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丝路大亨 >

第600部分

丝路大亨-第600部分

小说: 丝路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不世之功!”

    “罢了,现在说这些还早!”胡宗宪走到墙边的地图旁,手指按着地图道:“从宿州出发,走固镇,应该是从淮西那边渡淮了?”

    “学生也是这么觉得的,毕竟淮西的河流湖泊比淮东要少不少,走淮西更适合发挥他们骑兵多的优势!”沈明臣笑道。

    “这倒也是!”胡宗宪点了点头:“谭纶也算得上是知兵的了!”

    “东主,这毕竟是决定天下的大战,要不要写信给大都督,再请一些援兵来?”沈明臣问道。

    “不必了!”胡宗宪摇了摇头:“大都督已经给了我五十头战象,已经不少了,他还要对付南方各省,再说了,我这里其实也不缺兵!”

    “那您打算用何御敌之策呢?”沈明臣问道。

    “既然这一仗反正是要打的,在淮南打比在淮北打对我们更有利。谭纶渡淮之后无非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直冲长江,另外一条路就是渡淮之后折向东,先拿下淮安、扬州运河一线再说。但问题是谭纶是没有舟师的,他就算打到长江边又有什么用?讲到底,只要运河和长江在我们手里,我方兵力机动就要容易得多,谭纶就算打赢几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坐船的总比两条腿的省力多了!”

    听了胡宗宪这番话,沈明臣不由得连连点头,控制了淮安府之后,胡宗宪不但获得了仓库里的大量粮食、物资和金钱,而且还得到了当地的大批漕船和水手,这些漕船虽然用来打水战不行,但是运货运人还是很合乎的,而北军一旦渡淮,实际上就进入了一个三面环水(长江、淮河、运河)的方框内,而且这方框内还有大量的河流湖泊,这些水域对于没船的一方是地理障碍,但对于掌握着船队的一方却是高速公路。胡宗宪将大军集中在淮河与运河交汇处的淮安府地区,又掌握着大批船只,实际上就已经处于不败之地了。

    “东主,这些道理谭纶应该也是知道的吧?那为何——”沈明臣问道。

    “他自然是知道,但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朝廷,不,北边丢了东南财赋之地,本来就缺钱缺粮,又和俺答汗开关互市,说透了就是拿布帛银子茶叶买平安,又要和我们打仗,换了你是徐阶李春芳,要不要谭纶速战速决?”胡宗宪得意的笑道:“说实话,我还真是有几分同情谭纶,他这可是千斤的担子一肩挑呀!”

    “东主所言甚是!”沈明臣听到这里,拊掌笑道:“其实南边还占了一个大便宜,不用给宗室发钱粮!”

    “何止是不用给宗室发钱粮!”胡宗宪说的兴致勃发,禁不住站起身来,卷起袖子,做了个下劈的手势:“在必要的时候,大都督还有可能对宗室下刀子!”

    “什么?”沈明臣闻言吓了一跳:“您是说对那些藩王,这怎么可能?”

    “不可能?”胡宗宪冷笑了一声,向窗外看了一眼,沈明臣会意的走到窗旁将其合上,低声道:“大都督当真这么说过?”

    “亲口说自然没有!”胡宗宪稍微停顿了一下:“不过他那个位置的人,很多事情是不需要亲口说的!若是连这点眼力都没有,还是早点归隐林泉的好!”

    沈明臣点了点头,他当然对胡宗宪的眼力有信心的很,既然他觉得周可成要对大明的宗室下手,那就肯定错不了,以周可成的身份做出这种事情来其实倒也不奇怪,欲伐其主干,先取其旁支的道理很多人都是懂的。

    “那大都督是要欲问鼎之轻重?”沈明臣低声试探道。

    “这个倒是不太像!”胡宗宪摇了摇头:“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出来!”

    沈明臣没有追问,他叹了口气:“这么说来,谭纶这次是必败无疑了!”

    凤阳府,五河县。

    七天后,已经是1565年十月底了,已经是暮秋时节,连日天气阴冷,北风像刀子一样,刮的人脸上生疼生疼的,早晨掉光了叶子的树枝上凝结着一层薄霜,看上去就让人心里发冷。

    “西边就是中都了!”谭纶骑在一匹黄骠马之上,向西边望去,暮秋的雾气遮挡住了他的视线,让他只能看到朦朦胧胧的一片灰黑色,在他的身后,两座浮桥已经搭建起来,河面上还有数十条大小船只正在摆渡,招展的旌旗一直绵延到地平线的尽头,看上去极为威武壮观。

    “大人这一招果然是妙棋!”一名幕僚低声道:“佯装向西,实际却在这里渡淮,胡宗宪定然措手不及!”

    “渡淮并没有什么难的!”谭纶摆了摆手:“难的是渡淮之后的事情,我们现在背后是淮河,面前是长江,东边是运河,只有西边一条退路,凶险的很呀!”

    “示之以必死之心,以求一战!”幕僚笑道:“大人您是这个打算吧?”

    谭纶没有回答幕僚的问题,他的目光转向东面,苍茫的的淮南平原在秋雾的笼罩下看上去格外苍凉荒芜,他踢了一下马腹,驱赶着黄骠马向浮桥跑去。

第五百零三章 不祥之兆() 
北军在五河的渡淮就好像一块被投入平静池塘的石子,迅速激起了涟漪。胡宗宪在淮南的布防大体上是以可以用“东重西轻”这四个字来概括,具体来说就是沿主要机动兵力沿着运河一线布防,在淮西地区留下的兵力并不多,只在中都、庐州几个要点留下了少量守军,根本无力抵抗突然渡河的北军,其结果就是凤阳府周围的州县在北军的铁蹄之下,迅速又沦陷了。谭纶一面下令向各州县征集军需,一面迅速包围凤阳,准备拿下这座政治上颇有重要意义的城市。

    胡宗宪是在北军渡河后的第二天晚上得到消息的,他立刻下令各军向淮安府集中,同时派出三千名步卒和战象上船,穿过洪泽湖,前往盱眙,以加强当地的防御。

    凤阳。

    天空布满着暗黄色的浓云,刮着大风和灰沙。日色惨白,时隐时现,大街上店铺关门闭户,相离几丈远就看不清人的面孔。大白天,家家屋里都必须点上灯烛,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可怕的灾异,城头上的兵卒和民夫们惊恐万状的看着城外黑压压的大军,口中念着佛,每个人的心中都闪现出惶恐的念头,难道这一次灭顶之灾要轮到凤阳府了?

    中都留守李凤仪跪在皇城西侧的太祖庙里,对着太祖洪武皇帝的画像默默祝祷,祈求太祖皇帝确保中都城的平安,并将自己不得不闭门坚守的苦衷向太祖皇帝说明,他正想起身上香,突然听到院子里咔嚓一响,顿时吓了一跳。

    “外面出什么事情了?”

    “回禀大人,一棵树枝被大风吹断了!”

    李凤仪走到门口,只见地上多了根碗口粗的古槐枝子,他细看那根断枝,只见断口处发黑,明显已经有些腐朽了。

    “槐树,木中之鬼,枝木朽断,又偏偏断在这个时候,这可不是什么好征兆呀!”李凤仪抬头看了看暗黄色的天空,又看看了树叶落尽,仿佛枯骨的老槐树,心中忍不住满怀凄凉。

    “淮安府那边有没有消息传来?”李凤仪问道。

    “还没有!”

    “再发一支信鸽出去,禀告胡大人,北军围城,中都已经危在旦夕了!”

    大风霾持续了两天时间,待到第三天才晴了,但温度却陡然下降,已经低于零度了。李凤仪不得不下令将木炭柴薪送上城头,一来供守城士兵取暖,二来晚上也可以照明用。而随着天气晴朗,由于天气原因而推辞了两天的攻城战也就开始了。

    南京。

    “北军渡淮了?”周可成放下羽毛笔,问道。

    “不错!”魏了翁抬起头来:“五天前谭纶在凤阳府五河渡淮!”

    “凤阳府五河?”周可成站起身来,走到墙上悬挂的地图旁寻找起来,片刻后他点了点头:“原来是这里,胡大人怎么应对的?”

    “胡大人先派援兵加强盱眙的防御,然后大军后继即到!”

    “嗯!”周可成点了点头,胡宗宪的应对让他颇为满意,对方并没有被中都凤阳特殊的政治意义所打动,贸然去兵救援,而是先控制住盱眙这一重镇,这样一来他进可攻,退可守,已经处于不败之地了。他考虑了一会,沉声道:“派快船通知守安庆的阿克敦和疤脸,让他们俩带六个联队的步卒和一千骑兵,增援庐州!”

    “是,大都督!”魏了翁点了点头:“胡大人由东,大都督之兵守庐州,即便谭纶能攻破中都也只能局促一地了!”

    中都城外旷野里和连绵不断的山岗上,草木早已经凋零,北军们砍倒桑林,推翻房屋,以获得攻城器械的材料和取暖的燃料,骡马吃光了沿官路附近的枯草和田园里的残禾,更显得田园一片荒凉。北军围绕着中都城,每隔着半里远便修建着土寨、箭楼、堡垒,有不少士卒在里面驻扎,旗帜在寒风中飘扬。

    谭纶带着一群将佐与扈从,策马沿着一个个堡垒巡视,他看着正在劳作的民夫,突然问道:“诸位是否觉得本都督这是在浪费时间,多此一举呀?”

    众将面面相觑,却无人敢于接这个话茬,确实有不少将领对于谭纶的做法颇有微词,毕竟这些来自九边的骄兵悍将百余年来最主要的对手都是逐水草而居的蒙古鞑子,都是打的追亡逐北,哪里需要像这样修工事围城。而且大多数人都觉得兵贵神速,应该乘着中都城内惊魂未定就立刻发起猛攻,将其一举拿下,而不是像这样修堡垒围城,但这些将领也没有蠢到当着众人的面和主帅意见相左的地步。

    “末将却觉得督师大人这般做却是另有深意呀!”

    众将扭过头去,发现说话的却是宣府总兵马芳,都暗骂这厮当面溜须拍马,无耻之极,脸上却不得不挤出笑容,表明自己与马总兵一样,都赞同督师大人的做法。

    “马总兵何出此言?”谭纶问道。

    “兵法有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胡宗宪屯兵于淮安,仓储充实、深沟高垒,又有河道转运,已经处于不败之地。与其先攻淮安,不如围中都而不攻,休养士卒以待敌援!末将猜想督师大人便是这个意思!”

    “督师大人果然深谋远虑,我等不及呀!”一名将佐叹道。

    “不错,以逸待劳,这才是兵法正道!”

    “有督师大人领军,何愁不能破贼!”

    众将不约而同的将马芳抛在一边,齐声称颂谭纶的谋划,不过这一次他们的颂词中包涵的情感就真实多了,毕竟从兵法的角度上谭纶的计划确实非常出色,作为明三都之一,中都凤阳虽然从战略意义上没法与北京、南京相比,但依然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而南北双方都以正统自居,在中都易手的政治压力下胡宗宪很难不出兵救援。相比起直接进攻淮安,围中都打援的确是要有利得多。

第五百零四章 后矩() 
众将扭过头去,发现说话的却是宣府总兵马芳,都暗骂这厮当面溜须拍马,无耻之极,脸上却不得不挤出笑容,表明自己与马总兵一样,都赞同督师大人的做法。

    “马总兵何出此言?”谭纶问道。

    “兵法有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胡宗宪屯兵于淮安,仓储充实、深沟高垒,又有河道转运,已经处于不败之地。与其先攻淮安,不如围中都而不攻,休养士卒以待敌援!末将猜想督师大人便是这个意思!”

    “督师大人果然深谋远虑,我等不及呀!”一名将佐叹道。

    “不错,以逸待劳,这才是兵法正道!”

    “有督师大人领军,何愁不能破贼!”

    众将不约而同的将马芳抛在一边,齐声称颂谭纶的谋划,不过这一次他们的颂词中包涵的情感就真实多了,毕竟从兵法的角度上谭纶的计划确实非常出色,作为明三都之一,中都凤阳虽然从战略意义上没法与北京、南京相比,但依然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而南北双方都以正统自居,在中都易手的政治压力下胡宗宪很难不出兵救援。相比起直接进攻淮安,围中都打援的确是要有利得多。

    “督师大人!”马芳犹豫了一下,沉声道:“末将有一点陋见!”

    谭纶听了众将的恭维,心情不错,笑道:“马总兵请讲!”

    “末将听说,两军交锋便如斗鸡一般,须有前驱后矩,这样才能相互呼应,进退自如。大人您围中都而致敌确实是兵法中的上策,但这只有前驱,而无后矩,易进而难退呀!”

    “马总兵号称豪勇九边第一,想不到谋略也如此出众!”谭纶笑道:“不错,确实我军少一个后矩,马总兵,你愿意做这个后矩吗?”

    “听凭督师大人调遣!”马芳躬身道。

    “好,马总兵你领万人先攻庐州,以为声援,相互呼应!”

    当天下午,马芳就率领万人从凤阳南下,他沿着官道经过北炉镇,长丰县一路向南,一路上只见北风凌冽,漫山遍野的树木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落地的黄叶被疾风卷起,洒落在谷底的河道上,干涸的河道一片枯黄,河边的芦苇随着秋风的吹拂不断摆动,仿佛波浪。夹杂着尘土碎叶的北风打在士卒们脸上,钻到眼睛里,让其几乎无法睁开眼睛,士兵不得不用袍袖遮挡住脸,有的弯腰伏在马鬃里,在风土中前进。

    “我本以为南方的冬天会好过一些,想不到竟然风也这么大!”马芳一边吐出口中的砂土,一边感叹道。

    “看来有一场大战在等着我们!”副将叹道。

    “是呀!”马芳叹了口气:“我记得每次大战之前天气都不好,想必是天人交感,肃杀之气感动天地吧!”

    马芳没有回答,挺直了腰杆向南方望去,只见天空昏暗,旷野无人,只有影影绰绰的村落,更显得天地间极为萧瑟,他叹了口气,用力踢了一下马腹,沿着官道向前。

    正当马芳领着宣府军一路向南,直奔庐州而来时,得到周可成命令的阿克敦和疤脸也带领的六个联队的步卒和一千骑兵离开了安庆,向北赶往庐州(即合肥),他们先经过桐城,然后经过北峡关,抵达舒城,转折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