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丝路大亨 >

第466部分

丝路大亨-第466部分

小说: 丝路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腊、棉兰老、马来半岛等相邻地区,吕宋不存在一个强大统一的王国,而只有若干个“巴朗盖”——这在马来语中是村社的意思。每个村社通常30…100个家庭组成,总人口一千人左右,而最大的村社也不会超过两千个家庭,村社的首领有自己的亲兵,有权力向村民征收名叫“普伊斯”的人头税,裁决村民之间的冲突,分配土地。同时首领还是统帅,率领村民们与其他村社为了争夺女人、土地或者水源而进行战争。但是这些村社还没有发展为强大的王国,没有城市,没有专门的官吏、军人和教士。这里之所以还能保持现有的独立地位,只不过是因为葡萄牙人数太少,管不到这里来,而那些伊斯兰王国还忙于自相残杀,也无暇顾及这里。

    而兰芳社来说,吕宋无疑是一块非常好的进入东南亚地区的跳板,拜黑潮所赐,台湾和福建乘船前往吕宋非常容易——理论上一只独木舟都能从福建漂到菲律宾。从吕宋穿过苏禄海就是婆罗洲,然后贴着婆罗洲的北岸航行,距离马六甲海峡不过是一水之隔了。由于这次的航行装载着大批的移民和建城所需要的物资,所以周可成并没有选择从大员直接前往马刺甲城,而是预先派圣迭亚哥率领一支先遣舰队前往吕宋,建立一个据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掌握这条航线。

    “准备登陆!”圣迭亚哥大声喊道:“目标,陆岬上的那个村庄!”他指着海湾东南侧的那条将大海和淡水湖分隔开的狭长陆地喊道。这是他早就选好的地点——水深浪浅,两面是水不容易遭到围攻,而且只要开掘好运河后,就可以通过船队控制淡水湖边人口稠密的诸多村社。

    淡水。

    “这里就是南洋吗?”冯保惊诧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宽阔的河流两岸满是数不清的房屋,桅杆如林,码头上吊杆起起落落,远处高高耸起的烟囱冒出股股浓烟,直冲云霄,这,这怎么看也不是传说中蛮荒之地的南洋吧?

    “不,这里是东番淡水,是在下的领地!”周可成笑着解释道:“船队会在这里停泊两天,补充食物和饮水,装卸货物,然后再去南洋!”

    “哦,哦!”冯保吐出一口长气,也略微觉得有点失望:“看上去还不错嘛,虽然还及不上京城!”

    “边鄙小城,如何敢和神京相比!”周可成笑道:“冯公公这些日子风波颠簸,辛苦了,在下已经准备好了酒宴,为您接风洗尘,还请赏脸!”

    “这厮倒也还识趣!”冯保看了看周可成,也觉得对方顺眼了不少,便学着平日里看到李芳的口气:“劳烦周大人了!”

    “不敢!”周可成笑嘻嘻和冯保下了船,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南洋宣慰,但同来的这各太监却是如假包换(虽然年纪小了点)。到时候弄件官袍给他换上,介绍的时候说天子身边近臣(这倒是没撒谎),南洋那些土包子都小一百年没就见过上国天使了,还能分辨出真假不成?

    “大人,吕宋的消息!”周可成的脚刚刚踏上码头,前来迎接的陈四五就压低声音道:“圣迭亚哥已经到了吕宋了,他选择了一个地点,开始修建码头和据点!”说到这里,陈四五递了一张简略的铅笔地图来,上面用一个红色的圆圈标记了据点的位置。

    “嗯,这地方选的的确不错!”周可成啧啧赞道:“看来这家伙上筑城课的时候没有睡觉!”

    “那派往马刺甲的船队什么时候出发?”陈四五问道。

    “日本那边的船到了吗?”

    “已经到了,四个联队的倭兵,还有三千名受过一个月训练的移民!”

    “嗯,那等货物装卸完毕,就去大员,然后启航!”

    冯保站在一旁听的无聊,忍不住大声问道:“大员是哪里?还有你说的倭兵是什么?你什么时候带我去金州?这可是李公公的差遣,耽搁不得的!”

第一百七十二章 成均馆的祭酒1() 
“四五哥!”周可成赶忙拉住陈四五:“这位乃是宫里面来的,要去南洋宣慰诸国的冯公公,休得无礼,还不快向冯公公赔礼?”他又对冯保笑道:“冯公公,我这位兄弟并不知晓您的来历,方才无礼之处,还请您包涵!”

    冯保本想解释自己并无去南洋宣慰的差使,却一时间又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加上周可成又让陈四五向自己赔礼,他这些日子也看到了兰芳社的雄厚实力,已经隐隐约约知道眼前这人绝非寻常海贼首领这么简单,也不敢发火,只得摆了摆手:“罢了,不知者不为过!”

    “冯公公果然不愧是万岁爷身边的人,大人有大量!”周可成翘起了大拇指,又是狠狠的灌了一番迷魂汤,把冯保拍的三迷五道的,又请他上了一头大象,派自己的卫队将其护送前往住处,这才罢休。

    “可成,朝廷怎么派了个半大孩子来宣慰南洋?”陈四五疑惑的看着冯保远去的背影:“这也太儿戏了吧?”

    “不,此人只是南京留守太监李芳手下的一个小太监,是前往南洋寻找‘金州’的!”

    “啊?”陈四五吃了一惊:“那你为何刚才还那么说,难道你想要——”

    “没错!”周可成笑了笑:“南洋那些蛮子也不知道大明的使臣长啥样,不是吗?大明的使臣已经有百余年没有出现在南洋了,我说谁是的,谁就是,难道他们还能跑到南明去求证不成?”

    “这,这也未免太儿戏了吧?纸包不住火,早晚朝廷会知道的!”陈四五的声音有点颤抖,虽说他现在已经是兰芳社的二号人物,但大明的积威早已深入骨髓,弄一个十四五的小太监冒充朝廷天使宣慰南洋,朝廷要是知道了还不翻天?

    “嗯,问题是朝廷会多早知道!三年五载载的话,那时候恐怕朝廷也要捏着鼻子认了,有什么好怕的!”

    “那倒也是!”陈四五点了点头,南洋和大明有大洋相隔,就算正常情况下往返也要一年半载的,何况兰芳社还会在当中作梗,这种事情拖延个三年五载一点不稀奇。以兰芳社现在的发展速度,三五年后就又是一番景象了,那时候大明还真犯不着为了万里之外一点事情兴师动武的。

    “那要是这样的话,各种仪仗文书什么的,要不要事先准备好?”

    “这个你放心,我已经让朝鲜的王贞都准备好了,还专门从成均馆请了一位祭酒来当顾问,到了南洋再操练个把月,齐活!”周可成笑:“要论对我大明礼仪,朝鲜人敢说天下第二!就没人敢说天下第三,拿来忽悠南洋那些蛮子,足够了!”

    “这倒也是个办法!”陈四五松了口气:“我见过几次朝鲜的使臣,那架势的确挺能唬人的,不比我大明的官儿差,不过我听说那成均馆就是朝鲜的国子监,你是怎么请来的?”

    “两百两银子,两百匹松江布,还有三百石大米!”

    “就这么点价钱人家就肯跟你去一趟南洋?”陈四五笑了起来:“看来这成均馆的祭酒也不怎么样嘛?”

    “这不是去年朝鲜闹了旱灾,大米歉收吗?”周可成笑道:“四五哥你不知道,朝鲜那边俸禄很低的,就算是大王的女儿一年的俸禄也就不到一百石大米,几十匹布而已,银价又贵。那个祭酒跑一趟南洋,已经把二十年的俸禄都挣回来了,换了你去不去?”

    “才这么点俸禄?那他们的官儿都怎么过活的?”

    “一个是自家的田地,还有一个就是各种贿赂啦!”周可成笑道:“偏偏去年旱灾田地歉收,成均馆祭酒又不是个肥缺,所以那位大人又是老母过世,如果他不接我这个差使,恐怕连老母的棺材都快买不起了!”

    “这么说来那位祭酒大人还是位孝子!”

    “孝不孝我是不知道,不过可是真穷!”周可成笑道:“你知道吗?那位祭酒刚刚到的时候,毛和准备了酒席请他吃饭,你知道后来怎么了?”

    “想必是吃多了些?毛和该不会酒菜准备的不够吧?”

    “那怎么会!”周可成笑道:“毛和知道那位大人过去应该过得不咋地,就特地让手下多准备些上好的牛肉来,又用蜂蜜、葡萄酒、甘蔗酒调好了。结果那位祭酒过惯了苦日子,一下子见到好酒好菜就胡吃海塞,当天晚上就上吐下泻,差点连性命都丢了。那位祭酒倒是豁达,当时还笑着说自己能够如杜甫死的一样倒也风雅,倒把毛和吓个半死!”

    “与杜甫死的一样,呵呵呵!”陈四五也有听说过杜甫是吃牛肉撑死的民间传说,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这位祭酒大人穷归穷,倒是豁达的很。他已经来淡水了吗?我想去探望他一下!”

    “本来是应该比我先到的,不过毛和怕他身体还没全好,上了船死在半路上,就留他在釜山先调养调养,等身体调养好了再上船,应该也快到了吧!这人的确挺有意思的,如果他到淡水我已经出发了,你替我好生招待招待他!”

    “李先生,船已经靠岸了,下船请小心!”倭人船长的汉语口音很重,不过足以让人听懂意思。

    “一路上劳烦了!”李成英向船长点了点头,向船尾搭好的跳板走去。虽然出生于青海李氏,但经过近两百年的传承,到了他这一辈早已是旁枝,虽然还是两班的身份,但也已经到了破落的边缘。如果不是自己自小聪颖,读书又极为勤奋,进入了成均馆,恐怕早已沉沦下僚了。但即便如此,李成英也很清楚眼下这个职位就是自己这辈子的顶峰了,要想更进一步那是千难万难。不过对于在成均馆中的生活他还是颇为满意的,虽然俸禄不多,但只要不被卷入朝堂的内斗,自己就能研习学问之余,还从事喜爱的园艺,这已经让李成英十分知足了。

第一百七十三章 成均馆的祭酒2() 
但这世上终究是不存在世外桃源,数年前的加里浦倭乱虽然被平定,但也让朝廷原本就极为窘迫的财政雪上加霜。领议政尹元衡复位后的第一条政令就是所有官员都只领取半俸,直到朝廷的财政恢复。这对于那些外官来说倒是无所谓,反正他们也不靠俸禄生活,可对于在成均馆这样的清水衙门中任职的李成英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然后又是连续的水灾旱灾,不久前的老母去世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举国尊崇儒学的朝鲜对于孝道看的极重,普通的平民也还罢了,像李成英这样的士大夫如果父母去世,那一定要耗费大量的钱财举行将其埋葬,否则一定会遭到“不孝”的谴责,失去官职是还是小事,被剥夺两班的身份,贬入中人甚至贱民的行列都不奇怪。可李成英已经拿不出给老母进行葬礼的钱财,难道要去借高利贷?

    正当李成英陷入绝境,一名不速之客出现了。这个名叫毛和的明国商人提出一个建议——他可以替李成英垫付葬礼所需的一切费用,条件是李成英须得前往海外一趟,教授礼仪,事成之后还可以得到一笔相当不菲的报酬。李成英稍一考虑便接受了对方的条件——反正老母去世他肯定要在家守孝三年,用不着去成均馆当值,京城里也没人会管他这三年里是躲在家里守孝还是跑到海外去了。就算将来事情败露了,也不会比没钱给老母举行葬礼或者借高利贷还不起更糟糕。

    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明国商人爽快的支付了一百两银子和一百石白米,在支付丧礼的费用之后剩余还能足以够李成英的家小生活两年。一切安顿停当之后,李成英踏上了出海的船,随身携带的还有几本关于园艺的书籍——酷爱园艺的他打算乘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多采集几种有用农作物的种苗带回朝鲜,供培育之用。

    “嗯,这里的草木如此茂盛,与我朝鲜多有不同,肯定能找到很多有用的种苗!”看着距离码头不远处的一排排林木,李成英心中暗想:“看来这一趟出来是对了,不但解决了葬礼费用的问题,还能待会许多有用的种苗来,不过这里的气候比朝鲜要温和湿润多了,要想移植恐怕不会是一时之功!!”

    “您便是从朝鲜而来的李成英李君吧?”

    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将李成英从思绪中惊醒了过来,他赶忙转过身,看到一个白衣高冠的短须汉子,正笑吟吟的看着自己。

    “你是——?”

    “我姓权,名恩幸,受命来码头接您的!”这一次那汉子用的却是朝鲜语,而且带着浓重的安东口音。

    “您也是朝鲜人?”李成英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不错!”权恩幸笑道:“所以大人才让我来接您,你们两个快去抬行李,李大人,请随我来!”

    李成英赶忙跟着权恩幸穿过人群,在另外一个小码头上了一条乌篷船。只见随着船夫用力摇橹,那船便晃晃悠悠的逆流而上,向对岸那边行去。

    “权君!”李成英小心的问道:“您是朝鲜人,怎么会来这里了?”

    “怎么了?朝鲜人就不能来这里吗?”权恩幸笑了起来:“您现在不是也来了吗?”

    “这个——”李成英顿时哑然,他张了张嘴巴,旋即苦笑道:“我是没有办法才来的,否则就没有钱给老母办丧事,会被赶出两班,打入贱籍的!”

    “呵呵!”权恩幸笑了起来:“那我和您不一样,我是偷偷改了自家的本贯(即就是本家族认定和公认的祖先曾居住过的地方,古代朝鲜用以区分同姓但不同祖先之人),结果被官府发现了,若不想被打为官奴,就只能逃出来了,幸好在这里没人关心你的本贯,只要有本事就能过得很好!”

    “原来是这样!”李成英叹了口气:“那像你这样的朝鲜人多吗?”

    “大概有三四千人吧!有当弓手的,也有工匠,农夫和水手,不过最多的还是弓手!”说到这里,权恩幸得意的做了个拉弓的手势:“比起射箭,无论是倭人还是明人,都比不上我们朝鲜人!”

    “这么多?”李成英吓了一跳:“你要当弓手,为何不留在朝鲜当呢?朝廷很需要壮士抵御倭寇呀!”

    “留在朝鲜?”权恩幸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为大人效力我每天都能吃上白米饭,咸鱼多的吃不完,每个月还有银子领。留在朝鲜有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