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铁十字 >

第675部分

铁十字-第675部分

小说: 铁十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s:本书被起点屏蔽,最新更新可在微信公众号“月影梧桐”上免费浏览,欢迎关注……

    最终扩大的中央全会以“鄂木斯克三千人大会”而载入史册:……会议听取了斯大林同志对卫国战争情况的报告,听取了他作为党的总书记的自我检讨和分析,听取了全党代表同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未来党怎么走、红旗怎么打、国家怎么发展等原则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形成高度统一的思想共识……党决心丢掉包袱、丢掉幻想、全力拼搏、重新出发……这次大会是一次严肃团结、胜利进取的大会!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大会!是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大会!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斯大林老爹选择在11月召开这次会议当然是有考虑:由于搬迁到乌拉尔以东后各种不适宜,内部怨声载道、谣言四起,执掌内务部的贝利亚曾经建议发动一次清洗,整肃混进来的“坏分子”,甚至一批亲密战友也认为有必要,但这个提案被他深思熟虑后否决了。

    他在整体考虑给布尔什维克、给全国一个交代,检讨当然是必须的,打了这么大的败仗,牺牲了这么多人、损失了这么多国土,没有检讨和严厉批评怎么对人民交代?但必要的布置还是要有的,于是就有了三千人大会出笼的部署。

    同时他也清楚,现在俄国人民不是没有选择,是有两条道路、两种方向可以选择,本来东俄总人口就少,再搞自我整肃、自我清洗,要么逼着人投奔对手,要么继续削弱自己,怎么看都像是在自杀。

    因此他在政治局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设想,并表态愿意自我检讨并退休。

    他的亲密战友们很清楚,卫国战争失败这个责任只能斯大林背而不能由其他人背。当然,今后党也只能由斯大林这种具有钢铁意志、全局观念的人来领导。本来托洛茨基也是够分量的候选人,不过他早在4年前就在墨西哥被内务部特务用冰斧干掉了……因此,这付重担除了让斯大林老爹继续挑,其他人都没这个资格、能力和威望来履行。

    斯大林本人的态度让政治局同志也看到了很多积极的方面,比如他不否认有混进来的间谍和特务,但认为人民整体是好的,“同志们,你要要想想,如果这些人对党、对国家没有感情,怎么会跟随我们千里迢迢转移到这里来?他们难道不会中途溜走、叛变,这样的人可不少,弗拉索夫那里多的是这种人,他们能跟我们到这里,已说明他们立场是坚定的,是经得起考验的。至于有牢骚,为什么不能说?你们对我有意见同样也可以说啊,大家是心心相印、肝胆相照的革命战友,有什么话不能说而要藏着掖着呢?”

    众人先是一愣,随即也明白过来,确实在几个月转移过程中上演了众生百态,不少以前信誓旦旦、世世代代跟党走的人最后却妥协动摇变节去了弗拉索夫手下,反倒是对党一直有些不满意,有意无意要批评几句的人却坚定跟党走了。说明大家今后对党、对政权的管理要有新观念、新想法,不要以为批评党就是和党作对,恰恰相反,无原则、无立场附和党和领导人的某些做法,整天“万岁”不离口、“伟大光荣正确”不离口的人更可能是两面三刀、口是心非的投机分子……

    用这些人的话说,“党有这样那样不好,但党总归是自己人,是想让这个国家好,希望这个国家强大,弗拉索夫不过是德国人豢养的一条狗……我们愿意再给党一次机会,愿意和党一起努力,希望党能成熟起来、壮大起来……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的力量也很弱小,现在至少比那时候强多了!”

    这种很典型的话如果放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是现行***——你算老几,敢说给党一次机会?但至少从现在看,愿意不远千里跟随过来的很多人还是意志坚定、立场坚定的自己人。

    也因为有这个因素,斯大林知道了民心、军心如何,他才有把握开“三千人大会”,现在看来是成功了。斯大林进行检讨后,声誉、威望并未受太大影响,依然还是党的领袖,政治局各位战友依然是党的重要领导人,新增补入政治局的贝利亚、马林科夫、沃兹涅先斯基和布尔加宁都很谦虚,特别是经济学家、经济恢复工作委员会副人民委员沃兹涅先斯基成为政治局委员更说明当前的工作重心在于恢复经济、安定社会局面。

    在今天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大家都不再就过去的问题和错误发言,重点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经济恢复自然是一方面,新军备研究与论证自然也不会少,伏罗希洛夫汇报完有关数据后,由沃兹涅先斯基阐述了明年的重点工作,然后普通工业的发展与恢复暂且略过不提,讨论重心很快转移到坦克工业上来——莫洛佐夫设计局提交的t…44型坦克图纸和t…54型坦克的设计想法。

    该设计局在战前t…34m型坦克基础上研制出了t…44型坦克。这种坦克安装了新型扭杆悬挂装置及横列引擎,并去除了车体机枪,使其在拥有与t…34等同的性能基础上有效增加了装甲防护,是比紧急生产的t…43型更全面、性能更好的中型坦克。当然t…44型也有重大弱点,那就是炮塔太小,只能容下与t…43/85型一样的85mm坦克炮,本来这个口径红军方面认为是够用了,t…43/85能拥有足够优势。

    但理想在现实面前无情地破裂了,当初朱可夫带着南线战役集群试图在斯大林格勒打一次大规模会战,结果他苦心挑选的近卫坦克部队被雷神之锤轻而易举地压倒——豹式压倒了t…43/85,虎2压倒了

    为有效应对豹式冲击,t…44乃至t…54要准备应运而生了……

第205章 天翻地覆的12月(15)() 
南线战役和雷神之锤集团军的精良装备给红军冲击很大,不过有一点他们是确信的:自己和德国人在坦克领域一样都是在玩“中重结合”、“高低搭配”套路,这说明发展路线是正确的——不管什么时候,路线正确总是压倒一切的评价标准,比什么都要紧!

    无疑给了东俄坦克工业不小底气,再加上美国向红军求援并要去了is…1样车和全套图纸,还在m…26坦克上嫁接使用的消息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如果这个世界上坦克搞得最好的是德国人,那第二名一定是苏维埃。

    对下一阶段的战略形势,政治局已多次开会研究讨论,大家基本赞同斯大林老爹的判断:德国当前的战略重心是分裂苏联、巩固欧洲联盟、压制美国,在这几个目标达成前,德国不会再向苏维埃进攻,甚至还反对日本或西俄的进攻——这会破坏德国的战略部署。因此,实现3…5年,甚至8…10年的短期和平是有可能的。苏维维当前最凶恶的敌人固然是德国,但真正具有现实威胁的只有日本和西俄,所以军事准备依然必不可少,甚至要把军事力量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地步,搞“先军政治”。

    具体到坦克领域,现在苏维埃面临全线被压制的不利状态:中型坦克中的t…43/85打不过豹式;重型坦克中的is…1/2又打不过虎式/虎2,急需破题。

    主管坦克工业的人民委员马雷舍夫汇报道:“从近期战争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坦克时代并没真正过去,恰恰相反,未来对坦克的需求会更趋向于全面和高性能。当然依靠数量取胜的时代已过去了,现在是质量和性能第一的时代。”

    马雷舍夫的话当然迎合了上意:现在东俄工业产能低、基础条件差、人口少、军队数量也少,再玩坦克海力不从心,不过搞一些少而精的装备还是能办到的——毕竟东俄不用将钢铁用在海军上,短时期内不打仗,有几百万吨也够用了,新的钢铁厂正在如火如荼地新建,原有钢铁厂也在将从西面搬迁的工业设备用于扩建、翻新,他相信能完成当年“产量翻番”的宏伟目标。

    华西列夫斯基代表总参谋部补充道:“陆战还是要依靠装甲力量解决问题,德军闪电战2。0的威力只是打败了试图依靠防线层层扼守的盟军部队,在贯穿防线后,真正形成战场威慑的依然是地面传统部队,他们最终分割包围并消灭了对手。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发展空地一体的力量,后者是如虎添翼的力量倍增器,装甲、步兵、炮兵力量是根本!”

    “新的t…44坦克,我们考虑进行修改后安装100mm的坦克炮——这不仅能压制德军豹式坦克的火力,而且对其虎式也有较强的实战和破坏作用。”

    从整体来看,t…44确实非常精良,继承了t…34系列整体外形低矮、内部布置紧凑、拥有大倾角车体首上甲板、动力一传动装置后置和克里斯蒂式大直径负重轮等特点,同时在发动机横向布置、扭杆弹簧悬挂装置和车体侧面垂直装甲板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这些创新其实早就探索出来,本可以用在t…34的改进上,但因为战事紧张且要保证前线数量,所以一直不采用,现在完全都可以用上了。

    与历史不同的是,由于虎豹的突出威胁,t…44在设计过程中就推翻了85mm坦克炮主设计,上来采用100mm坦克炮——虽然122mm口径似乎更大、更具有威力,但实际由于弹药分装导致射速降低使威胁大打折扣。

    整车战斗全重为33。5吨,乘员依然为4人,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和原有体系一脉相承。

    由于采用新坦克炮,第520设计局将t…44坦克炮塔直径增大到1700mm,并设计了新型铸造炮塔,顶部装有12。7mm高射机枪,车体侧面装6mm厚的侧裙板,试验中发现操炮困难,又研制了新炮塔,将炮塔座圈直径进一步扩大到1825mm,这才使得新炮塔比较好用

    基于t…44的技术储备和其他改进建议,还在酝酿下一代主力中型坦克——t…54的设计。

    如果让霍夫曼来评价,他一定会感慨时代力量的强大:t…43/85是德军坦克冲击后第一种产物,t…44/100现在看来是第二种,这款坦克除人机功效和生产通用性外,在攻防两端已压倒了初级版豹式。

    不过德国设计师也没闲着,利用虎2的研发成果迅速推出了豹2:使用735匹马力的迈巴赫hl230p30发动机,装备88/l71坦克炮,将正面装甲加厚到100mm,其他各面装甲也不同程度加以提高,改进后豹2重量从38吨上升到42吨,大多数人认为如果综合考虑火力、防御、机动性能的平衡和全面,豹2综合实力已压倒虎式,且豹2生产速度可达500辆/月以上。

    霍夫曼同意了这个请求,决定从1945年3月起,在关闭4号坦克生产线基础上,将豹式全线转产豹2,手头虎式可向各轴心盟国出售。

    现在不仅是日本、意大利、伊朗,连罗马尼亚、匈牙利、法国、西班牙、比利时、伊拉克等都买了一些虎式回去,大多数国家是为了充门面,只有法国还想着拿回去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为本国坦克工业创造点什么又价值的产品——单纯为德国打工、装备不是法国人应该具有的地位。

    甚至囊中羞涩的西俄也对虎式跃跃欲试,英国人其实也想要,但实在拉不下脸开口——既然你不开口,军备部就装不知道。不过施佩尔很清楚,只要英国人想买,柏林不会卡住不放的——处理完这2000多辆虎式才能回收资金,为后续军备生产开辟道路。

    对于t…44/100的整体设计和数据性能,政治局众人都表示赞同,斯大林希望能够在1945年3月份实现量产,数量不小于150辆/月。这种迫切要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苏维埃这几个月来为筹集粮食度过难关,逼不得已时把b2柴油机、t…34坦克底盘都卖了好大一批给日本,再不赶紧对坦克进行升级换代,别说比不上一直压制自己的德国,就连对日本的技术优势也会逐步丧失,这才是可怕的后果。

    比起卖给日本,斯大林更愿意卖给中国的国共两党,可惜这两家都拿不出太多钱、太多粮食来交易坦克,而且贸易道路被日本人把持着,只能面向日本进行交易。不过他也将手头一批过时的t…26…70装甲汽车老式榴弹炮马拉重机枪卖给了中国方面,日本只按标准抽了通行税和服务费就将货物运输到了指定地点,其他没有任何阻拦。

    这种做派让斯大林越发不敢忌惮:日本在印度的统治正在持续巩固中,在华谋求退出,这么庞大的力量既不裁撤又不用于其他方向作战,是不是准备将矛头对准苏维埃远东部分?

    除中型坦克外,他对重型坦克设计格外上心,几个军方将领对此也表示热衷:现在苏维埃搞不了数量建军,也玩不起大纵深突击战役,但搞质量建军、维持短促突击却可以尝试下。

    于是便有了is…3重型坦克,最开始有两种设计,

    ps:本书被起点屏蔽,最新更新可在微信公众号“月影梧桐”上免费浏览,欢迎关注……

    第一种是科京小组的设计,亮点在于新型首上装甲——由两块很大的装甲钢板焊接而成,中间突起,可使车首前装甲在面对从正前方入射炮弹时获得更大倾角,增加跳弹概率。不过后面炮塔沿用了is…2设计,只将炮塔前装甲和防盾厚度增加到了180mm,为平衡吨位上升,科京试图安装600…650匹马力的大功率发动机,甚至通过秘密渠道向美方求援。

    美国虽有600…650匹马力发动机设计,也愿意向俄国输出,但无论尺寸还是重量都超过了设计规范,最后只好继续沿用b2的后续改型——в-11-nc-3柴油机。

    第二个设计是转移到后方的基洛夫工厂提出的,特点在与众不同的球形炮塔,该炮塔宛如一个扣过来的汤锅,容易使穿甲弹发生跳弹,比侧面垂直的炮塔防弹能力更强。这种球形炮塔外形虽然厚度为150mm,但却显著减小了炮塔内部空间,该设计中,车首前上装甲采用的依然是单一倾斜装甲,但厚度达110mm。

    总体而言,科京的设计使坦克车首避弹性能增强,基洛夫工厂的设计使炮塔避弹能力增强,圆滑马雷舍夫深知两家哪家都不能得罪,同时也觉得各有各的道理和长处,便要求把具有较好防弹外型的科京型车首和杜霍夫炮塔结合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