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末日守护 >

第42部分

大明之末日守护-第42部分

小说: 大明之末日守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将军想来协守西平堡?”罗一贯闹懂王俭的意思之后,大为吃惊。

    “建州兵前来,这里可是首当其冲啊!不知王将军知否?”

    没等王俭回话,罗一贯连声解释。

    “末将有八百敢战之兵,千里赴辽东,正为杀贼所来,请副将大人成全。”王俭欠了欠身子,拱手施了一礼。

    坐在王俭对面一位一直没有说话的将领按耐不住,腾得一下站了起来,大声说道:“此事不可,堡内狭小,怎能容留那么多的队伍。”

    闪过一丝不悦,罗一贯缓声介绍,“这位是辽东将门之后平辽军参将黑云鹤,黑将军。”

    王俭慌忙站起身来施礼,“卑职拜见参将大人。”

    那名身材高大、高鼻黑须的将领将头一扬,哼了一声。

    见黑参将傲慢无礼,罗一贯微微一笑,充作和事佬,“王将军不必多礼,黑参将说的也有道理,西平堡狭小,原有驻军一千多人,现在已经驻扎三千人,还有不少的马匹,恐怕堡内确实无法安置啊!”

    两位将军说的也是实情,王俭似乎还想争取。

    “我们可以驻扎在堡外。”

    罗一贯想了想,摇了摇头,说道:“现在天寒地冻,土地都已冻上,无法挖掘壕沟,构建栅栏。”

    还没有等罗一贯说完,高鼻黑须的黑参将又大喝一声,“这里有我平辽军就以足够荡平建州,不用你们大同人来凑这个热闹。”

    见到无法挽回,王俭只得谢绝了罗一贯的晚饭邀请,带着裴俊一行离开副将府,临行之时,王俭又一次郑重地向副将罗一贯和参将黑云鹤行了全礼。

    根据傅先生的讲述,建州兵围攻之日,参将黑云鹤不惧强敌,一马当先,帅军出战,最终英勇阵亡在敌阵之中。而副将罗一贯拒绝了敌军的劝降,眼睛被箭矢射中,依然奋战不已,敌人的尸体堆到与堡墙一样高的时候,罗一贯自杀殉国。三千平辽军的精锐之兵全军覆没。

    对于为国捐躯的将士,无论出身如何、无论性格如何,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回到临时搭设的营帐没有多久,厚道的罗一贯差人送来了酒食和粮草柴火。

    “那个黑参将是担心我们来抢他的功劳。”

    李云璐见王俭沉默不语,喃喃的说了一句。裴俊用力跺了跺脚下坚硬的土地,说道:“这里真冷,土地确实都冻上了,我们挖不出战壕,也树不起来木栅。”

    王俭看了看脚下的大地,抬头望向这座黑压压的城堡,说道:“我们去镇武堡吧,如果这里能抵抗二天,镇武堡的援军就会集结完毕,赶到这里。”

    “二天?镇武堡的援军一个上午就能赶到这里,一个多时辰就能和围攻的敌军接战啊!”

    裴俊似乎对王俭说的两天有些不解。

    “要等闾阳和广宁的援军都到了,镇武堡才会出兵。”

    王俭解释了一句,然后说道:“大家吃完饭,早点休息吧,赶了两天的路,都累了吧,大战在即,要养足精神。”

    翌日清晨,依然有雾,没有向罗一贯告别,右卫营骑兵队向东北方向开拔,王俭扭头望了一眼黑压压的西平堡,摇了摇头。

    并马而行的裴俊打断了王俭的思绪。“堡墙上的铳炮布列了许多,清晨起来,我围着城跑了一圈,看起来平辽军的防守还是严密的。”

    王俭骑在马上没有说话,胯下的闪电摇了摇头,甩了甩尾巴。右卫营的骑兵队缓缓向镇武堡进发。

第76章 广宁会战 序幕() 
抵达镇武堡的时候是中午时分,太阳依然躲了起来,天空灰暗,暗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参谋队的士官与镇武堡守军取得联系,右卫营被安置在西门外挖掘有壕沟并设置了木栅的营垒里。

    王俭跟随一名援辽军的军官前去拜见援辽军总兵官刘渠。临时的总兵府设在镇武堡的游击将军府里,辽阳失陷前,镇武堡设游击将军驻守,为的是防备西北边的蒙古人。王化贞上任辽东巡抚后,挂援辽前将军印的援辽总兵官刘渠移镇镇武堡,将游击将军府作为临时驻地。

    总兵府里挂有字画,武举出身的保定人刘渠,上马舞刀下马吟诗的传闻看起来确有其事。正看着字画发怔,有脚步声和甲叶的叮当声响起,王俭见一群将领来到,慌忙跪下施全礼。

    “卑职大同守备王俭参见大帅。”

    “起来吧,不必多礼。”

    王俭爬起来,惊奇的发现援辽军总兵官刘渠并没有落座,而是笑呵呵的站在自己面前。

    身材魁梧,然而却有着温和的目光,儒雅之色扑面而来,王俭心中一声赞,刚想再次施礼,那刘帅笑呵呵的拉住王俭的一只手,向堂中走去,边走边说,“王将军不必多礼,坐吧。”

    将王俭送至座椅前,刘帅这才松了手,走到自己的座椅前落了座。“王将军的事情本帅都听说了,两次圣旨的嘉奖。真是少年出英雄啊!”

    “大帅谬赞。卑职此次北上,是想跟随大帅出征。”

    “出征?”刘渠一愣。

    “听闻奴酋八旗云集海州,牛庄驿也出现八旗的旗号。既然已经动员,本月必会全军而至。”

    “恩。”刘渠恩了一声,将头扭向了四周的将领们。

    莫非言语唐突,见到刘帅并不想听下去,王俭略有犹豫,想到此战关乎广宁之存亡,还是将心一横,接着说了下去。

    “敌军一至,西平堡首当其冲。我想西平遇敌,大帅一定会增援西平堡。”

    刘渠没有言语,他接到的军令是镇守镇武堡、祁秉忠镇守闾阳堡、罗一贯镇守西平堡,各坚壁勿战,有急相互应援。

    有急?何为有急?应援?如何应援?军令中没有明确的指令。这些文官只要下达战略命令就可以了,如何杀敌,那将是武将的事情。建州人全军而至,至少有二万以上的披甲,自己的二万军队,披甲不足一万,是无法救下西平堡的。虽然挂了前将军印,但是各路兵马,还是要等巡抚和经略的命令,才能由自己节制。

    最令刘渠担心的是,如果接到巡抚和经略完全不同的命令时,那该怎么办?兵部有明确的行文,要求援辽军听从辽东巡抚的号令,只是这巡抚和经略意见不一,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不仅满朝甚至可以说是全军皆知。

    相机而行,后续的行动只能根据军情的变化,相机而行。这等军机之事自然是没有必要和这个外军的守备探讨的。

    见到刘帅依然没有说话,没有讨论军情的意思,王俭便行了个礼,说道:“末将此次奉军令西出侦查,带有百二骑兵,愿为大帅效犬马之劳。”

    “恩,既然王将军愿意留在镇武堡,那么本帅会给王将军提供粮草便利。”

    “多谢大帅。”

    离开了镇武堡的总兵府,返回驻地,王俭告诉裴俊,右卫营的骑兵队暂住镇武堡,裴俊返回右屯卫指挥留守步兵,等待下一步的行动指令。

    “我想留下来,不想错过这次会战。留守的步兵只需要听从命令就可以了,不会遇到特别的事情,让李云璐回去吧。”

    裴俊咬了咬牙,语气十分坚定。

    让裴俊离开,是因为担心他的骑术和枪术,王俭略一迟疑。裴俊又说道:“如果我死在这里,请你将我带回到忠烈祠,如果带不回去,在忠烈祠列个牌位也是可以的。”

    既然裴俊执意随军,王俭便不再坚持,改由李云璐返回右屯卫指挥留守的步兵。

    听到返回右屯卫,指挥留守部队的命令,李云璐眯了眯眼睛问道:“如果属下未接到守备大人的军令,而经略大人给右卫营下达了命令,属下该如何行事?”

    “那就听从经略大人的命令。”

    王俭很清楚,作为军法队官的李云璐没有指挥军队、临机决断的经验,但是只要交代清楚,执行命令绝不会有什么差错。

    “属下明白。”

    告别王俭,李云璐带了两名参谋队的士官离开镇武堡,连夜向右屯卫右卫营本队驻地进发。

    连续两天,刘渠没有召见王俭,右卫营的骑兵队却受到了镇武堡援辽军的优待,粮草自然是少不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送来了一些木炭。

    裴俊烤着炭盆,呵呵的笑着,嘴角一趔。

    “这建州兵到底还来不来了,再不来,河上的冰一化掉,就别想再来了。”

    围着炭盆的张世义将手在炭盆上翻来覆去的翻烤着,也跟着裴俊说起俏皮话。

    “听说这河防军就有三万人,每人抱一个炭盆,放到河面上去,一会功夫,冰就化了,建州兵也只能游泳过河了。你说这该多好啊!”

    这两个人一唱一和的,最后将一脸严肃的王俭也逗乐了。

    “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炭盆,这是刘帅亲自调拨的。”

    这一天是天启二年的正月十一,八旗军队云集海州和牛庄驿的消息已经漫天飞舞,这一天在冰冻的辽河之上,巡逻的大明河防军发现对面的建州巡逻骑兵明显的增多。战斗也许很快就要打响。

    就在这一天,在大明帝国的京师,内部的一场战斗早已打响,并且愈演愈烈。

    经抚不合。一个是主守的熊廷弼、一个是主攻的王化贞。朝廷的官员纷纷选边站队,组成两支不同的阵营,奏章就是他们战斗的工具。如同雪片一般的奏章将他们的少年天子搞得头昏脑涨。

    无奈之下,天启皇帝决定让持不同意见的官员们来一次公开的、面对面的辩论,以便做出正确的决断。

    于是,这一天,朝堂之上,由兵部尚书张鹤鸣主持了这场辩论。命题是事权统一,留下熊廷弼,还是留下王化贞?

    在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与会者依然无法取得统一的意见,最后全体投票表决。

    没有任何悬念,主张速胜伦的辽东巡抚王化贞胜出,主张持久战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完败。

    兵部联合吏部做出王化贞留用辽东,熊廷弼斟酌推用的意见,上报内阁及皇帝等待批复。

    只是这个批复永远也无法下达了。

    天启二年正月十八日,清晨,后金骑兵踏上冰冻的辽河,怀揣着发财致富、或者说是解决温饱的梦想,跨着战马、披着甲胄、带着所属的包衣、辅兵,满心喜悦的后金披甲们扑向了河的对岸,大明广宁卫的防地。

    河水冻的很结实,包了布的马蹄踏在冰面上,丝毫没有空洞的回音,即使是做好的楯车吱吱呀呀的行走在河面上也是毫无压力。

    对面的河堤明显的加高,易于攀登的河堤处还设置有木栅。战马是冲不上去的。

    无奈之下,后金的披甲先锋们纷纷下了战马。

    “呯呯”河堤栅栏后面响起铳炮的声音,一些稀疏的箭矢从栅栏后飞了出来。

    河面上的后金披甲并没有倒下几个人。他们举起盾牌,继续前行。

    “快点烽火。”一名大明河防军的守备大声呼喊着。

    “点多少,大人。”

    “都丢进去点了,快点,点完了我们就走,再晚就走不掉了。”

    盾阵抵近木栅下面,再也没有听到铳炮声响起。盾阵解除,披甲们爬上河堤,原野里散乱着向后方奔跑的大明官兵。

    一名爬上堤坝的后金军官整理好有背负的箭囊,望着四散逃跑的大明官兵,撇了撇嘴,说道:“除了骑着马的,一个也跑不掉。”

    说完,他并没有下令追赶,而是转身,指挥那些正在往上爬的包衣、厮卒们。

    “尽快拆掉这些木栅,清理出一条道路来。”

    爬上河堤的后金士兵越来越多,河堤后的烽火台的狼烟也越来越浓烈,直冲云霄。

    十七岁的披甲色勒跟着他的叔父阿尔赛爬上了堤坝,头上的铁盔有点大,出发前,色勒将铁盔里套了两层棉布。

    爬上堤坝,铁盔还是不争气的向一侧歪了过去。他用手将铁盔扶正,又使劲的系紧下面的盔绳。十七岁就当上披甲,是因为粘了他叔父的光,叔父阿尔赛是正蓝旗的巴图鲁,是整个牛录里少年们崇拜的偶像。

    铁甲、盾牌、箭囊这些装备对于还有些瘦弱的色勒来说是重了一些,他喘了两口粗气,手臂抬起,指着前方。

    “叔父,他们都跑了。”

    原野上,散乱的明军丢掉了手中的武器,没命的向后方奔跑,远处一座烽火台冒出滚滚的浓烟。

    阿尔塞用手搭了个凉棚,向远处眺望了一会。

    “远处那座烽火台的后面有一个城堡,听说有一个参将在那里驻守,也许我们会在那里打一仗。去吧,色勒,让包衣们把马都牵上来。”

    色勒答应着,然后转身向正在拆除木栅的辅兵走去。

    这次是他的第一次出征,他期盼了很久。在村子里,他的刀法和箭术并不算出众,能当上披甲当然是托了叔父的福,听说广宁的城堡里堆满了粮食和布帛,那么等打了胜仗,作为披甲就能分到这些粮食和布帛,去年大涝,家里快断了粮,那些粮食可以让今年过个好年。最好还能再分到个奴隶,明年多收获些粮食,也许就能向村里那个白净的小妞提亲了。

    色勒心里想着美事,一不留神,脚一滑,从河堤上溜了下去。

    一座座烽火台接连升腾起了狼烟。斥候兵催动战马,五里一个接力,快速的向后方传递军情。

    “敌袭!敌袭!敌人过河了!”

    西平堡平辽军动员起来。

    距离六十里驻扎在镇武堡的援辽军动员起来。

    距离九十里驻扎在闾阳堡的征辽军动员起来。

    距离两百里驻扎在广宁城的辽东巡抚王化贞接到军情塘报。

    距离两百里驻扎在广宁右屯卫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接到军情塘报。

第77章 广宁会战 渡河() 
广宁右屯卫经略临时府邸,熊廷弼拿出一道手书递给一位官员。

    “高大人,这是给镇武堡刘帅的手谕,敌军围攻西平堡,请他速速出兵,不得犹豫,若是怯懦不前,本官的尚方宝剑可不是个摆设。”

    说完,他又拿出一道手书。

    “韩大人,这是给王化贞的手谕,建州来袭,请他务必督促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