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

第195部分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195部分

小说: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⒙裘U庖残硎腔噬贤ǔK玫娜ㄊ酰旧砭褪歉鐾嫘Γ槐靥闭妗

    随着七个诸侯国的破灭,随着梁国实力的损耗,梁王在皇上这座天平上的筹码分量正在减轻,皇上越来越不情愿让梁王接班,说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也好,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也罢,正是此一时彼一时。

    既然梁王有那么多不适合当太子的原因,梁王高大的身影在皇上的心中开始变得越来越暗淡,越来越渺小

    然而,太子之位事关社稷,不能一直虚悬,不能久拖未决,只要太子之位虚悬一天,皇太后、梁王及其同伙就惦记一天。这件事一直拖了不到四年,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拖则生变,拖则生乱,到了皇上必须乾纲独断的时候。

    太子当立谁?太子当立谁?在艳阳高照、和风送暖的美好四月,皇上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上长安城墙,俯瞰关中大地,只见绿油油禾苗一眼望不到边,充满勃勃生机,远处黛绿的青山崔嵬险峻,忙碌的人们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不由浮想联翩:江山如画,引无数政要竞相登上历史舞台,或政治清明,勤政爱民,把国家治理得安定祥和,或荒淫无道,暴虐害民,把国家搞得乌七八糟。

    江山不可托付非人,不可托付只知道追求个人奢侈享受,而不知道体恤百姓的人。想到这里,皇上的想法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江山社稷决不能托付给追求奢华的梁王。

    这个想法一旦在皇帝的心中落地生根,从此再没有动摇过,就这样,梁王再也没有荣膺大宝的可能。兄终弟及这条路既然行不通,在其他诸侯王中选择的可能性更小,只有重新回到高祖当初制定的父子相传这条路。按照常规,皇上即位之初便应该确立太子,没有必要拖延时间,然而,再过两个月,太子之位虚悬快满四年,时间之长,超过以前的朝代。

    大臣们着急了,不断在皇上的耳边吹风,皇上也开始着急,此时的大汉朝急需确立一位太子,用以安定内外。

    既然否定梁王,皇上在诸皇子中挑选贤明的一位,岂不万事大吉?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到公元前153年,皇上共有十六个儿女,其中儿子十三个,女儿三个。儿子排序分别为刘荣(生于公元前172年)、刘德(生于公元前171年)、刘阏于(生于公元前170年)、刘余(生于公元前169年)、刘非(生于公元前168年)、刘发(生于公元前167年)、刘彭祖(生于公元前166年)、刘端(生于公元前165年)、刘胜(生于公元前164年)、刘彘(公元前156年出生)、刘越(公元前155年出生)、刘寄(公元前154年出生)和刘乘(公元前153年出生),最大的刘荣19岁,最小的刘乘不到1岁,其中刘荣、刘德、刘阏于为栗妃所生,刘余、刘非、刘端为程姬所生,刘发为唐姬所生,刘彭祖、刘胜为贾夫人所生,刘彘为王娡所生,刘越、刘寄和刘乘为王儿姁所生。女儿分别是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均为王娡所生。

    在十三个皇子中,诸皇子的禀赋各有不同,素质也参差不齐,长子刘荣品行端正,但资质平平;二皇子刘德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三皇子刘阏于体质孱弱,经常病恹恹,蔫不拉几的;四皇子刘余喜欢建造宫殿、苑囿,畜养狗马,不善辩论,说话口吃;五皇子刘非崇尚武力,在七国叛乱期间,上书天子,志愿领兵攻打吴国,皇上赐给他将军印,令其攻打吴国;六皇子刘发因母亲唐儿身份微贱,不得皇上宠爱,被封在低湿贫困的长沙国为王;七皇子刘彭祖为人巧诈奸佞,卑下奉承,表面上谦卑恭敬,内心却刻薄阴毒;八皇子刘端为人残暴凶狠,同时患有阳痿病,不能接触女人;九皇子刘胜喜好饮洒和女色,整日淫乐,不理政事;与前边九个皇子相比,皇十子刘彘聪颖过人,慧悟洞彻,深受皇上宠爱,至于刘越、刘寄和刘乘,年龄尚幼。

第300章 此女境界不一般() 
谈到皇上的儿子,不得不谈皇上的女人。薄姬当上皇太后,首先想到的是让自己的家族富贵,孙子刘启成为太子,她提出把娘家孙女嫁给太子的主张。刘恒是孝子,对母亲百依百顺,皇后窦漪房为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当然不敢有什么异议。可太子刘启并不喜欢祖母给他选的这个太子妃,心里很纠结,但胳膊别不过大腿,他不敢得罪太后,他知道万一得罪太后,他的太子之位极有可能被废黜,就这样一直维持着不尴不尬、不死不活的婚姻。

    薄氏很不幸,从太子妃到皇后,尽管她生活检点,安分守己,从容平和,从无过错,是非常称职的太子妃和皇后,太子宫和未央宫宁静祥和,妃嫔和妃嫔的儿子们得到公正的善待,但她二十多年得不到丈夫的宠爱,也没有生育一男半女。而皇上生有十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播种能力不能说不强,这些儿女出自六个妃嫔,唯独这个正宗的皇后没有儿女。一个正宗皇后,却没有皇子,皇后位置还能长期保持吗?毕竟皇上要立太子。在“母以子贵”的皇宫,皇后之位往往是太子之母的专座,没有子嗣的皇后难以坐稳一国之母位置。当薄皇太后活着的时候,也许这种平衡尚且能维持,当薄皇太后撒手尘寰之后,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到了公元前155年4月,薄太后病逝,葬南陵,这标志着薄皇后唯一的靠山失去。

    其实,有子嗣的妃嫔们早对皇后之位各怀鬼胎,一个个像饿狼一样,眼里布满网状血丝,恨不能把薄皇后撂倒,好取而代之,从而实现儿子龙飞九五的宏图大愿,虎视眈眈蠢蠢欲动可谓当时后宫嫔妃的真实写照。

    在后宫嫔妃中,最活跃的嫔妃当数栗妃和王娡,两个嫔妃各有特色,最受皇上宠爱。

    先说王娡,早年嫁给家境贫穷的金王孙,生有一女,后来抛夫弃女,参加宫中选美,被时为太子而又不太注重门第的刘启选中,陪侍身侧,竟然为太子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王娡不仅人出落得娉娉婷婷,袅袅娜娜,粉面桃腮,眼波似水,而且人情练达,奉上应下,左右逢源,广结善缘,宫内上下口碑极好,在后宫,她无疑是温柔贤惠的典范。她对皇上百般柔顺,关怀体贴,照顾无微不至,处处为皇上设身处地着想,对皇宫任何事情没有怨言,对皇上找其她女人也从来没有怨言,而不讲怨言是宫中人际规则中最大的法宝,这是其她嫔妃身上所不具备的一种优秀品质。当其她嫔妃为博取皇上的宠爱而争风吃醋、谤讟四起时,她却以聪慧的头脑,独特的视野,宽阔的胸怀,把花容月貌的妹妹王儿姁引进宫中,推荐给皇上,为皇上生下三个皇子刘越、刘寄、刘乘,成为皇上最看重的女人。这样一来,她在宫闱之争中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在平定七国叛乱期间,朝廷由于用兵耗资巨大而造成国库空虚,财政拮据。为募集军饷粮糈,窦太后在宫中别出心裁主办一场赌博游戏,以十两黄金为底线,名为赌博游戏,实则想让嫔妃通过募捐,给宗亲、诸侯、大臣以及百姓们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引起全社会纷纷慷慨解囊的良好效应。这本来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嫔妃们应积极响应才是,但栗妃却囿于个人小圈子,不体谅太后的良苦用心,轮到她时,她脸色突变,一张粉奶奶的脸变得绯红,撅着樱桃小嘴说:“本宫平素获得赏赐不多,哪有钱呀?即使有钱,也输不起这么高的赌注,也不能不明不白往外扔钱吧。”

    在太后面前耍脾气,这可是宫中大忌讳,而栗妃竟然浅薄无知干了,这让窦太后很尴尬,很恼火,同时也更加看清楚栗妃狭隘自私、不顾大局的真实面目。作为皇上的母亲,在后宫一言九鼎,当然不能容忍栗妃的偏私,一双瞎眼尽管什么也看不见,但一张皱纹纵横的脸马上阴沉下来,带着教训的口气说:“国家正值动荡之际,每个人都有出钱出力的责任,你作为一个深受皇上宠爱的嫔妃,你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你不带头,如何能影响其她人捐款呢?”

    栗妃看太后瞪着一双瞎眼,满脸厚厚的阴云,心中尽管很不高兴,但表面上不敢再执拗下去,只好一声不吭,参加赌博,结果可想而知,输了。输就输了,输得起,输得痛痛快快,输得大气,然而,一向以自己为中心的栗妃全然不顾太后和所有在场人的感受,面带愠色,极不情愿扔下一个小金钗,嘴里嘟嘟囔囔:“太后设下套,让本宫往里钻,本宫真是无语。”说后,气咻咻走了。

    栗妃的表现大煞风景,现场出现一个不愉快的插曲,这让所有在场的人大跌眼镜,窦太后心里像吃了苍蝇似的,别提多恶心,栗妃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坠入深渊。

    赌博游戏继续进行,其她嫔妃有序轮着

    快轮到王娡,她用非凡的洞察力,看清太后为战争募款的真实意图,心里暗暗想:说实在的,掏腰包的事谁也不想干,除了割肉痛,就数拿钱痛,但太后这场赌博游戏,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战争募款,这说明为打赢这场战争,偌大年纪的太后都上阵了,我作为一个嫔妃,应积极响应和支持太后的义举,为这场战争带头捐款,为打赢这场战争创造条件。拿定主意,她准备好一对玉镯、一支黄金簪,准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主动捐献,以表明自己支持太后、支持前线的心迹。

    终于轮着王娡,王娡拿出准备好的一对精致玲珑的玉镯、一支金光灿灿的黄金簪,笑微微对太后说:“为筹集军饷粮糈,太后煞费苦心,设置这场赌博游戏,让后宫嫔妃动起来,为天下做示范,贱妾深表理解。太后,贱妾最没有赌运,干脆不赌了,这一对玉镯和一支黄金簪,微不足道,请您老人家笑纳,用来支持战争,支持皇上。”

    窦太后正在为栗妃的事生气,听了王娡一番深明大义的表态,觉得她识大局顾大体,人品比栗妃强多了,境界也比她高多了,二者之间高下立判,于是转怒为喜,脸上展现出难得的笑容,连声夸赞:“这哪是赌运呀?这分明是你的心气,情同此心,才会如此慷慨。假若后宫的嫔妃都能像王娘娘一样体谅哀家,体谅皇上,这个后宫便会一顺百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通过慷慨捐款这件事,王娡充分显示出支持战争、支持太后、支持皇上的决心,展现出顾全大局的非凡胸襟和气度,给窦太后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而这种美好的印象在以后的岁月里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平定七国叛乱中,梁王刘武立下很大功劳,同时也从敌方缴获大量钱币和财物,按道理讲,他应该上缴国库,但他依仗皇太后和皇上的宠爱、庇护,根本没有上缴国库的概念,皇上对他这种不合常规的行为,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一直很不满。

    如果仅仅不上交钱币和财物,也就罢了,皇上顶多说梁王一个不懂规矩,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皇上感到更不舒服。还记得公元前154年10月,梁王来朝觐见皇上,皇上举办盛宴,欢迎他的到来。在宴席中间,皇上一时高兴,说了一句“等朕千秋万岁之后,当将帝位传给梁王”的话,来博取太后和他的欢心,尽管后来由于窦婴的坚决反对、皇上幡然觉醒而中止,但他从此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加上窦太后对他偏爱,经常怂恿、撺掇皇上立他为皇太弟,把皇位传给他。而他呢,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皇上的苦心,利用他缴获来的珠宝,赠送太后、长公主和嫔妃们,收买后宫。作为一个诸侯王,他的这种做法无疑引起皇上的警觉,在心里产生处处防范、时时提防他的微妙想法。

    面对皇上已经起了微妙变化的心思,栗妃和其她的嫔妃浑然没有察觉,满心欢喜把梁王所赠的珠宝佩戴到头上和身上,互相炫耀,互相吹捧:“哟,你的这枚簪子含金量高,把你衬托得更加高贵典雅。”

    “哟,你所佩戴的这颗翡翠才是稀罕之物,把你衬托得更加漂亮。”

    “还是梁王出手大方,会办事,知道送后宫娘娘一些珍贵的礼物。”

    每当皇上听到嫔妃们这些无休无止肉麻的吹捧,心中说不出的恼火和反感,可这些嫔妃并没有政治头脑,看不出皇上的心思,而她们又是皇上平素最亲近的女人,皇上嘴上不便于责怪她们,只能在心里着急。

    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对皇上的心思看得最清楚的女人,当数王娡,作为女人,她与其她嫔妃一样具有细腻、敏感的特性,但她同时具有聪慧的政治头脑,敏锐看到皇上处处防范梁王的内心想法,并顺势而为。她在接受梁王的馈赠之后,不为这些蝇头小利所动,鼻子轻轻地哼一声:“梁王呀,梁王,你太小看本宫,就你这些金玉、翡翠、珠宝,岂能把大汉皇妃收买?”心有所想,她始终坚持不佩戴梁王赠送的金玉珠宝,与那些浑身上下珠光宝气的嫔妃形成鲜明对比。

    皇上看到这种情况,脸上露出诧异之色,笑着问王娡:“梁王所赠送的珠玉,嫔妃们都佩戴了,一个个珠光宝气,唯独不见爱妃佩戴,哪怕是一点点,这究竟为何呢?”

    王娡嫣然一笑说:“臣妾是陛下的女人,佩戴梁王所赠送的金玉珠宝,深感不妥,更何况小叔子不像其他诸侯的赠送,仅仅是一般的赠送,而是别具深意,臣妾脑子一想,浑身都为之颤栗。”

    这段话无疑迎合皇上,皇上听了,心里很顺畅,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用一双澄澈透明的眼睛再次审视王娡一遍,说出心中的想法:“梁王打了胜仗,缴获许多珍宝,不上交国库也就罢了,尚且做着当皇帝的美梦,把战利品送给后宫,收买人心。”

    “梁王这样做多有不妥之处,臣妾佩戴更是不妥。”王娡眼波似水,含情脉脉看着皇上。

    皇上仰天长长地叹一声,充满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的、苍凉的感觉:“偌大后宫,有哪个嫔妃能理解朕的苦衷,只有你是个明白人,算是朕的知音。”

    王娡心里一颤,暗暗庆幸自己猜透皇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