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

第245部分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245部分

小说: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皇上从容走来,大家自动闪出一条道,齐声喊道:“陛下圣安。”

    “卿等辛苦。”皇上一边抚慰大家,一边走到母亲的眼前,主动请安:“母后受惊。”

    窦太后脸色恬然,毫无惊慌之意:“常言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哀家活了六十多,也活够了,没什么好怕的,不用你照看。”

    王皇后提醒皇上:“陛下,连京城都地动山摇,说不定别的地方震得更厉害。”

    “至于何处地震?震到什么程度?朕在接到禀报之前,不得而知。”在接到禀报之前,皇上心里七上八下,一脸茫然。

    过了半个时辰,一切恢复正常,大家纷纷返回,端起饭碗开饭。突然,整个宫廷又开始晃动起来,人们不得不再次跑出来。这一次大家学乖了,在广场待得时间较长。

    皇上心忧如焚,草草扒了几口饭,赶往未央宫,在皇宫里坐立不安,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立,一会儿在大殿里来回徘徊。大臣们看他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都不敢多说话,唯恐说错,遭来无情的训斥。同时,大家不敢擅离职守,怕万一有个特殊情况,延误时机。

    三天后,从上庸县传来消息,报告上庸县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无数,砸死几万百姓,连坚固的城墙都轰然坍塌。听到这个坏消息,皇上失声痛哭:“朕之不德,乃致上庸百姓遭此大劫。”

    看皇上涕泗滂沱,群臣哭成一片:“天啊,你为何如此无情,惩治上庸臣民?陛下勤政为民,夙兴夜寐,好不容易才开创一代太平盛世,并无错误啊!”

    倏忽,卫绾止住眼泪,劝谏皇上:“陛下何必效仿小女子痛哭不已,即使哭到天黑,又有何用,不如振作起来,采取补救措施。”

    卫绾的话挺管用,皇上一想:卫绾说得对呀,哭有何用,得赶紧想办法救灾呀。想到这里,他揩净眼中的泪花,道歉说:“朕初闻上庸县发生大地震,砸死几万百姓,心如刀绞,乱了方寸。卿说得对,百姓为本,必须抓紧时间,能救一个是一个。”

    刘舍为难地说:“光靠官府不行啊。”

    皇上果断指示:“把周围军队调上去,把赈灾物资运上去,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诺。”皇上果断而又鲜明的态度感染群臣,他们一个个感奋不已。

    在以后的日子里,朝廷组成一支强有力的救灾队伍,前往上庸,冒着余震不断、瘟疫流行的危险,同灾区百姓生死与共,共度难关。据历史记载,上庸经过二十二天的地震,终于风平浪静。灾区百姓经历严峻的考验,他们在朝廷的帮助下,不仅清理堆积如山的废墟,而且战胜瘟疫的侵袭,实行生产自救,重建美好家园,恢复正常秩序。

    刚刚送走五月闹心的地震,便迎来骄阳似火的七月,在这个炎热的月份,发生了“天狗吃太阳”的日食现象,太阳被全部覆盖,大地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不论是宫中大臣、侍卫、宦官、宦官和其他人员,还是各地的百姓,纷纷行动起来,拿着各种锣、鼓和盆子,咣咣咣敲起来,直到阴影消失、光明重现为止。

    皇上本来因为上庸地震被折腾得身心俱疲,如今又发生令他十分忌讳的天象变化,心中说不出的烦恼。他经常一个人单独坐在空荡荡的大殿,进行深刻反思:朕克勤克俭,爱民如子,未尝失德,不知何故惹怒上苍,竟然发生天狗吃太阳的事情?

    皇上想来想去,想不出自己有何失德之处,可天狗吃太阳是一次重大的天象告变,他不能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反应,毕竟他是太阳的儿子,代表上苍来统治万民,竟然遭到天狗的侵蚀,无论如何得有人为之受过。

    皇上开始转移视线,他把视线转移到丞相刘舍身上,刘舍担任丞相以来,庸庸碌碌,毫无建树,这种情况不能再拖下去;另外,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身体大大不如过去,万一中间驾崩,需要太子即位,辅政大臣必须有服众之才才行,而刘舍恰恰不具备这一切。为了祈福禳灾,免去刘舍丞相之职吧,省得替他难受。

    主意既定,皇上命人把刘舍招进皇宫,态度和蔼,语气柔和地说:“刘丞相,朕待你如何?”

    刘舍虽是个平庸之辈,但并不傻,他迅疾猜透皇上的心思,知道无可挽回,干脆顺着皇上的口气回答:“臣本一介弄车之夫,承蒙陛下信任,忝置丞相之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荣耀无限,平生足矣!臣资质平平,智识短浅,孤陋寡闻,在丞相的位置上滥竽充数五年,有负陛下之重托。陛下仁义宽厚,对臣包容原谅,臣不胜惶恐之至!”

    “卿也看到了,今年地动山摇,天象告变,灾难频仍。朕心如焚,本想禅让大位,为百姓祈福,为朝廷禳灾,怎奈太子幼弱,难以缵续大统。”

    “陛下乃一代明君、仁君、英君,怎可禅位?臣能力一般,水平不高,曾多次萌生辞职念头,值此天象告变之际,恰遇天灾频仍之时,正好辞去丞相之职,以谢天下。”不管心中愿意与否,刘舍嘴上说得冠冕堂皇。

    皇上慨叹道:“卿明事理,识大体,不像个别人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牛逼哄哄,很难驾驭。朝廷免去卿的丞相之职后,卿退居家里,绕膝弄孙,一享天伦之乐吧。”

    “谢主隆恩。”其实,罢相对刘舍来说,心里也很难受,但他知道,在皇权绝对说一不二的情况下,他的延迟和阻挡没有任何用,只能招来无谓的羞辱和痛苦而已。

    七月丙午,在丞相位置上混了五年的刘舍,终于被皇上免掉丞相,回家赋闲去了。

    丞相位置空缺,引起许多大臣的眼馋、眼热甚至眼红,他们纷纷暗中较劲,争取上位,魏其侯窦婴就是其中一位。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资格、有功劳、有才能出任丞相,早在平定七国叛乱战争时,他已担任大将军,镇守荥阳,居中调度,策应赵、齐两个方向的作战,并圆满完成任务。后来出任太子刘荣的太傅,也是炙手可热、红极一时的重要人物。另外他还是窦太后的堂侄,是最重要的外戚之一。

    与其他大臣相比,窦婴信心更足,他觉得没有哪个大臣能超过自己,于是,他向姑姑窦太后提出自己的愿望:“姑姑,出将入相是一个政治家最高的境界,侄儿当过大将军,如果能再任丞相,人生将更加圆满。”

    尽管在立梁王为嗣时,窦婴竭力反对,与窦太后大唱反调,窦太后因此开除他的门籍,但三步没有两步近,毕竟他是窦家子弟中最有才能的,因而他提出担任丞相的要求,窦太后没有犹豫,满口答应。

    有卓越的军功,有超人的才能,有太后这座坚强的靠山,窦婴认为,自己出任丞相十拿九稳,稳操胜券。

    在窦太后的眼中,皇上恭敬孝顺,她满以为给皇上推荐,皇上会满口答应。不料她给皇上推荐窦婴担任丞相,皇上却一反常态,坚决不同意:“母后,难道你老人家认为皇儿因为吝啬而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

    “不是这个原因,又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丞相这一事关全局的要职,皇上有他独特的看法,他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太后说:“根据黄老思想,丞相乃朝中宰辅,群伦表率,应该风度迟重,宁静沉伏。”

    “难道魏其侯不符合这个要求吗?”

    “魏其侯骄矜自满,洋洋自得,任侠自喜,善于多变,做事草率轻浮,难于担当重任。对于他的性格和脾气,母后难道没有切身体会吗?”皇上通过两件事,对窦婴的毛病和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一件事反对立梁王为嗣,窦婴被开除门籍,回到蓝田别墅赋闲,七国叛乱发生后,朝廷准备启用他,他却不肯出山;第二件事是皇上废黜太子刘荣,他辞色不挠,坚决反对,再次退隐蓝田别墅,大闹情绪,弄得皇上脸上很难看。把丞相这个要位给他,万一他在丞相的位置上任性而为,皇上如何应对,因而皇上坚决不同意让他担任丞相。

    “皇帝说得有一定道理。”一席话说得窦太后哑口无言,她不得不承认,皇上说的是事实,没有冤屈窦婴。

    皇上对宰辅的标准既然定性,那他一定有自己的合适人选:“御史大夫卫绾为人敦厚,举止稳健,语调深沉,态度从容,真乃丞相之才,若遇危难,绝对忠实可靠,是一个绝好的顾命大臣。先帝在日,对他褒奖有加,母后难道忘记了吗?”

    这回轮到窦太后感叹,她心悦诚服地说:“若论起卫绾,窦婴确实不如他,皇帝眼光蛮准的。”

    在反复权衡之后,八月壬辰,皇上任命卫绾为丞相,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对卫绾、直不疑来说,不过是循资升任,照例供职。

    皇上尽管没有任命窦婴为丞相,但考虑到他与窦太后的关系,对他仍然予以重用,他一直是一个威势煊赫的人物,门客极多,满朝文武无人不敬。

    即使王皇后的兄弟田汀谑谭铖加ず染剖保瞎П暇矗穸佣源盖滓谎L锿‘学习过盘盂之类的书籍,能言善辩,口才很好,王皇后认为兄弟很有才能,多次向皇上推荐,受到皇上的宠信,做了太中大夫,开始显贵起来。

    对窦婴的毛病和不足,皇上很不放心,曾写了一份诏书,告诉他:“若有不便,可以上奏条陈,理论其事。”可见皇上对窦婴的宠信程度,皇上本是保护他的好意,无论如何没想到若干年后,这封诏书成为他弃市的重要原因。

第372章 兴办公学() 
在众多的官员中,有一个出类拔萃、政绩斐然的循吏,仿佛浩瀚无际的夜幕上镶嵌的一颗星辰,光芒万丈,璀璨夺目。

    公元前143年末,在闭塞落后、风俗野蛮的蜀郡,四十多岁的庐江人文翁来任太守。说起他,少年的时候勤奋好学,通晓春秋,长大后在本郡县充当小官吏,勤恳踏实,默默无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没喊过一声苦,从没叫过一声屈,年年评优。

    文翁虽然年年被评为优秀,但在官员众多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像他这样只知道埋头苦干,不知道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逢迎,投其所好,寻求靠山的读书人,想得到提拔重用比较困难。

    有的人曾讥笑他:“文翁,大家都承认你是一个品学兼优、踏实能干的读书人,可这又有何用?你看某人,学问没有你好,干活没有你多,人家不照样提拔啦?你看你,累年原地踏步,没有长进,羞不羞啊?”

    面对讥讽和嘲笑,文翁始终保持一个读书人的正直、善良和朴实,淡淡一笑,毫不介意地说:“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从读书中汲取许多知识,也从中获得很多欢乐。倘若朝廷提拔我为官,我将为官一方,造福于民;倘若不提拔,说明我有许多不足,我将潜下心来,继续深造,增强济世安民的本领。”

    “书呆子,书呆子,真是意气用事,异想天开啊。”讽刺文翁的人看他不为所动,摇着头,叹着气,离开他走了。

    文翁不为所动,照样苦读,照样苦干。终于有一天,他的行为感化庐江太守,向朝廷力荐他为官,经过朝廷考察,报请皇上批准,把他调到山穷水恶的蜀郡,从而给了这个读书人一次施展抱负的重要机会。

    蜀郡地域广阔,山水相连,南至石棉、峨边,北连松藩,东极彭县、洪雅和北川,西衔邛崃山、大渡河,但地理偏僻,道路闭塞,消息不畅,风习落后。

    文翁携带家眷、随从、书童和朝廷公文,跋山涉水,进入蜀地。一路上,他对蜀地的地理地貌、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进行详细调查。通过调查,他对蜀郡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面对不容乐观的形势,连声叹息:“以前常听人说蜀地封闭、野蛮、愚昧和落后,今日一见,名不虚传,只是比本官想象得更严重。”

    形势严峻,文翁心情沉重来到蜀郡。蜀郡的官员和百姓听说新太守来了,纷纷前来欢迎,寒暄声、问候声不绝于耳,但对于心怀大济苍生梦想的他来说,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只见他两道稀疏的眉毛始终紧蹙,没有笑脸,言语极少,给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看到文翁这副神态,蜀郡的官员百思不得其解,纷纷好奇地问:“文大人,你刚刚上任,应该高兴才是,为何愁眉苦脸呢?难道你嫌蜀郡贫穷吗?”

    文翁右手紧握黑白相杂的胡须,坦言不讳:“是啊,大家说到本官的心窝了,自从本官进入蜀郡的那天起,对蜀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充满深厚的感情,感到一切都那么美丽,那么可爱。为熟悉和掌握本地情况,本官一路明察暗访,发现蜀郡地理偏僻闭塞、经济贫穷落后和风习愚昧野蛮,与原来的想象大相径庭。本官受朝廷重托,前来治理蜀郡,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看到眼前的情况,怎能不忧心呢?怎能不愁怀呢?”

    “文大人心系百姓,着实令人钦佩。不过话又说过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长期生活在蜀郡,对这种落后现状习惯了,也没感到什么不好。”

    “安于现状,甘于落后,这不是文翁的脾性。文翁是一个不甘平庸、对美好充满向往的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绝不做什么所谓的太平官,浑浑噩噩混日子。只有这样,文翁才能上对得起皇上,下对得起百姓,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文大人这一番话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从中领略文大人的为官之道,我们决心在大人的带领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彻底改变蜀郡的落后面貌。”

    “只要大家选准目标,务实重干,蜀郡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定能得到彻底改变。”

    通过诚恳的对话,文翁与官民之间得到充分的沟通,为治理蜀郡起了好头,开了好步。经过摸底调查,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文翁提出“治穷先治愚,治愚先兴教”的重要理念,并很快付诸实施。

    兴办公学,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钱从哪里出?人从哪里选?对刚刚上任的文翁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但这难不倒决心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