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末三国 >

第103部分

宋末三国-第103部分

小说: 宋末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赐帝只再四追问。

    李处温实在无法可想,便开口道:“如今析津府内只得三百守军,如此又岂是宋人对手?臣斗胆献言,于陛下计,莫如降之!”

    一则人人皆知辽国已到末世,二则实情如此,三百对六千,傻子都知道干不过。底下众文武为保全妻子家产,老早便有投诚之意。如今见得李宰执肯做出头鸟,反正天塌下来有李宰执顶着,自己一点风险也无。众文武便纷纷跳出来附和。

    文武们肯投降,勋贵们却不肯。

    此事关乎自己利益,文官们即便投降宋人,也只不过换个皇帝而已,照样当官。武将们也是如此。

    勋贵们大多是依仗祖上于辽国有大功,这才泽被后人,用后世的话来说,便是啃老一族。

    辽国一日仍在,勋贵们尚且能啃老一日。一旦投降宋国,你祖上于辽国有功,干我宋国屁事?勋贵们立马就得变成草民。

    如此勋贵们又岂肯轻言投降?纷纷只朝天赐帝苦谏,万不可投降宋人。

    眼见着殿内吵成了一锅粥,天赐帝却不管不顾,只拿眼睛看着殿门。

    就在此时,殿外一声娇喝:“谁敢复言降者,陛下可悉数斩之!”准备许久的萧后闪亮登场。

    众臣闻言回过头去,但见得萧后身着甲胄,威风凛凛的领着十数名全副武装的宫卫走将入来。

    萧后进得殿来,朝天赐帝行礼后,便转头对着李处温开口道:“宋人前来偷袭,李相可有对策?”

    李处温低头不语。

    萧后又转向武将发问。

    武将们同样低头不语。

    萧后便又转向勋贵继续发问。

    勋贵们手中既无事权,也无兵权,照样只能低头不语。

    萧后盯着众人看了一圈,便回头朝天赐帝开口道:“国难当前,众文武竟无一人可用者。臣妾斗胆,愿替陛下分忧!”

    天赐帝却也不接口,只将眼睛看向李处温。

    到得此时,李处温早已明白过来,今日这一出戏,不过是天赐帝夫妇自导自演,为得便是让萧后名正言顺的掌握析津府的兵权。

    此事李处温倒是并不如何反对,若能抵挡住宋人,自己尚且能继续做宰执。即便抵挡不住,自己到时候再投降宋人也不晚。故此李处温便开口道:“既然娘娘愿担此重任,下官自愿追随。”

    有得李处温开口,众文武便也纷纷附和。

    勋贵们原本便不欲投降,如今见得萧后肯领头守城,自是不会反对。

    见得如此,天赐帝心下大喜,便将腰间宝刀解下,命内宦转呈于萧后,然后开口道:“即是如此,析津府之安危便全数托付于梓童。梓童但持朕之宝刀为号,若有不从者,尽管斩之,无需请旨。”

    到得此时,天赐帝表演已经完毕,接下来便轮到萧后开始表演。

    萧后接过宝刀,便于殿中发号施令起来。

    此事权贵们同自己利益一致,自当倚其为骨干。便命权贵们将家中老兵、青壮献出,使为军中基层将领。

    又命李处温招募士卒,召集民夫,驳运粮草、守城物资等等。

    萧后只流水般发下令去,底下众文武、勋贵一一领命而行。

    天赐帝见状大喜,想来有得梓童总领防御之事,当能守得析津府不失。

第192章 萧后月下追王叶(四)() 
诸事分拨已定,外面天色已经渐渐地暗将下来。众文武、勋贵散朝之后,自是连夜前去准备,该招认的准备招认,该安家的回去安家。

    萧后一向自视甚高,今日新掌兵权,眼见着诸事皆如自己所愿,自是信心满满。

    天赐帝见得萧后如此淡定,也安心了些许。

    朝会已散,萧后犹自兴奋异常,不肯卸甲。按律,禁宫之中非卫士不得着甲胄,以防有人行刺。

    不过同领兵不同,这种事情是人家宫内的事情,算是家事,外臣无法插嘴,倒也不用担心文武们乱说。再加之天赐帝宠溺萧后异常,如此自是无事。

    二人便相携往南书房而来,处理今日的奏折。

    到得南书房,便有内宦前来禀告,只言魔理沙小娘子带来大石林牙密信,如今正放置于书案之上,请陛下、娘娘拨冗一观。

    耶律大石于南面做下如此大事,隐隐约约已是朝中第一名将。且如今放眼辽国朝廷上下,手中有兵尚且忠于朝廷的武将便只剩下耶律大石一人。如今耶律大石密信前来,自当重视。

    萧后也不敢怠慢,便于书案上取过信封,拆开细看。

    但见信中如此写道:

    臣耶律大石再拜奉书于陛下、娘娘驾前:

    臣受陛下所托,于四月间领兵南下抵御宋人。

    奈何宋人势大,名将毕至,精锐尽出。文有赵良嗣、马扩之类,武有种师道、辛兴宗之属,可谓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又有雄兵十万,粮草、军械无数,意欲一战而定辽地。

    反顾微臣麾下,兵员未满二千,甲胄不过三百,刀枪未厉,粮草未备。敌我之势,可谓不啻天渊。

    微臣自思断无活理,正要拼将一死,领残卒冲击宋营,以报陛下厚恩。

    幸得宋人名王叶者前来相投,乃以诈降之计相劝,复于数月间,接连定下数策,遂使得宋人尽入其彀中。

    托陛下、娘娘洪福,赖此人之力,微臣终得以二千残卒破得宋人十万精锐。

    虽则如此,待到宋人既退,童贯犹自未悟,只当臣倾心投降。

    故此次郭药师叛逃,欲领宋人大军偷袭析津府,童贯乃遣使来闻,使臣北上为策应。

    臣闻得此讯,五内俱焚,遂假意领童贯之命,实则亲领大军北上,顷军来援。

    然则萧干此贼早有自立之意,正要借宋人刀兵加害于陛下。闻听得微臣大军北上,老贼自当领南下大军为阻。

    唯有如今事急,臣恐萧干未破,道路未通,而析津府已为宋人所下。遂以搬运家眷为名,劳动得此人前来析津府为援。

    此人胸怀经天纬地之才,实乃姜尚、张良之属。若得此人出手,自胜过微臣大军亲至,虽宋人十万大军前来,析津府犹自稳如泰山。

    此人颇好珠玉、美人,伏请陛下、娘娘以此厚结之。若能求得此人出手,定可保析津府不失。倘若尽收其心,听之用之,如此存辽可望,复辽亦可期。

    倘或不能,微臣亦另有下策,可保析津府不失。累陛下、娘娘下问于臣妹耶律魔理沙,当可尽知详情。

    大战在即,军马匆匆,不得尽笔。

    臣耶律大石再拜叩上。

    却说萧后看完此信,顿时便犹豫了起来。

    重德复以密信荐之,想来此人定当有几分本事。于社稷计,于陛下计,自当尽力招揽。

    然则今日幼娘反复推荐此人,自己没当回事,反而训斥了幼娘一顿,如今再回头去软语求之,实在拉不下这脸面。

    且自己皆已安排妥当,只需待到明日便可召集得万余大军,以之守城,亦当可保析津府不失。如此即便要招揽此人,又何须急在一时,且待此事稍稍淡去,再行招揽不晚。

    萧后一向自视甚高,如今新掌兵权,更不肯自坠威风,犹豫再三,终于定下决心,此事容后再议。

    于是萧后便将书信反扣于案几之上,复翻看其余奏折。

    这也是惯例,天赐帝一向不怎么理朝政,即便有奏折上来,也是萧后代为打理。天赐帝只于一旁安坐饮茶或假寐。

    时初秋已至,秋风渐起,然则室内犹自溽热。天赐帝见得萧后额头微汗,便命内宦将窗几尽张。

    这也是天不灭辽,适有秋风吹来,便卷起案上书信,于空中飘飘扬扬一番,落于天赐帝脚下。

    天赐帝见得萧后专注奏折,便不欲打扰,只轻声命内宦将书信复位。

    内宦领命而行。

    然则秋风复起,书信再至。如是者三,天赐帝乃悟,此非天意耶?遂展信读之,乃大惊!

    唯有萧后未做主张,天赐帝也不敢妄为,只手持书信于室内走动,时而望月长叹。

    久之,萧后乃觉。

    于是萧后便回头道:“陛下可有何心事?”

    天赐帝便举起手中书信,将方才的事情细细的说了一遍,然后开口道:“莫非列祖列宗显灵,方才有此奇事?”

    萧后便笑道:“无非秋风卷起书信,不过常事而已,陛下多心了!至于析津府之事,有得臣妾出手,自当万全。”

    天赐帝迟疑道:“只恐逆天不祥。”说完此话,便闭口不语。

    萧后批阅奏章已毕,又见得天赐帝闷闷不乐,便开口道:“既然陛下有此心意,臣妾又岂敢违逆!自当遵命前去。”复转头朝周围内宦吩咐道:“速备车驾,本宫欲要连夜前往大石林牙府上一行。”

    见得萧后如此,天赐帝心下反而过意不去了,便站起身来开口劝道:“朕不过戏言而已,又岂可委屈梓童星夜前去。只明日召其入宫即可。”

    萧后乃掩嘴笑道:“臣妾此去倒也并非专为此人。一则今日训斥得幼娘一番,正要前往抚慰。二来堂姊久未进宫,重德又在为国厮杀,于情于理,臣妾自当替其照料家眷。三则重德于书信之中提及,已有良计知会于幼娘,臣妾正要前去一探究竟。四则既然幼娘同重德皆举荐此人,臣妾亦当顺便前去招揽一番。”

    (王叶要是听得“顺便”二字,只怕要吐血了)

    天赐帝便点头笑道:“如此便劳动梓童了。只梓童这服饰前去大石林牙府上,只怕有几分不便。”

    如今萧后也过了新鲜劲,便笑道:“陛下所言甚是。即是代天慰劳,自当凤冠霞帔,全副仪仗,不敢坠了皇家威仪。”

    天赐帝点了点头,不复再语。

    萧后乃命宫女更衣,盛妆前往大石林牙府上而来。

第193章 萧后月下追王叶(五)() 
却说萧后凤冠霞帔,摆足仪仗,前后各使数十名宫女、内宦为随从,一路浩浩荡荡的往耶律大石府上而来。

    沿途民众见得此状,皆纷纷大叹!大石林牙退得宋人,立下大功,竟得朝廷倚重若此,凤驾星夜前往!

    权贵居所皆在析津府北面,距离皇宫倒是不算甚远。

    三柱香功夫之后,凤驾已经到得耶律大石府前。

    府外当值得下人见的凤驾前来,心下大喜,赶紧往厅内跑去通禀夫人。

    大厅之内,三人一顿酒席已经吃了两个时辰,王叶犹自饥肠辘辘。实在是萧氏太会唠叨了,其想法又常常天马行空,这才说到同宋人大战,一转眼又牵扯到魔理沙幼时的趣事上去了。

    旁边的魔理沙倒是开心极了,今日有得王郎前来,果然将嫂嫂的目光全数吸引。若在平时里,只怕受苦的便是自己。酒足饭饱之余,魔理沙也不肯退席,但于一旁笑看王郎郁闷的样子。

    如今下人入禀,只言萧后凤驾已至门外,请夫人速速前去迎驾。

    听得此话,王叶顿时长吁了一口气。这萧后来得真是时候,可谓救了自己一命。

    当下王叶便站起身来,对着萧氏开口道:“夫人接驾要紧,学生这便告退。”一边口中说着此话,一便却暗中将两个饼子偷偷塞入袖中。

    于耶律大石府上吃喝了两个时辰,尚且饥肠辘辘,这事说出去,你信么?

    当初魔理沙领着王叶去宫中拜见萧后倒是无妨,如今出了皇宫,男女之忌自是更加紧要,既然凤驾前来,萧氏自不敢携王叶前去拜见。

    于是萧氏也起道:“夜色已深,且请叔叔前去歇息,府中下人已经备好了房间。”又命下人撤去酒宴,将厅堂收拾一番。

    王叶趁机告退,萧氏便领着魔理沙迎了出来,先以君臣之礼见过萧后。

    萧后入得厅来,喝退众宫女内宦,只留下贴身数人。

    双方再叙家礼,便尊萧后于主座,萧氏于下首相陪,魔理沙心中犹自生气,便远远的坐于末座。

    于萧后面前,萧氏倒是不肯唠叨了,开口道:“娘娘凤驾星夜前来,臣妾如何敢当。若有吩咐,可使内宦召臣妾前往听令便可。”

    萧后便笑道:“此处并非宫中,无需多礼,但唤姨母即可。”

    萧氏谢过。

    当下二人便是一番家常,萧后正要代替天赐帝抚慰大石林牙家人,自是于私谊之外,尚且嘘寒问暖。

    萧氏一一应对。

    魔理沙心中对萧后犹自又几分怨气,只坐于一旁,不肯开口,却也不便离去,只得于此枯坐。

    萧后此行原本便是为魔理沙而来,瞥见此状,自不肯再冷落魔理沙。只自己手掌昭阳,却也不肯俯身赔罪,瞅得机会,萧后这便对着萧氏笑道:“今日收得重德密信,本宫方知破宋祥情。”又转头对着魔理沙开口道:“幼娘果然好福气。”

    良人破宋之功同幼娘福气之间又有甚么联系?萧氏闻言便开口问道:“娘娘此言何来?”

    萧后便笑道:“重德于密信之中曾言,前次破得宋人,实乃王叶之功。幼娘得此良配,岂不是好福气?”

    萧氏闻言笑而不语。

    魔理沙方才心思全不在此处,如今猛然听得萧后提及王郎,不由得便将耳朵竖了起来。又见得萧后出口夸奖王郎,魔理沙心头顿时便觉一甜。

    萧后见得此计奏效,便继续加码道:“只不知二人婚事定否?本宫来前,陛下亦曾有言。待到辽地稍定,自当下旨赐婚,再与幼娘一品冠配,半朝銮仪,使之风光大嫁。二人成亲之日,陛下同本宫亦当亲临观礼。如此盛事,想来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萧后这皇后果然不是白当的,这话说得相当有水准。

    今日喝斥了魔理沙,萧后却又不肯说软话,便用此事来补偿魔理沙,如此既不失自己身份,又能让魔理沙感恩戴德。此其一也。

    萧后得耶律大石书信,已有招揽王叶之意。只经今日之事,却不便开口。如今抛出一个“待辽地稍定”的条件来,幼娘若想风风光光大嫁,自然得等辽地平定。若想辽地平定,幼娘定会竭力劝说王叶为辽国出力。

    果然,魔理沙听得萧后夸奖王郎,便比听得夸奖自己还要高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