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

第198部分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198部分

小说: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八年的年关眼看就要平稳地度过了。虽然这一年坏消息不少,但是有了琼海军带来的几场“胜仗”,加上平定了山东叛乱,崇祯这个年过的还算顺心。只是他并不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

    早在崇祯八年初,崇祯任命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由四面分进合击,企图一举尽歼各部流民军,曹文诏率关宁军击败山西境内的流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均逃到河南,然后被曹文诏、左良玉等多路明军包围。然而这一年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入关,朝野震惊,为了应对鞑子,崇祯征调曹文诏等将领,放弃了对流民军的围堵剿杀,前往宣府、大同,流寇得以突围。

    鞑子退回关外后,剿寇不利的陈奇瑜被撤换,十二月,洪承畴继任五省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他改变了前任以剿促抚、边打边抚的策略,改为重兵包围流寇主力,重点进攻,各路流民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开封市西南)等地,连连受挫,被迫转入西部山区。

    过完年后,崇祯九年正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流民军实施大规模的围剿,一鼓作气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主要流寇势力。

    就在这个时间节点,一个影响明末大势走向的历史事件发生了。

    因为洪承畴颇具才干,在他的指挥下,流民军节节败退,各路人马都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于是,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各路流民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在这次大会上,“闯将”李自成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眼光,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战略方针,就是把流民军分成东、西、南、北四路,出击和敌人作战,把流民军的主力放在敌人兵力薄弱的东面。李自成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同意,一致决定就以此战略方针指导作战。其中实力最强的高迎祥和李自成部、张献忠部东进抗敌,一路节节胜利,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中都凤阳。

    历史上有名的“凤阳之战”就此打响。镇守凤阳的明将朱国相领兵迎战。狡猾的张献忠等人派人伪装入城,混入城内的流民军士兵乘势四处燃火,与城外农民军主力密切配合。官军遭内外夹击,阵势大乱,高迎祥、张献忠部趁机入城,朱国相自杀,4000余名守城士卒被歼。

    攻破凤阳后,流民军斩卫指挥使袁瑞征、凤阳知府颜答暄、推官万文英等,最后一把火焚毁了皇陵,放走凤阳所有囚犯,中都大乱,顿时朝野震惊。

    京师,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愤怒地冲着跪在面前的几人吼道:“朕拨了这么银子,派了这么多兵马,不但没有把流寇一举歼灭,到头来还让贼人攻进了中都,现在连皇陵都烧了,这让朕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你们平时口口声声的说要替朕分忧呢?”

    下面跪着的兵部尚书张凤翼等人不敢辩解,只是低头伏在地上,只想有条地缝钻进去。

    温体仁因为是首辅,深得崇祯信任,而且年纪较大,特准许赐座。他端坐于椅上,眼观鼻鼻观心,如老僧入定一般,心里却在祈祷皇帝不会向自己问策。

    可是怕什么偏来什么,崇祯对着张凤翼等人痛骂一顿后,见这些人如丧考妣,却无人能够献上良策,只能把目光投向自己信任的首辅。

    “长卿,中都遭遇大变,你可有良策?”

    温体仁脸上的肉抖了几下,心中暗叹,陈奇瑜、洪承畴等人都拿这些流寇没办法,自己又能有什么良策?他绞尽脑汁,想不出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只能含糊回答:“为今之计,只能责令洪承畴率军迅速东进,解凤阳之围,然后调兵围困”

    崇祯颇为失望,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不管下不下令,洪承畴必定东进,将流寇逐出中都,他想听到短时间内重挫甚至全歼流寇的建议。

    他急躁地站起来,负手踱步,一边走一边说:“朕要的不止这些。原本念在流寇亦是朕的子民,陈奇瑜以剿促抚的想法朕是同意了的。可是这些贼子无法无天,居然连皇陵都敢亵渎,如此无君无父之人怎能再行招抚,朕恨不得将其一个个凌迟处死。你们必须给朕想个法子,把流寇全部消灭,一个不留!”

    张凤翼等人都在心中哀号起来,这位主子就是性子太急切了,流寇势大,又岂是这么轻易能够全灭的?仓促之间叫自己这些人想办法,这是要逼死人的节奏啊!。

第432章 调琼海军剿寇() 
对于崇祯的急躁性格,温体仁已经了如指掌了,这位爷恨不得今天就能剿灭流寇,明天就能打败鞑子,事情不如人意时又把气撒到臣子身上。他知道皇陵的事刺激到了崇祯,必须给其找一个发泄情绪的对象。

    他提醒道:“陛下,中都陷落,必须要惩处相关官员将领,以儆效尤。守将朱国相守城不力,罪无可恕,不过念在他已经自裁谢罪,就不必追究了;总督杨一鹏未能组织四府兵力救援中都,实乃渎职,须重重惩处!”

    满腔郁闷的崇祯一下子找到了迁怒的对象,他猛地停下踱步的脚步,咬牙切齿地说:“杨一鹏总督四府,居然不能保住中都,实在罪无可恕,着锦衣卫锁拿进京,菜市口斩首,让所有的官吏都看看,不尽心办差的下场!”

    温体仁长出了一口气,心道:杨一鹏,活该你倒霉,谁让中都在你任期内失陷呢?不把你推出来,陛下就盯着我们拿出剿寇良策,我们日子不好过,只有死道友不死贫道了。

    杨一鹏字大友,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是漕运总督,凤阳也在其管辖范围内,其职务全称是“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主要职责是督管漕运,兼巡抚淮安、扬州、庐州、凤阳四府,徐州、和州、滁州三州,也就是说,主要的差事是管理漕运和河道,凤阳等四府三州,只是顺带管的,现在凤阳出事了,就成了替罪羊了。

    找到了中都陷落的“罪魁祸首”,崇祯心里的郁闷缓解了一些,他询问众人:“杨一鹏治罪,漕运总督空缺,你们有何人选推荐?”

    兵部尚书张凤翼最近总是被崇祯责骂,一心想表现,挽回一些印象分,听到崇祯发问,心想这倒是个没有风险的问题,便抢先回答:“山东巡抚朱延之平叛有功,战后又能迅速安抚百姓、稳定局势,足见其才干过人。漕运总督提督军务,又巡抚中都,这样要紧的所在,此时还要面对流寇中最凶悍的高迎祥、张献忠部,非能人不能胜任,臣推荐朱延之转任漕运总督。”

    朱延之就是朱大典的字,崇祯一听,不由点了点头:“你总算说了句能入耳的话。朱大典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他斟酌一番,觉得仓促间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便开口道:“拟旨:擢兵部右侍郎、巡抚山东朱大典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即日赴任,领兵出山东,五省总督洪承畴出陕西,夹击流寇。”

    张凤翼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得到了鼓舞,继续献策:“如今鞑子已退回关外,北方暂无战事,可调集各地兵马一鼓作气围剿流寇。”

    崇祯疑惑道:“抽调北方各镇边军吗?可是防范鞑子不能轻易抽调,否则又给鞑子可乘之机。”

    张凤翼回答:“无须抽调边军,南方就有一支现成的强军,眼下红毛和倭寇溃退,海清河晏,正好抽调其北上剿寇。”

    “你是说刘烨?”崇祯想了想,缓缓点头,“既能击溃倭寇和红毛,想必对付流寇也不在话下,可以征调”

    温体仁本想否定张凤翼的提议,没想到崇祯应得这么快,话到嘴边又只能咽回去,不由得暗自摇头。他想借着林天明拉拢刘烨这个新鲜出炉的强力军头,不希望琼海军来到河南与流寇死磕,耗损实力。流寇异常狡猾,死而不僵,每次被官兵打得半残了,跑到一个地方就能聚拢流民卷土重来,让官兵疲于奔命,刘烨手下的琼海军虽然强,但是面对这种四处流窜的牛皮糖战术恐怕也要被拖垮,弄不好被崇祯怪罪,之前积累的好口碑就要毁于一旦了。

    他想了想,皇帝金口玉言,既然开了口,臣子不能拆台,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了:“陛下明见:琼海镇新建,新招纳的兵丁尚在训练磨合,短时间内未必形成战力;另外,朝廷应增加的粮饷尚未拨付下去,没有粮饷和开拔银子,大军如何打仗?总不能枵腹从公。”

    崇祯皱眉道:“琼海镇的粮饷尚未拨付吗?”

    张凤翼惶恐道:“兵部已经核准琼海镇新增兵士两千的名额,按营兵标准核发粮饷,至于是否发下去,得问户部”

    一直未曾吭声的次辅吴宗达不得不回话了,他是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户部是他分管的部门。

    “启禀陛下:户部没有银子,拖欠的粮饷也不止琼海镇一家,除了辽东有辽饷可以保证,其余各边镇均不能足额发放。臣无能,不能为陛下分忧,请陛下治罪。”

    崇祯心烦意乱地摆摆手:“这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错,暂时就不追究你的责任了。”他转向温体仁,“难道缺少粮饷,就不能调琼海军北上了吗?当初打倭寇时,难道户部就有银子了?”

    温体仁苦笑道:“陛下,那时琼海镇还是琼州营,属两广节制,粮饷由两广总督、广东巡抚负责筹措,现在升为军镇,理应由朝廷拨付粮饷”

    崇祯一滞,地方军变中央军,从地方财政负担变为中央财政负担,这话没毛病。

    他想了一会,对吴宗达说:“想点办法,从今年的辽饷中扣除一部分折色,用于琼海军北上开支所需,应付了眼前的难关再说,日后再设法补上”

    吴宗达请示道:“那么辽东那边?”

    “辽饷每年都不曾克扣,这点折色不过临时调拨应急,不过是晚点给他们而已。”崇祯不耐烦地说,“这点小事总不至于让祖大寿那些人聒噪。”

    吴宗达应道:“是,臣知道了。”

    温体仁暗叹一声,皇帝不依不饶要调琼海军,甚至打起了辽饷的主意,他就没有办法阻止了。

    粮饷的事解决了,崇祯抬起了胸膛,朗声道:“再拟旨:今流寇肆虐,中都失陷,调琼海镇兵马北上,入河南,助洪承畴、朱大典解中都之困,参与围剿流寇。即日出发,不得延误。”

第433章 准备出兵() 
兵部调令到达临高后,引了琼海军上下的议论,对于扩编不久、尚在磨合期的新军是否选择在这个时候服从朝廷的调遣去河南剿流寇,每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军队刚刚扩编,新兵太多,应该韬光养晦,对于朝廷的调遣,要么阳奉阴违,拖延时间,要么找个理由拒绝;还有人认为精兵就是一刀一枪打仗打出来的,窝在家里永远不会成为强军。

    就在众说纷纭之时,刘烨召集所有军事人员在南园开会。

    包括石英、徐一凡等军队主官和司马德、孙元化在内的智囊在内的所有人都在猜测将军是不是要召集大伙一起商议是否出兵,可是刘烨开口第一句话就把事情定性了。

    “今日把你们找来,不是讨论是否出兵的问题,而是部署出兵事宜。”

    众人面面相觑,没想到将军这么坚决。

    严光小心翼翼问道:“将军,扩军才几个月,大部分都是毫无经验的新兵,现在就拉到河南、安徽打流寇,是不是操切了些?据朝廷邸报得知,现在盘踞凤阳的是流寇中最能打的高迎祥、张献忠两路人马,洪承畴是五省总督,统辖各路剿寇兵马,我们过去肯定也要归他节制,以他的老奸巨猾,肯定把我们推到前面去打这两股流寇,无论胜负如何,损耗肯定不小,为了朝廷下这么大血本,值得吗?”

    刘烨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地念了一句,你们都不知道,真正的大boss不是高迎祥也不是张献忠,而是李自成,他才是明王朝的掘墓人。这位仁兄堪称打不死的小强,一度被打到身边只剩十八骑,躲入商洛山,后来居然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带着几十万大军攻入了北京城。

    孙元化闻言不满地反驳:“什么叫为朝廷不值得?流寇焚毁皇陵是对朝廷不敬,裹挟流民是荼毒百姓,无论从哪一面来看,这等无君无父、祸害百姓的狂徒都应该剿灭,中原战事若平定,既是朝廷之福,也是将军之幸。”

    严光听明白了他话中隐藏的含义,虽然表面上看是为朝廷打仗,但是既然琼海军有心怀天下的格局,目光可以放长远一些,多消灭些流寇,也是为自己将来入主中原铺平道路。这个理由无法辩驳,严光选择了沉默。

    刘烨说道:“严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老兵也是从新兵一路打仗锻炼出来的,若是因为怕死人不敢打仗,有再好的武器也只是纸老虎,中看不中用。更何况,现在不拿流寇练兵,难不成将来直接用鞑子练兵?流寇再怎么凶名赫赫,大部分人还是乌合之众而已,总不会强过鞑子。”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都说“女真满万不可敌”,鞑子面对明军官兵,几乎战无不胜,虽然这种战斗一边倒的原因很多,鞑子战斗力强横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流寇虽然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大多是裹挟的流民,经常被官兵追着打,两者的强弱一目了然。用流寇练兵,然后去打鞑子,没毛病。

    刘烨接着说:“孙先生的话也在理。多消灭一些流寇,稳定中原的局势,对琼海军而言是好事,我们进入中原后,不能把精力都消耗在流寇和鞑子的两面夹击中,总要先打压其中一个,集中精力对付另一个。”

    三言两语阐述了出兵的动机和理由,刘烨开始部署出兵的事宜。

    “徐一凡出列!”

    徐一凡心中激动,站出来应下:“属下听令。”

    “你带领琼海军第二团,进入安徽,参与剿灭流寇的战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