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个人的甲午 >

第175部分

一个人的甲午-第175部分

小说: 一个人的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启超微微一怔。赶忙躬身说道。“老师教诲地是。学生刚才想着皇上刚刚发出让日本从山东半岛撤军地上谕。紧接着便是这样一场大胜。生生地让日本陷入进退两难地境地。心里一时激动难抑。便有些忘形了…………”

    “回头你把这个消息等在报上,再写一篇社论就行了,局势如何发展,尚在两可之间,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康有为深深的压住心中那股失望之意,背过身淡淡一句。

    大约也是看出老师的心绪不佳,梁启超不敢再多说什么,鞠了一躬便悄悄退出门外。刚走到门边,便见到门房急匆匆的跑上楼来,气喘嘘嘘的说道。“林启兆林大人和一位吴大人上楼来了,要拜访康先生。”

    这幢小洋楼都是林启兆的产业,林启兆往常也偶尔过来,下人都识得这位林启兆林大人,见他过来自然是不敢怠慢,借着带路慌忙便上来禀报。

    梁启超此时倒是有些踌躇,今日老师心绪不好,这个时候倒是见还是不见?正在犹豫不决间,楼道里已经响起了一阵笑声,“卓如啊,我都走到门口了,怎么还不让我进去啊?”

    笑语声中,林启兆已经陪着一个中年人缓步走到了梁启超面前。

    梁启超赶忙低头侧身恭敬敬的将林启兆和那位中年人请进了屋内。

    屋内康有为早已经听到了外面的动静,听到是林启兆亲自过来,也匆忙收起心中的万千思绪,轻声一笑便迎了上前。

    还没走两步见到林启兆陪着一个中年人缓步走进了屋内,当先的中年人一身华贵地缎面裘皮祅,脸上带着恬淡的笑容,正静静的注视着自己。

    “康先生,这位便是新任两江总督吴绍基吴大人。”林启兆在吴绍基身后满脸微笑着说道。

    为和梁启超都是一惊,瞬间便反应了过来忙驱之礼,“学生康有为、梁启超参见制台大人。”

    “快快请起………”吴绍基一伸手将两人搀了起来,呵呵笑着说道“如今康先生以时务报名动朝野,你的学生梁启超也是一支笔横扫全军,如何也拘泥于这些俗礼啊,都坐下来说话吧。”

    皇上的心腹重臣新任两江总督吴绍基亲自上门拜会,康有为心中一时之间是百转千回,整颗心都是忽上忽下怦怦直跳,隐约像是看到天边的一线光亮,可又万般猜不定。

    待下人敬茶退出后,康有为恭恭敬敬的说道“学生奉皇上旨意办理时务报,不过是以书生意气激扬文字国家未建尺寸之功,何敢言名动朝野?不过是一闲散之人罢了如何当得起制台大人如此抬爱?”

    吴绍基淡然一笑,目光深深的在康有为脸上看了一眼说道“康先生不必自谦,你的学识才具又岂是他人可以望其项背的,如今京城内外,朝野百官,西方各国公使和当今皇上,谁能没有读过时务报,又有谁不知道你康先生的大名?就是本制台,也在你康先生维新变法的文章中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啊!”

    康有为不觉抬头,目光中闪过一丝说不出来的惊喜,维新变法的文章当初一发出来,便被皇上的一道旨意给叫停了,虽然也略微知道皇上是迫于当时的朝局形式,可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此刻听皇上身边最得用的重臣吴绍基侃侃而谈维新变法,康有为心中如何不会波澜起伏,难道皇上………

    还没等康有为斟酌词句,绍基又开口接着说道,“我在京城的时候,常听皇上提起康先生的文章学识,皇上对康先生的倚重和厚望是溢于言表。我离京之前,皇上还特意叮嘱于我,让我转告康先生,眼前中日之战尚未止息,局势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皇上的心思都在中日这场战事上面。一旦中日和谈有了个结果,皇上必定会召康先生进京,为皇上变革朝政的参赞谋划,国家正是百废待兴之际,康先生可不要辜负皇上的厚望啊!…………”

    康有为不由心中一震,这些日子里的千般愁绪万般煎熬,此时都化作一股热气从胸中直冲鼻端,激动得都有些难以自持了。

    “皇上要召学生进京?………”康有为搓着,有些语无伦次的说道,“康某不过一介书生,于国事空发些议论罢了,如何当得起皇上如此厚爱。皇上旦有所命,康某必万死不辞………”

    吴绍基不动声色的看康有为,以他在官场中历练出来的城府,又如何会看不出此时康有为心中的心绪激荡,更何况刚刚的一番话,也正是皇上为着安抚康有为而特意叮嘱的,当下缓缓说道。

    “在本制台看来,康先生不是如那些清士子般空发议论,而是有的放矢。国事艰难,朝政僵化,正需要康先生维新变法这样振聋发聩之言,方能以一扫我大清昏然懵懂的局面。本制台今日前来拜访康先生,也是想亲耳听听康先生维新变法的高论。”

    听吴基问起维新变法,康有为方才缓过神来,略微沉吟片刻,拱手而道,“自从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后,这些年来我大清始终在变法,但这究其实却又不是在变法,而是在变事。所做者,更是末节,而非根本。这就是我大清推行洋务数十年,集大清之财力物力人力苦心打造出北洋,却又在甲午中惨败于日本之手的症结所在。我大清非无有坚船利炮,非事情不可为,乃体制不可为也…………

    我大清的制度,在学生看来不过是两个字:道德!多少年来,我们都以这两个字作为治国的根本,以为只要官员讲究操守,便能够挽救国家的衰亡,这是大谬也,是误国的垃圾!治国的根本在于制度!所谓变法,就是仿效西洋各国,变革国家体制,法者,事之纲也,事者,法之目也,纲举而后才能目张,只有制度二字,才能真正救国!”

    吴绍基眼中精光一闪,瞬间又收敛起来,脸上还是那副淡淡的神情,心中却是忍不住连声的感叹。

    才具过人,胆识过人,可这狂妄也是过人啊!如今大清的形势如乱麻般纠缠不清,连皇上都不敢轻言变革制度,这个康有为以在野之身,居然就能够言制度之兴革………

    “康先生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不过眼下大清的局面想必康先生也明白,这变法维新,不要说市井百姓不懂,就是官绅士子恐怕也没有多少明白的,更加不要说满朝因循守旧的大臣。倘若举国反对,又当如何啊?”吴绍基下意识的试探着问了一句。

    “请制台大人恕学生直言,各国变法无有不流血的,如今皇上乾刚独断,正是振兴国势的大好时机,到时候杀几个阻碍变法的大臣,这法就变了!”康有为猛然拱手说道。

    吴绍基心中一惊,盯着康有为看了半响,满腹才学和野心勃勃,然而于朝政却始终还是隔了一层纸,这便是此刻吴绍基对康有为的评价。国家振兴,如何是杀几个守旧大臣就能够做到的?今日大清内忧外患的局面,以虎狼之药治国,恐怕国家的病还没有治好,国家倒先亡了。

    心中恍然间明白了皇上为何要自己今日问康有为这样一番话,又为何会刻意冷落康有为。皇上此举,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让自己去领会皇上变革朝政的思路,此时吴绍基几乎敢断言,皇上绝不会用康有为所说的维新变法去变革朝政,而明白了这一层,两江如何展布也在吴绍基心中有些清晰起来。

    先更这些,变革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所以这章写得有些收不住了,但是其中包含的却是下一步非常重要的思路,或许有些朋友已经看清楚了。

    另,推荐朋友的一本书,大家去帮忙投投票吧dbook/1424621aspx

    

第十六章 迷雾中的开始(七)() 
绍基在心中叹了口气,脸上却是恬淡从容说道,“治小鲜,国事艰难非一日而致,亦非一日之功可就,康先生于维新变法,目光还是要放得长远些,过犹不及啊!………”

    着,吴绍基看了一眼在康有为身后沉默肃立的梁启超,目光一动笑着说道,“今日登门拜会康先生,却还是有事要与康先生商议。康先生的弟子卓如,文采斐然学识过人,我向来都是非常喜爱的,此次奉旨总督两江,想请卓如屈尊到我幕府参赞政务,不知道康先生可准允?”

    康有为正就维新变法谈的兴起,冷不防被吴绍基轻轻一带,就将话题转到了一边,还提出让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梁启超到他幕府,心中顿时有些不知所措。

    “这个,这个………卓如他年轻识浅,恐怕有负制台大人的厚望啊!”康有为迟着,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措辞。

    “无妨,年轻正需要历练,经验也需要积累,卓如大才,将来必定会有大作为!”吴绍基轻轻摆了摆手,不动声色的说道,“不瞒康先生,这也是皇上的意思。皇上让康先生主持时务报,这其中的深意恐怕康先生体察的还不够深啊!以舆论为喉舌,不仅是鼓动造势,更加重要的是改造人心,刚刚康先生所言之维新变法,倘若天下人都不知道何为维新,何为变法?昏昏然一片懵懂,试问新如何维?法如何变?………

    如今京城中有嗣同主持时务报,现在卓如又去了两江,将来再有更多的康门弟子,像种子一样撒播到大江南北,引领风气之先维新变法深入人心,方才能有维新变法的根基,这就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道理啊。”

    康有为先是一惊,继而便心中一震,以他的聪明才具自然有些听明白了吴绍基话里话外的意思,难道自己倡导主张的维新变法在皇上眼中还缺少根基,还要等待时机?

    心中藏着些的问有为脸上便有几分阴晴不定,茫然的拱手说道,“既然是制台大人吩咐,学生敢不从命。卓如,以后你就跟着制台大人到两江去,努力学习政务要辜负制台大人对你的一番厚爱…………”

    梁启超慌忙躬身行礼,脸上还带一丝惊诧的神情,那双眸子却是灼灼闪亮倒是有几分处变不惊的味道。

    虽然并不是很明白,皇上何特意交代让自己把梁启超带到两江去,不过梁启超的才华,吴绍基却是向来都很欣赏的章才气纵横又言之有物,尤其是刚刚一眼望去,梁启超于惊异中透出的那份沉稳内敛的神态,倒是很合吴绍基的脾性,心中更是多了份喜爱。

    “不着。我在上海还要停留几日你们这位林启兆林大人还有些事情要商议。卓如尽可妥善安排候我地消息就行了…………”吴绍基微微额首。转头又对康有为说道“康先生。此次登门拜访这里还有一件要紧地事情。需要和康先生细细商议一番。”

    “制台大人吩咐便是。商之说万万不敢当。”康有为客气地一拱手。目光沉沉地望着吴绍基。心中却对眼前这位两江总督忽然有些琢磨不透地感觉。

    吴绍基收起嘴角地笑容。神情一肃正色说道。“自从皇上亲征田庄台以来。我大清一扫先前地颓势。连战连捷。康先生想必也已经听说了。近日我大清又在山东半岛大捷。全歼日军第十七联队。然而眼下要真正打败日本。却又是不切实际地幻想。原因就在于我大清地北洋舰队遭受重创。已无力扼守我大清地海防。没有海军。我大清只能被动挨打。又谈何克敌制胜?

    皇上在田庄台时。便已经谈及要重振北洋舰队。此前也已委托林启兆和英国方面联系。打算从英国购买三艘先进战舰。然而国库空虚。甲午这一战打下来。国家地财政已经到了艰难万分地时候。根本拿不出银子来购买战舰。近日我和林启兆商议。想请康先生出面。以康先生地人望影响。以时务报为喉舌。号召天下募集购买军舰地款项…………”

    听到这里。康有为已经隐约明白了吴绍基地意思。只是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一时他也有些犹豫不绝。沉吟着说道。“为国分忧。学生义不容辞。只是数目如此巨大地款项从民间募集。学生担心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而误了皇上地大事。”

    吴绍基静静地望着他。从容说道。“不知康先生可曾听说过日本那艘击沉我致远舰地吉野号。当初原本是我大清向英国订购地。日本闻听后。全国上下共同募款。生生从我大清手中把这艘军舰抢了过来。日本这样一个尔小国尚且能够如此。我大清四万万臣民。不要说一人一两银子。就是四分之一。都有一万万两之巨。我大清又有什么做不到地?………”

    停顿了一下,见康有为神情

    吴绍基展颜一笑道,“当然,一万万两不过是个比计艰难,恐怕连一钱银子都是拿不出来的,皇上也断然不会同意从民生上打主意。我和林启兆商议过了,也没有指望太多,只要能够募集60万两左右,我大清的这道难关便是过去了,将来展布经济,未尝不能改变我大清财政捉襟见肘的局面,不知康先生以为如何?”

    这其中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吴绍基没有明言。便是这件事情只能由像康有为这样的在野清流来做,而不能由朝廷出面。皇上刚刚站稳脚跟,这个时候向天下募集款项,难免会遭人诟病,以为朝廷如当初办海防捐般巧立名目,不仅会质疑皇上治理国家的能力,于皇上将来展布新政的大计也会造成影响。

    然而这件事情真正办起来,又确实是非常为难竟是600万两银子的巨款,谈何容易办到?成当然是名利双收,倘若不成,恐怕于此时康有为的声望也会有损,说不得还会落下个自不量力的笑柄。

    正当吴绍基以为康有为会有所瞻前顾后的时候,没有想到话音刚落,康有为便猛然站了起来,昂首说道,“制台大人请放心生虽然一介书生,然位卑不敢忘忧国,只要是于国家有利,学生何计荣辱得失,这件事情制台大人就交与学生吧。”

    罢,康有为躬身一礼仰之间,满是慷慨激昂之气。

    错愕之间,吴绍心中也不由得感慨万千样一个人物,才学、见识、胆识都算得上是人中翘楚,却偏偏心气太盛,锋芒太露于朝政时务又过多书生意气,恐怕皇上终究不会重用于他。

    惋惜之余,吴绍基不免刻劝勉了几句,“康先生的大才我是知道的,这件事情交与康先生,我再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