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清末大地主 >

第68部分

清末大地主-第68部分

小说: 清末大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安松留给王一两万两银子后,就带着林二乘船返回天津,将王一一个人留在广州。

    对于广州的分会,不管是地址,还是其他,林安松都没有提,全部交给王一处理。

    反正他现在身怀一百多万两银子,即使王一将两万两银子全部打了水漂,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锻炼王一。

    很多人能力不足,但能力是可以得到锻炼的,只要事情做得多了,就会提高。

    张丽,原本也就只是一个纺织厂的小员工,但林安松给她担子,她承担下来,那她就进步了。

    现在,他将广州武馆的事情全部交给王一,王一承担下来,并且成功完成任务,他就进步了。

    即使失败了,也累积了经验,下一次成功的可能就更大。

    很多人创业也是如此,第一次创业,因为经验能力的不足,失败了。

    第二次创业,吸取上次的经验,然后成功了。

    如果林安松什么事情都抓在手中,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那他的成就也不会高大哪里去。

    他没有分身,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他需要有意识的去培养他的下属。

    不然他自己在不断进步,而下面的人却原地踏步,他和下面的人就会产生断层,而这个断层如果不去填补,大厦就会轰然倒塌,而去填补,全部使用外来的高级人才,对于公司来说,终究是不稳定的。

    现在,已经有了电报。如果有什么问题,王一也可以给林安松发电报。

    这次返回的路程,林安松没有在上海停留,而是去了山东青岛。

    他想看看,这快两个月了,陈林和王紫欣在青岛的成果。

    青岛工厂的位置,当初是林安松买下来的。

    虽然不知道两人住在哪里,但林安松来到工厂所在的位置,就看到了王紫欣。

    工厂的建筑已经都建造完成,机器设备等,也有一部分已经安装好。不过还有一部分的设备没到。

    王紫欣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她之前职业,却是让她很是机灵,又有陈林这个高手陪着。

    在青岛,虽然遇上了很多困难,但还是都将这些困难解决了。

    在青岛也是买了一栋房子,按林安松说的,就在德国的租界里。

    了解了青岛的事情后,林安松就直接返回天津了。

第149章 再见李鸿章() 
“林会长在么?中堂大人有请。”

    林安松回到天津后的第二天,李鸿章就派人过来请他。

    几天前,李鸿章就已经派了过来了,不过那个时候,林安松还没有回到天津。

    昨天才回到天津,李鸿章那边就已经得到消息,今天马上就派人过来。

    来到总督府,虽然已经是第二次,和上一次相距也不过月余,但总督内的许多摆设都已经换过,耳目一新。

    虽然对李鸿章很是佩服,但李鸿章的很多做法还是让林安松不舒服。

    也不知道他要这么多钱放在这里干嘛。

    清政府每年拨给北洋水军四百万两的银子,即使在怎么克扣,一百万两总是有的吧?

    虽然没有证据,但林安松心中还是觉得,北洋海军的军费,肯定有很一部分是落进李鸿章自己的腰包中,不单单是被上面的人给克扣了。

    总督府的富丽堂皇,几不输于皇宫了。

    就这一栋府邸,加上里面的家具摆设玩物等,价值也是数百万两。

    李鸿章虽然为这个国家做了很多事情,但很多都是出于自己的私心。

    当然,这个时候的很多的官吏,都是公私不分的,做什么事情,想的最多的就是,不仅要为公,同时自己的私人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因为制度的原因,也只有这样的官吏,才能做得长久,才能步步高升。

    一味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朝廷利益,这样的官吏,早早就被革职查办了。

    一心为公的官吏,虽然不会被革职,但一辈子几乎定在一个位置,不升不降。

    就朝堂上的那些大臣,随便抓来一个,将他们的老家翻一翻,百万两银子是不会少的。

    现如今,下面的大半县令,几乎都是花钱买来的。

    不出意外,这次李鸿章还是想邀请林安松,让林安松做他的幕僚,林安松自然还是拒绝。

    对于林安松的拒绝,李鸿章也是有所准备,并不动怒,而是和林安松谈起北洋海军的事情。

    “林会长,如今北洋海军该如何发展?”

    上一次,林安松主要是李鸿章说起北洋海军关于教练的事情。

    这一个多月过去,李鸿章已经将之前辞去的英国教官,又给请了回来。

    不过德国教官也留着,明面上是德国教官在训练北洋海军,但实际上,训练的内容,都是英国教官制定的,德国教官从旁协助。

    “第一当然是要有足够的军费,保证北洋海军士兵的饷银伙食,还有弹药火炮。”

    “空有战舰,却无火炮,只能挨打。即使有火炮,炮弹数量不足,火炮也只能是个摆设。”

    “火炮、炮弹有了,就该提升士兵的素质,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知识。”

    “海战不比陆战,每个士兵需要学习各种海战知识。”

    就这个时代,海军的素质要求,是远远高于陆军的。

    而如今的北洋海军中的士兵,几乎都是当初陆军转变过来的,对于海战的知识一窍不通。

    在训练下,船是会开了,但只会开,却不懂舰队阵型。

    火炮是会打了,但根本不会计算距离,火炮的命中率非常低,只是随意的开炮。

    而北洋海军的总炮手,更是一个不懂中国话的英国人。上下难以沟通,即使有翻译在,开战的时候,战场上瞬息万变,加上一个翻译,可能就错过时机了。

    “你说的这些可不好做,都需要钱的。”李鸿章摇头道。

    “我们地大物博,钱又怎么会没有?只不过是很多钱,都没有用到实处,养了一大帮的闲人。”林安松道。

    在林安松看来,北洋海军有很多地方都是需要改进的,或者说改革更高。

    不仅仅是北洋水军,清朝要想延续下去,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需要改革。

    就以军队来说,如今的清朝军队,虽然人数庞大,甚至有的洋人认为清朝是当今世界第三大强国。

    可这些军队,早已腐化,成为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渣。

    不改革,这些军队只能是国家的蛀虫,想靠他们保卫国家,是绝对不可能的。

    北洋海军,只前两年刚刚成立的一支新军,但士兵都是从原本的步兵中转换过来的,身上都已经带上那些步兵的陋习。

    即使有英国的教官在训练他们,效果也不是很大。

    不仅是下面的官兵,就连上面的各级军官也是如此。

    北洋海军的提督丁汝昌,虽然是一个比较好的军官。

    但也是从陆军中调过来的,对于海上事情一窍不通。

    让一个不懂海军,不懂海战的人,来当海军最高长官,也就只有中国才会出现。

    李鸿章就算赏识丁汝昌,但让丁汝昌留在陆军,肯定是要比将他调来海军要好。

    李鸿章自己对海战也不懂,或许在他看来,海战和陆战差不多,丁汝昌可以带领陆军,就一样可以率领海军。

    这就像是一个学文科的人,考理科的卷子,就算他平时在文科中名列前茅,但交出来的成绩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在用人上,李鸿章还是太过由他自己的喜好了,而不是因才而任。

    丁汝昌不懂海战,虽然作为海军提督,但很多事情,他过不了手,而他也知道自己对海战不熟,平时也基本都不过问,事情都是交给下面的舰长。

    而这些舰长,有的也是由陆军转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

    但这些留学回来的人,对于海战知识也只是学到个皮毛,更没有养成军人素质,贪污腐败是习惯,对于海军纪律更是视若无睹。

    在林安松看来,北洋海军要想变强,上上下下都需要改变。

    海军提督要换人,每艘战舰的舰长要换人。就是底层的士兵也要大换血。

    但李鸿章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就算李鸿章想,他也没这个权利,会遇到无数的阻碍。

    清王朝的官场已经盘根错节,想要改变,不管是改变什么,都会触动一大堆人的利益,这些人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

    李鸿章若真要如此做,就算慈禧在怎么宠信他,他也要提前告老还家。

第150章 留学之心() 
林安松自己同样不懂海军,不懂海战,但他可以看到北洋海军的缺陷。

    甲午海战的失败,北洋海军战败的因素有很多,林安松只要将这些因素提出来,告诉李鸿章就可以了。

    说到底,还是没有人,没有优秀的人才。

    现在高薪聘请的英国教官、德国教官,真实水平到底如何?中国人中没有一个能看清,只是觉得他们是英国人、德国人,水平比我们自己高。

    或许这两个教官,在他们自己的国家中,也只是排在末流。

    真正的海军名将,他们祖国就会重用他们,会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来中国给中国的海军训练?就为了那点钱?

    和李鸿章说了许多,至于李鸿章会如何去做,林安松是干涉不了的。

    从总督府中出来,回到武馆,一群孩子围了过来。

    这些孩子,都是当初王紫欣收留的,已经被吴杰从京都带到天津,现在就住在武馆中。

    比起京都四合院中的生活,武馆更受这些孩子的喜欢。

    这些孩子都是孤儿,已经将武馆当作他们的家,每天跟着霍元甲学武,跟着老师学字。

    对于这些孩子,林安松自然也是要好好培养。

    “我要不要将他们送到英国去?”林安松想到。

    中国现在太落后了,留在中国,很难看清世界,让他们看看西方的工业文明,才能清楚明白东西方的差距有多大。

    这些孩子中,小的只有七八岁,大的也有十三四岁了。

    七八岁的让他们去英国可能还不合适,但十三四岁的应该没问题了。

    “皮蛋,想不想去洋人的国家?”

    “为什么要去洋人的国家?”皮蛋是这群小孩中最大的一个,已经十四岁了。

    原本在京都,王紫欣和吴杰不在家中的时候,都是皮蛋在照顾这群小孩。

    “去洋人的国家学知识。”

    “我就在这里学,为什么要去洋人的国家学。”皮蛋虽然已经十四岁了,但对于东西方知识差距,却没有一点感受。

    在他的心中,学知识在这武馆中就可以了,他也不知道有什么知识,更不知道西方国家的学校,教的知识和中国的大不一样。

    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派了大量的留学生去欧洲,中国的大清虽然也有派。

    但作为一个已经有四亿人口的国家,派出的留学生却没有日本这个只有几千万万人口的小国多。

    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几十倍,日本如果派出一千多的留学生,就可以将欧洲的技术带回来,传遍日本。中国就要是他们的三十倍。

    林安松现在也只是和这几个少年提一句,真的要让他们去英国,肯定也要取得王紫欣的同意。

    不过让林安松失望的是,这些孩子中,没有一个有强烈的意愿,想要去欧洲看看其他国家。

    林安松可以看出,他们内心的恐惧,抗拒。

    或许他们心中有对其他国家的好奇,但这好奇已经恐惧抵消,在中国,他们都不敢面对洋人,去了欧洲,入眼的都是金发蓝眼的白人,他们幼小的内心,可能连想都不敢想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

    想到就做,林安松马上就给王紫欣发去电报。

    现在的电报站可是奢侈的东西,发一封电报,至少也要十几两的银子,主要就是官吏和洋人在用。

    普通百姓虽然有知道的,但根本没有这个钱去使用。主要还是用书信。

    商人中,如果有急事的,也会使用电报。

    山东那边的电报站的人员,在接收到林安松发的电报后,就会去通知王紫欣。

    虽然不如电话方便,但比起传统的书信,还是要便捷很多的。

    王紫欣听说有电报,心疼不已,觉得林安松不该浪费这个钱,有什么事情,写封信就好了,发什么电报。

    不过在看过电报上的内容后,她也顾不得贵不贵了,马上发了一封电报给林安松,不准林安松将皮蛋等人送去欧洲。

    王紫欣虽然也就只比皮蛋他们大个几岁,但这几年都在她照顾他们,早已将皮蛋当作是自己的家人,这么多年来,虽然皮蛋他们叫她姐姐,可王紫欣就像是他们的母亲。

    王紫欣不知道欧洲是个什么样子,她只知道,现在她也皮蛋他们只是相隔几百里,她就无比想念他们,如果让皮蛋他们去欧洲,没有人照顾,他们会不会有事情?

    林安松重新发了一封电报,让王紫欣不要急,等她忙完棉花厂的事情后,回到天津在说这事情。

    和王紫欣说好这事情后,林安松开始准备运往欧洲的货物。

    不过主要还是向蒙在负责。

    向蒙也听了林安松的建议,暂时不先购买船只。

    林安松打算先花一万两的银子,收购一批茶叶。

    英国现在和全球都在做生意。

    在英国的商人中,流行一句话。

    中国亚洲是他们的茶叶大米的种植园,大洋洲是他们的牧区,南美洲是他们的棉花园,北美洲是他们的林区,非洲的是他们的矿区。

    因为工业文明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欧洲对食物以及其他原材料的需求非常大。

    当然,现在的这种交易并不公平,欧洲的国家,可以说是在掠夺,和不是贸易。这个时间段,大量的财富流入欧洲。

    这个时候,人们对于经济,对与货物贸易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所谓的贸易学,经济学。所有人想都是,只要把钱带回家就是挣的。

    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