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末日守护 >

第83部分

大明之末日守护-第83部分

小说: 大明之末日守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位英姿勃勃的身影跳下战马,脚下的蛮靴荡起一小片尘土。

    在五屯堡,能让各位将领真正畏惧的,不是王俭、更不是李云璐,而是这位身披大氅,高挑丰满的杨小娟。

    “小师姐来了。”

    这个消息像一阵风,迅速传遍五屯堡。

    晚饭的时候,每个人都显得有些不自然。郑献敏耷拉着脑袋,没有了往日的好胃口,裴俊右手的手指不停的搓来搓去。

    “我要留在这里,然后和你们一起去辽东。”

    杨小娟斩钉截铁的宣布了她的决定。

    “师傅知道吗?”

    王俭小心翼翼的询问,小师姐嘴角上扬,“不仅父亲同意,傅先生也同意。”

    郑献敏抬起头,嘿嘿的笑了起来。

    吃过晚饭,杨小娟走进王俭的房间,曹变蛟知趣的溜走了。

    拿出两张图纸放在书案上,杨小娟指着一张说道:“这都是傅先生给你的,这张是给我订制的。”

    手握烛台,王俭眯着眼,看了许久、许久。

    刘弘举挑着灯笼赶来了,王俭指着书案上的两张图纸,一脸严肃的说道:“刘大人,这两张图纸上的东西要列入最优先级,而这张。”

    他小心翼翼的拿起一张画满图案的图纸,“这张图纸,只有我们房间里的三个人知道,外面只允许一名最优秀的工匠知道,而且,这个工匠没有我的命令,永远不能离开五屯堡。作为补偿,他和他的家人都将得到民生保的赡养。”

    冬天来的很快,天启二年十二月。

    五屯堡接到了兵部的文书,右卫营驻防天津卫,并随时准备出关作战。

    这个文书出自于老好人兵部尚书高第之手,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军令,既没有要求王俭进攻盖州,又解决了右卫营离开大同防区的合法性。

    两边都不得罪,这是高第的一贯风格。

    同时接到军令的还有大同东部参将陈国策。高第离开大同之后,陈国策没了靠山,新任的大同巡抚刘尊宪对前任的心腹极不信任。

    调任破虏参将的陈国策失意烦闷,来找王俭喝酒,在得知王俭即将独自前往辽东以后。这位义薄云天的陈参将高喊一声,“不能与贤弟同年同日生,唯愿同年同日死。”

    这个贤弟不仅练得一支强军,而且人也仗义,到了辽东,拼上一把,来个富贵险中求。

    这个想法,倒是陈国策内心的真实诉愿。

    多一支队伍总比少一支强,于是乎,在孙进的汇报里,添上了大同第一刀的陈国策。,

    刚刚过完年,右卫营三千五百战兵,五百辅兵,十门三磅铜炮,陈国策的破虏营五百骑兵,五百辅兵。两支队伍汇合在一起,浩浩荡荡的向天津卫进发。

    虽然有行军的文书,但是沿途的州府对于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给予了特殊的关照。

    “今年粮食歉收,朝廷又没有调拨。请你家将军谅解。”

    “如此多的骡马大车,这哪里是五千军马,恕小县人少穷蔽,无法提供营地,粮草。”

    这些官话套话,孙进早有准备,各地的镇守太监们也很给力,提前备好了粮草营地。

    再加上民生保在沿线也有所布置,营地、粮草、篝火、热汤,一应俱全,队伍士气高涨,行军的速度快的出奇。

    紫禁城御书房,墙上挂着一副辽东的地图。每天都有小太监拿着小红旗,记载下王俭行军的进程。

    “跑的好快呀,万岁爷。这个王将军是神行太保啊!”

    一名小太监惊讶的赞叹了一句,天启皇帝没有回答,而是负着手,仰着头,微微的笑着。

    这一段时间,王体乾一直苦着个脸,今天眉眼也舒展了,“万岁爷,老奴没有上过战场,只是老奴知道,走的快的都是能打的。当年戚少保的队伍就是走的最快的。”

    心情很好,天启皇帝坐到椅子上,用手指敲击着黄花梨的扶手。

    “忠贤,你说让王将军做个仪宾,是不是有点委屈他了。”

    一旁侍立的魏忠贤打了个冷颤,他终于明白为何那个阳和郡主住在宫中,现在也没有离开。

    “万岁爷圣明!”

    挡是挡不住了,这是家事,挡了会被万岁爷厌恶,要挡也只能让奉圣夫人来挡。

    魏忠贤俯身跪拜,口中应诺。

    没有回府,魏忠贤一扭头去了奉圣夫人的府邸。

    越明日,有旨,加封阳和郡主为阳和公主,封御妹,诏告天下。

    由宗人府、礼部择吉日行册封礼。

    圣旨的下发,彻底切断了魏忠贤的阻碍之手,心里酸溜溜的魏公公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这个小子是把双刃剑。”

    魏忠贤心里酸溜溜的,虽然他不会用剑,但是他知道,剑用的不好,会伤了自己。

    小子,先用你斩断了内阁,再来收拾你。

    远在天津卫的孙进不知道自己主子的想法,得到册封公主的消息,孙进张罗了一大桌酒席。

    喝的酣快淋漓,孙进撸胳膊,挽袖子喊道:“王将军真是好命,阳和郡主封了御妹,多年以后,那就是长公主,那王将军就是天下第一驸马爷。”

    众人纷纷起哄,陈国策跳了出来,“贤弟再喝一杯,为兄给诸位来一套落日斩,为诸位助助酒兴。”

    长柄宝刀舞动起来,呼呼作响,闪亮的刀反射着灯火的光芒,大堂里流光四溢。

    看到陈将军耍了绝技,孙进有些按不住气,但是想来想去,一不会耍大刀,二不会抖花枪。

    于是他准备再说几句,一不留神,话说偏了。

    “王将军这天下第一驸马厉害呀,想当年,太祖皇帝爷就是大驸马啊!”

    都说酒后失言,这话一出嘴,孙进就感到不太对劲。

    他啪的抽打了一下自己的大嘴巴。心里那个后悔呀,说什么不好,说这个,王将军以后要是当了太祖皇帝,那老朱家去哪里呆着呀。

    众人都在兴头上,脑子反应都慢了许多。于是乎大家都吃惊的望着这个扇了自己嘴巴子的公公。

    大堂里只有李云璐微笑着,笑的很甜、很甜。

第159章 四十节卤肉摊子UaiG。() 
辽东的风比天津卫的风大了许多。

    辽阳一座新落成的贝勒府,灯火通明。包衣奴才们端着酒菜,往来穿梭,好不热闹。

    四贝勒请客,这件事在辽阳城里可是件大事。

    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全部赏脸参加。

    贝勒府大堂里座无虚席,院子里也摆满了酒席。

    这些建州的贵胄,悍将们几年前还在山沟草坑里杀人越货,不想转身变成了辽东的主人,一个个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酒喝多了便胡乱嚷嚷起来。

    大堂中间一个乐班正在演唱江南小调,声声丝竹转瞬便被湮灭在吵闹声里。

    瞪着通红的眼睛,三贝勒莽古尔泰指着乐班,大声喝道:“弹的是什么东西,就像要断气的狍子,真他娘的难听。”

    上坐的四贝勒皇太极端着那张白净的大脸,只是笑,一言不发。

    一边的二贝勒阿敏斜着小眼睛盯着上坐的代善,看到代善眼睛余光扫了过来,慌忙躲开眼神,将头扭到一边,

    大贝勒代善啪了一下桌子,轻喝道:“五弟,今日老八请客,你少说两句。”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五子,听到代善的训斥,有些不服,说道:“我当八弟是自家兄弟,要是换个人家,请我去我也不去。”

    眼看就要擦出火花,努尔哈赤的八子,四贝勒皇太极打了圆场。

    “既然大伙都觉得不好听,咱就换一个好了。”

    说完,拍了拍手,有包衣上前,带乐班退下。

    几个光着脚,手上、脚上金属环子叮当作响的建州女子登台献艺,堂上堂下一片叫好之声。

    一个包衣低声对着四贝勒耳语了几句,四贝勒起身而去。

    四贝勒府一间安静的房子里,坐着一个客人。借着桌前的烛光,皇太极问,“你是个倭人?”

    那人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皇太极冷哼了一声,说道:“你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你来这里想做什么?”

    “做笔买卖。”

    “买卖,”皇太极笑了起来,“你凭什么?若是说不出来,今晚你就别想站着出去。”

    那人坐着不动,抬起手臂,挥了两下,在烛光的照射下,窗户上手臂的背影显的很大,犹如碗口大的树干在风中摇晃。

    刚刚收回,啪的一声,窗户破裂,桌上的烛台被飞过来的什么东西击中,咣当一声,落到地上,铜制的烛台与地面的青砖发出撞击的声音。

    “有刺客。”

    房子外面响起了侍卫的叫喊声。

    哈哈,黑暗之中,皇太极大笑起来,“说吧,什么买卖。”

    那人似乎有些不满,问道:“你不好奇吗?是什么击倒了烛台?”

    皇太极摇了摇头,说道:“你有谈买卖的本钱了,说吧,你要谈什么买卖?”

    那人叹息了一声,“看起来,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没错,我们谈一笔买卖。我卖给你你想要的人命。”

    “不要慌,”皇太极高声制止了房间外侍卫的吵闹,然后问面前这个人,“说吧,你要买什么?”

    “我要买我想要的人命。”

    哈哈,皇太极的笑声在房间里回荡,“有意思,真是有意思。”

    一会,房间的烛光亮了起来,有侍卫端进茶水点心。

    …………

    冰面上响起了声音,霹雳吧啦的,一名锦衣卫站在河岸边缘,手中的锤子轻而易举就敲开了冰面。

    河面上风很小,似乎是从东面吹来的。那名衣甲整齐的锦衣卫出了一身的汗,将脖子下面缀着铁钉的护颈解了下来。

    春天就要来了。

    孙进最近让李云璐刮目相看,这个小个子太监干起活来,可以说是废寝忘食。

    右卫营和破虏营被安置在大沽口附近的城堡里,新近招募的一千多民夫的营地也安排的井井有条,篝火,热汤供应从未中断过。

    怪不得这个太监那么瘦,原来也是个工作狂。

    英雄相惜,每次看到忙忙碌碌的李千总,孙公公的脸上总会笑的像朵鲜花。

    孙进每天都要站在河岸上瞭望一会,踮着脚尖,伸着脖子,河水与海水相接,水天连成一个颜色,灰蒙蒙的。

    突然,孙进大喊了一声,“船来了!”

    起初是一个黑点从海平面上冒了出来,紧接着,又一个黑点,很快一条黑线浮现在海面上。

    “是我们的船,一定是我们的船。”

    渡海用的船只是孙进最为担心的事情,天津卫和山海关的镇守太监手里没有,即便拿了银子,这么多的渡船一时也不好凑齐。

    孙进大声的喊叫着给自己打气,随侍的锦衣卫军官也都随声附和。

    船队越来越近,桅杆上竟然挂着大明的红旗。

    是军船啊,是大明的水军。

    孙进有些失望,不再吆喝,他不知道这些船只从哪里来,来这里干什么。他要等的是山东的镇守太监调来的民船。

    靠上码头,一位水军军官跳下船来。

    “某大明辽东水师金冠,不知这位公公怎么称呼?”

    “金将军,咱家是御马监、右卫监军孙进。”

    “原来是孙公公呀,督师大人派末将前来,可算是找到你们了。”

    原来东阁大学士、辽东督师孙承宗既没有全力支持王俭进攻盖州,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派遣了一支水营协助渡海。

    心胸开阔,不愧为帝师。知道消息的王俭由衷的叹了一句。

    …………

    天启三年春,京师。

    “今年是个大年。”

    仁寿坊巷口卖卤肉的大刘嘿嘿的笑出了声,挥起手中的叉子,将冒着热气的卤肉翻了一下,顿时带着肉香的热气翻腾出来,飘满了半个巷子。

    大刘的卤肉摊子不仅卤肉香软,而且还提供火烧炊饼,烧饼切开,里面夹上冒着热气的卤肉。也算是附近一道快食美味。颇受行人的欢迎。

    摊子对面停着一排轿子,闻到香气,那些轿夫便三三两两的过来排队买烧饼夹肉。

    “这京察怎么就六年一次,如果每年都来一回,那该有多好呀!”

    大刘一边熟练的切着卤肉,一边暗暗的想着。

    轿子排的很长,足足快有一里。

    队伍的尽头是一所不算大的宅子,和周围的宅子没有区别。

    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普通宅子的主人叫做张问达。

第160章 四十一节启航UaiG。() 
大明吏部尚书张问达宅门禁闭,关门谢客。

    书房之内,坐着吏部尚书家唯一的客人,张问达撸了下花白的胡须,满面春风的说道:“文言呀,南星拜了左都御史,皇上圣明呀。”

    “皇上圣明。”汪文言挺直身子,“也全赖张大人的推荐呀。”

    哈哈,张问达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挤在了一起,“是众望所归,老夫上了折子,告老还乡,将吏部交给南星好了。”

    环佩声响,兰麝袭人,一位年轻美貌的小妾进了书房。

    添茶倒水之后,又看见尚书大人一抬手,便将案头的一本小册子递了过来。

    “红袖添香啊!”

    汪文言赞了一句,这个有着花白胡须的尚书大人,年轻的时候绝对是一个标准的愤青,硬生生把离经叛道的李贽送进了大牢。

    看到这个美貌的小妾,联想到自尽在大牢里的李贽,汪文言心里说不出来是什么样的感受。

    听到赞叹,张问达脸上的皱纹更是挤成了一团,就像干渴的土地,急需要雨水的滋润。

    那本书是赵南星书写的《四凶论》,这个年迈的尚书大人准备激流勇退了。

    汪文言配合着张问达,一起呵呵的笑着。

    这个小册子宣告着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也许汪文言没有想到,不到两年,他会在那个熟悉的如同自己家一样的北镇抚司的诏狱里,被活活打死。

    而这位告老还乡的张问达,交出了十万两白银,保全了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