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铁十字 >

第107部分

铁十字-第107部分

小说: 铁十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的依阿华号还要等待几个月才能服役,但即便这个级别依然难以对付日本的那艘级战列舰。所以迫切地需要支援,否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会在日本的威胁之下。”金上将没有说出口的是,出于大和号的刺激,海军方面已要求将原本封存的“蒙大拿”级战列舰方案重新拿出来执行。罗斯福总统已基本表示认可,并指示至少要建4艘(因为舰体太宽通不过运河,所以预备大西洋、太平洋两洋各2艘)。

    “鉴于德国海军势力微弱,一直龟缩在港口不敢出动。”英国代表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知道美国人是在开条件了,所以不慌不忙地表态。“我们愿意派遣一支舰队去远东协助美国朋友围剿这艘巨舰——就像当年我们对付俾斯麦号一样。”

    “贵国打算投入什么舰队?”

    “考虑到日本级战列舰的防御与火力,我们准备投入4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此外,考虑到贵国暂时没航母可用,我们愿意将3条光辉级航母一并租借给贵国海军(光辉号、胜利号、可畏号)使用,不过相关舰载机需要贵国自行解决。”

    英国人不愧是国际政治中多年的搅屎棍,不但把握全局的能力是一流的,提出来的代价显然也挠到了美国人的痒处。

    “好!”金上将激动地站了起来,1艘乔治五世肯定对付不了日本级战列舰,但有4艘乔治五世在手,再加上美国自己的4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稳稳吃定了日本大和号加2艘长门级战列舰的阵容,另外对方还肯提供3条航母,虽然这个级别的航母载机量少了一点,不过好歹是正规航母还带有厚重的装甲防御,终于解了海军的燃眉之急。

    在金上将这声“好”说出来后,英美两国的军方高层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其实罗斯福在开会前已预料到丘吉尔将提出登6埃及的请求,他也表示了同意,之所以迟迟不答应无非是要点好处而已,英国人现在既然这么上道,他也就乐得顺水推舟。

    果然,读懂了罗斯福心意的史…汀生言了:“如果这样的话,我认为也可以考虑在埃及方向登6,不过需要先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所谓解决技术问题,那就是表示同意的节奏,英国代表都露出了“深表理解”的神情,等着美国人话。

    争论了大半个下午,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鉴于敌情生重大变化,双方一致同意暂时推迟“火炬计划”,但针对法国人的工作仍然继续加强;原拟用在北非方向的舰队向南移动,预备在11月28日前抵达南非,然后在南非进行休整与补充;随后舰队将在12月1o日左右离开南非北上,争取在1943年1月1日前通过苏伊士运河到埃及登6,通过加强北非的兵力与装备一举肃清古德里安集团。双方参谋长联合会议将利用这一个半月时间商定后续作战计划。

    英国人大度的表示,为最大限度地迷惑德意地中海舰队与飞机,目前在地中海的英国舰队只略微向后撤退,但不离开,一直到美国舰队通过西非后他们再转移,如果机会合适还可以伺机消灭部分德意海空军。同时,他们答应支援美国海军的部队将尽快出,争取于3日内启程。

    接到潜艇部队报告美国舰队向南转向的消息后,霍夫曼擦去了额头的冷汗:“好险,总算是吓阻成功,没让火炬点亮了……”事实上,霍夫曼向北非派去的部队是他手里捏着的最后一点预备与机动部队,如果此刻其他战线再出现纰漏他都拿不出部队来顶上。不过美国人比他想象得更怕死一点,没有愣头愣脑地直接冲过来。

    至于英美军舰掉头南下的举动他用脚趾头都能猜出他们准备干嘛,不就是依仗自己的海军优势在埃及登6加强蒙哥马利的部队么?不要狂,我请了助拳的——联合舰队马上也要来了!(。)

第三十五章 甲事件(上)() 
“”

    塞德利茨感激地看了小泽一眼,他早就想表示抗议了,不过实在是难以开口,正好有人给他解了围。看着他有条不紊地指挥整个机群腾飞,里希特霍芬点点头,不愧是自己从空军挖来的优秀联队长,扮演航空指挥官也是得心应手。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在刚才塞德利茨下达指令的时候,青木舰长就认为德国人引入的这些标准手势动作完全是很有必要的,航母上本身噪音大、情绪紧张,在加上海风影响,如果用喊叫根本很难听见,又不能随身带着大喇叭。如果地勤与飞行员之间有默契还好说,一个眼神就明白对方下一步要干啥,没默契简直就要抓瞎,德国这套标准虽然看上去古怪了一点,一开始学习也有些繁琐,但只要形成条件反射飞行员就能手势迅判明实际情况并执行后续动作,考虑到手势是全海军可以通用的,一个舰载机飞行员在航空学校训练时就完全能学的会。换句话说,哪怕他第一天上军舰,与地勤一个也不熟悉,只要看得懂手势,他就能够正确完成飞行任务——在作战中这一点非常有必要,因为多航母降落时很可能落在其他航母上。

    ++++++++++++++++++++++++++++版权声明++++++++++++++++

    如果您看到本声明,说明是实行了防盗机制后的错误章节,请不要着急,按照以下步骤就可以恢复正常:

    1、如果您使用起点p端本文,请过45分钟后刷新一下即可;

    2、如果您用起点手机端看,同样过45分钟重新下载一次章节内容即可,具体操作步骤为:轻击页面中央,在上端出现下载箭头后重新下载错误章节覆盖,然后退出页面后重新进入;如果还不行请关闭软件重试一次;当然最好的办法是看到有更新后别理会,过45分钟再则一切均会正常;

    3、如果您在别处本文。请您去阅文集团起点注册vp账号观看本书,用实际行动鼓励作者更好地创作;

    4、如果您不愿意为此付钱,那就请耐心等待,届时肯定会有正常版本。

    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对大家造成不便深表抱歉,作者将尽力写作。

    ++++++++++++++++++++++++++++版权声明++++++++++++++++

    柏林周围的土地并不是很肥沃,所以,这里大部分地区种的是黑麦和土豆。种植小麦要求土壤的质量比较高,所以只少量种了一些。以满足农户自己的需求。由于实行了正确的轮作制、使用了优质肥料,再加上农民们的精心伺候,在德国,即使在土质比较差的土地上收成产量也要比苏联高2~3倍。

    德国人并不了解在苏联农村,农民们的生活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德国政府十分关心农民,实行了遗产继承法。另外,使农户的主要劳动力从兵役中解放出来,这种做法对农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战争期间,农村的劳动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经常有所增加。一言以蔽之。战争并没有破坏德国农民的美好生活。

    在战争期间,德国的许多农村劳动力上了前线。代替他们耕作的是战俘和一些从被占领区招募来的人。

    文章接下来讲述了那些“东方工人”的美好生活,大概是每月能挣到7o马克,另外,他们吃饭是免费的,不仅吃得饱,还穿得好。

    Д。祖耶夫所描述的画面明显不是杜撰出来的。当然对于那些农民生活境况的描写可能有点过于理想化,并且关于德国战时的农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说法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上,德国到1943年时,粮食生产指数已经从1939年的1o4点下降到了92点(在1942年为86点)。而土豆的生产指数也从1o5点下滑到了75点(在1942年为1o1点)。但是,即使这样,对于穿上军装的苏联农民来说,德国战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也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要知道。他们的父辈和祖辈中绝大多数人在1917年以前,从未拥有过过4公顷以上的土地。那些在德国人看来属于中等水平的产奶量,对于苏联人而言已经是很难达到的纪录了。

    Ф。库季诺夫的《德国游记》对于哥萨克人的类似的参观(不仅有参观农村的,也有参观柏林的)进行了描述。这篇文章刊登在1944年1月15日的《哥萨克前哨》上。这篇文章着重指出了德国人生活中许多令苏联公民瞠目结舌的细节。例如,长在路旁的一棵棵果树,由于果实累累几乎要被压断了。原来。“根据那里的风俗习惯,过路人只能吃掉在地上的果实”,因为果树是归个人所有的。苏联的集体农庄的成员想都没想过,成熟的美味果实怎么可能不享用(当然,要旁边没有警察或者警卫)。

    给哥萨克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对医院进行的参观。在他们参观的那所医院里,“东方部队”的战俘们与德国士兵们一起接受治疗。库季诺夫特别强调指出:“这所医院的残疾人只有在治好伤,换上假肢,而且又学习了一门手艺以后,才能出院。所以,因战争而受伤的残疾人在德国对于家庭和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个

    这里,我们要指出,在我们面前呈现的不是一幅为了宣传目的而描绘的画面。即使现在,你也可以在德国见到生活十分方便舒适的残疾人,周围人对待他们就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完全没有苏联的庸俗的人们对待残疾人的那种掺杂着恐惧、鄙视和怜悯的眼光。在苏联,卫国战争结束以后,受伤最严重的残疾人被赶到了索洛夫卡专门的院子里,目的是为了不再让他们的尊容损害大城市人民的形象。

    在离开柏林以前,哥萨克们还参观了一位私人诊所医生的住宅:“住宅的功能划分为:一个候诊室、一个接待室、一个治疗室、几个家庭成员们的办公室、餐厅、厨房、几间卧室和图书馆,总共有12个房间。”接着,又一一列举了治疗室和办公室里的最现代化的设备,所有这些都是医生的私有财产。库季诺夫指出,除去交税和所有的花销以外,这位医生的年纯收入过1o,ooo马克。与此同时,“所有的成年家庭成员都有一辆自行车,医生由于经常出诊还拥有一辆汽车。德国一个中等收入医生的生活水平,在苏联甚至教授这样的高级专家也无法相比”。

    读过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写的科幻中篇《狗心》(1925年)的读者们可能会同意这种观点。我们还记得,的主人公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是一位世界驰名的教授,仅有一套7个房间的住宅,但是,就是为这么一套住宅,他经常遭受房屋委员会的攻击和指责。在卫国战争开始前,这种7居室的住宅对于苏联一位名医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事,至于谈到现代化的设备,甚至大医院还不够用呢。对于大多数苏联人而言,自行车也属于奢侈品。而当时在德国,自行车已经成了主要的代步工具。

    库季诺夫记录下了哥萨克们参观德国纺织商店和鞋店时的印象:“商品供应充足,花色品种应有尽有,用不着排队,就可以随时凭票购买所需的商品。由于这个原因,德国的居民穿着讲究,以至于仅凭服装,你根本无法判断出来:这是个工人还是一位工程师,是一位农村教他们中间有几个好像“外表已经欧洲化了:时髦的型、讲究的衣着,只有‘东方’字样的徽章暴露了他们的原籍。”文章的结尾完全是苏联式的:“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党所实行的政策,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所以,德国人民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十分珍视自己的祖国,并且忠实于自己的政府。”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德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是文章作者们看到的那么完美无缺。我们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沃尔德马尔?佐梅尔,以前是德国的一个工人,后来在汉诺威的“汉诺马赫”工厂当技术员,1942年1o月当了苏联人的战俘,下面就是他的口供:“现在,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钱是够花了,因为反正也没什么可买的。我以前当车工的时候,每月工资为2oo马克,现在当了技术员每月可以拿到28o马克。27马克交房租,而吃要花1oo马克,是按票供应的。在食物方面,有一大半是靠我个人的菜园子。(。)

第三十六章 甲事件(下)() 
“给哥萨克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对医院进行的参观。??? ? 在他们参观的那所医院里,“东方部队”的战俘们与德国士兵们一起接受治疗。库季诺夫特别强调指出:“这所医院的残疾人只有在治好伤,换上假肢,而且又学习了一门手艺以后,才能出院。所以,因战争而受伤的残疾人在德国对于家庭和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个

    这里,我们要指出,在我们面前呈现的不是一幅为了宣传目的而描绘的画面。即使现在,你也可以在德国见到生活十分方便舒适的残疾人,周围人对待他们就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完全没有苏联的庸俗的人们对待残疾人的那种掺杂着恐惧、鄙视和怜悯的眼光。在苏联,卫国战争结束以后,受伤最严重的残疾人被赶到了索洛夫卡专门的院子里,目的是为了不再让他们的尊容损害大城市人民的形象。

    ++++++++++++++++++++++++++++版权声明++++++++++++++++

    如果您看到本声明,说明是实行了防盗机制后的错误章节,请不要着急,按照以下步骤就可以恢复正常:

    1、如果您使用起点p端本文,请过45分钟后刷新一下即可;

    2、如果您用起点手机端看,同样过45分钟重新下载一次章节内容即可,具体操作步骤为:轻击页面中央,在上端出现下载箭头后重新下载错误章节覆盖,然后退出页面后重新进入;如果还不行请关闭软件重试一次;当然最好的办法是看到有更新后别理会,过45分钟再则一切均会正常;

    3、如果您在别处本文,请您去阅文集团起点注册vp账号观看本书,用实际行动鼓励作者更好地创作;

    4、如果您不愿意为此付钱,那就请耐心等待,届时肯定会有正常版本。

    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对大家造成不便深表抱歉,作者将尽力写作。

    ++++++++++++++++++++++++++++版权声明++++++++++++++++

    柏林周围的土地并不是很肥沃。所以,这里大部分地区种的是黑麦和土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