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

第198部分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198部分

小说: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皇太后薄氏获悉后,尽管心里老大不情愿,觉得栗姑娘的到来,势必危及孙女太子妃的地位,但孙女不育是不争的事实,她不能瞪着眼说假话,拿着不是当理说,故而选择沉默。

    就这样,栗姑娘顺利成为太子的嫔妃,从此改称栗妃。她从一个善于跳舞的普通女子,一跃成为许多女子艳羡的太子妃,这和她长相出众、舞技超群有着重要关系。太子对她很青睐,很宠爱,除了每天阅读大量先贤的经典书籍,接受太傅讲授大量治国之要,便是与她沉浸在他们共同打造的甜蜜的爱情小河里。而栗妃在以后伺候太子的岁月里,使出浑身解数,尽力博取他的欢心。

    栗妃的肚子很争气,到了公元前172年,她为太子生下第一个儿子刘荣。这对想儿子都快想疯了的太子来说,就好比干涸的土地上下了一场非常及时的透雨。

    太子欣喜若狂,首先到文帝和窦皇后的住处报喜:“儿臣也有后嗣,你们也有皇孙了。”

    文帝和窦皇后当然很高兴,闲暇之余来到栗妃所住的大殿,抱着刚刚出生的孙子,笑得咯咯咯响。

    之后两年,栗妃接连生了刘德、刘阏于。从没有儿子到一下子生了三个儿子,太子说不出的高兴,而且这三个儿子除了刘阏于体弱多病外,其余的两个儿子秉承太子的基因,一个比一个出落得英俊儒雅。母以子宠,与一直不孕的薄皇后相比,栗妃相当走运,太子对她的宠爱日益增加,并亲口许诺:“一旦继承皇位,便立刘荣为太子。”

    爱屋及乌,随着栗妃的得宠,她的哥哥栗贲、兄弟栗卿先后被召入朝廷,摇身一变,由名不见经传的庶民改任郎官,同时本家族一些素无德行的痞子纷纷投靠她,她不加甄别,全部安排差使。这些人在京城长安依仗她的权势,招摇过市,狐假虎威,有的甚至触犯法律,在京城影响甚坏,这与她是非不辨、良莠不分有直接关系。

    随着一些流言蜚语传入太子的耳朵,太子开始对栗妃有所警觉,经常告诫她要低调做人,不要张扬,但她却把太子的逆耳忠言当作耳旁风,不知内敛,让太子逐渐产生逆反心理,由于她是三个儿子母亲,太子一直对她比较迁就,隐忍不发。

    长公主刘嫖是太子的亲姐姐,与太子的关系非同一般。许多美女获悉这条捷径,纷纷通过长公主的关系,侍寝太子,太子正值盛年,身强力壮,对美女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先后宠爱了若干美女,最出名的有程姬、贾夫人和唐姬,先后生了刘余、刘非、刘端、刘发、刘彭祖、刘胜等一大堆男孩,这个事让栗妃很恼火,她是那种嫉妒如火的女人,不仅心量狭隘,而且胸无城府,口无遮拦,经常在这些嫔妃的身后啐唾沫,诅咒她们。当长公主把这些说给太子时,太子开始不信,但说得多了,也就相信了,不过他认为女人都是醋罐子,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可如今到底挑选谁当未来的太子,皇上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精挑细选,最后把目光集中到皇长子刘荣和皇十子刘彘身上,觉得他们俩是比较理想的人选。他经常拿两个皇子做比较,发现刘彘尽管比刘荣小十五岁,但刘彘的禀赋更聪明。如果立贤的话,应立刘彘。遗憾的是,这个儿子太小,在儿子中排行第十,既不居长,也不居嫡,加上王娡的娘家人境况一般、没有背景、难以服众这个重要因素,立他势必出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皇上和大臣们一样,在思想上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这道坎是从高祖开始的,汉朝开国之初,实行太子立嫡长的制度,立了皇后吕雉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后来高祖发现刘盈生性懦弱,难当大任,便想立聪明的如意为太子,遭到皇后吕雉以及大臣们的坚决反对,最后不但没有把如意推上皇位,反而让如意丢掉性命,这个惨痛的教训至今镂刻在他的脑海里。

    到了文帝朝,刘恒刚刚即位两个月,大臣们纷纷上奏,要求立皇长子刘启为太子,当时天下形势错综复杂,刘恒考虑到各诸侯国因素,多次逊谢,最后拗不过大臣,立了刘启为太子,是一次典型的立长,文帝坐了二十三年天下,刘启当了二十三年太子,最后成功接班。其实,在文帝刘恒的儿子中,刘启并不是长子,前边有四个哥哥,只是由于他们全部病死,才幸运轮到刘启。

    与文帝相比,刘启即位后,没有马上立长子刘荣为太子,主要原因是薄皇后没有子嗣,太皇太后薄氏尚且健在,他只好采取推迟的办法,这一推就将近四年。再后来后宫嫔妃又出生刘彘、刘越、刘寄和刘乘,特别是刘彘的出现,让他的眼睛为之一亮,仿佛看到大汉王朝未来的希望。

    究竟立贤,还是立长?皇上想来想去,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有时想立刘荣的思想占上风,有时想立刘彘的思想占上风,一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犹豫三年多的时间。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皇上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不能脚踩两只船,只能二者取其一,他觉得,他必须下狠心决断,不能再犹豫下去,再犹豫下去,对国家不利,对朝廷不利,容易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可乘之机。因为只要太子之位虚悬一天,就有人觊觎,有人争夺。

第305章 先立长子为储君() 
经过深思熟虑,皇上觉得立刘荣为太子比较现实,这样名正言顺,群臣悦服,四海咸归,梁王也无话可说,而刘彘年纪太小,立他为太子,不是一条稳妥之路。

    尽管栗妃是个争风吃醋、心胸狭隘的女人,尽管王娡的倩影宛如魔幻一般,不断浮现在皇上的眼前,尽管刘彘聪明悟彻,频现吉兆,但为了顺应当前和今后的形势,皇上经过三年多的犹豫,拎起来放下,放下再拎起来,反反复复,踌躇不决这个漫长而又痛苦的阶段,终于决定立刘荣为太子,至于薄皇后,她没有任何过失,不宜废黜。

    主意拿定后,皇上长舒一口气,返回宫中,命令谒者把丞相陶青、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叫来。三位重臣来到宫中,给皇上行了大礼,然后找座位坐下。他们看皇上脸色凝重,也不知道皇上想说什么事,但他们作为皇上的重臣,以他们丰富的阅历,皇上绝对不会无事召集他们,于是一个个屏住气息,等待皇上说话。

    皇上用眼睛看着他们,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对他们说:“太子之位虚悬快四年了,朕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一直为这个事闹心,迄今为止,朕终算想明白,决定沿袭立长的祖宗制度,立长子刘荣为太子,诸卿有何异议?”

    丞相陶青一向以皇上为中心,对皇上惟命是从,即使皇上放一个臭屁,他都倍感馨香,如果让他搞意外神来一笔,或者说让他公开顶撞皇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因为他只知道迎合皇上,从公元前155年8月丁巳到现在,任丞相满打满算二十一个月的时间,期间虽然没有多大的建树,但与皇上从没发生过任何冲突,配合尚算默契和熟稔。他听了皇上的话,眨巴几下眼睛,站起来,走至丹墀前,不慌不忙地说:“陛下圣明,太子是国家储君,立谁为太子事关国运,但这是陛下的家事,臣等愚钝,不宜参言,应由陛下乾纲独断才是。”

    皇上粲然一笑,朗声说:“这当然是朕的家事,当然应该由朕乾纲独断,但兹事体大,非同其它,卿等不可拘谨,不妨说一下你们的见解。”

    陶青看皇上没有反感之意,继续吹捧皇上:“陛下自登基以来,减轻刑罚,轻徭薄赋,平定七国叛乱,打击恶霸豪强,体恤百姓,关心民瘼,无一日不操劳,无一夜不辛苦,一直无暇顾及太子之位,也在情理之中。今日一说,让臣等顿开茅塞,此决定上合祖制,下顺民心,于情于理,十分得体。若颁布之后,必将四海宾服,天下翕然。”

    对丞相陶青的为人处世,皇上通过长时期了解,包括陶青以前任御史大夫以及后来二十一个月任丞相期间的表现,他觉得陶青富有才干,办事恭谨,不捋虎须,不批龙鳞,但顾虑较多,遇到事情魄力略显不足,用一句话概括:平庸但大面上说得过去。想到这些,皇上眯起眼睛,笑着对陶青说:“卿可谓善谀,把朕吹捧得高高的,但卿心地不坏,用意善良,朕听起来耳顺,心中怡然。”

    “谢陛下褒奖。”陶青躬身作揖,暗暗为自己的回话符合皇上的心意而庆幸,放心地退到原来座位。

    既然丞相已经表态,而且皇上对丞相的表态予以肯定和褒奖,太尉周亚夫等于前边有了现成路可以借鉴,不必独树一帜,他是一个耿直狷介、不爱附和别人意见的性格,尽管与皇上没有相左的意见,但他站在丹墀下,发言不卑不亢,甚至有些慷慨激昂,依旧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有棱有角、血热胆壮的军人:“太子之位虚悬将近四年,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曾一度引起个别诸侯的觊觎。七国之乱被平定,陛下的心也静了,有时间从容考虑这个问题,眼下陛下立刘荣为太子,深合立嫡立长祖制,臣无异议。”

    皇上当然明白周亚夫所说的个别诸侯是谁,在平定七国叛乱战争中,周亚夫因为采取“避敌锋芒,深沟高垒”的策略,没有发救兵支援睢阳城的梁王刘武,梁王刘武为此耿耿于怀,经常在太后的后宫以及他这个做皇帝的御前说周亚夫的坏话,他正好利用梁王和周亚夫之间的矛盾,做了一个巧妙的制衡。看着周亚夫威武的身躯、黝黑的面庞和正直无私的两只虎目,他的心里油然生起一股崇高的敬意:“先帝曾夸卿治军严明,不畏权贵,缓急可恃,尽可使卿掌兵,不必多疑。七国叛乱,气势汹汹,朕及时擢拔卿为太尉,统领全国三十六位将军,讨伐叛乱诸侯。卿文韬武略,善于用兵,仅用一个多月时间,打败吴楚联军,不愧是大汉朝的擎天柱。”

    “七国叛乱被平定,都是陛下英明指挥的结果。”在皇上欣赏的目光中,周亚夫步履矫健,返回自己的坐垫。

    最后一位发言的,自然是大将军窦婴,他一双大眼睛光芒四射,圆脸微微发胖,红润而有光泽,只听他用低沉的声音说:“臣一向是立嫡长主张的忠实拥护者,反对所谓兄终弟及的观点,为此惹得太后大为光火,曾除去臣的门籍,梁王也视臣为眼中钉,肉中刺。尽管如此,臣为公之心,为天下谋太平之心,忠贞不渝,始终如一。如今陛下正本清源,立刘荣为太子,乃四海所望,天下归心。”

    听了窦婴的发言,皇上不由感叹说:“当初朕在宴请梁王时,因喝多酒而失言,让太后、梁王产生错误想法,这个错在朕躬。卿为此受了一定的委屈,门籍被开除,不能进皇宫,朕当时不想让皇太后生气,在一旁只能干着急。后来的事实证明,卿的坚持颇有道理。在七国叛乱中,卿顾全大局,以大将军身份镇守荥阳,居中调度,北向邯郸,东扫齐鲁,为国建功,被封为魏其侯,岂不壮哉!”

    “陛下说到臣的心坎里。”

    “朕深知卿忠肝义胆,古道侠肠,想拜卿为太子太傅,为太子传授黄老之学,传授治国之道,不知卿意如何?”皇上看着窦婴一张又圆又胖的脸,心中充满殷切期望。

    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是国家的未来,太子太傅是太子的师傅,肩负着传授太子治国知识和保护太子顺利即位双重使命,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对于皇上这个新的任命,窦婴感觉分量很重,他迎着皇上热辣辣的目光,来不及多想,再次叩头谢恩:“臣将竭尽股肱之力,为大汉朝培养一位贤明仁爱、体恤百姓的太子。”

    对于窦婴赤诚的表态,皇上两眼放光,大加称赞:“只要卿有这片心,刘荣幸甚,大汉幸甚!”

    既然皇上和三位重臣思想统一,下边该做窦太后的思想。皇上是个孝子,不想让太后生气,专门来到长乐宫窦太后的寝宫,把立刘荣为太子的意思告诉她:“母后,太子之位虚悬将近四年,不能再拖了。经大臣们商议,一致同意皇长子刘荣为太子,皇儿特来向娘禀告一声,望母后能理解皇儿的苦衷。”

    太子之位拖延四年之久不能确立,与太后想立梁王刘武有着直接关系,当她听到从皇上的口中说出立刘荣为太子的话时,一张爬满皱纹的脸刷地沉下来,朝皇上发火:“皇上啊,皇上,弄来弄去,你弄出这么个结果,难道你当初的许诺不算了吗?难道兄终弟及这条路真的行不通吗?你的弟弟刘武贤明能干,在平定七国叛乱战争中立下不世之功,让他为皇太弟,有何不可?有何不可啊?”

    看太后发急了,皇上不愠不怒,有备不乱地说:“大臣们都是这个意见,看来兄终弟及这条路在本朝真的行不通。”

    太后端起茶杯,啜一口茶水,浑身气得直哆嗦:“你把这个意见推到大臣身上,岂不是给哀家在使障眼法,哀家虽然眼睛瞎了,但心里像镜子一样明亮,这其实就是你的想法,你哄骗不了哀家。”

    皇上沉默片刻,想用感情打动太后:“母后,皇儿知道你喜欢兄弟,但大臣的意见很统一,皇儿很难说服他们。”

    “首先说服你自己。”

    皇上把身子挪近皇太后,陪着笑说:“母后,不管你老人家怎么想,怎么说,皇儿永远是你的儿子,刘荣也永远是你的孙子。我们是你的手背,阿武是你的手心,这手心手背都是肉,你老人家又何必偏袒呢,让刘荣当太子,也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再说了,阿武与皇儿相差无几,谁死在前边不好说呀。”

    “说来说去,你还是一心在你的儿子身上。”太后摆着手,泪如雨下,很不甘心。

    皇上想:“朕的一门心思在儿子身上,母后你的心思又何曾不在儿子身上呢?”但这句话他只能闷死在心里,不能说出口,只能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只见他噗咚一声,双膝跪在太后的面前,哀求道:“母后,皇儿若有得罪你老人家之处,请你老人家多多包涵。”

    太后两只瞎眼淌着眼泪,嘴上哓哓不已:“麻野翘,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皇上,你的翅膀硬了,哀家管不着你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