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末日守护 >

第18部分

大明之末日守护-第18部分

小说: 大明之末日守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进这才想起来,从午后到现在还没有吃东西,此时肚子咕噜响了几声。他摆了摆手,“收起来吧,等办完事情再吃。”

    又等了许久,轿夫实在站不住了,便偷偷的蹲在轿子后面。那个机灵的小太监又凑了过来。

    “公公,不如您坐到轿子里等吧,一会门开了,我通报您。”

    孙进也感觉双腿有些发困。看了看那紧闭的大门,他叹了口气,“还是再等等吧,兴许杨大人此时有什么紧要的事情在处理。”

    吱的一声大门开了一个小缝,孙进赶忙向大门走去。可是门里的人向外观张望了一下,随即吱的又关上了大门。

    肚子咕噜响了几声,孙进不敢去吃那些点心,担心万一杨大人出来,看到自己的样子会有失体统。

    就在孙进两条腿困的无法站立的时候,门终于开了,杨家仆人站在门口,看到孙进还立在那里,有些不好意思,轻声说道:“这位公公,我家主人说了,不认识魏公公。”

    孙进愣住了,好一会才清醒过来,说道:“这些礼品,已经带来,不好再拿回去。”说着便招手让小太监们拿来礼盒,硬往杨家仆人手里塞。

    正在两人推让之时,洪钟般的声音响起,“给我扔了出去,你们这些阉人,难道不知道结交外臣是死罪吗?”

    孙进唰的一下脸红到了脖子根,汗水从额头流了下来,他头也不敢抬,连声应道:“杨大人说的是,杨大人恕罪。”边说边转身逃也似的跑开了。

    看到孙公公连轿子也没有上,就一溜烟的逃走,几个小太监慌忙提着灯笼追了上去,两个轿夫尴尬的对望了一下,抬起小轿也追了过去。

    一路狂奔,汗流浃背,这让孙进很狼狈,也很沮丧。没有办法,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硬着头皮,前去魏公公那里禀告。

    当听说被拒之门外而且被扫地而出之时,魏进忠并没有暴跳如雷,他只是呵呵地笑着。孙进有些不解,低着头问道:

    “公公,这几日我有些不解,内阁的刘一燝处处与我们为难,为何要向他示好?”

    “树立一个敌人不如结交一个朋友。”魏进忠笑呵呵地看着孙进皱着眉头的脸。

    “公公,那杨涟如此待我们,丝毫不给颜面啊!”孙进皱着的眉头并没有松弛下来。

    “以后这些事情你就不要去了,让傅应星去好了。结交外臣,好大的一顶帽子啊!别被人抓了把柄。他说他不认识咱家?以后他一定会认识咱家的。”

    魏进忠说完又笑了笑。只是那笑容和帽子上的鲜花比起来有些苍白。

    魏公公的和颜悦色总是那么令人舒服,如同冰天雪地中拂过一缕春风。只是此时的孙进,看着魏公公的微笑却感到一阵寒意,王安那张粘着泥土和草末的脸出现在他的面前。一股寒意从头而生,一直凉到脚下。

    见孙进低头不语,魏公公问道:“还有什么事吗?”

    孙进稳了稳神,小心翼翼的说道:“有个叫汪文言的人,以前内廷与外廷的事情,许多都是这个人经办的。”

    “你是说王公公在的时候吧。”

    魏公公平和的声音让孙进悬着的心落了下来,他胸膛鼓了鼓,回应道:“是的,这个汪文言虽说是小吏出身,却和外廷众多官员交好。王安与内阁的交道,有许多是这个汪文言办理的。”

    “恩,也好,有个桥梁,就不会被人抓了把柄。去会会这个人吧!告诉他,王公公是王公公,咱家是咱家,如果他好自为之,能为咱家做事,咱家是不会亏待他的。”

    “是,小的遵命。”

    “还有,慈恩寺那边,没事了多去走动走动。”

    “是,小的遵命。”

    慈恩寺就在城外的北郊,距离不算远,过了青龙桥就是。庙不算大,很是清静,外有小河潺潺流过,内有青松数棵,苍翠欲滴。孙进却不喜欢这个地方,倒不是因为不喜欢清静之地,而是不喜欢里面的人。

    这里的和尚与其他寺庙里的和尚不一样,他们不会念经,也不会做法事,他们最擅长的是吃肉。孙进闻到过那些飘来的肉香,让他欣慰的是,他可以断定那些肉包子绝对不是人肉包子。

第33章 提督宝和三殿() 
第二日照例是文华殿经筵讲读。待经筵散去之后,天启皇帝眉目间有着一丝忧色。

    察觉到少年天子有了心事,躬身跟在后面的魏公公淡淡的说道:“今日孙大人讲的实在是好,就连老奴这不识字之人也能听懂其中的道理。”

    天启皇帝是有一个心事。

    拜皇爷爷万历皇帝所赐,朱由校小的时候没有鸿儒名士给他上课,在众人势力的白眼和宫内的权谋之下,能够顺利的长大成人,也就谢天谢地了。儒家思想的治国平天下在他的印象里是模糊的,直到遇到了他的老师,孙承宗,这位和蔼可亲又极具智慧的鸿儒,对待他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这让朱由校感到了温暖,而他这一生中,最缺乏的也许就是温暖。

    师徒情深,自己做了皇帝,老师自然也要出来做事。对于吏部的会推,作为皇帝的他感到有些不妥。兵部侍郎,因为辽东的战事,此时的兵部可是朝野关注的热点,九卿科道纷纷上书奏表,各抒己见。老师这个时候出任兵部副职,万一有个闪失,失去了声望,那在朝野中也就再无出头之日了。

    对于老师的恩情,是一定要报答的,决不能让老师一出山,就栽了跟头。想到这里,天启皇帝回应了魏进忠对于老师的盛赞。

    “孙先生饱学经史,岂是那些酸儒可比的。对于辽东战事,孙先生也有不同的见解,吏部有意让孙先生出任兵部侍郎。”

    魏进忠听闻之后,收起笑容,高大的身子来回扭了扭,仿佛哪里不太舒服的样子。

    朱由校觉察出来,淡淡的说道:“但说无妨。”

    魏公公躬低了身子,踟躇一下,低着头回应。

    “孙大人是国之栋梁,本应出将入相,如果是出任兵部侍郎,恐怕委屈了孙大人。再者万一孙大人若与尚书、经略、巡抚意见相左,恐怕这个侍郎也会当的憋屈,老奴觉得孙先生此时出任兵部,还需斟酌。”

    “与朕之意不谋而和,那就先挂一个礼部的衔吧。”朱由校说完,想了一会,还有一个棘手的人事安排,他一直犹豫不定,于是他问魏公公。

    “杨先生护驾有功,一直在举荐赵南星出任吏部,这个赵南星,你可知晓?”说着,朱由校放下手臂,将手负在了身后。

    “老奴未曾见过赵大人,只是老奴在宫中听人说起,说这个赵大人以前在吏部的文选司做过郎中,颇有精干廉洁的名声。”

    听完魏进忠的回应,朱由校歪了一下头,喃喃自语:“吏部任事,要的就是廉洁。恩,朕就给杨先生这个面子吧。”

    天启皇帝转过身,望向远处太和殿的断壁残垣。

    魏公公顺着少年天子眺望的方向望了一眼,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老奴在乡下之时,若是家中主屋倒塌,即便是外出借了银两,也会将其修好。老奴听人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

    少年天子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说道:“辽东战事不利,朝廷需要花银子的地方还有许多,朕不能因为修建庙堂而给朕的子民加赋。”

    魏公公继续躬着身子,轻轻的说:“万岁爷真是尧舜再生,心系天下黎民百姓。只是这维修的银两若是由内帑拨付,便不需天下加赋。话又说回来,如果修复了三座大殿,辽东的将士听闻也会士气高涨,那些造反的贼子也会畏惧天威,而闻风丧胆,望风而降啊!”

    天启皇帝转过身子,言语间透出一丝急切。

    “不用加赋即可修复?只是这内帑…”

    天子的忧虑魏公公是了解的,万历皇帝的三大征几乎花光了皇家的私房钱,等天启皇帝即位,收上来的内帑大都拨付给了辽东。重修三大殿耗费巨大,人穷志短,即使贵为天子,也懂得兜里没有银子,事情难办的道理。

    “圣上若是信得过老奴,交由老奴来办好了,老奴一定尽心尽力,让皇上安心。”

    魏公公说完,俯下身子跪倒在地。

    天启皇帝回入后宫,魏公公那招牌般的微笑之下看不出是喜是忧。

    身后的孙进一脸的狐疑,怎么昨日魏公公对杨涟的愤恨仿佛全已忘掉?竟然赞同杨涟的朋友赵南星出任吏部。这吏部可是六部之首啊!一个杨涟就让他胆战心惊,听说那个赵南星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失去吏部的支援,外廷的事情可就难办了,在朝廷上混的人,大家不就是图一顶官帽子吗?升官发财,没有官帽子,这财还怎么发?

    就在孙进百思不得其解之时,魏公公的眸子望向孙进,那眸子如大海一般沉寂,看不出水面下有隐藏的暗流。

    仿佛看透了孙进的心事,魏公公自嘲的笑了笑,说道:“外廷若有忠臣良将,内廷有我等为圣上分忧奔走,中兴之日指日可待啊!”

    说完,不等孙进回应,魏公公收起笑容,厉色对孙进说道:“孙进,去将宫里所有管事的太监都给咱家叫来,今晚上咱家要请他们吃饭。让他们传话出去,各地的镇守太监,收不上监税的就不要再回来了,收齐的就给我继续好好的干,若是收的多了,官升一级。”

    孙进应了一声,急忙向司礼监跑去。跑的有些急,他一边跑一边咳嗽着。

    过了尚衣监,前方就是司礼监了,那是内廷二十四衙门的中枢所在,那里曾经有过王振和刘瑾,也曾经有过冯保和怀恩,魏公公一定会入住司礼监的。那么魏公公将会成为谁呢?是王振还是冯保?孙进想象不出来。

    进了司礼监,迎面见到一位身穿蟒服,腰系鸾带的太监。孙进一步留神,差点撞上。那人声色严厉的问道:“你是何人?如此莽撞!”

    见此人地位崇高,想必是司礼监的大太监,孙进一哆嗦,连忙回应。“惜薪司孙进。”

    不料那大太监一听是惜薪司的,露出微笑,声音也变得柔和起来。

    “惜薪司啊!到司礼监来,有什么事情啊!”

    孙进一愣,惜薪司也只是管理宫中的木炭供给,怎么这名地位尊贵的太监一听说是惜薪寺,态度就和蔼起来。也不便再做多想,如实说道:“来传魏公公的话。”

    那太监闻言,脸色瞬间灿烂起来,他一把拉住孙进的手。

    “原来是孙公公啊,咱家有眼不识泰山,莫怪、莫怪啊!”拉着孙进的手,仿佛是十年没有见到的老友一般。

    孙进有些尴尬,从来没有一位身穿蟒袍的太监对他如此亲热过。这也难怪,孙进的命很苦,他出生在河间府。就像苏州府出状元一样,河间府也出一样人,就是太监。家里很穷,地少人多,不到十岁,他的父亲就托人将他送到了京师。那一刀真疼,疼的他晕了过去,躺在那张破炕上,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死。没有死掉,是因为身边还躺着一个叫张嘎子的人,相同的命运,相同的年龄,相互的安慰,支撑着孙进活了下来。

    骡子骟掉,就可以去拉车了,而人骟掉了,却不一定能够当上太监。在报国寺的屋檐下,两个瘦弱骚臭的少年相互挤在一起,报团取暖。

    没有等孙进再想下去,那名身穿蟒服的太监拉着孙进到了司礼监的值房。他拉着孙进的手,热情洋溢的喊道:“这位就是孙公公,来传魏公公的话。”

    越明日,有旨,魏进忠惜薪司兼提督宝和三殿。

第34章 宁愿死也不能退() 
清晨几只小鸟在枝头上叽叽喳喳清脆的叫着,清丽的阳光照在王俭的脸上,那是一张年轻而充满了朝气的面孔,一件普通的战袄,一双系着绑腿的战靴。手里拿着碗筷,王俭神清气爽的走在五屯堡的土巷里,按照排序,他今天要到步兵第一旗的餐舍吃饭。与士兵们同吃同住的建议是傅先生提出来的,王俭很是赞同,同吃倒是好办,同住就麻烦了一点,晚上还是要议事或者和傅先生聊天。最后,王俭决定,每天早上到各个餐舍和士兵们一起吃饭。

    羊汤的气息弥漫了整个小院,右卫队第一旗的餐舍灶台前排起长长的队伍。队里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早上都可以喝到鲜美的羊汤,所以今日大伙早起的时间也比平常早了一些。见到自己的队官进来,大伙纷纷让开,王俭摆了摆手,排在了队伍后面,对此大家也都习惯,不再谦让。

    将麻继盛揍得像个猪头的传说在五屯堡右卫队已经广为流传,。见到心目中的英雄排在队伍里,大伙还是感到一丝的紧张和局促。

    两个大饼就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吃完之后令人浑身舒畅。王俭微笑着和同桌的人点点头便和刘大勇回到了募兵处。

    每日早饭后,旗官以上的军官们会在募兵处召开例行的早会。早会由参谋组旗官裴俊负责,他会照例发布一天的训练安排,各位旗官也会提出一些需要协调的事宜或是提出建议,最后由队官王俭总结决断。

    今天的早会裴俊赞扬了第一旗枪术训练的优异成绩,这让刘大勇非常得意。一边坐着的张世辉有些沮丧,一个多月了,五十步箭靶的命中率还是上不来。

    “弓箭手的培养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张世辉叹了口气。

    “顾大人调拨的那些火铳怎么样?”张世义问他的兄长。

    “三眼铳,射程很近,装填又慢,如果临阵,打一轮后火铳手就无事可干了,快枪还不如三眼铳。”张世辉一边说话一边摇头。

    裴俊思索了一会,慢慢说道“右卫城里有老铁匠曾到京城轮班,做过一种叫鲁密铳的火铳,稍加训练,火铳手就可以命中两百步外的靶子,一百步可以穿透二层甲胄。”

    “这种利器,怎么没有见过?”张世辉有些好奇。

    “只听说是费工费料,制造困难。”裴俊很无奈的耸了一下肩。

    弓箭手的训练时件非常耗费时间的事情,需要以年为单位来计算。对此王俭是赞同的,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箭术就十分的槽糕。以火铳替代弓箭,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