个多月没人来岛上做生意了。百姓的家门口都挂满了各种鱼干,饭桌上的主食也都成了清一色的海鲜。

    以前遇到天灾的时候,刘索静还能带着战船出去抢,但是现在可不敢。因为这并不是天灾,而是石落升对先岛的经济封锁,只要自己敢带兵出去抢,石落升就有借口灭了自己,尽管他找不到借口也能灭掉自己。

    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刘索静又熬了两个月,看着岛上的百姓一个个面黄肌瘦,他终于撑不下去了,带着自己的几个重要头目来到那霸城主动向石落升请降。

    石落升自然满脸笑意的接纳,先岛依然交由刘索静治理,同时解除了先岛的经济封锁,只是岛上的所有军事力量都由天罗教接管。

    至此整个琉球群岛全部归了天罗教,剩下的大东岛和庵美岛虽然名义上属于齐国,但在经济上仍然得依附于那霸。

    这两个岛上的物产并不丰富,光靠海洋贸易还不足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以前武吉也是靠海盗贸易来补贴百姓,现在和刘索静一样,不敢再带兵出去赚外快。

    而其它岛屿虽然也不能继续海盗贸易,但有那霸城的补贴,所以在生活上要远远富足于大东岛和庵美岛。这种落差让两个岛上的百姓心里出现不平衡,时间一长渐渐地有些胆大的开始私自离岛,搬去附近的岛屿居住。

    其他岛屿自然是来者不拒,那霸城也对他们进行同等补贴,武吉自然不敢去兴师问罪,日子过得相当憋屈。

    为了改变当前的局面,武吉只好重操旧业,不过他只能冒险带着战船去倭国、吕宋、暹罗等地抢劫。

    在这片海域,已经没有任何势力敢惹天罗教,石落升除了把王赤骥留在长兴岛辅佐祖庆之外,其他的逐日七将全部召回了那霸。

    长兴岛现在成了人才的培训基地,石预选拨出来的苗子都先送到长兴,让他们跟着王赤骥,从和燕国的贸易开始,慢慢熟悉整个过程,同时闲暇时还能跟着祖庆之学点武艺。

    尽管现有的人手依然不够用,石落升还是坚持把凌振、石预以及其他逐日七将轮流派出去,除了附近的倭国、暹罗、吕宋等地之外,甚至还让石预和凌振去了趟遥远的印度洋。

    石落升自己也和姜婉儿一起去倭国呆了三个月,见识不同地域的文化,途中还见到了与竹中重治并称天才双壁的黑田孝高。

    两人相谈甚欢,黑田对竹中重治的大名也是敬仰已久,如果不是有事在身,还想着去那霸见见竹中。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两年,吴世奇两年前的毒丸政策现在危害已经渐渐显露出来了,襄阳、柴桑、晋城等地虽然在这个政策下多支撑了两年,但如今城内也是饿殍遍野,城内的百姓早已不在耕种土地,存粮也消耗殆尽了。

    柴桑的高克恭为了节省粮食,甚至把城内老弱病残的百姓都赶出城去。周云景虽然还没到这一步,但也在挖空心思盘剥百姓家中的余粮。项楚的情况稍微要好一些,毕竟襄阳是楚国的重镇,存粮颇丰,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

    “将军,我们的存粮已经不足半月之用了,虽然把百姓都赶了出去,但也撑不到一个月。”高克恭的副将杨致远一脸焦虑。

    站在城头上的高克恭看了看城外的宋军大营,神情竟有一丝兴奋:“如果不是丞相大人的计策,这柴桑城两年前就应该失守了吧,现在城池将破,我们也准备撤吧。”

    杨致远有些气愤:“撤?国难当头,我们还能去哪?末将要和柴桑共存亡。”

    高克恭微微有些不满:“杨将军此言差矣,我们走不是因为怕死,而是以空间换时间。现在我大楚的兵力已经不多,每一个将士的性命都很珍贵,城中的五万人不能再有损失。柴桑既然守不住了,那我们就去舒州构建新的防线,那里的存粮足够我们再守两年。”

    柴桑后面的重镇就是舒州,之后是徽城,徽城如果再失守就是国都寿春了。从战略上看高克恭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杨致远还是有些接受不了,他是土生土长的柴桑人,原本也是柴桑城防军的统领,高克恭来了之后,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就把杨致远提拔成了副将。

    “我们已经被宋军包围,就算要突围也会损失不小,末将请命留下来阻挡宋军,将军带着主力撤回舒州。”杨致远决心与柴桑共存亡。

    高克恭盯着杨致远看了半响,终于叹了口气道:“杨将军既然已经决定了,我也不再相劝。我会留给你五千人继续守城,三日之后,我带着剩下的大军突围去舒州。”

    杨致远一脸坚定:“不用五千,将军给我留二千人就好,正如将军所说,现在每一个将士的性命都很珍贵,将军多带些人去舒州,也好多守一段日子。”

    高克恭有些莫名的感动,拍了拍杨致远的肩膀,默默地走下了城头。

    三天后,杨致远果真只要了二千人守在城墙上,而高克恭则带着近五万人突然打开北门,朝着舒州的方向杀了出去。

    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再加上杨致远在城中吸引宋军,高克恭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就冲破了邓文豪的防线。

    愤怒的邓文豪只好把气都撒在杨致远身上,两个时辰不到,柴桑城破了,杨致远也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自刎身亡。

    “大哥,这不是舒州城的方向,我们是不是走错路了?”陪同高克恭一起出逃的高克俭发现走的路线不对。

    高克恭看了一眼自己的亲弟弟笑道:“这确实不是舒州城的方向,但我们并没有走错。”

    高克俭一脸不解:“不去舒州,那我们现在去哪?”

    “去舒州干嘛?再守两年之后继续逃跑吗?”高克恭看着一脸疑惑的弟弟又道:“我们大楚怕是撑不过这一关了,两年前丞相推出的新政,叔父就曾极力反对,可惜陛下没有采纳。这两年我们把时间浪费在前线抵御强敌上了,你再看看国内的那些地方势力却一个个借机发展壮大了起来。”

    高克俭有些明白了:“大哥的意思是与其我们去舒州替别人争取发展的时间,不如我们自己也借机发展一下?”

    高克恭笑道:“你终于开窍了,我和叔父商量过了,他也同意我的意见,舒州是不能去了,那里马上会成为楚宋的主战场,我们得离那远远的。”

    “那我们去哪?”

    “去临安。”

第一百五十五章 宋国大司马() 
得知高克恭逃走的消息,邓元觉会心一笑没有去责怪邓文豪,还命他为先锋,带着大军去兵围舒州城。

    舒州城太守陈世铎和杨致远一样都是本地人,所以他这两年并没有像其他的郡县,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而盘剥百姓,反而执行以前的轻徭减赋,城中也囤积了不少粮食,本打算等高克恭的大军撤到自己这里,再守个三五年不成问题。

    谁曾想高克恭居然临阵脱逃,跑去临安发展自己的势力,这让原本计划死守的陈世铎有些尴尬了。舒州城只有三万守军,朝廷也不可能再派援军过来支援,面对邓元觉的十万大军,城破也只是时间问题。

    宋军先锋邓文豪杀到城下,才刚刚组织第一轮进攻,守城的楚军就倒下了二千人。

    陈世铎心中不忍,虽然他也忠君爱国,但内心更偏向于百姓,不想看到城破之后的生灵涂炭。于是在邓文豪发起第二轮攻城之前,就竖起了白旗,向宋军投降。

    邓元觉自然不会为难陈世铎,只是以肖道成的名义把他调回了建邺任职。这也正常,任谁都不敢继续让陈世铎担任舒州的太守,万一在自己攻打徽城的时候,他再一次投降回楚国,那岂不是自断后路吗?

    陈世铎对于这样的安排并不感到意外,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保住了,城内百姓也免受战祸之苦,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再说去建邺做官总胜过留在战火的前线。

    就在陈世铎回建邺的路上,大宋皇宫内肖道成召集了几个心腹正在商量楚国战场的事情。

    “邓大将军连克柴桑和舒州两座重镇,现在又准备兵围徽城,徽城的太守刘汉盛没想到陈世铎会这么快投降,准备肯定不足,估计要不了多久,徽城也会被大将军收入囊中,之后我们该如何应对,各位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眼看着宋军就要打到寿春城下,肖道成反而没有了最初出兵时的兴奋。

    有些话作为帝王的肖道成没有直接明说,但身边的这些大臣是心知肚明的,邓元觉入楚之后不仅所有的战略物资都自行安排,没有给国内运回一丁点,就连各郡县的大小官员也是从他军中提拔任命的,事先没有请示过肖道成,事后也只是简单一份奏表告知一下,这样的做法自然让肖道成心生不满。

    太尉袁成策了解肖道成的心思,率先开口道:“大将军伐楚也快三年了,是该让他回来休息一段时间,臣建议等大将军拿下徽城之后,就把他召回来,另换他人去取寿春吧。”

    太子肖衍随即附和道:“是啊,就算不把大将军调回来,也要把大将军任命的那些官员全部换掉,现在大将军掌握的城池都快赶上半个大宋了。”

    三皇子肖彻有些不同意见:“现在换下大将军会不会让他心生不满,逼他自立?再说楚国虽然衰败,但境内还有齐国的二十五万大军在,临阵换将,最后胜利的果实会不会被齐国窃取?”肖彻说完眼睛偷偷地看了一眼坐在自己上首的一人。

    肖道成也是左右为难,换掉邓元觉怕逼反他,不换掉他又怕会尾大不掉,真是好生为难。

    肖道成看着肖彻上首那人道:“大司马,您对这件事怎么看呢?”肖道成执掌宋国朝政近三十年,就是面对邓元觉也不会用您这样的尊称。现在能让他这么做的,就只有神鹰堡堡主燕赤行了。而大司马一职也是为燕赤行保留的,这还是当年先皇在位的时候就定下的。

    自从邓元觉领兵伐楚之后,肖道成就带着肖彻去了神鹰堡,结果燕赤行不仅没见他,就连自己的徒弟肖彻也没有见。

    肖道成哪还顾得上皇帝的面子,在神鹰堡一连待了七天,才把燕赤行逼出来。

    之后肖道成又是软磨硬泡,并扬言燕赤行要是不答应出山,以后就长住他的神鹰堡,国家政务也在这里处理。

    燕赤行胳膊拗不过大腿,如果只是他自己一人,那早就甩甩袖子走人了。但现在可不行,神鹰堡还有数千弟子,他如果真这么潇洒的走了,那这些弟子难免会有苦头吃,燕赤行无奈之下只好答应重新出山。

    不过这事肖道成也没有宣扬,一来用这种手段逼燕赤行,传出去有损皇室的颜面,二来燕赤行名声实在太大,他重新出山的消息要是被其他国家知道了,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猜忌。所以除了朝堂上的几大世家之外,没人知道燕赤行已经回了建邺。

    燕赤行起身拱了拱手:“临阵换将确实不妥,但太子殿下的担心不无道理,想要妥善解决这事也不难,把大皇子和三皇子都派过去就行了。”

    肖道成眼睛一亮,既然没办法直接换掉邓元觉,那就给他增加两个副手,切断他与下面郡县的联系,这样能起到的效果反而更好。

    肖衍听了心中却是一惊,肖寅可是长子,背后支持他的又是邓元觉和陈国庆,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把肖寅视为头号劲敌。这次伐楚不是短时间能解决战斗的,万一肖道成在伐楚期间驾崩,那时就算邓元觉没有异心,他也极有可能在楚地拥立肖寅为帝。

    一定要想办法阻止他,肖衍连忙向袁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