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之铁血少帅 >

第193部分

民国之铁血少帅-第193部分

小说: 民国之铁血少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义军久攻不下,素手无策,但是满清不会,中枢系统不是傻子,粘杆处将详细的情况上报给了乾隆,而军机处根据这些,迅速制订了战略,并且派大学士公阿桂、尚书和坤担任此次战斗的总指挥。

    别以为人家和坤真的只会贪钱,没有本事的话,乾隆又岂会重视他?甚至一而再再而三放过他,军事主官是乾隆年间赫赫有名的将军阿桂,他就是一个后勤指挥,双方配合无间。

    在起义军攻城的这段时间,陆陆续续抵达兰州的清军差不多有上万人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一万人,怎么着也能干死一堆散兵游勇,要是不行那就真废物了。

    苏四十三还是有点眼力见的,兵力悬殊,正好打兰州也烦了,奶奶的,破城墙,挡了老子这么久。

    索性带着手底下那些信众,找了个易守难攻的地,好家伙,兰州边上最险峻的华林山就被他看重了,真不错,四周山势巍峨,居高临下,一览无遗。

    而且这山林并不缺武器,简陋的雷石滚木还是ok的,把小树削尖了,那就是长矛。

    尽管清军人多势众,但是在这种地方,你以为是平原,摆开阵势来一架,啧啧啧!都不知道打了多少次进攻,总之每一次赢了。

    不过,清军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缺人,整个西北甚至华北的兵都可以往兰州调集,正所谓源源不断。

    嘿嘿!起义军三千人就算钢筋铁骨,那也吃不消,最少十次战斗,只剩下几百个人能打,剩下要么是尸体,要么是重伤等死。

    山势固然险峻,要不然清军也不会久攻不下,可消耗战对于人数稀少、后继乏力的起义军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清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已经感觉到了这群‘叛匪’的无力,就连平时扔下来的石头都少了。

    于是,在6月15日,清军主将阿桂重新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趁乱攻上了山。

    可惜的是,没能全歼起义军,尽管苏四十三当场身亡,连带着身边数百人也死了。

    但是漏网之鱼还是有几个的,那些个残军眼见首领身死之惨剧,正所谓哀兵必胜,仅仅数十人竟然杀上了几百清军。

    并且在华林寺,依托四周院墙,以及寺内囤积的粮食,足足坚守了二十天。

    清军无奈只能动用大杀器,红衣大炮或者说进化版的大炮,不断轰击这座有历史的寺庙,结局可想而知,起义军全军覆没。

    可是战胜的喜悦并没有将笼罩在西北大地上的阴霾吹散,这次起义彻底激怒了乾隆。

    他是一个好面子的皇帝,满以为自己的管理成绩能够超过前面两位,却没想到居然爆发了起义,何其可笑!

    恼羞成怒的乾隆下令捕杀了上千起义军,这还只是一个零头,古来恐惧的连坐法也在河州实行了。

    新教首当其冲,976户信众无一生还,撒拉族12工仅剩三工,死伤者何止上万。

    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发怒了,底下人自然接到了信号,不少想拍龙屁的人试图利用这些教徒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新任陕甘总督李侍尧就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

    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是一马当先,一个所谓的“办理兰州军务善后各事宜”章程,不只是杀人,更把那些侥幸残存的人当做奴隶,生生压榨出最后一丝价值。

    人家可不是单独争对河州循化地区,更重要的是把这个范围扩大再扩大,甚至波及了整个甘肃地区的回族,因为在他们眼里伊斯兰教都是一家。

    毋庸置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回族等少数民族百姓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会反抗。

    于是乾隆又得到了他人生又一个惊喜,一名叫田五的回族伊斯兰教徒正式掀起了反抗满清的运动,这一次运动是整个甘肃回族的集体行动。

    波及之广简直震惊,尽管处在上升期的满清王朝成功有一次镇压下来了,但是隐患始终埋下了。

    同治初年,也就是满清迅速下滑的时候,还是这个地方,一个被压榨了上百年的苦难区域,河州地区的回族百姓又一次反抗。

    这不是一次宗教矛盾引发的,恰恰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民族矛盾,满族与回族之间不可磨灭的仇恨之火熊熊燃烧。

    河州所有伊斯兰寺门宦联合在一起,集合了整个河州的回族教徒的力量,在花寺门宦大阿訇马占鳌的指挥下,起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河州城。

    但是满清此时的力量依旧强劲,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越要死越挣扎,的确,更何况现在满清还有不少能人,左宗棠就是其中非一位。

    恰恰也是左宗棠带领清军进行剿匪运动,这群‘起义军’在他们眼里那就是叛匪。

    名将风采可见一般,兵锋之锐,迅速攻破了起义军占据的金积堡,并且马不停蹄朝着河州赶来。

    马占鳌也不是简单货色,能这么堂而皇之带领回族教徒反抗满清,自是心里有谋划的。

    他提前选好了地方,准备在太子寺和清军决战,并且这番行动得到了循化撒拉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的支持,帮助他们挖掘工事,赶在清军之前做好了准备。

    这番举措达到了最初的目标,将清军死死挡在了太子寺一线,但是两方对峙并不利于回族起义军。

    所以,他们决定主动出击,同治十一年正月初四日,这一天寒冷无比,也是刚过完年,大家都走亲戚的时候,军队自然没有这么舒服,可也不缺抚恤,好酒好肉伺候着呢!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趁着清军吃喝玩乐,没有心思打仗的时候,一举击溃他们。

    说干就干,马占鳌集结了起义军里面所有优秀的弓手,还带了不少农夫。

    或许所有人都不明白他想干什么,可第二天,清军就懵逼了,怎么答应外突然出现了三座城池?

    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西北的寒冬绝不是南方的阴冷,而是堂堂正正的阳寒,水一浇上去,立马就结冰了。

第四百四十三章 嘿!谢谢!() 
说是天赐良机也不错,总之马占鳌带上了民夫,垒土筑墙,就那样稍微将土拍成矮小的样子,把水往上一浇,立马凝结成冰,那家伙!绝不比精修的城墙防御力差。

    突如其来的三座城差点没把清军吓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立马就有清军将领带人进攻,准备摧毁这几座样子货。

    却没想到这是真货,不只如此,马占鳌调来的弓手居高临下,可算给了清军一个教训。

    先锋官马海晏的指挥艺术,啧啧啧!那叫一个杠,火枪手埋伏在墙下洞里,谁也想不到这几座冰城下面居然还有埋伏。

    等到清军快接近的时候,一阵枪击,倒下一大片,然后城下埋伏的刀手全部冲了出去。

    这一仗算是完美结局,呵呵!记名提督傅先宗当成被击毙,剩下的清军仓皇逃窜。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同年同月十一日,天空扬起大风沙,回族起义军趁机偷袭了清军营地,清兵右路指挥、记名提督徐文秀当成被杀,其余清军死伤无数。

    太子寺一仗正式落幕,但是马占鳌、马海宴二人并不执着于抗清,反而趁机投降。

    这倒是有意思,一仗表明了自己的本事,又主动投降,就算满清不顾大义,也不能杀他们。

    于是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河湟起义以马家当权而告终,当然战果远不止如此。

    满清末年西北最有名的马家军势力由此而来,宁青甘即将迎来新的统治阶级。

    但是事情还没有完结,马家才刚刚发迹,势力并不算庞大,再加上当权者百般防备,升官途径很狭隘。

    武将最好最快的升官方式莫过于战争,可经过他们一搞,西北彻底稳定下来,这难免让人无语

    就是这么巧,也不知道是满清压榨河州有瘾,还是当地人民反抗有瘾,总之光绪21年,河州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暴动。

    或许这个年份没几个人知道,但是说1895年,就应该很多人知道了,这一年是悲剧的一年。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失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了,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踩着满清的肩膀崛起了。

    不得不说,河州回族人民选了一个好时机,以马永瑞、马永林为首,回、撒拉族又一次结成了同盟,共抗满清。

    话说,这两族真是难兄难弟,什么事都一起,场场暴动,不管是撒拉族领导还是回族领导,总之就是一起的。

    满清正值多事之秋,无力镇压回族起义军,于是事态变得失控,不只是兰州还包括西宁,通通变成了起义军的摇篮。

    马占鳌、马海宴正愁不知道怎么样升官呢!单单是现在这个位置,根本满足不了马家的利益需求。

    正好同胞就给他们送来了机会,于是马家军踩着河州回族人民的尸体踏上了崛起之路。

    为什么说杨增新赶了个好机会呢!因为河湟起义平定还不到一年,当地反抗势力依旧存在,一片混乱,满清需要一个人,一个能够解决这等乱局的能臣。

    于是他就上马了,回族聚集地可不比中原汉族地区,受到统治阶级的思想洗礼,更别说这河州地区有着反叛传统,百姓满脑子都是不服就干,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杨增新手段够硬也够软,一把大刀一把糖,反叛势力是绝对要铲除的,他当然知道,所以,亲自带人日夜不断监察河州全地区,最终让他弄平稳了。

    最主要的不稳定因素没了,接下来就是治理的问题,河州因为连年战乱,基本上当地十不存一,人口稀少,就算想扭转当地局势,可也没人哪!

    但是办法总是想出来的,作为久经官场磨练出来的老油条,他将眼光放在了中原地区、沿海地区,河南河北自是不用说,当地人口太多,地都不够种的,哪里能养活自己。

    而沿海地区,例如山东,因为战争的缘故,百姓不得不出走,这些流亡人口就成了一大亮点,或者其它地方长官会不喜这些人。

    因为流民的大举进入,会妨碍原本富庶平和的地区治安,但是杨增新不会,河州本来就是乱的,还能再乱到哪里去?

    于是,他堂而皇之的宣布减免钱粮赋税,当然,这也是满清给他的便利,要想马儿跑,哪能让马不吃草。

    在这种情况下,流民不断涌入河州地区,相比于保持了既定习惯的回族等少数民族,汉族绝对是农耕的一把手,农业生产在这些流民的努力下蒸蒸日上,能吃饱饭自然就不会有人想着闹事。

    河州最根本的就是社会压力过重,弄得百姓根本活不下去,这一点已经解决了。

    其次就是教育问题,中原文化对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不深,这使得原本野蛮习性一直保留在他们心里。

    于是,杨增新带头捐款,重新修缮了风林书院,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富商大贾、各界名流纷纷捐款,资金充裕的河州相继开办了龙泉书院、爱莲书院,请了不少儒家老师傅,学风那叫一个正。

    这就是政绩呀!只要满清不瞎,杨增新的升官指日可待,果不其然,1907年,他当上了新疆陆军学堂总办,负责训练新建陆军,培养军事人才。

    这倒是合了他的愿,要知道一个以班超为偶像的人,自是不甘于天天主政一方,带领打仗也是另一种能力。

    西方这些新式练军法,他早有研究,嘿嘿!算得上满清里面少有的明智之人。

    在他任职期间,士兵训练那搞的叫一个漂亮,新疆新军在全国那都是排在前列的,就是武器装备稍逊了一点,毕竟是偏远地区,后娘养的,肯定没有北洋新军、湖广新军来得精良。

    短短三年内,他做过阿克苏道尹,也做过镇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偌大一个新疆被他搞了个遍,熟得不能再熟了。

    当然,新疆各界对杨增新还是有一定好感的,一个能臣干吏被所有人看好,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给人带来实质的好处。

第四百四十四章 困局() 
就整个新疆而言,他的声望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就连新疆巡抚都赶不上,可想而知。

    这也成了后面的资本,不知道是不是杨增新故意的,反正我是觉得吧,满清的衰败是迟早的事情,只要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来。

    看出来了之后,那就是提前布局,例如袁大头,以杨增新的手腕,并不逊色于他,自然有能力有手腕,提前引导新疆局势。

    辛亥革命一开始,新疆就变得局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在后面搞事,总之新疆都督袁大化就那样轻易把位置让给了他。

    要说没有预谋,鬼都不信,更巧的是,杨增新一上位,各地士绅名流纷纷出言支持。

    也正是这样,新疆各处兴起的小股义军,彻底被剿灭,毫不留情,呵呵!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全国兴起的革命势力都是一种鸟样,要么是各地有权有势的士绅,要么是埋藏在黑暗里的掌控者,再就是原本的控制人。

    孙大炮等人的同盟会就是依仗青帮以及各地新军内藏匿的同盟会分子,而像东北张作霖、冯德麟,本来就是当地豪强,至于陆荣廷、唐继尧那就更不用说了,都是当权者。

    如果没有地头蛇的配合,起义军要想成事,那就是做梦,人家早就臣服杨增新了,这也是为什么杨增新不费吹灰之力就控制了整个新疆。

    不过,对于新疆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内部,而是外部,沙俄虎视眈眈,试图分裂我国已久。

    其扶持的势力也不甘落后,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就是代表人物,趁着全国改新换面的时候,他居然公开在库伦宣布独立,这种分裂国家的行为令人不耻。

    更过分的还在后面,人家的叛军直接不鸟你,直接攻占了科布多城。

    人家都把爪子伸到你碗里来了,杨增新还能忍吗?当然不,他不是好惹的,立马就调集部队,出兵阿尔泰,佯攻科布多城,使得叛军不敢轻易动手。

    要知道新疆新军本就是他一手训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