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丝路大亨 >

第476部分

丝路大亨-第476部分

小说: 丝路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这样的话,就有些麻烦了!”胡宗宪叹了口气:“如果只是在金山卫里卖,谁也管不到他,只当是没看见就是了。可价钱这么便宜,量又这么大,恐怕很快就会有人贩运到其他地方贩卖,那盐道的人就算是想装作看不见也不成了!”

    “大人说的是!”项高叹道:“据老夫所知,现在太湖沿岸、杭州都已经有这种鱼干、肉干售卖,等到味友坊真的开了张,各项都做起来,只怕会闹得整个江南都风生水起了,毕竟江南一带依靠酱料、腌菜、腌肉过活的店铺也有不少,他们肯定是做不过兰芳社的,但生业所寄,又是让不得的,肯定有人会去盐道衙门那边去举报,挟私报复的!”

    在场的三人都在这味友坊里有股份,自然本能的把屁股放在了兰芳社一边。胡宗宪想了想:“我倒是有个法子,只是要破费些钱财!”

    “怎么说?”项高问道。

    “既然这腌鱼腌肉肯定是要用盐的,不如干脆先主动到盐道衙门,每年交上一笔银子,只当是买了盐引,盐道那边拿了银子,味友坊那边有了盐引,也堵了旁人的嘴巴,岂不是一举三得?”

    “这倒是个办法!”项高点了点头:“我回去和文长商量商量,这种事情还是主动些好,若是闹大了再来周旋就要麻烦的多了!”

    既然了解了麻烦,书房内的气氛也变得轻松了起来。胡宗宪吩咐家仆送上茶点,三人闲聊起来。三人心中虽然原先有些芥蒂,但眼下味友坊与三人都有关系,反而在心中多了一层默契,很多事情反倒心照不宣起来。

    “唐公!”胡宗宪喝了一口茶,笑道:“自从上次杭州一别,已经有一年多了吧?家中可还安好?”

    “有劳制台大人询问,都还好!”唐顺之笑道:“不过我这一年多来不在常州家中,在金山卫!”

    “金山卫?”

    “没错!”唐顺之笑道:“周可成在金山卫设立了一个讲武堂,让我在里面当大祭酒!”

    “讲武堂?”胡宗宪好奇的问道:“顾名思义,那里面莫不是讲习武艺的,都有些什么?”

    “里面传授的甚多,有枪术,弓术、双手刀剑、刀盾短标、骑术、骑射、鸟铳都有!而且里面的师范也是哪里的都有:有朝鲜人、倭人、女真人、西南蛮夷、山东长竿、南洋人、弗朗基人、只要是确有一技之长的,周可成都以重金聘请,在讲武堂中讲授!”

    “那里面传授的是真本事还是江湖上的把戏?”

    “确实是军中厮杀的真本事!”唐顺之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些师范不少都是在兰芳社军中打过仗的,最少的手上也有十多条人命,传授的也是阵上白刃相见的真本事!而且那讲武堂中还有传授什伍之法!”

    “什伍之法?这又是何法?”

    “兰芳社军中编制,十人一什,五人一伍。什伍之法指的便是五十人以下的小队的调度指挥之法。讲武堂中若是武艺娴熟,性格坚毅聪颖之人,便会传授此法!”

    “唐公!周可成搞这个讲武堂明明是居心叵测,你为何要为他效力?”胡宗宪声色俱厉的问道。

    “胡大人莫急,我在讲武堂授艺自然有我的道理!”唐顺之却是神色如常。

    “你有什么道理?”

    “几年前一股倭寇上岸后,横行数百里,杀到留都城下,连太祖皇帝的孝陵都受到惊扰,杀伤官军百姓数千人,而那股倭寇才不过数十人。这是为何?还不是江南太平日久,百姓缙绅不识干戈。倭寇一到,就只能束手待毙?若是士大夫缙绅读书之余兼习武事,农闲时于乡里子弟传授弓矢枪矛之学,若有盗贼至,便可持干戈以卫社稷,区区几个倭寇又怎么会弄到今日这般田地?周可成搞这个讲武堂居心何在我是不知道,但讲武堂里学艺的十个倒有八九个是我江南的良家子,他们在这里学会了,回乡便能护卫乡里,若是四方有事,亦可投军卫国。也不至于要弄一旦出事,就要弄一群狼兵、夷丁来勤王!”

第一百九十七章 潜移默化() 
听了唐顺之这番话,胡宗宪被驳斥的哑口无言。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士大夫最流行的就是谈论兵事——原因很简单,依照大明的制度,丘八们负责厮杀和战术,而督领各军是勋贵的事,但到了明朝中叶,勋贵们已经烂的上不了台面了,督领各军,运筹帷幄便是文官的差使了,胡宗宪、张经都是其中的翘楚。而文官讨论军事中最流行的观点就是“寓兵于民”、“兵民和一”、“春夏耕作,秋冬讲武”,原因很简单:省钱、后遗症小。募兵不但花费巨大,对地方破坏很大,而且打完了仗的怎么将其遣散也是个麻烦事,这些吃惯了行伍饭的丘八们已经不习惯回去种地,又有武力和组织,一个搞不好就会引发兵变,后患无穷。毕竟大明不像兰芳社,既有足够的贵金属货币发饷,又有打不完的仗无需考虑遣散问题。而搞民兵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平时不用花钱养,打仗临时征集,都是保卫自家乡里,战斗意志和纪律都比较有保证,打完了仗各自回家,也不会有那么多后遗症。

    但不管民兵制被士大夫们怎么吹得天花乱坠,但像胡宗宪这样老于兵事的文官在关键时候不敢指望他们——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民兵都是战五渣。究其原因很简单,大明已经太平日子过太久了,九边和西南地区也还罢了,在内地,尤其是江南地区民间乡绅们早就没有组织训练民兵的能力了,抓抓小毛贼还好,遇上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倭寇那就是送菜。在御倭战斗中经常出现数百人一拥而上,被倭寇引到狭窄地带伏击,然后惊惶失措自相践踏被杀的一塌糊涂的战例。因此唐顺之明明知道周可成搞讲武堂是居心叵测,还是欣然受邀前往——不管如何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多半是江南人,这样也就够了。

    “唐公!”胡宗宪沉声问道:“那这讲武堂一共培养出来了多少人呢?”

    “一期二三十人吧?”唐顺之盘算了下:“现在是第八期,加起来也就两百出头。没办法,学费太贵了,要三十两银子呢!”

    “这么贵?”胡宗宪吓了一跳:“都是些什么人学?”

    “多半是商贾子弟!”唐顺之想了想后答道。

    “商贾?他们学这个干吗?”胡宗宪不解的问道:“莫不是防备盗贼?”

    “是,但不全是!”唐顺之笑道:“我上一期有个从东番来的蛮子学生,枪术、弓术、鸟铳都学的很不错。”

    “怎么还有东番的?”唐顺之吓了一跳:“他一个蛮子学这些作甚?”

    “听那蛮子说,他叔叔跟着周可成立下战功,在东番的南边得了一大块封地,正缺人手讨伐当地的蛮夷,所以让他快些学好了武艺,再从招募一批人手一起去!”

    “那他招募到人手没有?”胡宗宪好奇的问道。

    “自然是招募到了,金山卫那里别的都缺,就是不缺人。”唐顺之叹道:“东南倭患之后,小民多有破家的,缙绅豪强乘机兼并,跑到金山卫寻条生路的每天都是络绎不绝,虽说当地商铺工坊众多,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饭辙的。愿意豁出性命去南洋博一博的大有人在!”

    “嗯,终归是给人一条生路,也算是行了善事!”胡宗宪叹了口气:“不过总觉得这样一来大明百姓却为一个东番蛮子效力,感觉有些怪异!”

    “胡大人说的是!”项高笑道:“不过照我看,若是能在那边建功立业,也能替自己挣下一份家业,总比留在大明饿死街头的好吧?”

    胡宗宪听了项高的反驳,只能无声的点了点头,不过他此时的心情已经坏了,无心继续闲聊下去,片刻之后便端茶送客了。

    看着项、唐两人的背影,胡宗宪的心绪万千。他已经感觉到这两人对周可成为代表的兰芳社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颇为微妙的变化,从厌恶敌视到警惕戒备,然后再到无可奈何,现在已经可以说相当友好。如果说项高还有朱纨被杀,张经流亡的缘故,那唐顺之可是素来以刚直自矜著称的,却也逐渐改变了态度,这个就非常耐人寻味了。如果说这两人的转变在江南缙绅中具有相当代表性,那就非常的可怕了。作为一个非常出色的行政官僚,胡宗宪虽然不懂得数百年后初中政治课本里面念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类似的道理还是明白的。随着兰芳社带来的对外贸易规模越来越大,海船里卸下不再只是金、银、香料等少数几种贵金属和奢侈品,而是腌鱼、黄豆、油脂、木材、锡锭等对于人民生活影响更为深远的大宗商品,这些货物顺着发达的长江水系和运河水系,不断扩大着去影响范围。显然,这种变化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这个国家,至少是在改变南直隶和两浙、福建这几个东南沿海省份。而这一变化在不久的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胡宗宪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

    “这么看来,辞官倒也不失为一招妙棋了!”

    马刺甲城。

    “你们几个把这些搬到后面去,对,对,小心些,千万不能摔坏了!”李成英站在走廊上,高声指挥着一群捧着各式各样陶罐的土著仆人,相比起几个月前,他变黑了,也变胖了,两腮圆鼓鼓,已经全然看不出当初那副白面书生的模样了。

    对于李成英来说,这几月是他这一生中过得最为充实,也许也是最为愉快的几个月。他现在终于明白权恩幸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周可成的确不是随口提提,在进入了马刺甲的第二天,周可成就颁布了一条命令:所有能够送来一种从未见过而又有用植物的人都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报酬。很快李成英的后院里便种满了上百种各式各样的植物,有来自南洋本地的,有来自印度的,有来自大明的,甚至还有来自非洲的。很快被划给李成英的那块两亩大小的苗圃就被填满了。还没等他提出要求,权恩幸就带着一条新命令出现在他面前——一套新住宅和附近的二十亩土地已经被划给李成英使用,同时还有二十名奴仆听候他的吩咐。

第一百九十八章 第一种() 
不过世事也不是全部如意的,李成英很快就发现这二十名奴仆都是当地土著,他们即不懂汉话也不懂朝鲜话,而自己又不会说当地的语言,因此只能让其做一些挖土、搬运东西、挑水之类粗苯活,稍微复杂一点的事情就必须通过同来的一名通译转译,时常弄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来。不过李成英也知道这也不能怪周可成,毕竟在马刺甲的汉人和朝鲜人要么是士兵、要么是商人、要么是匠人,哪有多余的来给自己做奴仆的?既然自己是来了南洋,那学一点当地的语言也是天经地义的,他相信三五个月后自己应该就能掌握用当地语言日常对话的能力了,用不着那个半桶水的通译了。

    当然,最让李成英欣喜若狂的却是源源不绝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种子和幼苗,相比起自己那贫瘠的祖国,这里的植物资源简直是太丰富了。没有哪一天李成英没有见到两三种自己从未见过见识过的种株,他小心的将这些新奇的植物种在园圃里,然后详细的记下其外部特征,哪一部分有何用处,以及其特性。然后每天早上他都来到园圃里观察这些苗木的长势,并将其产下的种子、果实、花朵、繁殖用的根茎、枝叶保存好,制成标本。

    “你们、把那边的土、翻一翻!”看到坛坛罐罐都已经摆好了,李成英指了指篱笆后面的那块空地,一边指手画脚,一边结结巴巴的下了命令。那几个土著领会了他的意思,欠了欠身体往篱笆外走去。

    “李先生在吗?”

    外间传来了权恩幸熟悉的声音,李成英赶忙喊道:“在,是权队头吗!稍等一会儿,我立刻过来!”他一边应答,一边向外间走去。

    这些日子来,李成英的这个园圃的访客唯有权恩幸,每隔两三天他都会来到这个一次,与李成英坐下来闲聊几句,问问有什么缺乏的,不知为何,李成英感觉到这位同胞的潜意识里似乎对自己有几分妒忌。这让他觉得十分奇怪,因为随着对兰芳社知道的越来越多,李成英渐渐明白了权恩幸大概处于什么地位,他在周可成的卫队中效力,大概还是一个小队长,如果他离开卫队,会被任命为一个联队指挥官的副手,这在兰芳社的军队中已经是中层军官,也是一个待遇相当优厚的职位了,而权恩幸又不是一个好妒忌的人,李成英无法理解对方为何对自己抱有这样的奇怪感情。

    “请进!”李成英穿过屋子,打开前院门,只见李成英站在院门前,身后还跟着七八个全副武装的士兵,而他平日里最多带着一两个人,不禁一愣:“权队头,有什么事情吗?怎么带这么多人来?”

    “待会大殿要来你这里!”权恩幸压低了嗓门,我是先过来清场的!让你的人先离开吧!”权恩幸笑道,他挥了挥手,身后的士兵便涌入院子,开始搜索房屋和院子里可能隐藏人的地方。

    “大殿?”李成英立刻意识到这个人是谁,他赶忙叫来通译吩咐了两句,才向权恩幸问道:“他来这里干什么?我这里只有泥土、灌木和树苗呀!”

    “我怎么知道!”权恩幸一边漫不经心的回答了李成英的问题,一边仔细的搜查房屋:“大殿可以去一切他想去的地方,而我们只有执行命令的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权恩幸停住脚步:“这里一定有大殿非常在意的东西,而他对于在意的东西一向是非常慷慨的,所以你发达了!”说到这里,他拍了拍李成英的肩膀。

    大约二十分钟后,周可成出现在苗圃的门口,随他同来的只有二十名卫兵,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站在他身旁的那个淡褐色美丽女人,修长的身材,直抵臀部的长发,有力的手臂,腰间是一柄镶嵌着红宝石的马刀。李成英已经从权恩幸的口中知道这个女人就是他的顶头上司,卫队指挥官和周可成的女人。他赶忙低下头,将视线从那个女人身上移开。

    “嗯,看样子这段时间你大有收获呀!”看了看已经被各种各样的苗木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