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个人的甲午 >

第157部分

一个人的甲午-第157部分

小说: 一个人的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硬地姿态肯定是要有地。而且刑天所部开赴山东地事情也不能再拖了。朕今日就下旨。让刑天率部开赴山东。并令陈卓即刻率新建陆军第一镇回师辽河。不过朕担心地还是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啊!……”光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身来说道。“吴绍基。你立刻代朕拟一道旨意。让李鸿章督令董福祥等部。即刻向山东之日军发起猛攻。声势造地越大越好。告诉李鸿章。即便是打了败仗朕也不会怪罪。但是谁要是想着保全实力。犹不前贻误军机。朕断不能容……这里面地两层意思一定要点到。言辞严厉一点也无妨。朕相信李鸿章对于大局。不会连这一点见识都没有。”

    着。光绪又转头对汪凤藻和伍廷芳说道。“外交上面也不能没有动作。这两天你们两人要多和三国公使进行衔接联络。讲明我大清地立场。将破坏和谈地包袱甩给日本人。力争我大清能够在外交上面占据主动。虽说不能指望西洋人地调停。但是适当地时候。也是可以用西洋人去压一压日本人地。”

    汪凤藻和伍廷芳赶忙起身躬身答应。光绪挥了挥手。示意两人跪安退下。

    待汪凤藻和伍廷芳离去后,光绪才转身望着吴绍基,面色阴沉地问道,“京城里面的局势如何啊?朕前些日子让你和京城里面地官员联络,如今进行的如何?”

    “回禀皇上,京城里面的局势并没有多大变化,站在皇上这边

    还是以前那些清流们,在朝中没有什么实权,至于态度,微臣私下里也试探过了,大多都是模棱两可,这个时候要他们拿出一个实在话出来,微臣以为并不可行。”吴绍基低头想了想回答道。

    光绪面无表情地坐在椅子上没有说话,吴绍基此时所说的和光绪自己的判断也大致相同,他和慈禧地这盘棋下到这里,局面其实也已经很分明了,自己在朝中没有根基的弱势,现在也暴露无。

    慈禧敢于在这个时候后退一步,甚至很有可能还会在自己回京后,交出一大部分朝政大权,所依仗的无非就是眼前的朝局格式。而眼前光绪也面临着一个很大地问题,那就是一旦回京后,如何在与慈禧的权力之争中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既不让国家陷入内乱和动荡之中,为国家未来的发展保存元气,也要避免慈禧通过朝中官员遥制朝局。

    至于光绪是否会挥军入京,其实在此时已经不重要了。真正到了这种要紧关口,光绪反而看的越清楚了,倘若此时自己利用手中的军队,对朝中地官员进行清洗,势必会掀起一番轩然大波,京城里面有几万官员,全国上下有近百万的官员,这么庞大地官僚体制,再加上其中纠缠在一起的错综复杂地矛盾,如何是靠一支军队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

    再则说,治理国家又不是搞黑社会,谁不服就杀谁。眼前地局面,国家积弱不堪,又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外西洋列强虎视眈眈,中日之战也尚未结束,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前功尽弃。对内则更加复杂,地方派系坐大,中央权威衰弱,大清最有实力的北洋体团体,尚未被消化在自己的体系中,最富庶的两江和两广,自己眼下还鞭长莫及,根本无力去控制,官员因循守旧,国家民智未开,这所有的一切都绝非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需要一个过程去逐步改变,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关键。

    “回京之事已经是刻不容缓了,但是朕并不想大动干戈,尤其是在此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朕心中也明白,朕在朝中的根基并不稳固,私下里反对朕的势力也很大,这些都让朕很为难。不杀几个人,恐怕镇服不住局面,但是这个口子一开,又恐怕收不住,反而引来更大的动荡。所谓手握利器,杀心自起,朕不能不自省自警,小心翼翼啊。”过了良久,光绪才有些沉沉的叹了口气,望着吴绍基说道。

    皇上心中的顾虑,作为一直跟随在皇上身边的吴绍基,何尝心中不是看的很清楚。然而如此复杂的局面,让吴绍基也颇有些不知如何是好。想了一会儿,吴绍基沉吟着说道。

    “微臣这里有暂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前些日子因为朝廷与日和谈的条款传出后上的一份折子,大意是希望朝廷不要为日本人的气势所压倒,并且他还招募训练了8000~余人的马步官兵,必要的时候可抽调上去与日一战……微臣以为皇上是否可在这里做做文章?眼下聂士成所部征调朝鲜后,辽东兵力空虚,将来一旦新建陆军第一镇再开赴山东,辽东这里的防务便很成问题,微臣以为可抽调张之洞招募的8000~人到辽东凤凰城、~岩一带布防,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光绪微微一怔,心中默默的想了片刻,随即明白了吴绍基的意思,这步棋倒是可以试试的。一方面是借巩固辽东防务之名义,把这些地方督抚手中掌握的兵力抽出,为将来的朝局,削弱地方督抚与中央对抗的本钱,而另一方面也是要试探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各地督抚的态度,倘若获得了这些实权派的支持,自己下一步就要好走的多了。

    “可行,朕准了,你下去后就拟旨吧,这个时候朕也要看看这些人的态度如何,朕也好准备下一步如何走,至于朝廷中的事情,你也不能放松,能够拉过来的,都要尽量去施展,该怎么做你放开手脚就行了,不必有太多顾虑。

    ”光绪神色略微有些缓和过来,看着吴绍基点了点头说道。

    “倘若张之洞不奉旨,或者借故推脱呢?”吴绍基迟了一下问道。

    光绪不觉微微一笑,站起身来走了几步,目光深沉的望着吴绍基,“朕料想张之洞应该不是一个不顾全大局的人,这个时候,朕倒是真希望有人能够跳出来,朕反而好应对了。”

    吴绍基顿时明白过来,恭恭敬敬的站起来躬身应是。心中却是不由得一凛,皇上善于借势的手腕他是非常清楚的,此时皇上举着刀有些犹豫不绝,不是心慈手软,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没有一个恰当的理由,太后都懂得在这个时候退让一步,谁要是在这个时候授皇上以柄,恐怕恰恰是皇上最想要的结果吧。

    想到此,吴绍基忽然心中一动,张之洞是何等聪明之人,这个时候躲都还来不及,断然不会主动往刀口里面送,不仅是他,恐怕各地督抚心中存着的都是这样的打算,坐观风向而已。再联想到最近自己从朝廷中听到的一些风声,吴绍基已经有了主意,走进皇上身边低声说道。

    “皇上所言甚是,微臣也以为张之洞不会抗拒皇上的旨意。不过微臣最近倒是略微听到点风声,或许会为皇上回京之后的下一步棋有所帮助。”

    光绪停下脚步,回身望着吴绍基有些诧异的问道,“你听到什么风声了?”

    “微臣听朝中传来的风闻,说最近刚毅和荣禄等人频繁联络,虽然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动作,微臣也不认为在这种局面下,他们还能做出什么举动出来,不过微臣想是否可以善加利用,他们都是帝党一系的中坚人物,倘若能够拿下他们,朝局就容易多了。”吴绍基试探着说道。

    光绪此时已经是明白过来,杀鸡吓猴!可是要动刚毅和荣禄岂是那么容易的啊?

    “再看看吧,刚毅和荣禄是太后的人,不容易啊。”光绪不觉叹了口气。

    

第八十五章 沧海横流(十四)() 
从朝廷在与日和谈上面栽了一个大跟头,连太后也权处置与日本和谈事宜后,朝野上下便都将目光投向了田庄台,纷纷揣测此时一直出人意料保持沉默的皇上,究竟将如何着手应对眼前的局势,是继续与日本死战到底,还是选择恰当的时机重开和谈?

    随着刑天在田庄台誓师出征,率领以新建陆军第二镇左协为班底组建的先遣支队开赴山东,原本陷入浑沌沉闷的局势开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紧接着,一直保持沉默的皇上又连续下了几道旨意,先是下旨让陈卓率新建陆军第一镇主力回师田庄台,做好开赴山东接应刑天先遣支队的准备,同时委任冯国璋节制辽南新建陆军各部,驻防辽南大连湾、旅顺和金州等处。继而又下旨征调张之洞招募的马步军8000~余人开赴辽东凤凰城和岫岩等处,巩固辽东的防务,统由新建陆军第三镇统制聂士成节制。

    不止如此,在皇上的严旨督促下,此前一直驻防德州、宁津一线,严防日军进袭直隶的军提督程文炳部和甘军提督董福祥部,也采取了分兵合进的作战态势,向山东的日军发起了进攻。虽然受实力、天气等诸多条件的制约,程文炳部和董福祥部对日军发起的攻势并不算猛烈,也尽量避免与日军主力遭遇,但是作战态势却慢慢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决起来。日军也不得不将刚刚抽调至威海的一个旅团的主力,重新沿登州一线布防,应对清国的进攻。

    到了这个时候,似乎用不着再揣测什么了,朝野上下都从皇上的这一番让人有些眼花缭乱的部署中,看出了皇上与日本死战到底的决心。

    与此同时在光绪最为担忧的威海,战事进行的相当惨烈。日军对威海各处炮台展开了疯狂地炮击,雨点般的炮弹几乎将威海各处阵地翻了一遍。为达成迅速突破威海防御的战略意图,日军以一个师团的主力集中在威海的南帮炮台和北帮炮台,轮番的展开猛攻。尤其是在日军的进攻重点南帮炮台,阵地在双方手中不断的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双方都陷入了艰苦的拉锯战。如果不是恶劣的天气对日军地进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同时北洋舰队也倾尽全力支援南帮炮台的防御,一方面利用舰炮不遗余力的对日军展开猛攻,另一方面更是将剩余的水雷营的官兵全部调派到南帮炮台各处协助防御,恐怕南帮炮台早就在日军疯狂的进攻下失陷了。

    日军突然对威海展开地猛攻很有些出乎袁世凯的意料,他原本以为日军的进攻重点会摆在直隶方面,威海只是起牵制作用,没想到朝廷与日本的和谈一破裂,日军就转而将威海当作嘴边的一块肥肉,倾尽全力发起猛攻,然而面对后路已断没有援军的局面,除了死战外也别无他法了。

    此时身处威海的袁世凯,虽然对于此间的时局并不完全了解,但是以他对于大局的超乎常人地判断力,也敏锐的意识到了此时的威海之于中日双方是何等的重要,日本人和皇上都将赌注押在了威海,自己也将一生的功名前程押在了威海,可是以威海各部此时伤亡惨重的状况,还能够坚守多久呢?还能不能等待皇上的援军呢?即便是心志坚定地袁世凯,此刻也在威海地动山摇般的炮声中感到茫然无比………

    而此前对于中日和谈持乐观态度的英法美三国公使,在面对忽然急转而下的局面时,虽然都明白这是中日双方在为将来的和谈增加筹码,但是对于陷入僵局地局势,也感到有些无能为力。

    一方面担心中日双方把姿态做过头了,让战局变得更加恶化而无法收拾,进而对各国在东方的利益带来不可预料地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日本在这个时候拒绝西方各国释放出来的和谈信息,三国公使也感到有些恼火,毕竟和谈地框架是在三国公使的居中协调下达成地,虽然是单方面与清国皇帝达成的意向,但是对于日本也并非不可接受,至少在外交上面应该让英法美三国有回旋的余地。但是日本断然拒绝和谈的姿态,无有些触怒了西方各国,尤其是英国方面固有的尊严。而光绪不失时机的通过汪凤藻和伍廷芳等人,在私底下代表光绪向三国公使做出的解释,和表达出的继续敞开和谈大门的意向,在这个时候迅速获得了西方各国的理解和认同。

    一时之间。各国纷纷通过驻日公使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外交上面地穿梭斡旋也如同此时地战局。变得愈发地扑朔迷离起来。犹如此时辽东地风雪迷茫。

    而就在这一片风雪迷茫中。一支一百多人地马队正穿过密林。悄然抵达锦州城外。为首地一人裹着厚厚地皮祅。不时抬头望着天空。等待着那一声鸽哨鸣响…………

    …………………………

    时局纷乱如斯。此时在锦州地杜怀川却显得异乎寻常地安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需要地就是坐在窗前。静观事态地发展。

    前日皇上地旨意他已经获悉。皇上连番下旨调动各部挥军山东地举动。早在杜怀川地意料之中。从皇上一心在田庄台和英法美三国公使周旋。他便已经隐约猜出了皇上真实地用意。皇上其实并不想将中日之间地这场战争拖入旷日持久地地步。通过三国公使居中调停。乃至现在陆续将新建陆军主力调往山东。做出死战到底地样子。其实都不过是压服日本人地一种手段而已。皇上真正在意地。还是京城里地朝局。皇上也不可能在这种时候。愚蠢到把自己地家底去和日本人拼光。

    这么些年跟随在皇上身边。杜怀川相信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皇上。甚至在内心深处。杜怀川觉得自己和皇上其实有太多相似地地方。

    都懂得隐忍不发,都惯于机谋权变,也有足够的冷酷无情。唯一的不同就在于,皇上永远都是皇上,这个称谓足以决定自己和皇上采取不同的态度。

    杜怀川很清楚,皇上所以迟迟没有挥军入关,无非就是想要维

    的平稳,也是以此维持政权的稳固。而杜怀川自己反,他就是要让天下大乱,一旦皇上被刺杀,杜怀川将利用手中掌握的力量,竭尽全力支持陈卓挥军入关,到时候无非也就出现两种局面了。

    陈卓自己称帝的可能性是根本没有地,但是可以利用手中的兵权控制京师,再通过吴绍基和世铎等人的关系达成某种妥协,要么再立一个皇上,要么搞此前康有为等人所说的维新变法,总之是架空朝廷的实权,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而杜怀川则可以躲在权臣的树荫后面,安静的等待风起云涌的时机。

    倘若陈卓事败,各督抚争相反对,倒霉的自然也只能是出头地陈卓,而天下恐怕就将乱成一片,朝廷的威权也会随之摇摇欲坠。以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