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三国之帽子王崛起 >

第130部分

三国之帽子王崛起-第130部分

小说: 三国之帽子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扬州兵马岿然不动,设置拒马阻挡骑兵,并使用弓箭射杀骑兵,箭矢如雨,遮天蔽日,射杀无数骑兵。辽东骑兵遭遇打击,一阵混乱。

    恰在此时,扬州军阵两翼响起雷鸣般声响,数万铁骑蜂拥而出,杀向辽东骑兵。

    这正是扬州军所属奴兵,乌桓骑兵,辽东那点骑兵瞬间被淹没。

    公孙康哪里知道扬州军队将乌桓骑兵收拢在手,一看形势不妙,急忙向撤兵。呵呵,到这般时候,哪里来得及啊,骑兵的速度太快,不多时便冲乱了辽东军阵,追着溃逃兵马一阵乱杀。

    扬州军队不慌不忙向前推进,收拾残局。

    辽东一战而下,大军继续东进。

    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人随而为居。高句丽取“山高水丽”之意。在经济上,高句丽族扑生打猎,采集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汉武帝时曾将高句丽族分布地区设高丽县(今新宾县苏子河一带),隶属于玄菟郡。

    到了西汉末年(公元前37年)高句丽始祖朱蒙被册封为高句丽王。随着农业的开发和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高句丽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高句丽以狩猎为生,身居大山之中,山高路险,植被茂密,确实不好征讨。

    但这是秦宜反复交代过的,一定要将野猪皮消灭干净。

    徐庶、鲁肃反复查探地形,掌握一手资料。

    看着茂密的森林,徐庶与鲁肃对望一下,二人都想到了一个计策,火攻。

    不过,这一计策有点残忍,十万大山,一把火也许会烧得干干净净。

    二人摇摇头回去商议,他们真弄不明白主公到底为了什么?为何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有那么大仇恨。

    徐庶说:“一县之地,地域虽广,估计人不会太多。对于狩猎人来说,穿山越岭如走平地,对扬州兵马来说,困难重重。主公让我等斩草除根,恐怕只有一把火烧尽这里的植被,而后大军向前推进,不留死角,方能完成任务。”

    鲁肃也是无可奈何:“看来只有这一方法,先安排人在外围植被中布置助燃物,油脂、酒精尽可能多放一些,而后选择西北风吹起那一日,正式放火。而后大军刮地皮搜索前进,只有如此才会斩尽杀绝。”

    二位谋士议定,只等时机。

    徐庶、鲁肃不清楚小小的高句丽将来会发展壮大,以至于成为祸害,甚至令数个朝代头疼不已,大隋朝都被他拖垮。更可恨的是,从高句丽开始,将半岛割裂出去。

    三国时代曹操击败高句丽,却没有完全消灭掉,反而让高句丽壮大不少。大隋朝更不用说,三征高句丽。着一些徐庶、鲁肃当然不会知道,不理解在所难免。秦宜给徐庶下达命令,务必斩草除根。

    skbshge

第280章 收回东北亚() 
大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五女山位于浑江右岸,相传古有五女屯兵之上,故而得名。五女山主峰海拔804米,突兀雄伟,巍峨险峻。

    汉元帝建昭二年,朱蒙由北扶余逃至此山,修建城郭,建立高句丽国。此山城为高句丽开国都城,而后迁都至国内城。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丸都山城位于向西低矮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势而构筑。

    按理说,高句丽归属公孙康管辖,既然公孙康已经灭亡,高句丽已经在扬州兵马控制之下,何必大费周折?

    徐庶不解其意,连鲁肃也是这般心思。

    秦宜说,不要仅看到眼前,要放长远看,今天高句丽是一个小小部族,但他的野望你无法估计,只要有机会他就会不断扩张。

    不错,高句丽一个小小部族,竟自称为国,已经暴露出其野心。

    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其后,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

    至此,高句丽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

    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高句丽与曹魏爆发战争发生在(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

    令曹魏没想到的是,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向外扩张,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

    徐庶与鲁肃商议,若派大军围剿,山路崎岖,树木茂密,想要全部消灭几乎不可能,总有漏网之鱼。想来想去不如放火烧山,将这里夷为平地,而后大军推进,就算有遗漏之人,想躲藏几乎不可能。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就等强劲的西北风那一刻。

    深秋季节正是刮西北风的时节,这一日风力正紧,徐庶等决定,行动就在这一天。

    此时,山林中时不时有人窥探,大概是发觉了不正常,高句丽派出人戒备。徐庶得到报告,反倒不急于发动,而是命令少量军队在外围巡视,给高句丽制造压力。

    果然,密林中人越来越多,高句丽开始调兵遣将。

    都出来才好,徐庶这一招果然好使,算是引蛇出洞吧。

    西北风越来越强劲,这个季节风干物燥,最适合放火。徐庶一声令下,火箭齐射,“噗”的一声,树林中火光蹭地蹿了起来,被强劲的西北风吹起而迅速蔓延。

    火燃烧的快,燃烧的猛烈,那是因为外围树木都涂上了油脂,否则,没有油脂而紧靠树木自己燃烧,初始阶段热量低,不足以让迅速蔓延。正是因为油脂的作用,刚一被点燃,外围树木瞬间变成火海,火借风势一发不可收拾。

    留下一部分人监视,徐庶等回去休息,这种大火一时半会儿不会熄灭,至于能烧到哪里,谁也不知道。烧吧,这样省事多了。

    第二天一早,大军启程,从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推进,排查一切可疑之处,不留死角。

    不就是一个高句丽嘛,都是血肉之躯,不信他们能钻到地底下去。

    高句丽的身后还有东沃沮、北沃沮,大火蔓延估计他们也跟着遭殃,岂不更省事?

    十万大军对付一个高句丽,实在是小题大做,没办法,州牧大人要求铲草除根,这恐怕是最好的策略。

    大火将地面上一切荡涤一空,还有倒霉的野兽,估计跑的没踪影了。十万大军缓慢向前推进,视野非常敞亮,日夜兼程,一直推进到海边。

    只需十天半月,高句丽、东沃沮、北沃沮消失了。

    徐庶分出五万步兵以及五百乌桓骑兵,南下攻击马韩。

    这个时期半岛南部,居有三个部落联盟,即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

    辰韩,自称是秦人后代,其祖先为了逃避秦朝时期的苦役,逃难到了半岛定居下来。

    马韩是位于古代朝鲜半岛的西南部的部落联盟,其居民是中国周朝箕子朝鲜南迁的遗民与辰国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最初,箕子朝鲜、纣王的叔父在公元前一一二二年逃至朝鲜建国,统治约九百二十八年。朝鲜王统治下的北部古朝鲜为卫满所破,乃将其余众数千人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

    其后,大批箕子朝鲜人逃至朝鲜南部。

    箕准死后未能延续王位,马韩人复自立为王。

    弁辰,与辰韩杂居,亦有城郭。衣服居处与辰韩同,言语风俗相似,只是祠祭鬼神有异,施灶皆在户西。

    这个夜郎自大的民族,如今除了都城,大概还是部落形式存在。扬州牧要消灭他们,大概只需挥挥手指而已。

    大兵压境,马韩感觉大事不妙,开始向北集结兵力,企图顽抗。

    扬州大军并没有立刻采取军事行动,大军形成威慑,乐见他们集结兵力。倒是乌桓骑兵时不时出动,采取骚扰、截击方式,给敌军造成巨大损失。

    马韩人并不知道扬州军有巨大阴谋,企图一战将他们军队消灭,越是压力大越是恐惧,尽可能抽调可战之兵,以至于后方无兵可用。

    马汉人真的悲剧了,扬州海军趁虚而入,从海上登陆,突袭马韩都城。

    擒贼擒王,都城失陷也就意味着灭国。。。。。。

    skbshge

第281章 骑兵对决() 
放火焚烧高句丽,接下来的行动用不上骑兵,扬州大军向南推进,顺手灭掉沃沮,分一部分南下半岛。

    在高句丽的北部还有一个扶余部落,两万乌桓骑兵突然向北突进,以最快的速度袭击了扶余境内的几个较大的部落,小部落根本就没有理会。

    此时的扶余还没有建国,扶余属于东汉王朝的藩属,行政区划隶属玄菟郡。

    所以,此时彻底解决扶余正当其时,扶余人大都是以部落的形势存在,张颌所率领的两万乌桓骑兵按照事先规划的路线,专门挑选较大的部落,至于小部落凡是经过的顺手拔除,掠过这些地方基本不耽误多少时间。

    乌桓骑兵行进的速度很快,一日之间行程一百余里地,拔除大小部落十余处。现在进入夜间也没有停留多久,两万骑兵只休息一个时辰,再度突进,奔袭三十里地拔除了两个最大的部落以后,方停止行动。

    经过几天的长途奔袭,到达扶余最密集的地区,这里是后世的长春一带。

    此时,扶余人已经从不同的渠道获知,南面遭受到攻击,有人说是乌桓骑兵,也有人说是幽州骑兵,说法不一而足。

    这个时期,乌桓骑兵确实很有名,有些部落听说是乌桓骑兵来了,心中不免有些害怕,开始打算跑路了。扶余人最终还是凑足了近两万青壮,前出迎敌。

    乌桓骑兵没有冒进,而是距离扶余人三十里以外屯兵休息,分一万骑兵则隐伏在侧翼。大军经过多日的长途奔袭,实在太劳累了,乌桓骑兵以逸待劳,等待扶余人的到来。

    莽莽原野上,相隔数里地两军终于相遇了,天地间为之一滞,充满了萧杀之气。

    遥遥望去,双方数万骑兵相对。

    尽管扶余骑兵数量多一些,不过,扶余人还是很担心,对方真若是乌桓骑兵可就有些麻烦。事到如今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都侵入到家门口了,难道还能不抵抗吗?

    敌对两方很默契地开始提速,毕竟骑兵对战速度很关键,双方之间的距离慢慢滴缩短。数万骑兵奔腾,近距离观望,骑兵万马奔腾,气势恢宏,铺天盖地,规模庞大,但是,在天地之间却是显得很渺小。

    双方距离进入一里地范围,突然,对方用乌桓语言高声齐喊“杀……杀杀。”

    卧槽,真是乌桓骑兵呀,这一变故,确实给扶余骑兵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些骑兵开始畏战,骑兵的阵型也出现不小的骚动。

    一些扶余骑兵四处环顾,心里免不了打着小算盘,一旦形势不妙溜之乎也。就是这么一个左右环顾的举动,却有了惊人的发现:“啊!左侧发现骑兵……”

    这些人一阵惊呼,惊动了周边的人,扭头一望,可不是嘛,左侧大约出现万余骑兵,正向他们扶余的骑兵队伍拦腰冲了过来。

    扶余骑兵混乱也是乌桓骑兵的机会,从左侧冲杀过来的骑兵,拦腰向扶余骑兵阵型的中后部位切入。

    虽然,扶余骑兵阵中的少量勇敢的骑兵,划出一个弧形抵挡这股骑兵,但是,在万余骑兵巨大阵型面前,显得太单薄了,瞬间被淹没了。

    侧翼这股骑兵正是借用高速度的奔驰,以整个阵型的巨大能量,冲击着扶余骑兵整形的侧翼,一时间,扶余人中后阵中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哀鸿遍野。

    若不计算数量,单论骑兵战斗力,乌桓骑兵首屈一指。

    大汉朝与匈奴交战多年,每一次都是征发大量乌桓骑兵参与作战,反观扶余人,鲜有大型战事。

    泥嘛,乱了,扶余骑兵阵型一阵大乱。

    骑兵在高速度奔驰的过程中,任何小小的不规范的举动,都会引起灾难,阵型中若是有人紧急调转马头,或者突然勒马减速,都可能造成骑兵阵型中发生相互碰撞、踩踏,造成整个阵型混乱。

    扶余骑兵的混乱,正是乌桓骑兵的机会,几息间,正面双方的骑兵阵型迅速接近,高速奔驰中两方巨大的骑兵阵型冲撞在一起,冲撞中碎骨声、战马哀鸣声、战刀锋利的砍杀,发出的破骨碎肉声,带血的头颅飞起,残肢断臂、血肉横飞……

    冷冰冰的战刀,一片寒光挥过,头颅飞起,滚落在地,在乌桓骑兵凶猛的杀戮,以及越来越具备绝对优势兵力攻击下,扶余人悲剧了,到了中后期,扶余人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渐渐地凋零。

    近两万人的扶余骑兵,原本在数量上与乌桓骑兵是旗鼓相当的力量,信心的丧失让他们变成了懦弱者,在乌桓骑兵绞杀下,数量越来越稀薄,很快在绞杀中逐渐消亡……

    太阳升的老高了,气温迅速的提升,阳光映照下的鲜血格外刺眼,断臂残值、带血的头颅、还在冒血的尸体、战马的哀鸿,记录着刚刚发生了怎样惨烈的厮杀。

    即便是占了巨大的优势以及奇兵突袭,乌桓骑兵也伤亡了近两三千人。

    乌桓骑兵没有停留,仅仅略微休息,留下一千骑兵打扫战场,带着骑兵快马加鞭奔驰,攻击扶余人的老巢。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扶余人只剩下一些畏战的人和一些老弱,在血腥面前很快崩溃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