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末日守护 >

第51部分

大明之末日守护-第51部分

小说: 大明之末日守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俊吓了一跳,不知所措。

    轻咳几声,王俭摆了摆手,说道:“没事、没事的,城里怎么样?”

    “孙国志和广宁的一些将领准备投降。”

    “投降?都有谁?”

    “听说有郎游击兄弟二人、石游击、白土厂的刘参将、镇安堡的金游击、大黑山的…”

    王俭打断裴俊的话,广宁城还在,就有这么多的将领准备投降,这个消息让他心中极为失望,杀掉一个孙得功,怎么又跳出来郎得功、石得功这些人。心中的焦躁让他显得很不耐烦。他提高了嗓门,问道:“他们为何投降?”

    “听孙有光说,西宁堡那个投降的李千总,还是被后金任命为西宁堡的千总了。这些想投降的将领,在广宁城里的都碰了面,城外各个城堡的也遣人来联络。他们都是广宁人、或是河东之人,他们认为大明再也回不到广宁,不想离开家乡,给朝廷当官也是当官,给后金当官也是当官。所以他们准备投降。”

    “还是贪图荣华富贵啊!”

    王俭长叹一声。

    但是世代相传的忠孝仁义、礼义廉耻,这些东西都跑到哪里去了呢?即使是武将没有读过书,那么作为军人的荣誉又到哪里去了?

    “孙有光会不会投降?”感叹之后,王俭问裴俊。

    “不会,听说朝廷要给他家恩赏,这个恩赏后金是给不了的,再者他手里没有兵,没有了兵,他到后金能干什么?”

    “没有兵?”

    “是的,王化贞一跑,那些兵都听他叔父孙国志的,他父亲的铁杆都随他在西平堡作战,死的死逃的逃,他能控制的只有一百多人”。

    “城里的其他将领呢,就没有主战的吗?”

    “不想投降的都跑掉了。”

    “文官呢?知府、兵备道、监军道?”

    “都找不到了。”

    麻烦来了,广宁城里一盘散沙,仅仅凭着王俭这几十人再加上孙有光的一百多人,是无法控制整个广宁城的。除非来一个有号召力的大人物。

    王俭低下头,百思不得其解,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说服熊大人,只要熊廷弼能来广宁,这个局还有救。想到这里,王俭站了起来。

    咯吱一声,门开了,孙有光大踏步的走了进来。

    “王将军、裴将军,请吧。”

    广宁城孙游击府,一间厢房里,临时布置出来一个祠堂,香案之上挂着一张威武的关羽画像,香案上摆着祭祀的猪头等祭品。

    三人填写完金兰谱,按上手印,有见证人杀了一只公鸡,三人跪在香案之前,刺破手指,喝了混着鸡血和人血的烈酒。然后大声唱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

    结拜完毕,按照年龄排序,王俭老大、裴俊老二、孙有光老三。

    接受了孙家众人的道贺,孙有光喜气洋洋的拉着王俭准备吃酒。

    “孙将军,哦不,孙贤弟,为哥有事向你说。”

    王俭拉着孙有光走到一边,孙有光见王俭有话想讲,便拉着他进了一个房间。

    “巡抚大人已离开广宁,三弟有何打算。”

    “小弟世受皇恩,准备追随巡抚大人。”

    知道了孙有光的想法,王俭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便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孙有光。在王俭的计划里,孙有光暂时留在广宁,与准备投降的将领周旋,等王俭带来了熊廷弼,孙有光便打开城门,迎接熊廷弼。

    王俭还告诉孙有光,不要担心后金的进攻,西平堡那个战场,料理完后事,要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且,王俭保证如果熊廷弼不来,他也会安排人来送信,让孙有光火速离开广宁。

    孙有光想了好久,说道:“大哥,三天,我在这里等三天,如果经略大人未到,我就离开这里,到锦州去。还有,请大哥先带上孙家的家眷先行,提前安排到锦州。”

    王俭点了点头,说道:“三弟放心,大哥绝不会负了三弟。”

    孙有光笑了笑。

    “大哥也要保重身体啊,身上带着伤还要奔波,小弟也是放心不下。”

    找到一些大车,孙家的几十口人在右卫营骑兵的护卫之下,向广宁城外出发。出发之时,孙有光特别交代王俭收起那杆神兽旗和枪尖上的布条,他听说这杆旗已经有些名气,他担心那些准备投降的人找王俭的麻烦。

    广宁城内乱糟糟的,街上到处都是丢弃的垃圾,路上的人也都一脸的沮丧,行色匆匆。

第93章 广宁会战他在给谁守城门() 
行到鼓楼,街上的溃兵越来越多,胆大的溃兵已经开始挨家敲门乞讨,若是遇到举家逃走的人家,溃兵们就砸开房门,入室劫掠。

    一群溃兵聚集在鼓楼傍边,一个士兵模样的人高声叫喊,“兄弟们,西平堡败了,巡抚都跑了,我们赶快投降吧,听说投降之后,该当兵当兵,该当官还是当官,不想当兵的,还能分到田地。”

    听到这些话,骑在马上的王俭气的手直发抖。

    “你是个奸细。”

    听到有人在指责他,那个散布谣言的士兵脖子一拧,大声说道:“我不是奸细,我说的都是实话,我只想活命。”

    “你就是个奸细,你是建奴派来的奸细。”

    “我不是。”

    那个士兵一边说,一边向人群后躲闪。那些被蛊惑的士兵不仅没有去抓那个士兵,反而用身体挡住了王俭的战马。

    “他不是奸细,他说的是实话。你们这些当官的可以带着家眷跑路,我们跑不了。我们不想死。”

    一个士兵从腰间拔出腰刀,恶狠狠的望着王俭。

    “大人,我们还是赶路吧,这样的人我们是抓不完的。。”

    并马而行的裴俊劝慰王俭。

    广宁城南门戒备森严,秩序井然,出门的行人被逐一查验,一些企图出城的士兵被挡住,被赶回到城里,而有些则被放了出去。

    “看起来我大明广宁城里也有良将啊!”

    王俭赞了一句,裴俊没有接话。

    队伍被拦住,孙家的管家过去交涉。等了一会,城楼上下来一位奇怪的军官。

    这位军官内穿丝绸短袄,外罩一件齐腰短甲,没有戴头盔,而是戴了一顶貂毛暖帽。

    “什么事情?”

    “孙游击的家眷要出城。”

    “哪个孙游击?”

    “孙有光,孙游击。”

    那军官一听说是孙有光的家眷要出城,神情大变,对着孙家的管家问道:“你们要去哪里?”

    没有等那管家回答,一边的裴俊迎了过去。

    “这位将军,孙将军的家眷要去白土厂探亲,请行个方便。”

    那位军官听到白土厂三个字,紧张之色略有缓和,他上下打量裴俊,好奇的问道:“去白土厂怎么不走北门?”

    “孙将军在南面一个庄子还有些田产。”

    那军官继续皱着眉头。

    “你们是客军?广宁城里已经没有客军了。”

    “护送孙游击的家眷到了前面的庄子,我们就会去锦州。”

    “恩,放他们出城。”

    原来广宁城里的客军都被放出了城,而平辽军的本地官兵被截留下来。

    出了广宁城南门的瓮城,孙家的管家向一脸好奇的裴俊和王佳解释道:“这位军官是广宁的生员姓郭,叫郭肇基。王巡抚不相信武将,就将几个城门交给了生员来把守。”

    读过圣贤书的人自然会深明大义,不会向后金投降,这也许是王巡抚的初衷。裴俊对这种安排不以为然,他幽幽的说道:“我看他不是在给朝廷把守城门。”

    “那他是在给谁把守城门?”

    王俭有些不解。

    “过几天就知道了吧。”

    道路上挤满了扶老携幼的难民,行进的速度很慢,因为队伍里有大量的车辆,无法离开官道。王俭决定分兵,裴俊带领右卫营的骑兵队护卫孙家的家眷,王俭带着几名银枪班先行赶往右屯卫。

    战马飞驰带起来的风呼呼的耳边吹过,身体的酸困再次袭来,绝不能再倒下。王俭咬了咬牙,用腿猛夹马肚,战马在原野上一路向南疾驰而去。

    广宁中左所的驻地是大凌河堡,规模比右屯卫城堡略小,坐落在大凌河西岸,过了大凌河堡,前面就是广宁右屯卫。

    赶到大凌河堡的时候天色已黑沉下来,城堡外点燃着篝火,一丛一丛,这些篝火像是一道壕沟环绕着黑暗的城堡。

    城堡有两个堡门,临近西门,城门上响起一声火铳,铅弹击中了王俭马前的一丛篝火,被打中的炭火火星四射,如同烟花的绽放。勒住战马,门楼上一个声音高声叫喊。

    “下面何人,不要靠近。违者格杀勿论!”

    很熟悉的声音,这声音竟然是大同右卫城的口音。

    一名银枪班高喊回应道:“大同右卫营守备王俭在此。”

    “真的是守备大人吗?”

    城楼上传来了惊喜的回应声。

    城门洞开,一队长枪兵和火铳兵跑了出来,在城门口摆出一个防御阵型,一名插着背旗的军官大步走了出来。

    篝火之下,王俭身后的那杆神兽军旗一明一暗的在黑色的夜里飘扬。

    “守备大人威武!”

    行过礼后,李云璐身后的一名军法队的士官高声叫喊。随即城门外的士兵们也高声呐喊,“守备大人威武!”,紧接着城墙上、城堡内,接连不断的传来声嘶力竭般的呐喊声。

    窗外的呐喊声和喧嚣声让屋里的人吓了一跳,难道是发生了营啸?在战时,夜里一个噩梦中的喊叫声就有可能造成其他人的连锁反应,巨大的精神压力会导致整个军营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自相残杀,互相践踏的事情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

    屋里的一名随侍的锦衣卫慌里慌张的跑了出去,去探个究竟,看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屋里还有三个人,是三个不愿意离开广宁的人。

    就在今天下午的大凌河堡,辽东经略熊廷弼见到了从广宁跑来的王化贞,屋子里有二个人见证了这次载入史册的会面。这两个人一个是兵备道高邦佐、一个是监军张进贤。

    狼狈不堪的辽东巡抚见到熊廷弼,泪流满面,痛哭流涕。

    经略大人笑道:“巡抚大人,你那六万人马,三个月荡平后金的计划,进展如何?”

    羞愧不已的王化贞建议设法阻击后金军队。

    熊大人叹息不已,“此事晚矣。”

    随即,辽东经略熊大人下令,烧毁各堡,护送辽东子民进入山海关。这个命令放弃了广宁、辽西走廊,明军的防线后退六百里,在六百里的大地上制作了一个巨大的无人区,隔断后金与大明在辽东方向上的军事接触。

    一傍的兵备道高邦佐大为惊叹,劝阻熊廷弼进军广宁,据城死守。

    “此事晚矣,已不可为。”

    熊廷弼断然拒绝了高邦佐的建议,将自己仅有的五千军队留给王化贞,随逃难众人离开大凌河堡,向锦州进发。

    一个时辰后,王化贞带着五千军队也向锦州出发。

第94章 广宁会战失陷封疆() 
熊廷弼走了,王化贞跑了,大凌河堡还有三个不愿意离开的人。

    兵备道高邦佐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饱读圣贤之书。“身为封疆之臣,岂能坐视国破民苦。”

    壮志唯有殉国时,此身又有何足惜?

    监军太监张进贤不能离开,是因为他没有地方可以去,回到山海关,等待他的要么是逮送入京,要么是通过孙进,匍匐在魏公公的脚下,以求不死。这些都是他无法接受的。

    还有一个人,他就是辽东巡按御史方震儒。与身边的两位不同,方震儒不是不愿意走,而是不愿意和熊廷弼、王化贞一起走。

    方震儒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此时三十七岁,正值鼎盛之年,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作为辽东的三驾马车之一,他赞成授兵权与王化贞,但是又不赞成王化贞的轻敌冒进。

    此时,面对辽东广宁的败局,方震儒要划清与王化贞和熊廷弼的界限,他要完成作为代天巡狩御史的职责。

    锦衣卫进屋回来禀报,说有个叫王俭的守备从广宁回来,大凌河堡现在的守军有他的部下,主将回归,下属欢呼雀跃,故而喧闹不已。

    面如朗月的方震儒,说话亮如洪钟。

    “是那个在西平堡首战告捷,斩首四十六级的守备王俭。”

    方震儒的记忆很好,塘报传来,他就写了奏章上报了天子。一边的太监张进贤连忙点头称是。

    “咱家在山海关见过此人,勇武过人,咱家还专门给了他两百副的铁甲。”

    “勇武过人,又刚从广宁回来,让他来,本官见见这个人。”

    正准备出发去锦州的王俭被叫到大凌河堡的守备府,施了礼,详尽的报告了广宁城的状况,为了能够打动这三位官员,王俭还特意夸大了孙有光的骑兵部队的数量,详细列举广宁可以据守的原因。

    但是看到三位官员严肃甚至有些沉闷的面孔,王俭感到有些失望。

    沉默许久,兵备道高大人开口说话。

    “王将军,你若是有此决心,本官愿随你前往锦州,再次面见经略大人。”

    二十多骑举火夜行,狂奔三十里路,于深夜抵达锦州。锦州城门洞开,到处都是打着火把的士兵。

    “你们再来晚一会,我们就出发了,已经开始埋锅造饭。”一名经略亲兵队的军官带着高邦佐和王俭进了锦州游击府。

    辽东巡抚熊廷弼满眼通红、鬓丝凌乱,他瞪着眼睛,仔细倾听王俭的报告。

    “大人,广宁城十几万军民盼望大人帅军坐镇广宁,抵御敌军。”

    说完之后,伏在地上的王俭将头抬了起来。

    “辽兵不可信,此事不可为!”

    沉思一会,熊廷弼直接了当的告诉王俭他的决定。

    王俭将头低了下来,也许熊廷弼不想冒这个风险,广宁城里的军心已经崩溃,即使经略大人赶到,能不能笼聚人心,据城坚守,这个风险或许大了一些。但是可以坚守锦州,坚守锦州就可以维持在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