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丝路大亨 >

第121部分

丝路大亨-第121部分

小说: 丝路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元见周可成毫无半点退让的意思,暗想干脆明日在酒宴上再谈,毕竟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回去后与其他几个好友商议一番,务必要迫使这厮就范。

    想到这里,林希元便站起身来准备告辞,他话还没出口,便听到周可成沉声道:“林老爷,有句话在下先说在前面了。我今日来与您相商,就是要把中左所作为我兰芳社的泊地一事定下来的,若是天黑前定不下来,那在下就乘船起锚回东番去了,借船御倭的事情也就不要提了!”

    “周可成,你莫要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林希元勃然大怒,在他眼里周可成不过是个乡里无赖,去海上亡命侥幸得志,居然敢在言语里有要挟自己的意思:“别忘了只要老夫一言片语,你的船就别想进这漳州湾一步!”

    周可成微微一笑:“林老爷你这话可就说的差了,我知道你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同年世交遍布官场,面子大,手腕粗。可您面子再大,手腕再粗,同年世交再多,难道比得上余姚谢家?人家可是父子皆鼎甲,可家宅不是也给贼人一把火烧了?”

    “你——”林希元停住了脚步,目露寒光:“你这是在威胁老夫吗?”

    “不敢!”周可成站起身来:“在下是个生意人,行走江湖求得是个‘财’字,而不是‘气’字,信奉的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没错,周某能在泉港打开局面,离不开林老爷您的高抬贵手,这份情谊周某也一直铭记在心。每次得了远方的各种稀奇货物,总是忘不了林老爷一份,逢年过节,一份薄礼总是少不了的,平日里只要是林老爷开了口,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也尽力办到。像这次林老爷要借我的船御倭寇,在下原本去北方了,刚回淡水就立刻乘船来浯屿了。林老爷,您是个有学问的人,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周某方才说的是不是句句是实?”

    听了周可成方才那番话,林希元脸色微红,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几分钟后他才沉声道:“周先生,老夫这次请你来为的不是一己私利,乃是为了八闽百姓,你说的那些乃是私谊,老夫现在说的是公事,岂能一概而论,混为一谈?”

    “林老爷这话说的可就差了,在下方才并没有拒绝呀?只不过要中左所作为泊船之处,理由我也说的很明白了,并非胡搅蛮缠。周某一不是八闽人氏,二不曾吃过朝廷的俸禄,这御倭本不是周某的本分,周某的船和人是辛辛苦苦一点点攒起来的,可不能随便虚掷!”

    林希元审视着对方的神色,只见周可成面带微笑,但态度极为坚决,他想了想:“周先生,若是多与你一些银子呢?比如你派几条船来,便把船价折成银子——”

    “林老爷说笑了!”周可成不待林希元说完,便摇了摇头:“林老爷,您以为我缺银子吗?实话和您说吧,我这些船若是不放在这里,随便跑趟南洋、日本,几条船钱都挣回来了,何须要你的船银?说白了,我和您一样,都不希望泉港被倭人侵袭,少了一个做买卖的好地方!”

    林希元顿时哑然,他倒是知道周可成方才所言属实,当时的远洋贸易利润极高,比如从泉港装一船生丝瓷器这些明国商品去一趟日本堺镇,再从堺镇运硫磺、金沙、白银、倭刀、扇子等日本商品回来,轻轻松松就有百分之几百的利润,几条船都赚回来了,所以周可成的船不去跑远洋贸易而守土御倭的沉没成本实在是太大了,靠加征和收水钱来的那点钱根本对他没有吸引力。

    “那你要中左所又有何用?上面可是有官军的卫所水寨,我如何有办法?”

    “用处我已经说清楚了。这个我相信林老爷自有办法,毕竟我这么大的船开到浯屿官军都能视而不见,那么大一个岛,官军能都占住?我帮官军御倭,给点地方让我泊船总没有什么问题吧?”

    林希元见周可成软硬不吃,暗想对方是个无法无天的狂徒,自己若是当面拒绝,只怕对方翻过脸便要与自己为难;但若是自己应允,却又难以做到,毕竟要让官军对往来走私的船只视而不见不难,但要让其在中左所泊船筑城便又是一回事了,左右为难之下,他竟然呆住了。

    周可成在一旁见林希元如此,也不催促,只是静静等待。他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如此强硬,是因为眼下兰芳社的发展遇到了一个瓶颈。如果将兰芳社视为一家上市公司,那他的财务报表一定好看的很:轻资产、利润率极高、增长率极快,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的A股市场,肯定是流动资金追捧的妖股。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兰芳社最大的优势是先进的远洋船队和位于第一岛链中央位置的基地(台湾淡水),凭借这一优势,周可成可以在东南亚、明朝、朝鲜、日本、北方四岛、葡萄牙人多方之间做利润丰厚的转口贸易,迅速积累资本。但随着生意的发展,一个新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极端缺人,准确一点说缺乏熟练劳动力。

    以兰芳社核心业务的造船业为例,风帆时代的造船业就包括:木作、铁作、漆作、绳作等十几个大小部门,仅仅以帆船上必须的缆绳为例,一开始是从印度进口黄麻,后来发现周转时间太长,老是缺货,改用大陆出产的粗麻,又发现用在海船上质量不过关,而且考虑到明朝随时可能出现的海禁,必须找到备用货源。

第一百五十章利诱() 
经过几番选择比较之后,最后决定采用椰棕,即椰子壳外部的纤维,这种纤维鞣制成绳索之后坚韧耐用,即便被海水浸泡也不会腐烂,用盐和铁器和出产椰子的台湾本地土著或者海南黎人交换,然后再予以加工,光是制绳这一样就要五十多个熟练工人,其他木作、铁作更是需要大量的有技术人力。而习惯了游耕、渔猎生活的当地土著更愿意当水手、士兵、农夫,而不是承担繁重重复性劳动的工匠。从大陆招募来的流民也基本是没有技术的流氓无产者,用来做士兵和水手也还罢了,培养为工匠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原本资源来源匮乏也还没有感觉,接下来铁砂矿、煤炭这两样来源已经确保,准备大炼钢铁爬科技树的时候,周可成突然发现没人了。

    这就是周可成死咬着要在中左所画一个圈的真正原因,以台湾当时鹿比人多的状态,要想忽悠大明有熟练技术的工匠移民台湾比登天还难。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如果能在靠近大陆占一个岛屿,然后给出一定的高薪,应该还是能忽悠到足够的技术工人的,把一些精细加工的工厂设置在这边,搞搞来料加工还是颇有可行性的。正好林希元提出借船御倭这一桩事,周可成自然不会放过。

    “林老爷,其实如果在中左所划一块地盘给我泊船,对你也是有莫大的好处的!”周可成见林希元僵在那里,进退不得,上前给对方到了一杯热茶:“您想想,泉港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毕竟是个内河港,容易淤积,大一点吃水深一点的船就没法停泊,必须停在外海的大澳,然后用小船转运,麻烦的很。若是能在中左所开辟一片新天地,其中的好处何止亿万!”

    “你的意思是重建一个双屿?”

    “双屿那个不好!鱼龙混杂,明明是件官民两便的好事,却生出那么多事端来,当初若是让周某来搞,必然不会生出那么多事端来!”

    “愿闻其详!”

    “双屿之所以会落得后来那个下场无非是夷商中良莠不齐,既有远道而来的诚实商人,也有劫掠为生的奸恶之人,官府又不知道谁善谁恶,弄到了最后玉石俱焚,倒也颇为可惜可叹。若是在中左所划出一块地来,作为交易之所,设一执事发出牙贴,只允许诚实守信之商人进入,岂不是官民两便?”

    “呵呵!”林希元笑了起来:“你说设一执事发出牙贴,可执事又如何知道何人为善,何人为恶?若是恶人拿了牙贴,那又如何?”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执事必须尽力缉拿恶人,拿住之前,由执事一力赔偿!”

    “若是这般说,这执事绝非一般人能够承担了!”说到这里,林希元深深的看了周可成一眼:“你想做这个执事?”

    “不,是你和我一起做这个执事!”周可成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林希元。

    “哦?你还想把老夫拉下水?”林希元笑了起来:“老夫乃是堂堂朝廷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这执事不过是区区吏人,岂有操此贱业的道理?”

    “呵呵!”周可成笑了两声,并没有直接回答林希元的问题,反而问道:“在下有一个问题,林老爷有几个儿子?”

    林希元一愣,他不知道周可成为何突然问这个问题,不过他还是沉声答道:“有三个儿子。”

    “那这三个儿子的科名如何?”

    “次子中了举人,其他二人未有功名!”

    “那孙子辈呢?”

    “年纪尚幼,还未曾有人考上!”

    “那林老爷可有把握孙子辈考中功名呢?”

    “周先生说笑了!”林希元冷笑了一声:“俗话说场中莫论文,这科举功名之事又不是只凭才学的,时运、名数、才学缺一不可,自古以来大有才具之人一生未中也是有的。老夫如何敢保证孙子辈一定有人得中?”

    “林老爷说的是!”周可成笑道:“我听说在大明即便家中有万顷良田,若是无有功名,必会成为他人眼中之饵食。是以书香门第无不划出学田,聘请名师教育族中子弟,以求后代有人出仕,也不求如何,至少可以保护家族不受外人欺辱,不知道在下说的是否属实?”

    听了周可成这番话,林希元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庶族地主阶级已经成为帝国统治阶级中的中坚,任何一个家庭只要经济状况允许,无不督促子弟一心向学,以求取得功名,即便是商人阶层也不例外。原因倒也简单,一旦获得功名,即便不能出仕也可以跻身统治阶级的行列,无需承担沉重的徭役和捐税,也不会受到地方官绅的侵害;与之对应的则是即便家财万贯,如果没有功名,破门之祸也不过是旦夕之间。

    比如明代著名的白粮:为了供应京师官府和宫廷,明中央政府向苏、松、常、嘉、湖五府,征收一笔钱粮,嘉靖以前大概一年十六万石,嘉靖之后增长为供应内府(宫廷)的为白熟粳糯米十七万四千余石,内折色八千余石;京师的各府部糙粳米四万四千余石,内折色八千八百余石。按说这些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二十四万石不到,以苏、松、常、嘉、湖五府的富庶,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但按照明王朝的规定,这些白粮不但对质量有特殊的要求,而且必须民间自己运到京师,承担沿途的花费和风险。明太祖朱元璋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首都在南京,相距苏、松、常、嘉、湖五府不过数百里地,而朱棣迁都至北京之后,路程陡然增长到数千里,而且沿途只能通过一条狭窄的运河,还要打理仓库、漕丁、水关等各种麻烦,其途中的风险花费不啻增长了数倍。因此只要是被选中运输白粮的家庭,无不家破人亡,而白粮只不过是当时诸多徭役中的一种。所以即便是像林希元这样的大户人家,只要两三代无人能够考中功名,哪怕子弟都勤勉老实,家族也会渐渐败落下去,最后沦为普通的农民。

第一百五十一章协议() 
“周先生与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林老爷,我的意思很简单。科举出仕自然是光宗耀祖的正途,但却无法持久,毕竟科场之事谁也说不清楚。吏员虽然鄙贱,却有实惠,而且可以传诸子孙,即便王朝更替,也不会影响。据我所知,同安县那几位祖上应该宋代就做这行了吧?”

    听了周可成这番话,林希元陷入了沉思之中。他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现在已经是年近七十,以明代的医疗条件已经是离入土没几天了。什么金钱美女对他的吸引力都已经不大,唯一能打动他的只有子孙后代了。林希元父辈的家境只能说是小康,他能够走到今天全靠的是科举,但这条路他可以走,别人也可以走,若是子弟不肖(这个是大概率事件),他辛辛苦苦累积起来的家业肯定会落入科举这条路上的后来人手中,这也是他时常忧虑的事情。所以林希元这几年来花了不少时间在四书五经之上,还编写了《四书存疑》、《更正大学经传定本》等书籍。按说以当时的风俗,士人考上功名后基本就不再去翻这些书籍,而是钻研那些更有趣、也更有实用性的学问,林希元他年近七十还这么做显然是为了给后生晚辈的科举之路多铺一块砖。但周可成却给他指出了另外一条路:既然科举之路无法控制,那就给后人准备一条小路,虽然没有科途这么显赫光明,但却实惠得多,而且还能传诸子孙,果然触动了他内心深处那点柔软的东西。

    “周老弟!”林希元第一次用如此亲热的称谓称呼对方:“这件事情牵涉甚多,恐怕并非只有你我两人便能办得成的吧?”

    “确实并非你我两人便能办成,但真正知道内情的人却不能多,否则必然败露。所以我才要与林老爷您单独相商,然后再与其他人会面!”

    “好,好,好!”林希元连声说好,也不知道是说周可成这么做好还是别的,他站起身来:“此事虽难,但既然是为了子孙后代,那也只能勉力一试了。不过明日会面的事情还是太紧了些,老夫须得与众人一一商量,不如会面的事情推后些时日?”

    “那就听候林老爷安排了!”

    “师傅,林老爷回去了!”小七小心走进屋子,对周可成低声道。

    “嗯!”周可成不以为意的点了点头,继续翻看手中的账薄。

    “师傅——”小七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低声问道:“您觉得他会说话算数吗?”

    “谁?”

    “自然是林老爷!”小七低声道:“听叔父说这位林老爷很有势力,而且奸滑的很,是个很难对付的家伙!”

    “好不好对付要看有没有用对办法!”周可成放下手中的账薄:“钓鱼要用蚯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